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法律論文>民法論文>對我國遺失物拾得制度的幾點反思和建議

對我國遺失物拾得制度的幾點反思和建議

時間:2023-02-20 08:43:35 民法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對我國遺失物拾得制度的幾點反思和建議

摘  要:本文通過對我國現(xiàn)行遺失物立法制度進行深入的反思,指出其存在的弊端和詳細分析重構我國遺失物立法制度的必要行,并參照國外和國內(nèi)立法  ,建議重建我國遺失物拾得制度。
關鍵詞:  遺失物  拾得  有償……

對我國遺失物拾得制度的幾點反思和建議

遺失物被拾得后,確立其歸屬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我國的無償歸還制度已不能很好地規(guī)范這種關系,需要對遺失物拾得制度進行重新思考,在民事立法上確立一種雙軌制度,即在遺失物通知、公告經(jīng)法定期限無人認領時,拾得人附條件地取得拾得物的所有權,使得物盡其用;有人認領時,則適用有償付酬制度,賦予拾得人報酬請求權,從而使失主與拾得人間的關系依照法律納入有軌道。
一.我國對遺失物拾得的民事立法現(xiàn)狀
(一).遺失物的界定。遺失物是動產(chǎn)的所有人、占有人因主觀疏忽或自然原因致失落它處而失去控制的物品。遺失物須滿足下列條件:1、須為動產(chǎn)。不動產(chǎn)如土地即使時間久遠致邊界不清也不構成遺失物。除一般動產(chǎn)外,有價證券、銀行存折及各種證書等也屬于動產(chǎn)范疇。2、須無人占有。遺失物在拾得前必須不為任何人占有。判斷占有是否喪失,應依社會一般觀念,根據(jù)具體情況,考察原占有人是否具有事實上控制該物的可能性。僅一時喪失對物的占有,并不能構成遺失。因此,占有的物品偶然進入他人地內(nèi)、建筑物內(nèi),均不能構成遺失物。在自己房屋遺失的物品,不能視為遺失物。并且占有喪失必須具有確定性。無人占有是一種客觀狀態(tài),與遺失人的主觀認識無關,因此即使失主知悉遺失物的下落,仍不妨礙遺失物的成立。3、須非無主物。遺失物占有的喪失非基于所有人之意。法學廣義上的遺失物包括同性質、同特征的漂流物和失散的動物。  
(二)遺失物拾得行為的界定。遺失物拾得行為是指發(fā)現(xiàn)且實際占有該遺失物,是發(fā)現(xiàn)與占有兩者相結合的行為。發(fā)現(xiàn)是指認識物之所在,而占有是對物在事實上的支配管領能力。發(fā)現(xiàn)與占有缺一均不可構成拾得。需要注意的是,拾得并非一定以拾得人在物理上予以支配,依一般社會觀念即可。拾得遺失物為事實行為,拾得人有無行為能力在所不問。即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仍能成為拾得人。
拾得行為通常為無因管理行為,誠實拾得人以為他人利益之意思管理的,構成無因管理,不誠實之拾得人以為自己的利益拾得以及認為是無主物拾得的,不構成無因管理。法律對遺失物拾得的規(guī)定與無因管理多有不同,因此,無因管理的規(guī)定只有補充適用的余地。
拾得行為以合法為要件,不得違反法律規(guī)定。拾得人須為占有遺失物之人,但拾得行為也可以指示他人為之,而以發(fā)出指示的人為拾得人。若拾得行為由占有機關或占有輔助人為之,且在占有輔助關系范疇之內(nèi),則應以其所屬機關為拾得人,但若與所屬機關的指示無關,則系個人行為,由行為人為拾得人。同時有數(shù)人占有拾得物的,其數(shù)人為共同拾得
(三)民事立法現(xiàn)狀。目前,在我國民事立法上,規(guī)定遺失物拾得問題的就是《民法通則》第79條,該條2  款規(guī)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失散的飼養(yǎng)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迸c此相關的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法通則>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94條,該條規(guī)定:“拾得物丟失、毀損,拾得人沒有故意的,不承擔民事責任!薄笆暗萌藢⑹暗梦锞転榧河,拒不返還而引起訴訟的,按照侵權之訴處理!
我國《民法通則》現(xiàn)行規(guī)定的本意是提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拾金不昧的公共道德。這一規(guī)定建立的基礎是我國民事立法中,將市民社會的自然人與政治國家的公民混為一談。法律顯然提高和夸大了現(xiàn)代市民社會中人的思想意識覺悟程度,忽略了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對利益的要求,并由此對人的行為提出了統(tǒng)一的不恰當?shù)姆梢蟆,F(xiàn)行制度使拾得人沒有歸還的動力,倒有引導拾得人占有拾得物的消極作用。
二.  我國現(xiàn)行的遺失物拾得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片面強調拾得人之義務,而忽視其權利。
我們知道,法律的內(nèi)容是通過行為人的權利和義務表現(xiàn)出來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律的調整機制,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我國《民法通則》規(guī)定,拾得人應當將拾得的遺失物歸還失主,“應當”表明拾得人具有“作為”義務!兑庖姟芬(guī)定,拾得物滅失、毀損,拾得人沒有故意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換句話說,就是如果拾得人存在主觀故意,就得承擔民事責任;《意見》還規(guī)定,如果拾得人將拾得物據(jù)為己有,拒不返還,遺失物所有人可以提起侵權之訴。這些規(guī)定正是對《民法通則》所規(guī)定的“拾得人作為義務”的法律保障。
拾得人負如此“作為”之義務,那么他應該享有哪些權利呢?
《民法通則》規(guī)定,拾得人因將拾得物歸還失主所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也就是說,拾得人有權要求失主償還自己所支出的費用。如果失主償還了拾得人所支出的費用,那么也只能使拾得人恢復到“拾得”之前的狀態(tài),拾得人并未因“拾得”行為和“歸還”義務而取得額外的權利(利益);如果失主不償還拾得人因此而支出的費用(法律對此未規(guī)定相應的民事救濟措施),那么拾得人不但因“拾得”行為和“歸還”義務未能享受額外的權利(利益),反而遭受物質損失(也有可能同時遭受精神傷害和心靈創(chuàng)傷)。由此可見,我國現(xiàn)行法律對拾得人之權利和義務的規(guī)定是極不平衡的,有違我國民法公平原則的精神。
(二)對遺失物招領、認領程序未作規(guī)定“遺失物拾得制度”不僅包括實體問題,而且也包括程序問題。
程序是實現(xiàn)行為人實體權利的保障,如果離開程序,那么行為人的實體權利也就成為“無水之魚”。
我國法律規(guī)定,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失主,既然是“遺失物”,那么就與“遺忘物”、“租賃物”、“借用物”的歸還相比,存在許多困難。一種情形,遺失物中含有所有人的身份證明(如身份證、駕駛證、學生證等等),那么拾得人可以直接返還所有人或通知其來領取;另一情形,無法辨認遺失物的所有人,這就需要公開招領,那么拾得人應當把遺失物交給誰,由誰來公開招領呢?認領的最長期限是多少呢?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是把不知所有人或所有人不明的遺失物交由公安機關處理,由于法律上沒有規(guī)定相應的程序,因而我們在上交時思想上往往存有顧慮,公安機關在處理時就缺少法定性、職責性和公開性。
(三)對無失主認領之遺失物之歸屬未作規(guī)定遺失物從拾得后到所有人認領前,其所有權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如果使這種不確定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下去,就不利于穩(wěn)定社會關系,不利于市場交易和商品流通。因此,在遺失物經(jīng)一定期限公開招領后,仍未有失主認領的情況下,法律上必須對遺失物之所有權歸屬予以確定。
《民法通則》對無失主認領的遺失物之所有權歸屬未作規(guī)定,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將無失主認領的遺失物上交國庫,歸國家所有。這樣做有兩點不足:
首先,由于沒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使公安機關上交國庫的行為缺少法律依據(jù),從而也就失去法律監(jiān)督,這與我們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是不相符合人。其次,遺失物上交國庫,拾得人因拾得行為不但未享受任何利益,而且連為此支付的費用也無從彌補,這就有失公平,與法理精神相違背。
三.重構我國遺失物拾得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  有利于保護遺失人的財產(chǎn)權利。
首先應肯定,對于遺失物應歸還其所有人或合法占有人的立法內(nèi)容的正確性是勿容置疑的。根據(jù)民法理論,拾得不是物權的取得方式,拾得人應當將遺失物歸還失主,否則構成對物的權利人的侵權行為,承擔不歸還的法律責任。然而該項法律制度的有效實施在現(xiàn)實可能性上,僅僅體現(xiàn)在那些已明知拾得人身份的人身上,而對身份不明的拾得人沒有多大的約束作用。因為許多拾得人在拾得遺失物時并不為他人知曉,即使被他人目睹,也因不知遺失人的姓名、住址無法人告知,公安機關即使幫忙查尋,也未必能象辦刑事案件那樣慎重和認真,只是在具有巨款和涉外因素的情況下例外。在多數(shù)情況下,遺失人只有通過“尋物啟示”和沿途尋訪等自身努力來尋找遺失物,失物能否最終復歸的關鍵仍在于拾得人的道德水準。就倫理上的可能性而言,如果遇有道德素質欠佳的拾得人匿而不報,這就會給失主造成難于挽回的財產(chǎn)損失。而我們在立法中適度引進利益機制,則能把這部分人引導到拾金不昧的道德立場上來,最終的結果是使遺失人避免更大的損失,從而有利于保護遺失人的財產(chǎn)權利。
(二)有助于我國遺失物立法制度的完善。
由于我國民法通則只強調了對失主權利的保護,而忽視了對拾得人利益的考慮,不僅使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不對等,還使同一類失主或同一類拾得人間的利益懸殊,反映出無獲酬規(guī)定的弊端,暴露出該項立法的有失公正和科學。眾所周知,我國法律具有權利義務一致性的特征:任何公民不得享有無義務的權利,也不得承擔無權利的義務。在民事權利義務方面,這種一致性反映得更為突出。而我國遺失物立法有關拾得人義務的規(guī)定,脫離了權利的對應性。立法將返還遺失物的義務從原來的道德規(guī)范上升至法律規(guī)范,而受褒獎的權利仍保留在原道德規(guī)范之中。對于拾金不昧的行為的評價,仍停留在“口頭感謝”和有關部門及傳媒表揚階段,得不到法律用物質方式的肯定評價。按照權利義務一致性的原則,既然規(guī)定了拾得人拒交遺失物的強制性責任,那么對拾金不昧的拾得人應給予獎勵性報酬。這才使法律規(guī)范體現(xiàn)出公正和嚴謹。誠然,我國民法通則規(guī)定了拾得人因保管遺失物的費用支出享有請求失主給予補償?shù)臋嗬。但這一權利是同拾得人實際勞動、費用支出相對應的,而并非對拾金不昧行為的評價和酬勞,因此單靠此規(guī)定無法體現(xiàn)對拾金不昧的肯定性評價,若給拾得人一定的酬勞,顯然有利于拾得人權利和義務的對等,有助于我國遺失物立法制度的完善。
(三).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設立“遺失物拾得制度”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關系和保障市場交易和商品流通的安全。當遺失物經(jīng)過法定機關公開招領一定期限仍無失主認領時,我們必須在法律上予以權利歸屬。若拾得人對于拾得物將永遠無取得所有權的可能,這樣顯然不利于財產(chǎn)的充分利用,導致資源浪費,有礙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所以筆者認為可以比照“死亡宣告制度”,遺失物如果經(jīng)法定機關公開招領一定期限仍無人認領,我們就可以推定其為“無主財產(chǎn)”,其上原有的民事法律關系全部消失,又根據(jù)“無主先占理論”,拾得人即先占人,從而取得遺失物(“無主”財產(chǎn))的所有權,這樣有利于物盡其用,利于市場交易和商品流通秩序的穩(wěn)定,有利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四)有助于社會主義道德觀念的完備。
有的學者認為,對拾得人付酬的做法有悖于我國“拾金不昧”的傳統(tǒng)美德,勢必產(chǎn)生見利忘義、世風日下的不良后果。我們認為對此應作全面的具體的分析。首先,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的傳統(tǒng)美德應大力發(fā)揚和倡導,對那些分文不取的君子之風、模范之舉應予肯定和頌揚。但從另一方面看,設立付酬制度并不妨礙這種高風亮節(jié)的繼續(xù)發(fā)揚。因為它并不是強制拾得人非接受遺失人的酬謝不可。獲酬既然是一種民事權利,象其它民事權利一樣,就可由權利人處分和放棄,拾得人仍然可以謝絕酬謝。其次,獲酬制度并不違背拾金不昧的本質特征。因為獲酬的前提是歸還遺失物,而歸還本身就是不昧的體現(xiàn)。對不昧行為的積極肯定,也是推進文明、促進道德建設的方式之一。再次,從本質上講,法律規(guī)定權利義務不對等也是對進步道德觀的一種違背。最后,我國傳統(tǒng)美德有“知恩必報”和“受人點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之說,作為因自己的過失丟失財物的失主,對拾得人使財產(chǎn)復歸的返還之恩,也有按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表示酬謝的義務。因而從立法上確認歸還遺失物的獲酬,正是倡導“拾金不昧”美德的繼承和發(fā)揚。
(五)有助于公平調整涉外法律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外國人來我國或我國公民去外國考察、學習、經(jīng)商、旅游等相互往來的情況劇增。這些往來中,難免發(fā)生拾遺和遺失的情況,由于住所地和發(fā)生地的法律不同。調整這類關系所產(chǎn)生的法律后果也就截然不同,這往往產(chǎn)生對我國公民不利和不公平的現(xiàn)象。如我國公民在國內(nèi)拾得外國人遺失物應無償歸還,而在國外遺失了物品則需付酬取得,對同一主體來講,這是不公平的。當然,這種假設似乎缺乏邏輯上的縝密性:即未考慮外國人成為我國境內(nèi)的拾得人和我國公民成為外國公民地域的拾得人的情況。誠然,這兩種情況在理論上是成立的,在實際中也是存在的。但是,經(jīng)過定量分析,我們就會得知,拾得人的機遇是同發(fā)生地國籍人的數(shù)量成正比的。本國人到外國去,與當?shù)厝说谋壤龖沂猓暗萌说臋C會是極少極少的。這就造成了法律上貌似公平,而實際的不公平。顯而易見,外國人來我國后的遺失風險減少,我國人去外國后的失物風險增大。二者形成強烈的反差,構成了對我國公民的不平等,降低了我國公民在國際交往中的身份和地位。設立獲酬制度,則可通過調整涉外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消除這種差別。
四.對遺失物拾得制度的立法參考
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對拾得人權利義務的規(guī)定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即在規(guī)定遺失物拾得后歸還義務和違者承擔民事、刑事責任的同時,也規(guī)定了失主應付酬的義務,即拾得人獲酬的權利。
德國民法典關于遺失物拾得問題的規(guī)定相當詳細,從第965條到第984條規(guī)定了涉及拾得人的通知、保管、交付義務以及責任范圍、拾得人的費用、報酬請求權等多方面內(nèi)容。其中分別以專條規(guī)定了費用及報酬請求權。第971條規(guī)定,“拾得人可以要求受領權利人支付拾得人的報酬。拾得物的價值在一千德國馬克以下的,其報酬為該價值百分之五,超過此數(shù)的,超過部分按百分之三計算,動物,為價值的百分之三!笨梢,該法典賦予了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即在立法上規(guī)定了失主付酬的制度。  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對遺失物拾得問題作了規(guī)定,與德國民法典相比要簡明得多。該法第805條規(guī)定,“(1)遺失物拾得后六個月內(nèi),所有人認領者,拾得人或警署或自治機關,于揭示及保管費受償還后,應將其物返還之。(2)前項情形,拾得人對于所有人,得請求實物價值十分之三之報酬。”顯見,該條規(guī)定之效果與德國民法典第970、971條規(guī)定的效果基本相當。日本則制定了單行的《遺失物法》,對拾得人的酬勞金作了具體規(guī)定。第4條規(guī)定:“(一)受物件返還者,應將不少于物件價格百分之五,不多于物件價格百分之二十的酬勞金給付于拾得人。但是,國庫或其它公法人,不得請求酬勞金。(二)有第10條第2款的占有時,受物件返還人應分別將前款規(guī)定的酬勞金的二分之一,給付于拾得人及占有人!  英國規(guī)定:付酬是該項遺失物的百分之十。我國歷史

上對遺失物拾得也有規(guī)定,如清律戶律錢債門得遺失物條載,“凡得遺失物之人,限五日送官,官物盡數(shù)還官,私物召人認識,與內(nèi)一半給與得物人充賞,一半還失物之人,如三十日無人認識者,全給!
五.重構我國遺失物拾得制度的若干建議
(一)  建立遺失物返還有償制度。
遺失物返還有償制度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確立報酬的數(shù)額,它是遺失物拾得人報酬請求權,失主付酬的重要內(nèi)容,?v觀世界各國立法,基本上是以比例加以規(guī)定的,而不固定具體數(shù)額,增強了法的適應性.參照各國的規(guī)定,筆者認為,報酬比例數(shù)額應綜合考慮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社會習慣等確定之,既不能過低,使拾得人無返還積極性,也不能過高,使失主的權益受到損害,應在拾得人與失主間尋找利益平衡點,使雙方的利益在最大可能程度內(nèi)實現(xiàn)。在我國立法上,可參照《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第158條規(guī)定:(1)接受遺失物返還的人,應向拾得人支付相當于遺失物價值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的酬金,遺失物價值難以衡量的,應當支付適當數(shù)額的酬金。(2)在住宅、交通工具或公共場所拾得遺失物的人與住宅、交通工具或公共場所的管理人各有權獲得酬金的一半。(3)遺失物的價值應由返還當時的市場價格確定,如果沒有同類市場價格的,應按照公平原則確定。(4)拾得人若為國家機關,無報酬請求權。
(二)  明確遺失物招領、認領的具體程序。
遺失物的招領和認領有兩種情形:一種情形,遺失物中含有所有人的身份證明(如身份證、駕駛證、學生證等等),那么拾得人可以直接返還給所有人或通知其來領;另一情形是遺失物所有人或所有人所在地不明,拾得人應當將遺失物交存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進行招領公示,招領公示的期限一般可規(guī)定為六個月或一年,逾期未認領之遺失物的,由公安機關扣除公示及保管費后,將遺失物返給拾得人,歸其所有。  所有人在招領期限內(nèi)前來認領的,公安機關在公示及保管費用得到償還后,應當將遺失物返還所有人。若拾得人將遺失物據(jù)為己有,拒不返還的,所有人可以提起侵權之訴;所有人請求返還遺失物而拒不支付公示、保管費用及拾得人所請求合法之報酬的,公安機關、拾得人對于占有的遺失物可以行使留置權。
(三)  關于遺失物有償返還制度的例外。
有償返還也有例外情形,是指依法規(guī)定某些拾得人不得享有歸還遺失物的報酬。這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某些拾得人其職責就是保護公民的財產(chǎn),此時享有報酬將有悖于社會宗旨,固各國立法均對此施加了限制。如日本《遺失物法》規(guī)定,國庫或其它公法人不得請求酬勞金(第4條);德國民法典規(guī)定,拾得人為該機關或該交通機構的公務員,或拾得人違反交存義務時,無此請求權(第978條);瑞士民法典第722條第3款規(guī)定:住房、承租人或公共場所管理機關在其住宅內(nèi)或在其管理的公共場所拾得遺失物,無拾得報酬請求權。筆者認為,在我國立法上也應對此進行限制,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應規(guī)定“國家機關、事業(yè)、團體法人不得請求報酬”,有維護公眾財產(chǎn)安全義務的公民在執(zhí)行職務過程中拾得遺失物不得享有報酬。這些拾得人的根本任務在為人民服務,因此無取得報酬之理。  第二,沒有盡歸還拾得物的相關義務的拾得人不享有取得報酬的權利。拾得人侵占遺失物,違反應盡的義務如通知、報告、保管、交付義務;或有其他違法行為的,喪失費用補償請求權、報酬請求權。
六.  結語
總之,在我國民事立法上確立遺失物拾得制度,對遺失物的歸屬和返還加以規(guī)范,能更好地保護遺失人的財產(chǎn)權利,有效地解決當前存在著的拾得人與失主之間的糾紛,是符合我國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的。任何一種法律制度的創(chuàng)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們在立法上也要注意一些問題,如要處理好借鑒外國法與結合我國國情的問題,要處理好原則性規(guī)定與具體性規(guī)定的關系等。所以,建立遺失物拾得制度,并相應作出完善、靈活并富于操作性的規(guī)定,必將有利于規(guī)制遺失物拾得關系,從而對社會的穩(wěn)定與進步發(fā)揮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
(1)李淑梅  郜永昌  論遺失物拾得  
(2)何云  郭衛(wèi)華  論我國民法應構建遺失物歸還可獲酬的法律制度  
(3).張曉軍.論在我國民事立法上確立遺失物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J],法學家  ,1998.6,第70http://www.law-lib.com/lw/lwml.asp
(4)盧戰(zhàn)軍.淺析“遺失物拾得”之民法制度.嘉興電大
(5)梁慧星.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條文、說明、理由與參考立法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2
(6)史尚寬.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出版社  2000、1
(7)鄭玉波.民商法問題研究(三)[M].臺灣:臺大法學叢書編委會1976年版,第45頁
8)張廣興.債權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7  第  59頁
(9)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版  第284頁


【對我國遺失物拾得制度的幾點反思和建議】相關文章:

拾得遺失物應享有報酬請求權/楊濤08-05

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幾點思考08-05

完善我國律師業(yè)務培訓制度的幾點構想08-05

關于設立我國臨時仲裁制度的幾點構想08-05

我國民事簡易程序完善的幾點建議08-20

改革中央企業(yè)薪資制度的幾點建議08-05

關于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幾點思考08-05

關于完善我國提起公訴證據(jù)標準的幾點反思08-05

如何提高我國資本市場效率提出的幾點建議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