- 相關推薦
關于全縣糧食企業(yè)改革的調查與思考
盡快實事求是地推進“兩個置換”--關于全縣糧食企業(yè)改革的調查與思考 7月14日至8月15日,由縣委辦、縣政府辦牽頭組織有關部門的同志組成的聯合調研組,深入全縣15家糧食企業(yè)和縣直有關部門,通過召開座談會、走訪、實地查看、填表格等方式,對糧食系統(tǒng)的人員、資產、庫存、債務等情況進行了比較全面周密的調查,并對糧食企業(yè)改革的緊迫性、可行性、穩(wěn)定性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一、基本情況 全縣現有糧食企業(yè)15家,其中購銷企業(yè)11家(10個中心糧站和1個糧食儲備庫,即桃花江、牛潭河、浮邱山、修山、三堂街、鸕鶿渡、馬跡塘、武潭、石牛江、灰山港中心糧站和桃花江國家糧食儲備庫)、附營企業(yè)4家(灰山港米廠、城關米廠、縣糧貿公司、縣飼料廠,后三家已進入破產程序);糧食系統(tǒng)共有干職工1816人 (在職1484人、離退休332人),其中各企業(yè)共有職工1741人(在職1437人、離退休304人)、局機關共有干職工75人(在職47人、離退休28人);有糧食點庫52個,倉容12萬噸;截止到2003年6月底,糧權屬縣政府的帳面庫存糧食4.4萬噸,其中陳糧(可食用)2.8萬噸、陳化糧(不可食用、工業(yè)用糧)1.6萬噸,實際庫存約為3.4—3.7萬噸;全系統(tǒng)帳面總資產29292.5萬元,總負債32336.8萬元,負債率為110.4%;固定資產帳面凈值4215萬元,評估價總現值11644萬元,其中抵押給縣農發(fā)行的資產5651萬元;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全系統(tǒng)累計新虧損5712萬元,1998年5月底以前虧損16384萬元。 二、糧改刻不容緩 (一)從國家宏觀政策與全國改革形勢來看,糧改刻不容緩。“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源”、“安谷則昌,絕谷則!保Z食作為事關國計民生的戰(zhàn)略物資,其生產與流通歷來為我黨所重視。由于糧食的總供給不足,從1953年至1984年實行的是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與國家壟斷經營制度。1985年初,國家宣布取消統(tǒng)購,實行合同定購。1986年實行購銷雙軌制,并對糧食購銷體制改革進行試點。1990年國家建立糧食專項儲備制度,1994年又建立了中央和省兩級糧食市場風險基金,加上地方糧食儲備體系也逐步形成,國家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能力大大增強。1996年,全國糧食突破5萬億噸大關,糧食出現階段性與結構性過剩,從此糧食由過去的特殊商品變成一般性商品,糧食行業(yè)的壟斷地位不斷受到市場化與社會化的猛烈沖擊。由于庫存的大幅度增加而引起的財政補貼亦大幅度增加,一度達到了中央財政的四分之一,可以說是不堪其重負,改革是唯一出路。1996年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國有企業(yè)改革和發(fā)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中發(fā)〔1996〕16號),1998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系統(tǒng)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fā)〔1998〕15號),推出了“三項政策、一項改革”的舉措,其主要內容就是“保護價收購糧食、順價銷售、收購資金封閉運行、加強企業(yè)自身改革”。在“三項政策”中,關鍵的是順價銷售能否成功實現,而市場經濟是以效益為前提的,保護價雖保障了農民利益,但當保護價高于市場價時,順價銷售無法實現,由此產生了兩種不良后果:一是糧食購銷價差的巨額虧損再一次成為國家財政的沉重包袱;二是糧食購銷企業(yè)躺在國家政策性補貼上吃大鍋飯,不愿面對市場,不具備競爭能力,形成了“職工靠企業(yè),企業(yè)吃政府”的不正,F象。因此,國務院相繼發(fā)出國發(fā)〔1999〕11號、20號、〔2000〕12號、〔2001〕28號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各地加快糧食企業(yè)改革。特別是國發(fā)〔2001〕28號《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改革的總目標是建立完善的糧食儲備體系與糧食市場體系,使企業(yè)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圍繞此目標,國家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吉林等產糧區(qū)開展以“兩放開,一調整”為內容的補貼改革,即放開糧食收購價格、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將保護價中的間接補貼轉為向出售優(yōu)質農產品的農民進行直接補貼!爸毖a”的實質就是購與銷都以市場說了算,在刺激農民調整產品結構的同時,國家力圖將糧食企業(yè)逼入市場。近年來,上海市合并78家糧食企業(yè),將7000萬元國有資產民營化,重組后的優(yōu)質企業(yè)吸引資金1.7億元;2002年山東吸引資金11億元專門進行出口糧油貿易;自湘政發(fā)〔2002〕5號、湘政辦發(fā)〔2002〕37號文件下發(fā)后,全省有40個縣市進行了糧食企業(yè)改革,699家企業(yè)被改制改組,分流7.3萬人,涌現出了長沙凱雪、盛湘米業(yè)、衡陽金雁等一批上規(guī)模有品牌有產銷網絡的產業(yè)化集團。據國務院有關專家預測,明年我國將全面放開糧食市場。面對風起云涌的改革大潮與咄咄逼人的競爭態(tài)勢,我縣國有糧企如不奮起直追,必將被淘汰出局。 (二)從我縣糧食企業(yè)實際情況來看,糧改刻不容緩。據調查情況來看,15家糧食企業(yè)前景堪憂,主要存在著三大困難:一是實力小,難以打出品牌。15家企業(yè)用于經營的資產主要是倉庫與門店,現值4546萬元。由于每個企業(yè)都是獨立的法人實體,平均經營性資產不過300余萬元。在糧食部門提出的“桃花米業(yè)”、“修山面業(yè)”、“康佳寶”三大品牌中,“康佳寶”為原飼料廠的快餐米粉名稱,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從未進行過批量生產,飼料廠從1995年起陷入癱瘓,資產負債率達500%,于去年8月獲準申請破產;“修山面業(yè)”為修山的私營業(yè)主所有,根本與糧食企業(yè)無關;“桃花米業(yè)”由城關米廠的7名職工出資50萬元組成的“桃花米業(yè)有限公司”而來,雖具經營活力,但規(guī)模較小,品牌非國企所有。二是人員多,收支矛盾突出。15家企業(yè)共有在職職工1437人,月工資總額為76.5萬元,每月應繳社保金21.3萬元,僅每年的工資與社保就需1175萬元。而每年的收入主要是政策性補貼、少量的門店收入和微量的經營性收入,共計600萬元左右。為解決這一矛盾,4家附營企業(yè)只有幾個留守人員,其余發(fā)給每月50元不等的生活費(飼料廠什么也沒有)后自謀生路;11家購銷企業(yè)1275名在職職工僅252人上崗,下崗人員按糧食局制定的標準每月發(fā)給20—200元左右的生活費。即使如此,企業(yè)的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如財務狀況較好的桃花江中心糧站共有干職工244人,其中在職199人、離退休人員45人。在職人員中,上崗者39人、分流者132人、內退20人、拿50%工資者8人,每年社保、工 資及其他費用共需104萬元,而收入僅26萬元,財務狀況之差可見一斑。三是債務重,經營舉步維艱。全系統(tǒng)2003年6月末帳面總資產29292.5萬元,其中:貨幣資金(現金、銀行存款)158萬元、固定資產凈值4215萬元(經國土、房產部門評估作價,總現值為11644.6萬元)、庫存糧食5028萬元、應收補貼款13676萬元(其中98年審計認定掛帳補貼13078萬元)、往來款項1478萬元(其中個人欠款143.6萬元)、待處理流動資產損失2452萬元、待處理固定資產損失204萬元、待攤費用583萬元、在建工程182萬元;全系統(tǒng)2003年6月底帳面總負債達32336.8萬元,其中:銀行貸款26592萬元,包括農發(fā)行提供貸款24484萬元(中央掛帳貸款13297萬元、中央儲備貸款1622萬元、建倉貸款640萬元、保護價貸款4705萬元、非保護價貸款354萬元、費用貸款225萬元、自營消化掛帳貸款462萬元、損失損耗占貸48萬元、附營業(yè)務占貸1494萬元、擠占挪用占貸218萬元、陳化糧價差占貸663萬元、陳糧價差占貸758萬元)和農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提供貸款2100萬元(浮邱山217萬元、儲備庫糧貿站660萬元、城關米廠196萬元、飼料廠306萬元、糧貿公司207萬元、局機關383萬元),以及應付(其他應付)帳款5330萬元。資產負債率達110.4%。同時,縣財政負擔的糧食虧損及補貼包袱重,其中:①92年4月—98年5月審計認定掛帳13078萬元(其中由縣財政負責消化的掛帳本金為8598.7萬元,按上級政策規(guī)定,自2004年起在10年內消化完),貼息總額為756萬元(99年負擔貼息10%計52萬元、2000年負擔貼息20%計101萬元、2001年負擔貼息30%計151萬元、2002年負擔貼息40%計201萬元、2003年負擔貼息50%計251萬元);②98年6月——2003年6月,我縣糧食企業(yè)累計虧損5863萬元,目前因國務院、省政府對這一階段的虧損暫未部署審計檢查與界定,故縣財政應負擔多少虧損尚不得而知;③2003年我縣糧食風險基金包干總額中,由縣財政負擔18%部分計91.4萬元(包干期一般為三年一定,第一輪包干縣財政已負擔276萬元);④糧食下放補貼(扶持性補貼)每年為137.5萬元,其中糧食行政事業(yè)單位經費43萬元、離退休人員經費94.5萬元;⑤由縣財政承諾掛帳的陳化糧銷售價差926萬元、陳糧銷售價差686萬元(目前實際承諾1442萬元);⑥需縣財政支付的等量對沖糧食價差70萬元;⑦需縣財政支付的糧食促銷獎勵98萬元;⑧據初步估算,僅糧食短庫原因及實行糧改后因買斷糧權而帶來的潛在虧損近3000萬元。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大的虧損?一方面是機制太呆板。在糧食市場一步步放開的同時,企業(yè)購進、賣出糧食都由上級下達計劃,還是一種典型的計劃經濟模式,比方說市場糧價存在著起落的時間差,正常的做法應是低價時購進、高價時拋出,但由于企業(yè)沒有購銷自主權,上級下達的計劃又錯過了銷售旺季,出現了銷售任務經常完不成的現象。有的企業(yè)為了完成任務,在2月份糧價較好時賣出,作為5月份銷售任務完成,這種作法卻被嚴厲禁止,鸕鶿渡糧站遭工商、公安等部門的處罰就是一例。另一方面是缺少資金。在沉重的債務壓力下,企業(yè)不可能有充足的資金來進行購銷,只得求助于農發(fā)行。即使農發(fā)行爽快地給予貸款,但農發(fā)行的資金要封閉運行,實行庫貸掛鉤,銷多少貨就要還多少貸,加上購銷利微,扣除利息、運輸、損耗等費用后所剩無幾,有的甚至是賠錢賺吆喝,所以出現了企業(yè)對經營不感興趣的怪現象。有的企業(yè)為了面子上過得去,總是匯報一年產生了多少經營利潤,但知情者嗤之以鼻:“那是哄上級開心的!”綜前所述,我縣糧食企業(yè)照目前這種狀況拖下去,必死無疑,如趁現在還有部分資產,進行徹底改革,則尚存一線生機。許多企業(yè)干職工已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的改革要求非常迫切,一致的心聲就是改革宜快不宜慢。 (三)從保護庫存與國有資產來看,糧改刻不容緩。企業(yè)效益低下,為了生存,為了干職工最起碼的生活費,不得不將手伸向庫存糧食。至2003年6月,糧權為縣政府所有的保護價帳面庫存糧食4.4萬噸,其中陳糧2.8萬噸、陳化糧1.6萬噸。這次調查發(fā)現,除三堂街、鸕鶿渡等少數糧站外,大部分糧站存在偷賣庫存糧食現象。為了應付縣農發(fā)行每月的例行查庫,企業(yè)可做兩套什物帳,給你看的那套帳什么問題也沒有,到倉里去看的話,單憑肉眼無法判斷這倉谷是500萬斤還是300萬斤。對糧食行業(yè)這一公開的秘密,有的企業(yè)負責人遮遮掩掩,有的則干脆告訴調研組:“我總不能個人帶錢來給職工發(fā)工資、給公家辦事吧?”事后再次核實時也直言不諱地承認:“這是無奈之舉。”盡管查得很厲害,但從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縣農發(fā)行就發(fā)現了7起偷賣糧食事件,偷賣數量約3000噸。而未發(fā)現的應遠遠高于農發(fā)行的預計,累計虧空庫存可能在7000—10000噸之間,所以現在的全縣實際庫存應只有3.4—3.7萬噸。對偷賣行為可定性為“法無可迶而情有可原”。對企業(yè)資產,大張旗鼓進行變賣的還較少,不過有的干職工已放風說,糧食賣完后幾下子就可將企業(yè)資產掏空,因而從保護國有資產出發(fā),改革宜早不宜遲。 三、糧改有關的政策法規(guī) 糧改的核心是“人員置換身份,企業(yè)置換產權”,必然涉及勞動關系解除、經濟補償、社保與醫(yī)保、“三條保障線”等多方面的政策、法規(guī)。 (一)勞動關系解除 勞動關系解除有約定解除與法定解除兩種。按照《勞動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解除關系即為約定解除。對法定解除《勞動法》有三條規(guī)定: 1、《勞動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1)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2)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guī)章制度的;(3)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4)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2、《勞動法》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應當提前三十日用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1)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yī)療期滿后,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2)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3)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fā)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的。 3、《勞動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fā)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后,可以裁減人員。 《勞動法》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單方解除勞動合同:(1)患職業(yè)病或者負傷并被確認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2)患病或者負傷,在規(guī)定的醫(yī)療期內的;(3)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的;(4)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情形。 按上述規(guī)定,我縣糧食企業(yè)可以通過“法定解除”方式與職工終止勞動關系。全縣糧食企業(yè)可解除勞動關系的職工有1347人,其中暫緩解除者69人。這69人含“三期”婦女29人,重病、職業(yè)病和住院職工40人(此40人病癥均未經有關部門鑒定,尚不能列為不可解除關系者,但糧改前應對此40人可否解除勞動關系作出結論),69人的解除緩沖期為6個月。各企業(yè)55歲以上的男職工與45歲以上的女職工共有90人,按規(guī)定不能解除勞動關系,由各企業(yè)負擔社保與生活費至退休時止。 (二)經濟補償 用人單位依據《勞動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guī)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給予經濟補償。勞動部《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fā)〔1994〕481號)規(guī)定,對勞動者的經濟補償金,由用人單位一次性發(fā)給。其補償標準是: 1、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fā)給相當于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費,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工作時間不滿一年的按一年的標準發(fā)給經濟補償金。(●約定解除) 2、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fā)給相當于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同時還應發(fā)給不低于六個月工資的醫(yī)療補助費。患重病和絕癥的還應增加醫(yī)療補助費,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醫(yī)療補助費的百分之五十,患絕癥的增加部分不低于醫(yī)療補助費的百分之百。(●法定解除) 3、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fā)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時間每滿一年發(fā)給相當于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法定解除) 4、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fā)生嚴重困難,必須裁減人員的,用人單位按被裁減人員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經濟補償金。在本單位工作的時間每滿一年,發(fā)給相當于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法定解除) 經濟補償金的工資計算標準可按企業(yè)正常生產情況下勞動者解除合同前十二個月的月平均工資(據調查,2002年益陽市國有企業(yè)人平月工資673元,桃江縣機關企事業(yè)單位人均月工資765元,全縣地方企業(yè)在崗職工人平月工資547元,全縣地方企業(yè)在職職工人平月工資251元,全縣糧食企業(yè)在職職工人平理論月工資532元)。 另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下崗失業(yè)人員再就業(yè)工作的通知》精神(中發(fā)〔2002〕12號)和我省《關于規(guī)范企業(yè)經濟性裁減人員的實施意見》(湘勞社發(fā)〔2000〕188號)及益勞社發(fā)〔2002〕66號文件規(guī)定:“裁減人員屬1986年以前參加工作,本人申請自謀職業(yè)的,可支付一次性安置費,具體支付時應體現工齡差別。一次性安置費標準:每滿一年工齡計發(fā)相當于1個月企業(yè)所在地區(qū)上年度社會平均月工資的安置費,但最多不超過36個月。”(●法定解除,據調查,除90名內退人員外,各糧食企業(yè)可領取安置費的職工為454人,總工齡為11336年) (三)社會保險 1、繳費對象與標準: ①國務院《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國務院1999年1月22日第259號令)和其他有關規(guī)定,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征繳范圍是:國有企業(yè)、城鎮(zhèn)集體企業(yè)、外商投資企業(yè)、城鎮(zhèn)私營企業(yè)和其他城鎮(zhèn)企業(yè)及其職工,實行企業(yè)化管理的事業(yè)單位及其職工。其繳費比例為:職工個人為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的8%;單位為職工個人繳費工資基數之和的20%。 ②按湘勞社險〔2001〕95號、湘勞社發(fā)〔2002〕68號文件規(guī)定,自謀職業(yè)者(含個體工商戶)“其繳費基數為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收入,但最高不超過當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00%,最低不低于當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無法確定月平均工資收入的,以當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繳費基數,繳費比例為基數的21%! ③按照國發(fā)〔2000〕8號《關于切實做好企業(yè)離退休人員基本養(yǎng)老金按時足額發(fā)放和國有企業(yè)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及湘政發(fā)〔2000〕15號、益政發(fā)〔2000〕18號文件規(guī)定:“除參保特困企業(yè)外,所有參保企業(yè)必須按時足額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繳納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由政府認定的特困企業(yè)及其職工,必須先按繳費基數的11%繳納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其余暫時掛欠,待企業(yè)效益好轉好或資產變現時再予補繳! 2、社保關系接續(xù) 根據《破產法》及湘勞社發(fā)〔2002〕188號等文件規(guī)定,企業(yè)在破產、改制時必須為職工繳足至宣告破產或解除勞動關系當月的社保費,并可為職工預交一定年限的社保費。“被裁減人員離開企業(yè)時,其過去的社會保險繳費年限和個人賬戶繼續(xù)保留。由單位招用再就業(yè)的,新的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應按規(guī)定繼續(xù)繳納社會保險費;自謀職業(yè)的,可以按照個體工商戶參保辦法參加社會保險。繼續(xù)參加社會保險并按規(guī)定繳費的,其前后繳費年限合并計算!薄胺差A繳了養(yǎng)老保險費的人員,如被新且建單位或其他企業(yè)招聘,除個人應繳部分外,其他該由單位或企業(yè)(主)繳納的部分,應如數按月退給本人。” 未繼續(xù)參加養(yǎng)老保險中斷繳費的,“①1996年1月1日前參加工作的,則將按湘勞〔1996〕336號文件規(guī)定,每少繳一年,核減視同繳費工齡的20%(原投保合同制工人除外)。②1996年元月1日以后參加工作的,按湘政發(fā)〔1997〕43號文件規(guī)定執(zhí)行,即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以上的職工退休后按月發(fā)給基本養(yǎng)老金。繳費年限累計不滿15年者,如不繼續(xù)繳納養(yǎng)老保險費,將中止其養(yǎng)老保險關系,本人退休后,不享受基礎養(yǎng)老金待遇,其個人帳戶儲存額一次性退給本人! 3、離退休人員人均預期10年余命金 按照國發(fā)〔2000〕8號、湘政發(fā)〔2000〕15號、益政發(fā)〔2000〕18號規(guī)定:“國有企業(yè)在破產過程中,出售國有資產的所得收入,原則上必須為該企業(yè)離退休人員預留10年的基本養(yǎng)老金!毕鎰谏绨l(fā)〔2003〕142號文件規(guī)定:“企業(yè)實施破產關閉和改制重組,必須為其已離退休人員留足人均預期10年余命計算的基本養(yǎng)老金,并一次性撥付給當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凡未按上述規(guī)定留足有關費用而形成的缺口,不得列入當地基本養(yǎng)老保險基金收支缺口,所需費用由批準關閉破產方案的同級政府負責! (四)醫(yī)療保險 根據《國務院關于建立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fā)〔1998〕44號)和《湖南省建立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實施意見》(湘政發(fā)〔1999〕15號),我市出臺了《益陽市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實施辦法》(益政發(fā)〔1999〕13號),該《辦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企業(yè)破產或拍賣清算時,首先應留足在職職工當年和退休人員以后10年的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費……在職職工只能享受當年的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待遇,退休人員按規(guī)定終生享受。”2003年6月30日出臺的湘勞社發(fā)〔2003〕142號文件規(guī)定:“企業(yè)實施關閉破產和改制重組,必須為其已離退休人員留足按本企業(yè)在職工工資總額6%計算10年的基本醫(yī)療保險費! 我縣醫(yī)保從1997年開始,2001年出臺《桃江縣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實施辦法》(桃政發(fā)〔2001〕2號),一直是按“誰交費誰享受,當年交當年享受,不交費不享受”的原則進行的,至2003年7月全縣共有203個單位26336人參保,但所有糧食企業(yè)從未參保,如按湘勞社發(fā)〔2003〕142號文件標準,糧食企業(yè)應為304名離退休人員繳納550.44萬元醫(yī)保金。 (五)“三條保障線” 國企下崗職工進入由中心足額發(fā)放基本生活費、進中心協議期滿(3年)后尚未實現就業(yè)的按規(guī)定領取失業(yè)保險金、領取失業(yè)保險金24個月后進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領取最低生活保障費,此即“三條保障線”。由于對第一條保障線現今不再辦理,糧企職工涉及的主要是失業(yè)保險與低保。 1、失業(yè)保險 1999年1月,國務院以第258號令形式頒布了《失業(yè)保險條例》;2001年3月省政府以第144號令形式頒布了《湖南省實施〈失業(yè)保險條例〉辦法》,對失業(yè)保險的享受條件、享受時間、享受標準等內容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①享受條件主要是三個。一是足額繳納了失業(yè)保險費。繳納標準為職工月工資總額的3%,其中2%由單位負擔,1%由個人負擔。二是與單位解除了勞動關系。三是未領取安置費。據湘勞社發(fā)〔2002〕188號文件規(guī)定,領取一次性安置費的人員不享受失業(yè)保險待遇。②享受時間與繳費時間掛鉤。繳費時間滿一年的,領取失業(yè)保險金的時間為4個月,以后每增加一年繳費時間則增加2個月領取時間,但最長不超過24個月領取時間(折合11年繳費時間)。③享受標準為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80%,我縣的標準為每人每月180元。至2003年7月我縣參保企業(yè)183個,參保人數(不含糧企)22944人,滾動結余643萬元。各糧食企業(yè)歷年共繳失業(yè)保險費23萬元,至今欠繳133.4萬元,按規(guī)定應收滯納金325萬元。據一般情況來看,失業(yè)保險繳納難度較大。一是企業(yè)無力交。各企業(yè)負債累累,運轉艱難, 再拿出458.4.萬元交失業(yè)保險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二是企業(yè)不愿交。一方面從理論上看,享受失業(yè)保險人員應是40歲以上者。各糧企企業(yè)40歲以上者為437人,除90名內退人員外,尚有347人,如果享受失業(yè)保險的為200人,扣除每人每年60元的手續(xù)費后,應發(fā)放失業(yè)保險費84萬元(按24個月計);如果享受失業(yè)保險的為300人,應發(fā)放失業(yè)保險費126萬元。即使不收滯納金,各企業(yè)應繳133.3萬元,各企業(yè)不會很熱心。另一方面,從實際情況看,按規(guī)定領取了安置費的454人不能享受失業(yè)保險,而40歲以上者都包括在這454人之內。最后結果是,失業(yè)保險交了,但能享受的人廖廖無幾。三是職工不愿享受。據測算,職工個人最多可享受失業(yè)保險4200元,最少可得安置費9900元,職工會主動要求領取安置費而非失業(yè)保險。綜上所述,失業(yè)保險以不繳納為宜。 2、低保 1997年,國務院相繼發(fā)布了《關于在全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國發(fā)〔1997〕29號)、《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國務院第271號令),明確低保原則是應保盡保。至2002年底我縣有9360戶、14135人加入低保,發(fā)放低保補助374萬元。我縣低保標準為120元,即家庭人平純收入低于此數時,由民政部門補足缺口,全縣補助標準為人平每月26元。目前,各糧食企業(yè)共有128戶、216人納入低保。 四、對糧食局《方案》的分析 近幾年來特別是今年以來,縣糧食局以加快發(fā)展為主題,大力發(fā)展“訂單糧食”、積極探索改制改組、努力做活糧食購銷、全力維護大局穩(wěn)定,突出重點,迎難而上,狠抓落實,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同時從積極推進糧改的目的出發(fā),于今年4月推出了《桃江縣糧食企業(yè)改革實施方案》討論稿,在全系統(tǒng)進行了廣泛宣傳,并向縣委、縣政府作了匯報?偟膩砜,《方案》確定的“五個堅持”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是正確、可行的,也是必須嚴格執(zhí)行的。但所列出的7項經濟補償中的許多數據和政策依據值得商榷。 1、工齡補償:22592×63=1520.44萬元。此673元為2002年度益陽市企業(yè)職工平均工資。(此處總工齡計算有誤,經逐企業(yè)查實可解除勞動關系者1347人,總工齡20921年,工齡補償為20921×673元=1407.98萬元。) 2、基本補償:1352人×3000=405.6萬元。(此處人數有誤,應為1347人。對基本補償政策上無此要求,可由企業(yè)自行決定是否發(fā)放。) 3、鼓勵解除的獎金:1352人×5000=676萬元。(《方案》提出“凡于2003年12月31日前解除關系者,獎勵5000元;2004年6月30日前解除者獎3000元;2004年12月底之前解除者獎1000元!贝藯l按1352人均在2003年12月31日解除滿打滿算,其余理由同第2條。) 4、職務補貼:25萬元。(《方案》提出對“擔任過企業(yè)副主任、副經理以上者給予一次性職務補貼,正職按任職時間每年補貼300元,副職每年補貼200元。”此補貼是否發(fā)放理由同第2條。) 5、醫(yī)藥費補貼:1442人×1500=216.3萬元(含內退)。(《方案》提出“對解除者實行一次性醫(yī)藥費補貼,按500元基數加職工工齡乘50元計算,最高不超過2000元!闭`算理由同第2條。) 6、內退人員生活費:90人×1.2=108萬元。(此條人數無誤,符合政策,企業(yè)可自行制定高于低保以上的補貼標準,此處按人平200元/月的標準發(fā)放。) 7、社保金: ①解除勞動關系的:1237人×7年×673×11%×12個月=769.2萬元,115人×10年×673×12個月=102.2萬元,合計871.4萬元。(此處計算有誤。政策要求是:按益勞社發(fā)〔2001〕17號規(guī)定,1996年元月1日后參加工作的企業(yè)職工須交足15年社保金方可領取養(yǎng)老金,否則中止養(yǎng)老保險關系,其個人帳戶存額在其退休后一次性退給本人。分析:對象是1996年元月1日后參加工作的職工,解除勞動關系后須按規(guī)定標準交足15年社保,并非所有職工;由于社保繳納是從1996年開始,因而1997年、1998年以后參加工作的則要繳納8年、9年,并非都是7年;“11%”的標準指特困企業(yè)的單位繳納部分,糧食企業(yè)暫未認定為特困企業(yè),暫不能套用此規(guī)定,況且余下的9%只是暫時掛帳,企業(yè)改制時必須交清。正確的辦法是按政策行事,單位負擔的20%交至與職工解除勞動關系時止。從理論上說,解除關系后,企業(yè)無義務為無關者繳納社保。當然,如果企業(yè)有錢且愿意替原職工繳納社保,則是企業(yè)的事。) ②內退人員補交社保:276年×673×11%×12個月=25萬元。(此處理由同上條。) 按《方案》,此套改革成本3847.74萬元。此《方案》最大的優(yōu)點是對在職職工照顧周全,受歡迎程度較高,穩(wěn)定性較好,理論上的執(zhí)行阻力較小。最大的缺點有二個,一是無基本精確的資金來源,可行性大打折扣!斗桨浮分赋隽丝勺儸F資產收入、政府補貼收入、企業(yè)經營收入、不可變現資產量化、返聘押金5種資金來源,但每種來源均未量化,不知5種來源共有多少資金、是否夠改革成本、成本不足時又應當怎么辦?均無預案。對第5種資金來源,調研組認為:交納返聘金是以改制成國有企業(yè)為前提的,但如果改制成民營企業(yè)就不存在返聘金問題。從各地的效果來看,返聘金收取存在一定風險,一旦改制而來的新國企出現虧損或破產時,返聘金是否有能力償還?如不能償還,其后果是什么?因此,不宜提倡收取返聘金的做法。二是社保繳納自相矛盾。一方面請求縣委、縣政府按特困企業(yè)11%的標準繳納社保,另一方面政策規(guī)定單位只需為職工繳納至解除關系時止,《方案》卻要求繳足15年,這不大符合特困企業(yè)的認定標準!斗桨浮返谋疽馐呛玫,其出發(fā)點是今后社保可能會實行全省統(tǒng)籌,盡量少往社保所交錢就是盡可能地保障職工利益。但這與現行政策及實際情況相違背,而且從將來來看,要實施全省統(tǒng)籌,省財政部門與省勞動部門不可能不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摸底。現在我省勞動系統(tǒng)開始實施“金!惫こ,全省計算機大聯網,全省各企業(yè)的繳費情況省勞動部門看得一清二楚。因此余下的9%不交應當有合乎政策與實際的理由。 五、如何搞好“兩個置換” 糧改的核心是“兩個置換”,“兩個置換”的實質是人、財、物關系的大調整。糧改必然涉及到縣政府(核心是縣財政)、糧食企業(yè)與企業(yè)職工、農發(fā)行等不同的利益主體。糧改必須在既不違反政策,又要符合實際的前提下找到各方利益的最佳結合點。對縣政府而言,糧改以穩(wěn)定為前提,以“兩個置換”為手段,以發(fā)展為目標,以不增加財政額外負擔為原則;對糧食企業(yè)而言,各級各部門的優(yōu)質服務與稅費減免是它最盼望的;對企業(yè)職工而言,社保等養(yǎng)老保障問題最重要,其次是希望能多給錢;對農發(fā)行而言,最重要的是信貸資產保全。因此,糧改絕不能以損害某方利益來維護另一方利益,必須做到兼顧公平。在此前提下,到底應如何置換?整體思路可為:以可變現資產置換人員,以不可變現資產重組企業(yè);當可變現資產不足以置換人員時,以不可變現資產置換。 (一)人員置換方案 人員置換方案的兩大原則應是量入為出與“三統(tǒng)一調”。據統(tǒng)計,全系統(tǒng)資產總現值為11644.6萬元,剔除抵押給縣農發(fā)行的糧倉等難變現資產5651萬元外,還有資產5993.6萬元。人員置換成本應以不超過此數為宜。鑒于各企業(yè)可變現資產的不平衡性,宜以“統(tǒng)一處置資產,統(tǒng)一補償標準,統(tǒng)一資金管理并作適當調整”的“三統(tǒng)一調”措施,確保落實改革收入。調劑原則是確保資產較少企業(yè)的職工能按全縣統(tǒng)一的補償標準置換身份,調劑比例應由縣糧改辦自定。 這部分資產變現必須考慮到兩個因素:一是這5993.6萬元中仍含部分不可變現或難變現資產;二是就這5993.6萬元為評估價,而評估價與拍賣成交價是兩碼事,如果成交價高于評估價則事情好辦,如果低于評估價則意味著這些資產沒有5993.6萬元。因此資產變現成為糧改的關鍵一環(huán),現按不同的變現率測算改革成本: 1、第一種方案:按75%的變現率完全按政策置換(變現資金為4495萬元)。 ①工齡補償。全系統(tǒng)1437名在職人員總工齡為23569年,在未來5年內退休的90人屬不能解除關系者,按規(guī)定亦不能給予工齡補償,這90人的總工齡為2648年,因而全系統(tǒng)解除關系者的工齡補償是:(23569-2648)×673元=1407.98萬元。 ②10年余命金。2003年6月304名離退休人員月基本養(yǎng)老金為15.99萬元(未計算逐年增長數):15.99萬元×12個月×10年=1918.80萬元。 ③在未來5年內退休的90人,企業(yè)須為其繳足社保費的單位負擔部分,90人未來5年內的工齡為314年,單位應繳的社保費為:314年×673元×12月×20%=51萬元。 ④暫緩解除者69人,其緩沖期為6個月,這6個月單位應繳的社保費為:69人×673元×6個月×20%=7.8萬元。 ⑤根據《勞動法》及有關文件規(guī)定,改制時企業(yè)應繳清所欠社保費,至2003年6月全系統(tǒng)欠繳社保170.38萬元,2003年7月至2003年底企業(yè)應繳91.74萬元(單位部分),合計:262.12萬元。 ⑥按湘勞社發(fā)〔2003〕142號文件,企業(yè)應繳納在職職工工資總額6%的10年醫(yī)保金:76.45萬元×12月×10年×6%=550.44萬元。 ⑦安置費:11336×673=763萬元。 ⑧變現費用:1000萬元。變現費用指資產處置中有關部門收取的稅費。據調查,稅費收取絕大部分集中在國土、房產部門,國土部門有土地評估費0.4%、交易服務費0.5%、拍賣業(yè)務費2%、出讓管理費0.4%、契稅4%、出讓金20%、儲備費1%、測繪費等;房產部門有契稅4%、評估費0.5%、轉讓手續(xù)費1.3%、登記頒證費0.15%、測繪費等。除測繪費外,按評估現值,國土方面的稅費為2345.3萬元×28.3%=664萬元,房產方面的稅費為3648.3萬元×5.95%=217萬元,合計881萬元。如果完全按有關規(guī)定辦事,變現費用至少超過1000萬元。 此8項總額為5961.14萬元。此方案的優(yōu)點是完全按政策辦事;缺點是成本過大,高于可變現資產數,違背了量入為出原則,不具可行性。 2、第二種方案:按70%的變現率基本上按政策辦事(變現資金為4195萬元)。 ①工齡補償1407.98萬元; ②內退人員的5年社保金51萬元; ③暫緩解除者6個月的社保金7.8萬元; ④企業(yè)欠繳與應繳社保金262.12萬元; ⑤在職人員醫(yī)保金550.44萬元; ⑥安置費763萬元; 此6項同第一方案完全相同。 ⑦3年余命金576萬元。據市委、市政府即將出臺的《關于加快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決定》第17條規(guī)定,余命金繳納標準由市國企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第33條規(guī)定“各區(qū)、縣(市)可根據自身實際出臺相應政策”,所以我縣余命金繳納標準可暫定為3年。 ⑧內退人員生活費。內退人員年齡偏大,勞動能力較弱,不發(fā)給一定生活費有違常理。生活費標準擬定為每月300元,應發(fā):314年×12月×300=113萬元。 (9)變現費用壓縮在5%以內,即不超過210萬元。 以上9項總額為3941.34萬元。此方案優(yōu)點:①總成本控制在可變現資產內,遵循了量入為出原則;②預留了約250萬元的變動空間,理論上具備可行性;③有一定的實際操作性。按此方案將改革成本分解到各個企業(yè),從理論上看,則有牛潭河、浮邱山、鸕鶿渡、馬跡塘、石牛江、桃花江、糧貿公司7個企業(yè)可變現資產不足,需要從其他企業(yè)調劑資金約1000萬元。但有兩個情況應考慮進來:一是桃花江、糧貿公司的可變現資產較多是全系統(tǒng)公認的,這次調查中桃花江與糧貿公司堅決要求第一個進行改革,目的就是防止平調資產,實際情況是兩企業(yè)門店較多,評估價將低于拍賣價,亦不宜打七折,兩企業(yè)的可變現資產買斷職工綽綽有余;兩企業(yè)的理論調劑數額為300萬元,如兩企業(yè)不需調劑,反過來等于增加了約300萬元改革收入。二是局機關資產應是調劑的首選對象,尤其是華滋大廈已成為全系統(tǒng)都想咬一口的唐僧肉,局機關資產不參加調劑,要調劑企業(yè)資產必然行不通。因此,剔除桃花江與糧貿公司,調進局機關資產,則其他企業(yè)的資產調幅不大,調劑一點企業(yè)也無話可說。弊端:①資產變現率較高。此方案是以70%的變現率為前提的,但到底能變現多少還是未知數。如果變現率只有65%,則此方案不具可行性。②未考慮意外情況。由于按政策規(guī)定有少數的醫(yī)藥補助費等項目存在,1437人中難免存在個別合情合理的意外要求(如40人的疾病問題),但意外支出到底是多少無法確定,由于改革收入與改革支出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很有可能使預留空間縮小,基本上需要將全系統(tǒng)資產拉平才能滿足置換的客觀需求。而大平調作法必將遭到有關企業(yè)的強烈反對,給改革帶來巨大阻力,方案的可行性大大降低。 3、第三種方案:降標,按65%的變現率,打少量政策擦邊球(變現資金為3896萬元)。 由于變現率的不確定性,有可能使第二種方案流產,F按65%的變現率,變現資金為3896萬元,因而改革支出必須相應減少,工資標準按550元計算。 ①工齡補償:(23569-2648)×550=1151萬元; ②安置費:11336×550=623萬元; ③解除者7.5年社保:1347×550×12月×7.5年×20%=1334萬元; ④內退人員社保金:314年×550×12月×20%=41.4萬元,內退人員生活費:314年×300元×12月=113萬元; ⑤在職人員醫(yī)藥費補貼:1437×1000元=143.7萬元; ⑥欠繳社保金:170.38萬元; ⑦變現費用:5%以內,計195萬元。 以上7項共計3771.48萬元。此方案打的政策擦邊球主要有三處。一是取消了余命金。理由有三:①根據市委、市政府《決定》,是否繳納余命金可由縣糧改領導小組自行決定;②繳納余命金容易引發(fā)不穩(wěn)定事件,我縣糧食企業(yè)較困難,部分企業(yè)連在職職工的社保都交不起,要為離退休人員交10年余命金是不太可能的,就實際而言,可變現資產交不起余命金,如強行繳納必然減少在職人員的補償,1437名在職職工會群起反對。二是將交給醫(yī)保所的醫(yī)保金打折轉成職工的醫(yī)藥費補貼,實際上是將醫(yī)保金直接發(fā)給個人,減少改革阻力。三是增加了職工的7.5年社保,即企業(yè)為職工交納了15年社保。此方案優(yōu)點:①有一定的預留空間,具可行性。②穩(wěn)定性強,重點考慮了在職職工利益。弊端:預留空間不大,將影響實際操作,尤其是資產調劑方面有一定阻力。 4、第四種方案,按60%的變現率,以資產代繳部分社保(變現資金3596萬元)。暫定社保現金繳納部分為11%,資產替代部分為9%。 ①解除者工齡補償:1151萬元; ②解除者安置費:623萬元; ③解除者7.5年社保:1347×550×12月×7.5年×11%=733萬元; ④內退人員社保金:314年×550×12月×11%=22.8萬元;內退人員生活費:113萬元; ⑤在職人員醫(yī)藥費補貼:143.7萬元; ⑥欠繳社保金:170.38萬元; ⑦變現費用:5%,計180萬元。 以上7項共計3136.88萬元。此方案中由資產替代的社保為618萬元,替代資產先從未抵押資產開始,如不足,則需與農發(fā)行協商動用一部分抵押資產,抵押部分的債務暫掛。優(yōu)點:①整體成本小于變現數,有可行性;②對在職職工的利益照顧較多,方案的穩(wěn)定性很大;③有460萬元的預留空間,容許有7.6%的資產變現意外或成本提高意外,可操作性較強。如實際情況無大的意外發(fā)生,則預留資金的未用完部分應補入社保的9%,有多少補多少。弊端:資產代繳社保打的政策擦邊球,本來按省市有關規(guī)定是不允許以資產替代社保的,但在資金的確短少的情況下只能如此,實際中亦有先例可循。反過來,如果把社保按20%交足,而1437人有相當一部分無法按標準給予補償,則影響的是整個改革的進行與大局的穩(wěn)定。當然這部分資產變現會給有關部門的工作帶來一定難度。但在大局穩(wěn)定與少數部門的工作難度之間,我們只能選擇前者。 5、第五種方案:預案,擬以未變現資產彌補職工補償金。 由于風險意外與變現率的不確定性,使第四種方案有可能難以實施到底。一方面,如果變現率進一步下降,則改革收入不足;另一方面,即使變現率如數實現,也有可能意外支出增加,導致出現較大的收支缺口。因而必須制定風險預備方案。此方案以第四方案為基礎,以未變現資產來彌補職工補償金不足。 ①彌補資產來源。先從5993.6萬元資產中的未變現部分開始,如不足,則從抵押資產中抽調。 ②彌補比例。由于未變現資產與抵押資產在拍賣市場上難以實現價值,將這樣的資產抵給解除關系者,難免會遭其抵制或不愿意,因而可適當將彌補比例提高,一般以3∶1為宜,因為糧倉等抵押資產如改變用途幾乎不值什么錢。意外情況下還可將彌補比例提高,只要能走人就行。 ③彌補數額。如資產變現出現意外,估計變現缺口不會超過500萬元,按3∶1的比例,最多需1500萬元未變現資產;即使將彌補比例進一步提高,未變現資產應付此缺口亦綽綽有余。 綜觀上述五種人員置換方案,相對而言第三、四方案的可行性較大。 (二)產權置換方案 從調研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縣市區(qū)的“兩個置換”只有人員置換搞得較好而產權置換不徹底,因而糧改效果大打折扣。從理論上來說企業(yè)改革只減人不動產權,是換湯不換藥。如果我縣只是將企業(yè)在數量上減少,而性質上無變化,誰能保證企業(yè)會起死回生?一旦有事最后解決麻紗甚至承擔責任的還是政府。因此必須動產權。為防患于未然,企業(yè)產權置換的指導思想是盡可能民營化,并應因企施策。 1、維持原狀型: 儲備庫具有購銷企業(yè)與儲備企業(yè)的雙重性,由于存有中央儲備糧,政策上不能改制成民營企業(yè),因此儲備庫應作為全縣唯一的國有糧食企業(yè)存在,人員置換后企業(yè)性質不變。人員置換方式是先全員置換,再競爭上崗。對做大做強儲備庫有2種設想:一種以儲備庫為核心,組建全縣國有性質的購銷公司、下設網點,將原未處置的糧倉等國有資產全部劃歸儲備庫經營管理,與民營企業(yè)展開競爭;另一種是儲備庫基本維持現狀,但將原各糧站承擔的政策性業(yè)務全部劃入,這樣有利于國有企業(yè)的壯大,真正形成龍頭企業(yè),發(fā)揮起糧食流通主渠道的作用。 2、破產重組型: 城關米廠、縣飼料廠、縣糧貿公司3家企業(yè)已進入破產程序,由于法院收費方面的問題沒解決而未能終結?h委、縣政府應督促雙方盡快了妥,終結后根據實際情況重組為民營企業(yè)。 3、整體出讓型: 灰山港米廠共有31名職工,175萬元資產,無貸款,無外債,只欠干職工集資款30多萬元。干職工強烈要求共同進退,整體買下米廠資產重組經營。對這種要求應予積極支持,盡量整體出讓。 4、未定型: 由于人員置換成本完全來自于資產置換,從理論上看資產有可能全部變現,但事實上除儲備庫與灰山港米廠外,其他企業(yè)應有部分資產一時無法置換產權。對這些剩余資產的處置可采取四種方式:第一種是自營型,以這些資產為基礎,吸納社會資金,按現代企業(yè)制度,組成新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yè),從業(yè)人員從原糧企職工中競聘產生,企業(yè)負責人由縣糧食局任命,并經職代會批準。第二種是租賃型或租營結合型,即將企業(yè)的全部或部分資產租賃出去,企業(yè)不開展經營活動或只進行部分經營活動。第三種是參股型。把新企業(yè)的資產全部折成股份,以民營企業(yè)為主參股經營。第四種是混合型,即可能含有以上各種經營形式綜合而成。對剩余資產到底采取哪一種方式,應視各企業(yè)實際情況而定。 六、其他問題的處理 (一)“老糧”問題 2002年3月的鎖定庫存為74456噸,其中損失損耗4317噸(尚未確認);2003年6月鎖定庫存為44103噸,其中陳化糧16181噸。對庫存陳糧的處理,可用2種方式解決。①買斷糧權。糧食企業(yè)對這種方式非常感興趣。全縣庫存陳糧約28000噸,其成本為每噸1140元,大約只能以每噸600元的價格賣給企業(yè),28000噸糧食的價差虧損為1512萬元。如果用目前每年508萬元糧食風險基金彌補,連利息在內大約需要3年才能消化這筆虧損。但糧食風險基金存在變數,一是不知能維持多久,二是不知是否始終是508萬元,隨著庫存的減少,基金也相應減少。從長遠來看,這筆虧損有可能最終得由縣財政承擔。因此,買斷糧權對企業(yè)有利對財政有害。②借給企業(yè)。我縣退耕還林項目爭取得好,按有關規(guī)定農民每退耕還林1畝面積,政府須補給農民300斤糧食,并規(guī)定這些糧食從政府的保護價糧食中予以解決。至2003年全縣退耕還林面積已達3.1萬畝,2004年將增至6萬畝,即使今后不再爭取退耕還林資金,這6萬畝面積8年共需保護價糧食72000噸,解決28000噸老糧問題指日可待。具體辦法是:將“老糧”借給資產充足、資信良好的國企經營,政府不負擔保管、銷售等方面的任何費用,企業(yè)逐年如數歸還新糧。退耕還林資金是按每100斤谷折70元下撥的,扣除每100斤6元的市場風險補貼(放在縣財政),可以按每100斤64元結算,而保護價糧的成本只有57元,這7元差價給企業(yè)。如此一來,企業(yè)會樂開花,縣財政不產生虧損,農發(fā)行的資金也有著落,是個一舉多得的好事。經探討,此設想受到儲備庫的熱烈歡迎。 對陳化糧的處理,上級有關部門的要求主要是2條(湘糧調聯〔2002〕74號、益糧調聯〔2003〕02號),一是嚴格監(jiān)管,上級部門下達計劃后縣級方可進行處理;二是價差由縣財政彌補。因歷來的處理都是按此二條進行,此不多論。 對庫存糧食不論“賣”還是“借”,必須在改革完成前進行一次徹底的清倉查庫。除去正常損耗外,對人為短庫額應以財政欠撥款抵扣。如此款不足,則從企業(yè)資產中予以扣回。 (二)老帳問題 至2003年6月,糧食系統(tǒng)的貸款總額為26592萬元,其中農發(fā)行貸款24484萬元,其他銀行貸款2100萬元。①至2003年6月,糧食系統(tǒng)累計虧損為22096萬元,其中1998年5月全國糧食大審計認定由省財政還本付息的虧損為4698.3萬元,由縣財政負責消化并貼息的虧損為8598.7萬元,待認定虧損為3306萬元(1999年認定1302萬元由企業(yè)負擔),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尚未認定的新虧損為5712萬元。如果糧食庫存以“買”的方式處理,潛在虧損為2200萬元。即至2004年底,累計虧損將達24296萬元。②對前述的“8598.7萬元”(目前暫掛在各企業(yè)),上級要求的貼息任務是1999年負擔貼息的10%計29萬元,2000年負擔貼息的20%計55萬元,2001年負擔貼息的30%,計83萬元,2002年負擔40%計110萬元,2003年負擔50%計137萬元,此貼息已由省財政在我縣下撥款中逐年扣除。從2004年開始,縣財政須分10年清償此“8598.7萬元”本金(即每年清償十分之一),據市財政局證實,已決定從明年起每年從上級下撥款中扣除。③目前縣財政欠撥企業(yè)的有關補貼、糧食促銷獎金、對沖糧食價差共670萬元,欠農發(fā)行陳化糧價差及陳糧價差共1612萬元, 應配套糧食風險基金91.4萬元(18%),合計2373.4萬元。 對如何歸還農發(fā)行貸款,有兩種處置方案:第一種是抵掛結合。現在各企業(yè)抵押在農發(fā)行的資產為5651萬元,如變現率允許,把已抵押資產用于沖減債務。從農發(fā)行統(tǒng)計情況看,農發(fā)行貸款中應由企業(yè)負責的有自營消化掛帳貸款462.5萬元,附營業(yè)務占用貸款1494萬元,擠占挪用貸款218.3萬元,建倉貸款640萬元,4項共計2814萬元,此數額應從企業(yè)抵押資產中沖減。由于企業(yè)動用了屬于縣政府的庫存糧食,每噸均價為1100元,假定盜賣了1萬噸,則企業(yè)應賠給縣財政1100萬元,而縣財政的欠撥款只有670萬元,余下的430萬元由企業(yè)以抵押資產彌補,縣政府以此資產抵減相應債務。在糧改時成立一個新的糧食購銷公司,把剩余老帳掛在該公司帳上。第二種是只掛不抵。我縣不屬產糧大縣,南縣、沅江、赫山等縣的掛帳是我縣的4至5倍。由于數額巨大,縣級財政不可能進行消化,最后只能由上級財政兜底,所以對掛帳我縣不必過分憂慮。由于牽涉1998年后新增虧損與潛在虧損的審計認定問題,糧改前縣財政應與企業(yè)結清帳,企業(yè)與農發(fā)行結清帳就可以了,余下的帳務由新購銷公司掛欠。 其他銀行貸款,應由企業(yè)負擔。 (三)改革步驟與配套措施 這次改革可分四步進行。1、充實班子,制定改革方案。進一步充實“桃江縣糧食企業(yè)改革領導小組”,糧食、財政、勞動和社保、國土、房地產、農發(fā)行、公安、檢察、紀檢等單位負責人為當然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于這次調查涉及單位較多,時間倉促,許多情況需進一步了解。縣糧改辦成立后,應組織專門力量對全系統(tǒng)的資產與庫存進一步查實,在此基礎上制定更符合實際的改革方案。各企業(yè)成立留守班子,負責企業(yè)的改革工作,按照縣糧改領導小組出臺的方案制定實施細則。2、廣泛宣傳發(fā)動,營造改革氛圍。由于糧食部門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部分干職工的思想非常保守,觀念陳舊,對糧改顧慮重重;還有部分干職工獅子大開口,提這要求、那要求。因此務必搞好宣傳解釋工作。要廣泛宣傳改革的目的與意義,讓職工明白非改不可,改革越快越好;要召開企業(yè)黨員、干部會議,統(tǒng)一思想,促使他們積極參與改革,主動促進改革;要通過面對面逐個談心和上門做工作等方法,做好細致的思想工作,直到做通工作為止。3、廣辟資金來源,搞好“兩個置換”。所有門店、車間、廠房、倉庫、地產等均由各企業(yè)收回進行處置;職工拖欠的公款、占用的公物,一律收回,金額較低的從補償金中予以扣除,金額巨大又拒不清欠者由執(zhí)法部門依法追繳;未進行房改的公房,經評估作價優(yōu)先售給原住戶;房改后,產權不足100%的必須補足,或抵扣補償金。設立改革資金專戶,所有改革收入列入專戶管理。對人員置換與產權置換情況須秉持“公開、公正、公平”原則,實行“陽光操作”,有關人員置換方案、企業(yè)財產、帳務、企業(yè)重組方案等均向干職工公布,確!皟蓚置換”順利進行。4、補充完善,不留尾巴。整個改革宜在2004年12月以前結束,確保無遺留問題。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指導企業(yè)做好職工的分流安置工作,搞好再就業(yè)培訓和就業(yè)服務。民政部門對家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職工,要辦理好最低生活保障。對企業(yè)處置資產,有關部門要予以特別支持,各部門稅費總量控制在5%以內;對企業(yè)除土地以外的凈資產不足以安置職工的,允許企業(yè)將劃撥土地轉讓變現,所得收入用于安置職工,補充社會保險,償還企業(yè)債務(湘政發(fā)〔2000〕13號第五條);對企業(yè)在改制過程中,采取“以資抵債”、“以資補償安置職工”的,不視作交易,只交納過戶手續(xù)工本費(文件同上,第十四條);對企業(yè)改革必須的審計、評估等,只收取工本費。對企業(yè)處置資產
部門辦理手續(xù)要明確時限,做到快清快結,變現收入要及時返還給企業(yè)。 (四)機關經費問題 對該局反映的機關經費困難問題,經調查了解確有其事。1、局機關的剛性支出大。局機關共有75人,其中在職47人(其中12人未進統(tǒng)發(fā)中心,所有費用由該局自己負責,此事詳情見“12人問題”)、離退休28人,財政撥給該局的經費為49.8萬元。局機關每年的剛性支出為150萬元,共分二大塊:一是75人的人頭費用92萬元,其中在職人員工資50萬元,社保金、住房公積金、醫(yī)保金42萬元;二是水電、電話、書報、打印、維修、辦公等13項公務用費58萬元。局機關有35人已進財政統(tǒng)發(fā)中心,49.8萬元只夠35人的工資及47人的“三金”劃轉,其余12人的工資福利及公共費用無著落。2、經費來源枯竭。1998年進行糧食審計時,局機關打了一些埋伏,2000年機關尚有200多萬元“埋伏”款,以社保預交款形式寄存在社保所,每年支取約80萬元,到去年已全部支取完畢。3、糧食局機關直接用縣財政的錢不多。據財政部門證實,從1998年開始省財政每年撥給我縣糧食系統(tǒng)扶持性補貼137.5萬元(益市財〔95〕商字第223號文件),其中局機關有59萬元。由于縣財政困難,1998年、1999年未下撥此款給糧食局(當時局機關經費形勢較好),2000年撥了35萬元,2001年、2002年每年撥了52萬元。隨著機關預備經費的枯竭,收支矛盾日益突出,今年的缺口達100.2萬元。為保機關正常運轉,今年局里已向干職工借款25萬元。至調查時止,因無力辦報銷,有的機關人員的發(fā)票累計達到了4000多元。改革在即,局機關卻陷入困境。為確保改革進程和機關正常運轉,建議追加適當指標。 (五)“12人”問題 1997年,全縣縣直機關開展了機關干部過渡為國家公務員的工作,當時局機關在編46人,核定編制34個(含1個工勤編)。局黨組研究后,決定副科級以上干部和股長當然過渡為公務員,即先坐莊20個公務員編,余下的13個公務員編制從25名干職工中選舉產生。4月3日晚,局機關召開了干職工大會,宣布了選舉產生公務員的決定,部分大中專畢業(yè)生和軍轉干部對這一作法提出了異議,并與局領導產生激烈沖突。事后該局宣布公務員過渡暫不搞了,要搞也絕不到人。1999年,在上級不斷要求與督促下,該局只得將33名公務員明確到人,將落選12人放入局二級機構——縣糧校。縣糧校為自收自支的事業(yè)單位,從1988年起就一無人員、二無場地、三無資金,僅剩一塊空牌子。該局未將此安置結果予以公布,12人仍在機關發(fā)工資。2001年,公務員由縣統(tǒng)發(fā)中心發(fā)工資,12人未見自己的工資存折才如夢方醒,弄清是糧校編后感到受到了莫大愚弄,個個怒不可遏,從而引發(fā)新一輪沖突與上訪。 為了緩解矛盾,糧食局將“12人”仍暫留機關工作,但如今糧食系統(tǒng)的企業(yè)改革即將全面展開,部分企業(yè)干職工已放出風來,如“12人”不同他們一起改,他們就要阻撓改革等。因此,“12人”的去留問題現已成為糧食系統(tǒng)的一個焦點、局機關的一大難點,已到了無法回避、非解決不可的時候。對此“12人”,宜繼續(xù)“留”在機關,理由有六:①選舉作法與政策不符?陀^地看,局機關人多編少,不論采取何種方式,總有12人不能過渡為公務員。局里以選舉方式來分流富余人員,作為一種探索之舉還是用心良苦,但在政策上無任何依據,當時人事部門的相關負責同志對該局的作法表示了否定,但由于事實已造成而未作深究。②糧校編劃定有錯。經查證,在1997年的局機關46人中,這12人誰也不是糧校編,誰也沒在糧校工作過。局里情急之下將其編制劃入已名存實亡10多年的糧校。這種作法存在明顯錯誤。當時劃入糧校,沒感到有什么問題,但隨著公務員管理日益規(guī)范與嚴格,政事分開已進入改革日程,人為劃定糧校編已成為一顆不定時炸彈,這是局領導當時沒有料到的。③問題產生不是12人之責。改革是大勢所趨,是誰也阻擋不了的。從某種角度看,改革可打政策擦邊球,允許有小幅度的與政策不符,只要群眾認可就行。就局機關的整個改革來看,工作做得較粗糙,對落選者的利益保障未作全面考慮,因而在實際操作中必然引發(fā)矛盾。最初的“部分選舉”方案事前未作充分醞釀、未作細致準備、未征求干職工尤其是非坐莊者的意見,導致選舉當場發(fā)生沖突,選舉結果得不到落選者的認同。選舉兩年之后,將12人定為糧校編,此時局里尚有充足的資金分流他們,完全可將此問題解決,但因種種原因未進行“亡羊補牢”,等到2001年紙包不住火時為時已晚。所以問題的產生主要是局領導在操作上與決策上的一系列失誤所致,引發(fā)矛盾的責任不在12人,現在客觀上他們將被掃地出門,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④留在機關對工作有益。12人中,原干部身份者9人、職工3人、副股長以上者5人,進機關工作均在10年以上,平均年齡36歲。也就是說這12人是老資歷的中青年,大部分是單位的業(yè)務骨干。在現今局機關47人中(含此12人),有10人退養(yǎng)退線,“12人”事實上已大都頂替退養(yǎng)者,成為局機關的中堅力量。⑤商供糧物原本同屬一個系統(tǒng),都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我縣原商業(yè)、物資、二輕等單位的人員均由財政統(tǒng)發(fā)工資,獨糧食局機關人員不可以,有失公平。⑥我市其他縣市區(qū)糧食局機關均已解決此問題。據調查,南縣、安化、沅江、赫山、資陽等縣市區(qū)糧食局機關原也存在此問題,但現在所有工作人員的工資全部由財政撥款發(fā)放。 在如何“留”的問題上,有2種方式:一是吃“地方糧票”。即縣編委將“12人”定為全額撥款的縣屬事業(yè)單位人員身份,留在局機關工作,工資進入統(tǒng)發(fā)中心,可比照原商業(yè)、物資機關人員安置模式進行;二是自然替補為公務員。據調查,局機關5年之內將有10人退休(今年年底就有2個),可由“12人”逐步替補退休人員空出的編制。比較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實際上只需縣里承認,可行性較大;第二種方案牽涉到國家有關公務員的政策,起碼需市級以上人事部門認可,操作難度較大。 六、加快改革步伐 1、迅速搭建工作班子,解決誰來搞的問題。建議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糧食局,以糧食部門人員為主,抽調有關單位業(yè)務人員參加,組成精干高效的工作班子。此事宜在9月份解決。 2、迅速出臺方案,解決怎樣搞的問題。由于調研組已作了一定的前期準備,工作班子可在此基礎上對調查建議進行修改完善,正式方案宜在10月上中旬出臺。 3、搞好后勤保障,解決錢車的問題。由于改革涉及的人員多、企業(yè)多,情況復雜,任務艱巨,從清產查庫到宣傳發(fā)動到處理改革中的許多具體問題,無不需要有資金作后盾,縣財政可先撥20萬元作啟動資金。由于企業(yè)與職工分布在全縣各個角落,搭車太慢不方便、租車太貴劃不來,應當解決交通工具問題,建議平調一臺公務用車或撥給相應資金。從整體與長遠看,只要改革搞好了,錢、車只是小問題。此事宜與工作班子問題一并解決。 4、明確部門責任,形成改革合力。除糧食部門外,糧改涉及到財政、勞動、建設、審計、公安、檢察、法院、國土、房產、農發(fā)行、農行等部門。糧改是事關全縣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大事,搞好糧改并非糧食部門一家之義務,其他部門也責無旁貸。建議由縣政府牽頭,召開有關部門負責人會議,對糧改中各部門的職責與任務一一予以明確,確保各部門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各部門職責與任務宜在搭建班子時予以明確。 附:課題調研組人員名單 成 員:胡文凱、劉德云(縣委辦) 胡雄偉(縣政府辦) 曹翰云、王文勝(財政局) 莫孟征、熊寧清(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龔 坤(國土資源局) 盧迎豐(房產管理局) 姚一平、王勝利(農發(fā)行) 胡妙之(糧食局) 編輯:胡文凱
關于全縣糧食企業(yè)改革的調查與思考一文由m.gymyzhishaji.com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全縣糧食企業(yè)改革的調查與思考】相關文章:
對全縣社區(qū)建設情況的調查與思考08-12
糧食購銷企業(yè)改革08-16
對全縣個私協會工作的思考08-15
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yè)改革方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