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范文大全>論文格式>學術論文寫作

學術論文寫作

時間:2023-02-24 09:40:12 論文格式 我要投稿

實用學術論文寫作

第一節(jié) 學術論文概述

  學術論文或稱為學術論文,簡稱為論文。凡以科學、技術為內容,運用概念、判
斷、

證明和反駁等邏輯思維手段,進行分析、闡明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和科學技術研
究中的

各種問題及成果的文章,都屬于學術論文的范疇。

  學術論文是一種具創(chuàng)新性的科學研究成果的記錄,是進行成果推廣和交流的手段
,也

是考核科技人員業(yè)務能力和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它是人類知識寶庫的基本單元,
或為人

類精神財富的一部份,并能為科學界有效地利用,對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起推動作
用。

一、學術論文的特點

(一)、學術性

  學術性或稱為理論性。學術論文可以取材于某一具體產品,或某一抽象的理論,
或某

一具體實驗,將其研究過程的資料或發(fā)現,經過加工、提煉與濃縮的程序,提升為
理論性

的敘述。故學術論文側重理論的辨證,這些理論和技術成果,且都必須在實踐中經
過反復

探索、研究而成,實踐即是學術論文的源泉。而學術論文如果缺乏學術性,也就失
去了它

的基本特性。

(二)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造性是衡量學術論文價值的根本標準。創(chuàng)造性大,論文價值高;反之,論文價值
就低

。這里所謂的創(chuàng)造性是指論文中闡述世人尚未談過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或創(chuàng)
造性的

模仿。一篇沒有創(chuàng)見的文章,可能具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價值,但它對科學技術發(fā)展
不起作

用,也無法提供科技領域新的內容。有些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但國外已有,
嚴格言

之應無創(chuàng)造性。

  學術論文是記錄創(chuàng)造性成果的知識載體,是傳遞新生的科學信息。有些成果不宜
作科

學論文,但可以作科技報告發(fā)表。

(三)科學性

  『科學性』這個詞在論文中有多重含義:

(1)內容的客觀性:論文內容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要求科學內容真實、成熟、
可行,

而且可重復性。

(2)表達的全面性:論文的科學內容,須用語言、文字或圖片等方式表達,并且力求
文字簡

潔、明確及全面性。

(3)結構的邏輯性:文章結構所顯現的科學內容必須符合邏輯推理、論證反駁等思維
規(guī)律,

其邏輯性強。

(4)格式的標準化:論文寫作格式已逐漸趨標準化,必須嚴格遵守其法則。

(四)可讀性

  論文中之文字應力求平易通順,切忌生澀難懂,否則大大削弱文章的社會效果。


二、 學術論文的分類

  學術論文包括學位論文。學位論文是學位申請者為申請學位而提出的論文。這種
論文

是考核申請者能否授予學位的重要依據,可分為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及博士論文等
三種,

其水平由淺而深。學士要求達到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或擔負專業(yè)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碩士

要求達到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則要求達到具有獨立從事科
學研究

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由字數來看,學士論文約一
萬字,

碩士論文約五萬字,博士論文則在五萬字以上,有時多達十至廿萬字。茲分述如下


(一)學士論文

  大學本科畢業(yè)生運用在校期間學得的基礎理論和專業(yè)知識,進行分析、解決某一
不太

復雜的科研課題所寫的畢業(yè)論文,順利通過簽辨者,均可授予學士學位。其條件如
下:

1.能夠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

2.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碩士論文

  碩士所提之碩士論文應為指導教授指導下,由研究生本人獨立完成者,其論文須
有自

己的新見解,并在過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論文工作的時間約一年左右。
其基本

要求如下:

1.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tǒng)的專門知識。

2.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

(三)博士論文

  博士論文對本學科的發(fā)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本學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
其基

本要求如下:

1.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tǒng)深入的專門知識,

2.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學科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

(四)一般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是論述創(chuàng)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書面文件,是某些實驗性、或理論性、或
觀測

性的新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


  學術論文的內容應該有所發(fā)現、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進步,而不是簡單重
復、

純屬模仿或全盤抄襲前人的成果。學術論文應具有新的信息。

  學術論文通常在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在學術報刊上發(fā)表等。它反映學科最
新的

前瞻科學技術水準及其發(fā)展動向,體現了科技工作者擁有的成果。

  為進一步探討學術論文寫作特點和規(guī)律,應從內容性質和結構形式的差別方面將
學術

論文分為理論型、實驗型、描述型和設計型等四大類。

  理論型論文的重點在于理論證明和分析。依研究對象可分兩種:一種以抽象的理
論問

題為研究對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論推導和運算;另一種則以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觀
測數據

以及有關的文獻數據為對象,其研究方法是對有關數據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及抽
象化,

并通過歸納、演繹、模擬等過程,提出某種新的理論和見解。一般說來,理論型論
文正文

結構型式靈活,沒有固定格式,可將研究的對象或結果劃分為若干有聯系的層面,
按一定

邏輯逐層進行論述。

  實驗型論文的重點在于設計實驗以及對實驗結果的觀察和分析。它也可分兩種:
一種

是介紹實驗本身為目的,重在說明實驗裝置、方法和內容;另一種是通過對實驗結
果的分

析和討論,從而認識客觀規(guī)律。實驗型論文的正文結構與理論型論者不同,主要是
由實驗

報告的結構演化而來,并已形成一定約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有『材料和方法』、『
結果』

和『討論』等三部份。此三部份仍可做適當調整,其重點內容則必須對實驗作說明
和分析

。

  描述型論文的重點是對研究對象進行描述和說明,向讀者介紹新發(fā)現的某種客觀
事物

或現象,重在說明事物或現象。描述型論文的結構通常由描述和討論兩大部份構成
。如論

述動、微生物新物種,描述新發(fā)現的地質現象,新發(fā)明儀器等的論文屬之。

  設計型論文是指對新產品、新工程等最佳方案進行全面論述的書面技術文件,一
般由

設計說明和設計圖紙組織而成。其內容有理論或實驗,也有設計的描述說明(包括圖
紙)。

建筑工程方面之論文屬之。

  上述學術論文的『四分法』是相對的,理論型論文中也可能有描述,也會引用一
些實

驗材料,實驗型論文中也有必要的理論分析和描述;描述型論文也不是全無理論分
析。但

因研究目的手段不同,各有重點。當然,有些論文可能介于上述幾類論文中間,這
得看其

歸類。

第二節(jié) 學術論文的選題

一、科研課題、論文題目與主題的關系

  課題、論文題目與主題是三個有區(qū)別又有一定聯系的概念?蒲姓n題是指人們所
圍繞

進行研究并想得以解決的科學技術問題。課題一般要經過調研、篩選和可行性論證
,最后

才能正式確定。

  論文題目就是論文的名稱。通常在科研課題完成以后,以整個課題的研究成果或
某一

部份寫成論文。因而,一個課題可以寫一篇或數篇論文。但論文的內涵與延伸不能
超越課

題的內涵與外延。

  論文主題是作者解決科學技術問題的基本觀點,也是論文的中心論點,或課題研
究的

結論。因此,主題不等于科研課題,也不完全等于論文的題目。有的論文,題目概
括表達

主題內容,但也不是題目就等于主題。亦即,題目和主題是兩個概念。

二、學術論文選題

  科研成果必須以科學的方式進行提練與再創(chuàng)造,才能成為學術論文,而選題不僅
關系

到科研的成敗,也是形成學術論文的重要步驟。對此,英國科學家貝爾納認為『評
價和選

擇課題,便成了戰(zhàn)略的起點』。實踐證明,只有擇適當的課題,才能收到較好的科
學研究

成果,寫出較有價值的論文。因此,一些著名科學家都是十分重視課題的選擇。愛
因斯坦

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
上或實

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
要有創(chuàng)

造性想象力,而且標明科學的真正進步』。一些著名科學家重視科研選題,又有洞
察世界

某個領域的科研方向、提出新的科研課題的能力,往往可獲得令人矚目的成果。

(一)選題原則

  選題是科學研究成敗的關鍵,也與學術論文之撰寫休戚相關。在確定科研課題時
,必

須以正確思想指導,考慮客觀條件及主觀作用,選題合適,科研工作較能達其預期
結果,

也可為學術論文撰寫提供良好的素材。

  從選題者立場而言,題目有約束性和非約束性兩種。一般來說,參與大計劃的研
究時

,研究人員無法依個人旨趣和意愿自行選題,而必須遵從總主持人的分配,故這種
選題屬

約束性方式。研究者若能獲得最大自由度,就其興趣、意愿選擇題目,甚至有可能
自行調

動人力、物力相配合者,則屬非約束性選題。無論那一種選題,都必須共同遵循科
學性、

創(chuàng)新性、應用性和可行性原則。茲說明如下:

1.科學原則

研究課題的內容是否科學,尚待研究中去證實,但其選擇,應以前人在該領域取得
的成

果(理論與事實)為基礎。若違背已知的科學理論與技術事實,就會導致科研工作的
失敗。

2.創(chuàng)新原則

所選課題要以已知科學理論或事實為基礎,且不是已知理論或事實的重復,而是在
此基

礎上的創(chuàng)新,這才是科學研究的價值。因此,選題時,一般應選前人未做過的,或
前人做

過而有謬誤或不足的課題。當然,這是一種估計和預測,并不是論文的結論。

3.應用原則

研究課題著重于其實際應用,故其成果以能獲得實質效益為原則。由于科學技術的
迅速

發(fā)展,人類知識之伸展度年年倍增。因此,考慮這類課題時,一要注意信息,避免
重復;

二要充分估計課題的完成時間,爭取盡快得以應用。

4.可行性原則

選題的可行性是課題滿足主觀和客觀條的要求。從理論和主觀上可行的課題,事實
和客

觀上可能無法實現。因此,要選擇主觀因素占優(yōu)勢的課題,諸如容易發(fā)揮業(yè)務專長
,經過

自己努力可以做出來的題目,其效果較佳。

此外,選題目時還要考慮經費來源、實驗條件及環(huán)境污染等方面。這些客觀條件不
具備

,再好的題目也難以進行。

(二)選題目的方法

  在選題原則指導下,注意選題方法,就會迅速選到適當題目。

1.從實際系統(tǒng)中尋找課題

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新的學科分支已達2500種,各學科交錯的情況日益增多
,各

學科之間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因此,有些題目也必然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

在科學研究或生產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因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賴下構成的大大小小的
系統(tǒng)

,這些『系統(tǒng)』又從屬于另一個更大的系統(tǒng)。從考察實際系統(tǒng)之后,會發(fā)現一些大
小不等

的課題,可以供研究者根據主、客觀選擇研究。

2.在舊理論和新發(fā)現的矛盾中尋找課題

在人類認識過程中,新的發(fā)現層出不窮。這些新發(fā)現的事實,有時難以用已知的理
論去

解釋。在這種舊理論與新事實矛盾的地方,有可能潛藏著未知的科學領域。選擇這
種課題

,容易有新的突破。

3.在學科史上提出的問題、猜想、假設中選題

這類著名課題,難度大,若能解決科學性,其創(chuàng)新性是無疑的。

4.在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地帶』找課題

遺傳工程亦稱基因工程,是在分子遺傳學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興技術。它是物
理學

、化學滲透到傳統(tǒng)生物學之中,使生物學的研究推進到分子以下的層次而形成的新
學科。

在上述學科的交叉地帶找到科研的課題,往往容易出成果。

當今,科學技術正由專業(yè)化向綜合化階段轉化,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不
斷涌

現,有很多新的課題有待研究。

5.計算技術在各學科開發(fā)中提出課題

近年來,計算器應用日趨普遍。以計算器為工具,對實際結果作分析,可以使課題
深入

,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有些過去達不到的計算深度,藉助計算器可以實現。其次
,利用

計算器直接作為控制手段并與實驗裝置串連,這系統(tǒng)的本身是一種創(chuàng)造。選擇這類
課題也

容易獲得成果。 第三節(jié) 科學論文的信息

一、何謂信息

  人類在認識與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主觀與客觀相互交換的內容稱為信息?刂普
創(chuàng)始

人維納說:『信息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且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受到的過
程中,

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名稱!荒敲,主觀與客觀相互交換的內容是什么呢?具
體說,

就是消息、情報、指令、代碼及包含有一定科技內容的符號。隨著通信技術和控制
論的發(fā)

展,信息概念在廿世紀中期普遍被認識后,迅速與材料、能源齊名,成為現代科學
技術的

三大支柱之一。

二、信息的特性及分類

  信息是社會有機體的一個活躍的要素,是教育的基礎。信息的特性如下:

(1)既依附于某種介質,又具有獨立的意義。

(2)既可生產,又可消失。

(3)既可傳遞,又可封鎖。

(4)既可記錄,又可存貯。

(5)既可搜集,又可擴散。

(6)既可濃縮,又可延伸。

(7)既可永久,又可失效。

(8)既可共享,又可獨占。

(9)既可消費,又可增值。

(10)既可免費使用,又可成為商品。

  信息的分類方法很多,按搜集方式分為兩大類:

(1)直接信息

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員在科學考察或科學實驗中直接獲取的數據。如:自己觀察
的試

驗記錄(或原始實驗記錄)、觀察日記等等。

(2)間接信息

間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員收集到各種文獻資料,是第二手或第三手的信息(或稱一
次文

獻、二次文獻)。例如:前人積累的事實、數據、理論、方法和假說?梢允菚娴
,也可

以是其它各種存儲信息的載體。

三、信息與科研和科技寫作的關系

信息是科學研究和科技寫作的基礎,信息又是科學研究的產物。從信息論角度看,


技工作者通過感官接受信息,再由大腦加工和處理(去偽存真、去蕪存菁),并向外
輸出新

的信息。這就是寫作的過程,也是信息的接收、處理、輸出的傳遞過程。通過實踐
檢驗輸

出的信息,即構成信息的使用。在使用中,科技工作者還不斷收到反饋回來的信息
,并用

來不斷改善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科學研究的全部過程應該看作為一個互相聯系
,互相

制約的可控系統(tǒng)。

科技寫作是科技研究過程中,信息傳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是研究成果集中的反映
,它

要求作者正確,論據充實、有力。但要達到此目的,是與信息搜集與處理密切相關
。所以

,歸根究底科技與寫作是以信息為基礎的。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傳輸信息的方式不斷改進,人類征服自然、改進自然的信息
日益

增多。這給科技寫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人們創(chuàng)造性地勞動,迅速處理大量的信
息,以

便及時交流,取長補短,以滿足『信息社會』中,其后之科學研究與生產發(fā)展的需
要,把

科學技術不斷推向前進。

四、信息的作用

  人是信息的活源泉。一定的信息,只有傳遞給有關人才能使信息活化、增值,以
至創(chuàng)

造財富。

  在信息、科學研究和寫作的關系上,已揭示了信息的功能。專就寫作而言,信息
的功

能有:

(1)通過信息數據可掌握前人科研成果,明白自已作品的『起點』。

(2)通過信息數據了解前人在該領域科研上的經驗教訓,使自己論文少走彎路。

(3)與論文暫時無關的信息保存和傳播,也是有一定科學價值。

五、信息的搜集

  信息搜集的含義有四層:

(1)信息的接收。這又分前人或同行科研成果的接收和信息源作用于感官的接收(指
自己直

接實踐時)兩種。

(2)信息的求索。這是指主動地去搜集數據,主動地在科研或社會實踐中去尋找。


(3)信息的累積。這是指信息的儲存,可以是剪報、錄音、錄像等。

(4)信息的處理。這是指信息的初步加工。例如:分類、選擇、歸納,而不是指加工
成論文

。只有經初步整理后,信息才變活,才能為我所用。

(一)直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工作者要探索未知世界,獲取新的知識,就應從研究對象中直接獲取最新的信
息,

以便推動科研工作。

1.通過實驗獲取信息

  實驗是在較理想條件下,使自然現象(或過程)可控制地重演,并給人們獲取第一
手資

料。實驗方法能夠強化研究對象,使其處于極端狀態(tài),有利于揭示新的規(guī)律。利用
實驗獲

取直接信息的常用方法有:

(1).觀察記錄

在實驗時,要全神貫注地觀察所有實驗現象的細節(jié),并作詳盡記錄所發(fā)生現象的客
觀條

件。任何現象的微小變化可能帶有本質性的信息,而產生某種現象的條件也是重要
信息。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有一個飛行員信手抓住飛機舷艙旁的一顆子彈,這是在
飛機與

子彈相對運動等于零的條件下出現的。杰出數學華羅庚為了推行優(yōu)選法,到過二十
幾個縣

市,數以千計的工礦、農村。他觀察到,優(yōu)選法可以在不添人員,不添設備,不增
加投資

的情況下,收到優(yōu)質、高產、低耗的效果。

在觀察時,需要選擇觀察時間與觀察點。如,觀察哈雷慧星,不能選在皓月當空或
艷陽

高照的時分,也不是站在任何地方到處亂找,否則會事倍功半或亳無結果。

(2).測量記錄

實驗中常常要對某些現進行定量測量。實驗得到的數據,是反映自然現象的重要信
息,

應認真作好記錄。為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有時要重復實驗,要記錄一連串數字,
同時,

要用精密儀器,良好的測試方法等,以便獲得更準確的信息。

(二)通過考察獲取直接信息

  科技工作者在對研究對象不加任何干涉的條件下進行觀察的過程就叫考察。考察
和實

驗不同。它要求選好觀察點后細心地觀察每一個細節(jié)?疾焓鞘謴碗s的事,必須
緊緊圍

繞科研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細致地觀察;其次,有用的信息是紛繁的事實中選擇
出來的

,然后才可用這些真實的信息說明問題。

  考察(特別是野外考察)是異常艱苦的工作,需要有吃大苦,耐大勞的精神,需要
有踏

實細致的作風。有人說:「直接的信息滲透著考察者的血汗」,這話毫不過分。

(三)間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文獻、情報數據及其它存儲的科技信息,均叫間接信息。間接信息可分為書
面存

儲和非書面(包括計算器軟件、微縮照相、電視錄像、電影等)存儲信息兩大類。下
面簡單

介紹書面文獻的分類和搜集方法:

1.一次文獻的搜集

  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稱為文獻。書面文獻可以分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獻等。一
次文

獻又叫一級文獻。它是直接從事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所寫的文字數據,是新技術、新
知識、

新發(fā)明等新的科研成果的記載和報導。

  一次文獻包括:科技專著、論文期刊、科技報告、專利文獻(主要指專利說明書)
、教

科書、技術標準和其它有一定價值的文獻(如學位論文、內部學術報告等)。

  一次文獻的搜集一般分四步進行:

(1)檢索準備,即分析研究課題基礎,明確檢索范圍。

(2)選擇檢索工具。

(3)確定檢索途徑和選擇檢索法。

(4)根據文獻線索找原始文獻。

2.二次文獻的搜集

  二次文獻又稱為二級文獻。是在一次文獻基礎上,經過加工、壓縮后產生的數據
,以

便作為查找一次文獻的檢索工具。二次文獻功能如下:

(1)廣泛了解科技動態(tài)創(chuàng)造條件。當今是信息的社會,要想通過一次文獻的閱讀來全
面了解

本學科或本課題的動向簡直不可能。然而,二次文獻是經過加工、摘要、提煉的文
獻資料

,為科技工作者廣泛了解科技動態(tài)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2)為查找一次文獻提供線索。通過題錄、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很快找到你
需要的

一次文獻。

  鑒于上述二次文獻的功能,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二次文獻的處理工作,這些文獻
在一

般圖書館均有收藏,也有建在網絡上供人查尋。

3.間接信息的其它搜集方法

(1).采訪。除查閱文獻數據外,通過采訪或專訪都可得到有用的書面信息。國外有
人出售

信息,國內也有科技咨詢機構。

(2).參加會議、展覽會,搜集書面信息。專業(yè)會議往往信息量大,信息也較集中,
參加會

議可以受益非淺。在產品或科技成果展覽會、博覽會上,都可得到有用的書面信息
。

(3).交換、索取。除了數據交換,有時可與其它構相互交換一些信息,以充實自己
的『資

訊庫』。當你從信息流中發(fā)現了信息源,正好符合自己的需要,就可寫信求索。有
時這樣

也可得滿意的信息。

4.科技信息的利用

  一次文獻數據在科技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常散見于圖書期刊中。正確利用這
些材

料,往往是學術論文寫作的關鍵。

  通過文獻檢索或其它途徑獲得的文獻數據,還必須通過閱讀、取舍,才能為己所
用。

閱讀文獻資料,也有決竅。若要取得滿意的效果,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1).又讀中文數據,后讀外文數據。

(2).先讀綜合性數據,后讀專題性資料。

(3).先讀近期數據,后讀歷史性資料。

(4).先讀文摘,后讀全文。

(5).先粗讀,后精讀。

  科技信息的搜集需日積月累的進行,經過閱讀的文獻數據,還要進行鑒別,然后
決定

取舍,或用作撰寫論文,或作保存,以備后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實驗測試條
件的變

化,文獻資料也要更新與發(fā)展,人們的疏漏也在所難免。因此,要用科學的方法加
以鑒別

,通常采用比較法分清材料的真?zhèn),判明材料之可用程度。一般所用的比較方法是
:把內

容相關的不同國家、機構或作者的數據相比較,把數據本身的論點和論據相比較,
把實驗

數據與生產數據相比較,把歷史數據與近期數據相比較,把一般數據與權威數據(如
手冊等

)相比較等等。

  經過鑒別的材料就可以『據為己有』,主要的方法有:

1.卡片法

  一次文獻散見于書期刊的海洋中,有時查閱總感不便。對常用或已得到的文獻資
料,

總想自己保存,但日積月累,往成了死材料。為避免混亂,且容易調動材料,應作
文獻卡

片。然后分門別類放入卡片盒中,以利查用。

2.筆記法

  筆記可摘錄科技信息的精華。一種整理辦法是在筆記本前留幾頁空白,隨時編上
筆記

內容的目錄或分類索引,在筆記封面寫上年月;另一種辦法是準備若干本筆記,把
自己要

搜集的內容分別記在有關筆記本上,在筆記本封面寫上主題內容和起訖年月;第三
種方式

是將筆記上內容轉錄在規(guī)格統(tǒng)一的紙上,或將筆記上相關主題之頁剪下貼在標準紙
上,寫

下標題,放在不同紙袋或夾子中,袋面或夾面注明有關主題內容或主要文章篇目。
此部份

亦可利用計算機進行登錄。

3.科技信息目錄

  目錄有兩大類:一是告訴人們閱讀什么材料,稱為書目;另一是告訴人們什么地
方有

什么數據,稱藏書目錄。除了文獻檢索用的有關目錄外,在自己搜藏的書刊中對你
有用的

篇目最好及時地寫在圖書目錄卡上,以便查找。

  以上整理工作,看起來很麻煩,但比起你毫無頭緒地查找數據是方便多了。而且
往往

可利用零散時間進行。

第四節(jié)  學術論文的寫作格式

在總結前人撰寫學術論文共同規(guī)律的基礎上,人們找到了一種最明確、最容易理解
的論文

基本格式,按照這種基本格式寫作,便于作者整理材料,便于比較完整地表達研究
成果,

也便于讀者閱讀理解。從國內外情況看,學術論文的基本格式正趨于統(tǒng)一化、規(guī)范
化和標

準化。當然,在注意基本格式的共同性時,還應照顧到不同學科,不同課題在表達
形式上

的差異。

如何撰寫論文摘要

馮丁樹

一、摘要的定義

------------------------------------------------------------------------
------

--

1. 美國國家標準定義(ANSI Z39.14, 1979):一篇精確代表文獻內容簡短文字。

2. 中國國家標準定義(CNS 13152, 1993):一篇精確代表文獻內容簡短文字,不多
加闡釋

或評論,也不因撰寫摘要的人不同而有差異。

      依據上述的定義,顯然摘要與論文中由作者所寫的摘要略有不同,這種摘要
以資

訊性或指示性的成分居多,往往非作者本文所寫。在英文中,與摘要有關的英文字
有ABST

RACT, SUMMARY與 SYNOPSIS等三種,嚴格而言,ABSTRACT較屬摘錄性質,在專業(yè)性
數據庫

中查詢時用之;SUMMARY則有摘要或概要的意思,真正的定義是指作者再度扼要陳述
全文較

突出的發(fā)現或結論。SYNOPSIS亦有概要及大意之意,系指作者本文對全文概略描述
。故此

處所述之摘要應指以論文作者為主之陳述性質,或為英文所指之SUMMARY,雖然有時
仍然混

用。

二、論文摘要的特質

  基本上,摘要為獨立的單元,通常分中文摘要與英文摘要兩部份。兩者常出現于
每篇

論文題目之后、本文之前(但亦有置于文后者),其順序是中文摘要在前,英文摘要
在后。

摘要是整篇文章的縮影,其內容應能反應整篇文章的精髓。有許多人參考到本文時
,首先

接觸到的應為摘要部份,計算機之搜尋最終之內容仍為摘要之內容,故摘要所能傳
達的信息

相當重要。

      摘要之內容應以簡短的方式述明整個研究之來龍去脈與結果,由為什么做,
如何

做到有何發(fā)現及所得之結論等等,因此摘要中,不可含有歷史背景、前言、老舊信
息、標

準方法之細節(jié)、未來研究之構想、原始數據數據及與本文無關之意見等。

三、摘要之主要內容

     一般人閱讀摘要時,所搜尋的指標包括目的與范圍、方法、結果或成果、結論
及任

何其它支持或外圍的信息。茲就其主要內容分述如下:

(1).指出目的與重要性:指出此項研究之特定目的,若標題中已能經清楚表明,則
可不必

在摘要內重復說明。

(2).材料與方法:說明研究中所用之材料及品系資料,簡短地說明實驗設計的模式
,必要

時敘述實驗的方法、所用條件及所加之限制等。

(3).結果:結果之說明應有選擇性。僅就工作中重要的、新的或顯著的發(fā)現或觀點
加以挑

明。重要的數據應在此提出作為左證。

(4).結論:結論亦非常具選擇性的,仍以重要者為主,但簡短說明即可,避免使用
毫無新

義之文句,例如:『結果業(yè)經充分討論過』,『有關造成此種不正常的原因已在文
中列出

...』,『一種以本發(fā)現為基礎而發(fā)展的方法已在文中說明』等等。

      摘要之內容雖有上面四項之分述,但最好能文簡意核,語意流暢。摘要之長
度大

部份因期刊之要求而有限制,可參閱各期刊之說明。一般之碩、博士論文,則以一
頁為度

。其長度視文章長度、主題范圍、重要性等而定,依字數而言,中文摘要約150至5
00字,

英文摘要約在100至300字。內容須完整易于了解,切忌以條列式書寫法。中英文摘
要之內

容須一致,且于末尾應注明中英文關鍵詞。

四、撰寫摘要注意事項

     摘要之撰寫通常在整篇論文將近完稿期間開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內容。但亦
可提

早寫作,然后視研究之進度作適當修改。有關論文摘要寫作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間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

(2).用簡單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語、俗語或不必要的技術性用語。

(3).請多位同僚閱讀并就其簡潔度與完整性提供意見。

(4).刪除無意義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矯枉過正,將應有之字眼過份刪除,
如在英

文中不應刪除必要之冠詞如a, an, the等。

(5).盡量少用縮寫字。在英文的情況較多,量度單位則應使用標準化者。特殊縮寫
字使用

時應另外加以定義。

(6).不要將在文章中未提過的數據放在摘要中。

(7).不要為擴充版面將不重要的敘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僅能以一兩句話概括,
就讓維

持這樣吧,切勿畫蛇添足。

(8).不要將文中之所有數據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與標準差或其它統(tǒng)計指標僅
列其最

重要的一項即可。

(9).不要置放圖或表于摘要之中,盡量采用文字敘述。

五、主鍵語

      為利于計算機數據查詢作業(yè),目前已有許多期刊均需加上主鍵語,論文中亦
然。主

鍵語采用具代表性的詞句,可為一組、二組或三組,但請勿超過五組以上。若無法
作適當

選擇,亦可參考一般索引內之詞匯。主鍵語必須中英文并列,可分別列于各摘要之
后,以

『主鍵語:xxx,  xxxx』或『 KEYWORDS:xxx, xxx』的型式表示。

論文中常用術語

=================================

AN EXPLANATION OF PHRASES COMMONLY USED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

"IT HAS LONG BEEN KNOWN..." - I didn't look up the original reference.

"A DEFINITE TREND IS EVIDENT" - These data are practically meaningless.


"WHILE IT HAS NOT BEEN POSSIBLE TO PROVIDE DEFINITE ANSWERS TO THE QUEST
IONS

..." - An unsuccessful experiment, but I still hope to get it published.


"THREE OF THE SAMPLES WERE CHOSEN FOR DETAILED STUDY" - The other result
s

didn't make any sense.

"TYPICAL RESULTS ARE SHOWN" - This is the prettiest graph.

"THESE RESULTS WILL BE IN A SUBSEQUENT REPORT" - I might get around to t
his

sometime, if pushed and/or funded.

"IN MY EXPERIENCE" - Once.

"IN CASE AFTER CASE" - Twice.

"IN A SERIES OF CASES" - Thrice.

"IT IS BELIEVED THAT" - I think.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 A couple of others think so, too.

"CORRECT WITHIN AN ORDER OF MAGNITUDE" - Wrong.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 Rumor has it.

"A STATISTICALLY-ORIENTED PROJEC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NDIN
GS

" - A wild guess.

"A CAREFUL ANALYSIS OF OBTAINABLE DATA" - Three pages of notes were obli
terated when I knocked over a glass of beer.

"IT IS CLEAR THAT MUCH ADDITIONAL WORK WILL BE REQUIRED BEFORE A COMPLET
E

UNDERSTANDING OF THIS PHENOMENON OCCURS" - I don't understand it.

"AFTER ADDITIONAL STUDY BY MY COLLEAGUES" - They don't understand it eit
her

.

"THANKS ARE DUE TO JOE BLOTZ FOR ASSISTANCE WITH THE EXPERIMENT AND TO C
INDY ADAMS FOR VALUABLE DISCUSSIONS" - Mr. Blotz did the work and Ms. Ad
ams explaine to me what it meant.

"A HIGHLY SIGNIFICANT AREA FOR EXPLORATORY STUDY" - A totally useless to
pic

selected by my committee.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STIMULATE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 THI
S

FIELD" - I quit.

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

我國發(fā)布GB 7714—87《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規(guī)定采用“順序編碼制”和“著
者出版年制”兩種為我國著錄文后參考文獻的國家標準。按規(guī)定,在科技論文中,
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過去)已發(fā)表的文獻中的觀點、數據和材料等,都要對
它們在文中出現的地方予以標明,并在文末列出參考文獻表。

1 在正文中引用參考文獻

一項科學研究取得的新成果通常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的新進展,它體現著科學科
技的繼承和發(fā)展。如,基于已有的理論、方法、思想、實驗手段等,使本研究獲得
了新進展,有了新發(fā)現;或是將一個學科中的方法移植到另一學科中并取得成功;
或是對已有方法做了改進。當在論文中敘述研究目的、設計思想、建立的模型、與
已有結果進行比較的時候,就要涉及到已有的成果。如果在涉及到前人成果的地方
再把已有成果的具體內容抄到論文當中,不但占去論文的篇幅,沖淡論文的主題,
而且抄寫這些已發(fā)表過的、讀者可以查找到的內容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在論文涉
及到已有成果的地方,不去重抄已有的成果,而是指出登載這個成果文獻(出處),
這種做法叫做引用參考文獻。?引用了參考文獻,就要在涉及前人成果的地方做一
個標記,見到這個標記,讀者就知道在這里引用了參考文獻;按照這個標記在參考
文獻表中就能找到刊登這個成果的詳細內容的文章。在正文中引用參考文獻的地方
加一個標記,稱為參考文獻的標注。標注的方法稱為標注法。

2 參考文獻著錄的目的和作用

對于一篇完整的學術論文,參考文獻的著錄是不可缺少的。歸納起來,參考文獻著
錄的目的與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 著錄參考文獻可以反映論文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和論文具有真實、廣泛的科學依據,
也反映出該論文的起點和深度?茖W技術以及科學技術研究工作都有繼承性,現時
的研究都是在過去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
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因此,在論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
等的闡述,必然要對過去的工作進行評價,著錄參考文獻即能表明言之有據,并明
白交待出該論文的起點和深度。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論文審閱者、編者和讀者評估論
文的價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觀依據。

2) 著錄參考文獻能方便地把論文作者的成果與前人的成果區(qū)別開來。論文報道的研
究成果雖然是論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闡述和論證過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
包括觀點、方法、數據和其它資料,若對引用部分加以標注,則他人的成果將表示
得十分清楚。這不僅表明了論文作者對他人勞動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襲、剽竊
他人成果的嫌疑。?

3) 著錄參考文獻能起索引作用。讀者通過著錄的參考文獻,可方便地檢索和查找有
關圖書資料,以對該論文中的引文有更詳盡的了解。?

4) 著錄參考文獻有利于節(jié)省論文篇幅。論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內容,凡已有文獻所
載者不必詳述,只在相應之處注明見何文獻即可。這不僅精練了語言,節(jié)省了篇幅
,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資料堆積,使論文容易達到篇幅短、內容精的要求。?


5) 著錄參考文獻有助于科技情報人員進行情報研究和文摘計量學研究。

3 參考文獻的著錄原則

1) 只著錄最必要、最新的文獻。著錄的文獻要精選,僅限于著錄作者親自閱讀過并
在論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獻,而且,無特殊需要不必羅列眾所周知的教科書或某些陳
舊史料。?

2) 只著錄公開發(fā)表的文獻。公開發(fā)表是指在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報刊或正式出版的圖
書上發(fā)表。在供內部交流的刊物上發(fā)表的文章和內部使用的資料,尤其是不宜公開
的資料,均不能作為參考文獻引用。?

3) 引用論點必須準確無誤,不能斷章取義。

4) 采用規(guī)范化的著錄格式。關于文后參考文獻的著錄已有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論
文作者和期刊編者都應熟練掌握,嚴格執(zhí)行。?

5) 參考文獻的著錄方法。根據GB 7714—87《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中規(guī)定采用
“順序編碼制”和“著者?出版年制”兩種。其中,順序編碼制為我國科技期刊所
普遍采用,所以這里作重點紹。

4 順序編碼制

順序編碼制是指作者在論文中所引用的文獻按它們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
伯數字加方括號連續(xù)編碼,視具體情況把序號作為上角或作為語句的組成部分進行
標注,并在文后參考文獻表中,各條文獻按在論文中出現的文獻序號順序依次排列
。?

4.1 順序編碼制參考文獻著錄項目

1) 主要責任者。是指對文獻的知識內容負主要責任的個人或團體,包括專著作者、
論文集主編,學位申請人、專利申請人、報告撰寫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
者等。多個責任者之間以“,”分隔,責任者超過3人時,只著錄前3個責任者,其
后加“等”字(英文用 et al )。注意在本項數據中不得出現縮寫點“.”。主要責
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編”、“合編”等責任說明文字。外文主要責
任者用原著,姓名前后應遵重各國的習慣。作者不明時,此頂可省略。?

2) 文獻名及版本(初版省略)。文獻名包括書名、論文題名、專利題名、析出題名等
。文獻名不加書名號“《 》”。?

3) 文獻類型及載體類型標識。根據GB 3469—83規(guī)定,以英文大寫字母方式標識以
下各種參考文獻類型:?

專著[M],論文集[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
利[P]

對于專著、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其文獻類型標識建議采用單字母“A”;對于其它
未說明的文章類型,建議采用單字母“Z”。

對于數據庫(database)、計算機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電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電子文獻類型的參考文獻,建議下列字母作為標識:數據庫[DB
],計算機程序[CP],電子公告[EB]。

電子文獻的載體類型及其標識。對于非紙張型載體的電子文獻,當被引用為參考文
獻時需在參考文獻類型標識中同時標明其載體類型。建議采用以下標識:磁帶(mag
netic)[MT], 磁盤(disk)[DK], 光盤[CD], 聯機網絡(online)[OL]。

電子文獻類型與載體類型標識基本格式為 [文獻類型標識/載體類型標識]例如:


[DB/OL]——聯機網上數據(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帶數據庫(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盤圖書(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盤軟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網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網上電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紙張為載體的文獻在引做參考文獻時不必注明其載體類型。?

4) 出版事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卷期號等)。出版地指出版者的城市名,對
于同名異地或不為人們所熟悉的城市,可在其名前附加省名、州名、國名等。對于
出版者中包含了地名,出版地不能省略,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不能寫
成“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者為出版社名,可按來源的形式著錄,也可以按公
認為的簡化形式縮寫形式著錄。如IRRI(原標識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
titute)。出版年采用公元紀年,并用阿拉伯數字著錄。如遇其它紀年形式時,可將
原有的紀年置于“( )”內,如1705(康熙四十四年)。對于報紙和專利文獻,要著錄
出版日期,其形式為YYYY-MM-DD.對于期刊的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著錄有以下3種
形式:1980,92(2):年,卷(期); 1985(4):年(期); 1987,5:年,卷

5) 文獻出處或電子文獻可獲得地址。

6) 參考文獻起止頁碼。參考文獻的最末一項一般為“頁碼”,指引文所在的位置編
碼。應著錄引文所在的起始頁碼或起止頁碼,如為起止頁,則在2個數字之間用“-
”號(原來用“~”號)連接。如:10-12。若論文中多次引用同一文獻上的多處內容
,則應依次著錄相應的引文所在

【學術論文寫作】相關文章:

學術論文的寫作技巧07-21

學術論文寫作技巧01-09

體育學術論文寫作的格式及要求08-05

學術論文討論部分的寫作技巧07-28

中醫(yī)藥學術論文英文摘要的寫作要求01-13

醫(yī)學學術論文撰寫的要求08-05

學術論文提綱的編寫要求介紹01-26

讀法律專業(yè)學術論文寫作有感08-24

學術論文參考文獻的規(guī)范要求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