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孔子的語錄11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經典語錄很是熟悉吧,語錄是指對那些富有哲理與特殊意義話語的記錄,一般用于正式文體。究竟什么樣的語錄才是優(yōu)秀經典的語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孔子的語錄,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孔子的語錄1
既然有教無類,那么學生的層次肯定有諸多差異,這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排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教育不是買菜,要挑挑揀揀,而是對所有人的一種啟蒙。
一個孩子孝順仁厚,誠懇誠信,愛護別人,做到這些才能開始學習文化知識。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人品是一個人立身的根基,是一個人最硬的底牌。
每個人其實出生的時候都差不多,但是因為后天的教育所以才變得不同。
老師為人師表,往往有更多的道德要求。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堅守正道,才能火盡薪傳,只有這樣才能把文化和文明傳承下去。
春秋時期陽虎弄權,孔子對這個人很不感冒。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出自:孔子《論語》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論語》
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蹲雍薄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如果不能融會貫通,那么就比較難了。
朽木不可雕也。--出自:孔子《論語》
孔子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出自:孔子《論語》
第三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出自:孔子《論語》
第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一個人學習并且實踐,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無論貧富地位職業(yè)智愚都可以接受平等的教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上)
后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tài)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yǎng)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風氣。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孔子《論語》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孔子《論語》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論語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面對同樣的問題,孔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出自:孔子《論語》
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出自:孔子《大學》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出自:孔子《大學》
一個人交往什么樣的人,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出自:孔子《論語》
三軍中最重要的統(tǒng)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同上)
不愿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出自:孔子《論語》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古人云:“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p>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孔子《論語》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諸葛亮曾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一個學生努力鉆研,陷入困境的時候,老師再出手幫他,才能事半功倍。
孔子捋須笑答:“周游列國,講學傳道!
學以致用
多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是中國第一位平民教育家。
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同上)
真正好學的人,不會在意飲食起居,而是努力做事,謹慎說話,有錯誤就盡快改正。
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體觸萬物時生發(fā)出的精粹思想,有更為普遍的意義,那就是要我們珍惜時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出自:孔子《論語》
你要求別人做什么時,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么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稙檎
冉有問“聽到了就該去做嗎?”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學習和教學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學而不厭,才能足夠的能力誨人不倦。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學習中收獲快樂,才能讓孩子不再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稙檎
早上明白明白了仁義之道,晚上為它去死也可以。
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薄蹲雍薄
一起來體會其中的智慧人生。
選擇了這一行,就要放棄大富大貴的想法,淡泊名利,授業(yè)傳道。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同上)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薄豆遍L》(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被謚為‘文’呢?”孔子說:“他思維敏捷卻很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辱,所以被謚為‘文’!保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墩撜Z·述而》
如果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獲,這種方法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有學識的人不如喜歡求學的人,求學的人不如樂在其中的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出自:孔子《論語》
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資質,也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
孔子自己周游列國,曾被敵人圍困。
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教育不是一個謀利的行業(yè),教師也不是一個可以大富大貴的職業(yè)。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的表現在《論語·雍也》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句。此句意指: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
今天是教師節(jié),讓我們重溫孔子句話,尊師道,敬師德,念師恩。
他不僅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而且還創(chuàng)立了非常完備的教育思想體系,其中許多的思想精華值得我們學習吸收。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妒龆
面對學生,也是不分高低貴賤,一視同仁。
人品永遠大于能力。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同上)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謀劃,就會有即將到來的憂患。邏輯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憂,是因為以前沒有考慮得長遠。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翻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孔子《論語》
一個頑童問:“你們有什么要事呀?”
現在很多偏科的孩子,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這是我們“因材施教”的程度還不夠。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翻譯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亂軍之中,幾乎餓死,孔子卻也不遠改變他的志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出自:孔子《論語》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出自:孔子《中庸》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
子路問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稙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所以只要肯用心教育,那么人和人之間沒有太大區(qū)別。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譯:孔子說:“默默地增加知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有什么難呢?”)
顏回對飲食起居不甚在意,每天學習耕作樂在其中。
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子《論語》
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聽到了就去做呢?”
孔子沒辦法,只能去回禮,卻特意挑了一個他不在家的日子,避開和陽虎的交往。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安貧樂道
好的老師,都懂得教學相長,好的老師一般都是飽學之士。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小時前·文化領域創(chuàng)作者
道不同,不相為謀!墩撜Z·衛(wèi)靈公》
《禮記》:“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第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小不忍則亂大謀!墩撜Z·衛(wèi)靈公》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叭省笔恰墩撜Z》中孔子的核心思想。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孔子和眾弟子乘坐馬車到一個地方講學,見前面有兩個頑童坐在路中間頑耍,子貢趕緊停住車,大聲嚷道:“你這兩個頑童快讓路,這是孔夫子的車!”孔子連忙喝住子貢,下車對頑童客客氣氣地說:“我們有要事在身,借個路讓我們過去吧!”
君子修省,不和品行不佳的人一起共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中國歷史上地位極高。
禮之用,和為貴。--出自:孔子《論語》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仲由行事勇氣超人,所以要限制他太過剛勇。
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環(huán)境習俗的熏陶,便相距得遠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墩撜Z·述而》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墩撜Z·泰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妒龆
只是知道卻不行動,那么就等于不知道。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君子按照天地的規(guī)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適安寧。小人則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憂慮算計。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出自:孔子《中庸》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
不擔心,而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不安定。由于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自:孔子《論語》
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另一個頑童接口說:“那你這個老先生一定有套本事和才學了?”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自:孔子《論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學習不僅要思考,還要懂得應用,只有學會了應用實踐,一個人才算是真正明白真正懂得。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墩撜Z·述而》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
。嚎鬃诱f:“人不但要學習,而且對于學的東西還要經常地溫習,如此掌握之后,心里不是很高興么?自己的學問長進了,有來自遠方的朋友來向自己請教,自己心里不是很快活么?別人不了解自己的學問,自己并不惱怒,德行修養(yǎng)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不也就可以稱得起君子了么?
孔子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佳作,比如以下幾句:
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可以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fā)展。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可以說,孔子的教育方式打破了當時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是中國最早的教育公平。
一個人只有不甚在意外在的浮華,才能專注內心的安寧。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墩撜Z·子罕》
不許學生沉溺游戲,自己首先不能帶頭打游戲。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書呆子,而是培養(yǎng)那些知行合一的人,對社會對自己有益的人。
“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反映了孔子一生對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鬃影选叭省笨醋髯罡叩牡赖滦摒B(yǎng),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薄独锶省
小不忍,則亂大謀。--出自:孔子《論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孔子《論語》
《論語》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出自:孔子《論語》
一個人能力再強,人品不好也是沒用的。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語出!墩撜Z·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想要教育孩子,就必須以身作則,而不是一味說教。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論語》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敬鬼神而遠之!墩撜Z·雍也》
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出自:孔子《中庸》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孔子教導我們:
孔子回答:“聽到了就該去做。”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君子成人之美!墩撜Z·顏淵》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
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論語》中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論語》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出自:孔子《論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tài)度。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子曰:“有教無類!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fā)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寓教于樂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薄妒龆
愛因斯坦說:教育應當使所有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這里所說的禮物就是學生樂于接受知識。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人們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yōu)點,找他人的缺點,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相比。在與人相處中,要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學習之,看到別人的缺點,要加以改進。
無論什么情況下,都堅守自己的本分,不斷修煉自己的品德。
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么還有什么行為不能容忍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稙檎
孔子說這話的目的是告訴學生,一個人應該堅定信念,矢志不渝。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留下許多經典句子,
好的老師都懂得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孩子愛上學習。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薄稙檎
時代在進步,知識在更新,一個老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所以真正的教育要注意時機和方法,不能一味“填鴨式”“滿堂灌”。
不管你是誰,只要有一條干肉拜師,我都會收他做弟子,努力教誨他。
有教無類。--出自:孔子《論語》
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衛(wèi)靈公》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人品可以彌補能力上的不足,能力卻永遠彌補不了人品上的缺陷。
孔子認為:冉求做事總是退縮,所以要激勵他勇敢去做;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
要求學生多讀書,自己必然先要多讀書。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在學習中不斷實踐,在實踐中不斷領悟,一個人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子路問孔子:“聽到了就該去做嗎?”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要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啟發(fā)開導,授人以漁,才能舉一反三。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仕則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出自:孔子《論語》
在重大節(jié)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jié)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孔子說:“滿口說的都是討人喜歡的話,滿臉都是逗人喜愛的神色,這樣的人其實缺少仁德!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薄蹲雍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一個人想要為師,必然要樹起老師的榜樣。
但是陽虎卻屢次來拜訪孔子,甚至有一次扔下禮物就跑了。
孔子一生不曾停下學習的腳步,三次拜訪老子請教,反復研讀《易經》,穿竹簡的牛皮繩都被磨破了很多次。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關于孔子的語錄2
1、知恥近乎勇。 ——孔子
2、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論語》
3、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丘《論語》
4、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論語》
5、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論語》
6、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論語》
7、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諒(誠信)、友多聞(見多識廣),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慣走邪道)、友善柔(過份優(yōu)柔寡斷或和顏悅色騙人)、友便佞(心懷鬼胎。諂媚),損矣。 ——孔子《論語》
8、君子之道四焉,強于行義,弱于受諫,怵于待祿,慎于治身。 ——孔丘
9、“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孔子《論語》
10、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孔子《論語》
11、與朋友交,嚴而有信。 ——孔丘
12、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論語》
13、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論語》
1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孔丘《論語》
15、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孔子《中庸》
16、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孔丘
17、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論語·子路》
18、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丘
19、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
20、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孔子《論語》
關于孔子的語錄3
1、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論語》
2、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孔子
3、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孔子《論語》
4、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論語》
5、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
6、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論語》
7、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孔子
8、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孔子《論語》
9、“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論語》
1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論語》
11、過而不改,是謂過也。 ——孔子
12、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論語》
13、不貳過。(犯過的錯誤不再重犯。)——孔子《論語·雍也》
14、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孔子《論語》
15、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論語》
16、“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 ——孔子《論語》
17、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論語》
18、“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孔子《論語》
19、“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論語》
關于孔子的語錄4
1、孔子:年少立志學習,成年自強不惑,老年隨心所欲。
2、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3、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可以稱之為:無不出于真誠的情感。”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5、不學禮,無以立。
6、言必信,行必果。
7、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8、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9、孔子·中國·正能量·論語
10、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
11、出自《論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12、孔子·論語·父愛·親情
13、出自《論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4、孔子·論語·寬容·正能量
15、這章經文說明了知識的獲取是靠點點滴滴的積累,沒有捷徑可尋,只能依靠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子夏所說的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即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16、吾十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7、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
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9、出自《論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20、民無信不立。
21、孔子主張按照事物本身規(guī)律辦事。
22、白話譯文: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們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關懷。
23、孔子·勵志·立志·論語
24、學習·孔子·論語·誠信
25、崇儒重道,好禮尚德,孔門素為佩服。為子孫者,勿嗜利忘義,出入衙門,有虧先德。
26、意思是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大學之道,三十歲能夠自立于道,四十歲能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guī)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夠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27、婚姻嫁娶,理倫守重。
28、明楊繼盛《言志詩》: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男兒欲畫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
29、答案如下:
30、其意思是:每天都知道自己已前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記以前所已學會的,可以說是好學了。
31、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32、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33、《詩經》,可以涵養(yǎng)性情,可以勵志,可以學會處世之道,而且甚至有博物學的作用。
3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36、誠信·孔子·誠實守信·誠實
37、這段話是孔子的人生軌跡,也是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是一個隨著年齡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38、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9、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40、《論語子張篇》中。
41、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
42、發(fā)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論語·述而》
43、孔子·論語
44、——孔子
4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46、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
47、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48、白話譯文:讀書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談論什么了。
49、三、學以修身,學以立志
50、宋劉過《書院》: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51、禮,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規(guī)矩,包括有形的國家法律、民事規(guī)則、企事業(yè)規(guī)章制度,無形的風俗、習慣等,不了解的話,確實寸步難行。
52、又說:“同學們?yōu)槭裁床粚W詩呢?學詩時,可以引發(fā)真誠的心意,可以培養(yǎng)個人的志節(jié),可以感通大眾的情感,可以紓解委屈怨恨。以近的方面來說,懂得如何侍奉父母,從遠的方面來說,懂得如何侍奉君主。此外,還能廣泛認識草木鳥獸的`名稱!
53、不學‘詩’,無以言;
5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55、基督教文明認為人是上帝所造,而儒家文明認為人是祖祖輩輩的血脈流傳,因此,儒家文化首重孝道,強調忠君愛國,提倡個人通過為社會、國家服務獲得名聲,光耀門楣,以顯父母。
56、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57、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58、、出自《論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5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0、不學‘禮’,無以立。
61、白話譯文:軍隊可以喪失主帥,一個人不可喪失志氣。意思是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之志矣。
62、時間·孔子·惜時·論語
6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64、我十五歲致力學習。三十知道立志。四十歲不為外界所誘惑。五十歲知道天道。六十歲不再執(zhí)著順著事情發(fā)展趨勢而來。七十歲從心所欲。不越過規(guī)矩。
65、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66、此言出自《孝經》。在古代中國,個人與家族、國家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是集體中的人,并不像西方基督教文明中的人是原子式的個體人。
67、朱熹《勸學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68、孔子·論語·學習·勤奮
69、祖訓宗規(guī),朝夕教訓子孫,務要讀書明理,顯親揚名。譜牒之設,正所以聯(lián)同支而親一本。
70、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71、誠信·孔子·誠實·誠實守信
7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3、孔子·理想·論語·法律
74、孔子·論語·國學
75、學習·孔子·堅持·勤奮
7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墩撜Z》
77、務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為圣裔。
7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9、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80、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匾膊桓钠錁。賢哉,回也!
81、孔子·論語·道德修養(yǎng)·誠信
82、朝聞道,夕死可矣。
8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84、——孔子《訓子鯉》
85、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87、——司馬談《命子遷》
88、二、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的源泉
89、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大成至圣先師”。
90、孔子·論語·生命·中國
9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92、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93、一、無詩無禮,寸步難行
94、出自《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95、孔子·文明·禮貌·禮儀
96、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墩撜Z·里仁》
97、子孫間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
9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9、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10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01、孔子名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完整一句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02、正能量·論語·古代·中國
103、孔子·感恩父母·感恩·父母
10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05、夫學,欲靜也;才,須學也。
10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07、漢樂府《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08、白話譯文: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109、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1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11、孔子·學習·論語·勤奮學習
關于孔子的語錄5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p>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保ā缎l(wèi)靈公》)
1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12.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14.子曰:“歲寒,然后知 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 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稙檎罚
1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17.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罚
18.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蹲雍薄罚
19.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蹲訌垺罚。
關于孔子的語錄6
1.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2.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3.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
者。不必有仁。
6.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 當仁不讓于師。
8.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芍^知矣。
9.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 克己復禮。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12. 愛人。知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13. 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14. 克。伐。怨。欲。
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6.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輨t足以使人。
關于孔子的語錄7
1、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同上)
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9、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1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1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1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1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同上)
1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同上)
16、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同上)
1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9、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21、敏于事而慎于言!墩撜Z·學而》
2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墩撜Z·為政》
23、訥于言而敏于行!墩撜Z·里仁》
24、聽其言而觀其行!墩撜Z·公冶長》
25、敬鬼神而遠之!墩撜Z·雍也》
26、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語出!墩撜Z·雍也》
27、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墩撜Z·述而》
28、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2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墩撜Z·述而》
30、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墩撜Z·子罕》
31、民無信不立!墩撜Z·顏淵》
32、君子成人之美!墩撜Z·顏淵》
3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墩撜Z·泰伯》
3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35、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6、小不忍則亂大謀!墩撜Z·衛(wèi)靈公》
37、道不同,不相為謀!墩撜Z·衛(wèi)靈公》
38、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39、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40、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41、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3、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44、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4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4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48、《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49、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50、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關于孔子的語錄8
1、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鬃印墩撜Z》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褐饔^臆斷,絕對肯定,固執(zhí)已見,自以為是。)
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鬃印墩撜Z》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間又好象在后面。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摘孔子《論語》
(孔子站在岸上指著河水說:“時光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4、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鬃印墩撜Z》
(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5、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論語》
(年輕人是可怕的,因為怎么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我們現在呢?但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他也就沒有什么可怕的了。)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摘孔子《論語》
(戰(zhàn)斗中,三軍的統(tǒng)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
7、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鬃印墩撜Z》
(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鬃印墩撜Z》
(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么能事奉鬼呢?)
9、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鬃印墩撜Z》
(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于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么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摘孔子《論語》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1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論語》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1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鬃印墩撜Z》
(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13、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摘孔子《論語》
(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1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鬃印墩撜Z》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么就是不發(fā)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著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發(fā)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1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鬃印墩撜Z》
(君子能夠協(xié)調左右但并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16、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鬃印墩撜Z》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1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鬃印墩撜Z》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18、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摘孔子《論語》
(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19、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薄鬃印墩撜Z》
(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么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20、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摘孔子《論語》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21、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論語》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22、有殺身以成仁!鬃印墩撜Z》
(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2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論語》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2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25、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鬃印墩撜Z》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26、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鬃印墩撜Z》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2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鬃印墩撜Z》
(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28、小不忍,則亂大謀!鬃印墩撜Z》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2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鬃印墩撜Z》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3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摘孔子《論語》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31、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鬃印墩撜Z》
(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32、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鬃印墩撜Z》
(一個人不應該發(fā)愁沒有官位俸祿,而應該發(fā)愁沒有為官的本領。不應該發(fā)愁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應追求能夠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鬃印墩撜Z》
(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鬃印墩撜Z》
(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35、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子《論語》
(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36、朽木不可雕也!鬃印墩撜Z》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3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鬃印墩撜Z》
(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鬃印墩撜Z》
(他這種聰明,別人能做到,而這種愚傻,別人便難以做到了。)
3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鬃印墩撜Z》
(如果質樸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樸,也會流于虛浮。只有外表和內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摘孔子《論語》
(對任何事物,僅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愛它的人,深深喜愛它的人又不如樂此不疲的人。)
41、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鬃印墩撜Z》
(對天資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而對于中等以下天資的人,則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4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鬃印墩撜Z》
(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4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摘孔子《論語》
(默記所學的東西,堅持學習而不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鬃印墩撜Z》
(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zhí)馬鞭去做一個車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干我喜歡的事。)
45、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鬃印墩撜Z》
(發(fā)憤研究學問,常常忘記吃飯,一旦有所收獲便又高興地忘記了憂愁,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沒有感覺到。)
4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鬃印墩撜Z》
(如果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他們有優(yōu)點,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鑒而改掉。)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論語》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學習文化,修養(yǎng)德行,忠誠不渝,言行一致。)
4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鬃印墩撜Z》
(君子的心胸坦蕩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4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論語》
(鳥快要死的時候,叫聲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話是善良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摘孔子《論語》
(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斗,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關于孔子的語錄9
1、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孔子《論語》
2、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孔子
3、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孔子《論語》
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論語》
5、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孔子《論語》
6、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論語》
7、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孔丘
8、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論語》
9、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孔子《論語》
10、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鬃印墩撜Z》
11、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孔子
12、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論語》
1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
14、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丘
15、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孝經》
16、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論語》
17、學而不已,闔棺乃止。 ——孔子
18、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孝經》
19、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匾膊挥蕖 ——孔子《論語》
20、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孔丘《論語》
關于孔子的語錄10
1、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芍^好學也已。 ——孔子《論語》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論語》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論語》
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6、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論語》
7、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論語》
9、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論語》
10、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論語》
1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論語》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孔丘
1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論語·里仁》
1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論語》
15、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論語》
16、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孔子《論語》
17、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論語》
18、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
19、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孔丘
關于孔子的語錄11
1、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不學禮,無以立。
3、不遷怒,不二過。
4、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5、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6、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7、剛、毅、木、訥近仁。
8、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已。
9、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10、好直不好學,其蔽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亂;好剛不好學,其蔽狂。
11、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1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3、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5、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擇其不善者而改之?/p>
1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17、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18、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19、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20、巧言令色,鮮矣仁。
21、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22、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5、君子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2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27、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28、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29、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0、過,則匆憚改。
31、放于利而行,多怨。
32、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
33、禮之用,和為貴。
34、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35、巧言亂德。
36、聽其言而觀其行。
37、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8、好仁不好學,其蔽愚;好知不好學,其蔽蕩;好信不好學,其蔽賊;
39、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0、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的語錄】相關文章:
孔子的語錄06-16
孔子語錄07-28
關于孔子的語錄11-10
孔子的語錄15篇12-27
孔子的語錄(15篇)12-30
關于孔子的語錄9篇11-14
孔子的作文01-05
孔子經典句子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