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歷史教案>七年級歷史教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時間:2023-01-20 10:56:38 七年級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集合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集合15篇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ㄒ唬┲R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ǘ┠芰δ繕

  學習本課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fā)感想,開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tǒng)治者的殘暴統(tǒng)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tǒng)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zhàn),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fā)生了國人起義,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tǒng)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tǒng)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jié)假日,搜集自己家鄉(xiāng)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xiāng)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xiāng)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fā)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xiāng)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游。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fā)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fā)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tài)。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jié)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tài)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yè)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yè)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yè)與飼養(yǎng)業(yè)、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fā)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fā)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yè)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yè):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yè):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熟練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歷史概念。進而認識其發(fā)展特點的差異,并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等歷史概念和這些歷史概念出現的背景。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在前一節(jié)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從中我們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采集和漁獵,以采集為主,F在,我們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圍的人討論一下,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現在請同學們回答的是:一、這種不便表現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樣能夠避免這種局限性?

  [學生想像、討論]……

  [學生回答]僅靠“采集”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節(jié)的影響,像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災、旱災等,可能生存就成問題;第三,由于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斷變更生活場所,而這種場所的變更在實際中盲目性很大……

  的解決辦法就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

  (問題回答過程中,教師需不斷地加以引導)

  [教師過渡]剛才我們回答了以“采集”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處及解決辦法,既然,我們提到解決局限性的辦法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那同學們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導入框中關于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能否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學生回答]原始人類在長期的采集過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種子落地、發(fā)芽、生長、成熟的現象,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yè)出現了。雖然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傳說不可盡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長過程給先民以啟示,這一點應是確信無疑的。(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時,教師可逐步培養(yǎng)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fā)展軌跡的能力。)

  [教師指導]下面,我們閱讀一下課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學生閱讀]……

  [教師講解]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制作工具,教民種植。那么,這里所說的天時、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們說是自然環(huán)境,包括氣候、水分、土壤、植被狀況。這種地理環(huán)境直接影響到不同地區(qū)人們的生活狀況。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下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遺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發(fā)現的。距今約七千年。從考古發(fā)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錛等。還有專門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鏟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種骨器的數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見的是骨耜。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8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yè)。在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稻稈、稻谷,這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而且這在世界歷是最早的,F在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師提問]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干欄式房屋”圖,這又能說明什么呢?

  [學生回答]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著定居生活。

  [教師引導]還能說明什么呢?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還能說明古代建筑業(yè)開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識。

  [教師講解]對,說明古代建筑業(yè)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區(qū)地勢低洼,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于是蓋造干欄式房屋。這種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后,上架橫梁,再鋪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以養(yǎng)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尚采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師在講解時,可以把干欄式房屋放大圖與西南少數民族居住架子樓相比,對照講解,這樣,效果更好些)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筑干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yǎng)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那么,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開鑿水井;飼養(yǎng)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總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從食物來源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實為生,輔之以漁獵;而河姆渡人則有了比較固定的食物來源,即種植水稻,發(fā)展原始農業(yè)。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X里;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

  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會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從社會分工的情況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正處于最原始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沒有明顯的社會行業(yè)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經有了原始農業(yè)、原始畜牧業(yè)和原始手工業(yè)之分。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關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我們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寫在黑板上:

  [板書]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種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欄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飲水方便

  5.飼養(yǎng)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學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歷史,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兩目看一下,按照學習“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目的模式把相關知識點列出來。

  [學生看書]……

  [教師引導]看過書之后,我們共同把這兩目的內容填在黑板上(學生念教師寫)。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3.飼養(yǎng)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4.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X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7.紡線、織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fā)展,農具發(fā)達

  2.原始手工業(yè)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教師講解]同學們,在填過后兩目內容之后,我們再來把知識更加系統(tǒng)一下:我們學習過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時間,在陜西西安半坡村發(fā)現的原始居民遺址,經科學技術測定,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歷史。半坡遺址是原始農耕時期黃河流域的一個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遺址發(fā)現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農學家認為,大約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X等國家和地區(qū)。

  現在,我們看課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鉤”圖,這說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遺址中發(fā)現的`骨制箭頭、魚鉤和魚叉等,標志著漁獵生產在社會經濟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我們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房屋呈圓形,但特別低。

  其實,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遺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X式”的建筑形式。這種“半地X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X居發(fā)展而來的一種土木合筑的建筑。從考古發(fā)掘的情況來看,每間房屋的面積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圓形,向南開門。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對門口。房屋周圍的墻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墻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墻壁中間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撐屋頂。

  屋頂用排列整齊的木椽架起來,外表蓋著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風雨。課文中關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圖是“半坡出土的紡輪”,這是1955年在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它是我國古代發(fā)明的最早的捻線工具,它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紡輪中間的小孔插一個桿,利用紡輪的旋轉把纖維擰在一起,并用同樣的方法把單股的纖維合成多股的更結實的“線”.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樣的陶質紡輪,可見,當時這種捻線工具已被人們廣泛使用。(教師可以邊講邊用實物示范)。

  現在,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想一想,再和同學討論一下,地理環(huán)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有什么影響,進而聯系到在建筑房屋時,飼養(yǎng)家畜時,各有什么影響?(此問題可用投影儀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寫在小黑板上)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yǎng)、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區(qū)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huán)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X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筑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教師提問]既是這樣,我們應該怎樣處理與自然的關系?

  [學生回答]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xié)調兼顧。(該問題可在教師引導下回答)

  [教師講解]在大汶口文化遺址里,我們首先要注意這幾個問題:一、大汶口原始農耕經濟有了很大發(fā)展,農具有磨制石鐮、石鋤等。二、原始手工業(yè)比以前有了更大進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其次,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于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fā)展有很大關系。生產力發(fā)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使得農業(yè)、手工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余產品被用于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并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zhàn)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于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選幾個代表表述。

  這幾個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財產、階級。

  學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農耕是指距今約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它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一個典型代表。從當時的生活狀況來看,他們已經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種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樂器等技術。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進入原始社會中期階段,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很大進步,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使答案更完整、準確)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參照“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問回答。

  “私有財產”和“階級”,可讓學生對比前面學過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共同勞動、共同消費、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生活特點,得出財產的分配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發(fā)生了本質變化的結論。(具體答案略)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3

  活動目的

  1)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和發(fā)展水平。

  2)初步培養(yǎng)觀察歷史文物圖,搜集并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歷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遠古祖先的勤勞智慧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貢獻。

  活動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與學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將所搜集的資料在墻報“歷史園地”中展示,資源共享。

  活動步驟

  1)通過復習山頂洞人北京人的有關知識引出人類生存問題。

  2)學生自由發(fā)言,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為例,模擬遠古居民,展示原始人類生產生活風貌。

  活動過程

  (小游戲)

  1)教師指定兩名學生手舉北京人代表隊、山頂洞人代表隊的牌子入場。

  2)將寫有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生產和生活內容的卡片分發(fā)給14名學生。

  3)14名學生根據卡片所給內容,在1分鐘內找到自己的隊伍并亮出卡片。

  4)學生評判正誤并找出兩個代表隊中卡片內容相近的隊員。(兩隊中相近的內容有采集和捕獵)其余隊員退場。

  (教師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X)

  師: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遠古人類前進的腳步是多么艱難啊,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從采集到采集,從捕獵還是到捕獵。幾十萬年無限的采集和捕獵有可能帶來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生態(tài)破壞、資源短缺、沒有食物來源、人們居無定所、引發(fā)戰(zhàn)爭等)

  師:如果真的像同學們所想象的那樣,那是多么悲慘的情景啊!

  師:人類的這種悲劇可以避免嗎?

  學生討論:(人類學會自己種植和飼養(yǎng)。)

  師:同學們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學習了這一課,同學們看一看,遠古的先民們和你們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

  課文的導讀部分是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有沒有科學的東西?

  學生討論:(人類發(fā)現植物的種子落地、發(fā)芽、生長、成熟、從而人工種植。)

  師:據最新的考古發(fā)現,我國早在8000-7000年前,人們就學會了種植,有了原始的農耕。

  師:第二課給我們推出了約7000-5000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三個典型的代表。黃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長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遺址。

  下面我們搞一個小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板書)我們從三個典型的原始農耕遺址中選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根據大量的考古發(fā)現,想像這些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現在大家分成三組,一組扮演半坡人,一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組當評委。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圖片等方式展示出來。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準備15分鐘。

  (學生分組準備)

  師:好,時間到,大家準備好了嗎?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

  掌聲有請河姆渡居民表演。(掌聲)

  (河姆渡居民相繼發(fā)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河姆渡村坐落在美麗的東海之濱,氣候溫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適合種植水稻。我們大量的種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種植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學生B:我們還發(fā)明了蒸飯的蒸籠。(展示圖片)蒸籠是陶土燒制的。蒸籠有三層,最底下一層燒火,中間一次裝水,最上一層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飯飯蒸熟。這樣做出的飯又香,又軟,有營養(yǎng),好消化。(掌聲)

  學生C:我們用木頭和茅草蓋房子,(展示圖片)我們的房子有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養(yǎng)牲畜。干欄式的結構,又通風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樓了。(掌聲)聽說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還有類似我們這樣的.干欄式吊樓呢!(掌聲)

  學生D:請看我們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頭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動物的肩胛骨裝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輕便,再裝上腳踏(耒)就更輕便了。(做手握骨耜腳踏耒的動作)用輕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糧食產量。

  學生E:我們會挖掘水井,解決用水問題。我們?yōu)樗采w了一個了遮雨棚,不讓雨水落到井里。我為我們自己的聰明感到自豪!(掌聲)

  學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河邊。可以搬到離河邊更遠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濫也淹沒不了我們的家。(掌聲)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贊揚。)

  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fā)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fā)展的。我們過著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說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fā)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著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艷麗,被稱做彩陶。

  學生E:我們會紡線,織布,制衣裳。我們正在告別蒙昧,走進文明的時代。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里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

  請評委點評。

  學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雖然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但是他們都能夠從采集,捕獵,無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學會種植莊稼,飼養(yǎng)家畜,開始了原始的農業(yè),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適應環(huán)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

  學生C: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人種植粟也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來選擇的,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順應大自然。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掌聲)

  學生D:兩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軟的特點使用更輕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藝術的魅力。(掌聲)

  ……

  師:今天的活動搞得很好,每個小組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同學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師驚嘆不已。數千年前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huán)境也許和現在有所不同。當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沒有史書的記載。但是大量的考古發(fā)現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種植給人們帶來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糧食就生產多了。家畜的飼養(yǎng)豐富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動物蛋白質改善了人們的身體素質。貯存糧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誕生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才有條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農耕文化也伴隨著原始的農業(yè)出現了。同學們的想象既合理又豐富。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麗的、智慧的畫卷。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編織的。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fā)展的基本史實;以司母戊鼎為例,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夏、商、周時期經濟發(fā)展的情況,概括“青銅文明”的特征,培養(yǎng)學生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使學生認識到高度發(fā)達的奴隸制文明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的基礎上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的基本觀點全面認識歷史發(fā)展過程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夏、商、西周輝煌燦爛的奴隸制文明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從而自發(fā)地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高超技藝

  難點: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奴隸的悲慘生活與青銅文明的關系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答北京人、山頂洞人時期用的生產工具是什么?河姆渡人、半坡人時期用的

  生產工具又是什么?教師總結夏商西周時期用的青銅器作為生產工具人類由“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

  學生回答“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生進一步認識到青銅具有堅硬、輕便、鋒利、厚重莊嚴的特點

  引導學生回答:“你能根據材料概括歸納出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yè)的特點嗎?”

  播放視頻。并展示多幅青銅器圖片。引導學生總結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

  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學生搶答。在搶答過程中,幫助學生完善答案

  用英語china提問過渡到陶瓷業(yè)、玉器制造業(yè)。

  青銅文明雖然是以青銅器為標志的,但夏商西周時期的手工業(yè)中除了青銅鑄造業(yè)發(fā)展迅速外,還有哪些行業(yè)也很發(fā)達?

  通過閱讀能說明農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發(fā)展情況;說到手工業(yè)中除青銅鑄造突出外,還有陶瓷制造和玉器制造業(yè)

  教師出示知識結構

  生:據知識結構自主學習。并回答問題。

  通過提問:與“燦爛的青銅文明”相比,奴隸們卻過著悲慘的生活,根據下列資料,說說奴隸們的處境?

  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小結:燦爛的青銅文明是由奴隸創(chuàng)造的。因為在奴隸社會中,手工業(yè)、農牧業(yè)、商業(yè)的繁榮形成了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而燦爛的青銅文明是由奴隸創(chuàng)造的。在奴隸社會,奴隸主占有大量奴隸,可以組織大規(guī)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xié)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主階級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guī)模的生產過程,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由于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剩余產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

  綜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較全面地體現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因此可稱得上是“燦爛的文明”。但是這種文明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所以作為現代人,我們在可憐同情奴隸的同時,對他們更多的應該是尊重,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燦爛的青銅文明。

  課后小結

  教師小結:

  燦爛的青銅文明是由奴隸創(chuàng)造的。因為在奴隸社會中,手工業(yè)、農牧業(yè)、商業(yè)的繁榮形成了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而燦爛的青銅文明是由奴隸創(chuàng)造的。在奴隸社會,奴隸主占有大量奴隸,可以組織大規(guī)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xié)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主階級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guī)模的生產過程,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由于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剩余產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

  綜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較全面地體現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因此可稱得上是“燦爛的文明”。但是這種文明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所以作為現代人,我們在可憐同情奴隸的同時,對他們更多的應該是尊重,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燦爛的青銅文明。

  課后習題

  1.“鼎”是古代貴族烹飪、祭祀用的器具,一般為圓形,多為三足兩耳,也有四足兩耳。西周時,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貴族的身份等級。

  《公羊傳》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薄岸Α痹谖覈鴤鹘y(tǒng)文化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你知道哪些與鼎有關的成語嗎?

  2.既然夏、商、西周時期我國的農業(yè)、手工業(yè)、畜牧業(yè)和商業(yè)都很發(fā)達,為什么要以青銅器作為當時文明的象征呢?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1、識記遠古傳說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漢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黃帝與農業(yè)起源傳說的實質。

  3、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二、能力與方法

  1、培養(yǎng)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傳說印證史實的方法。

  2、回憶已學知識并聯系資料,理解傳說與歷史間的關系。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熱愛歷史的情感。

  2、了解華夏族形成歷史,培養(yǎng)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體會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yōu)秀品行,培養(yǎng)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

  傳統(tǒng)的信心和決心,進一步確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

  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1。農業(yè)起源的傳說

 。ㄟx定一位或兩位同學上臺講述炎帝或黃帝的傳說,以此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聯系炎帝和黃帝的.傳說,開展討論,根據課本介紹的有關炎帝、黃帝的傳說事跡,總結歸納炎帝黃帝對中華文明演進所做的貢獻。

  師:大約在4000多年前,我國大地上分布著許多部落。相傳,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最為有名。華夏族的形成與炎黃部落有著密切的聯系,可究竟誰的功勞最大?誰才是真正的華夏之祖呢?

  師:通過同學們激烈的爭論,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都對華夏族作出了巨大貢獻。讓我們一起走進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

 。ㄕn件展示:中國古代地圖、炎帝畫像,《白虎通》記載的傳說:“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老師講解:炎帝又號稱神農氏。傳說他姓姜,生下來是牛頭人身。他剛做首領的時候,人們主要靠采集、狩獵為生,經常挨餓。想到人們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寢食難安。后來經過仔細觀察,他發(fā)現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長規(guī)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實能吃,那些果實不能吃,將那些能吃的果實采集起來,春天把它們埋入地下,秋天就會結出果實。這樣一來,人類的生存問題不是解決了嗎?于是他不辭辛勞,翻山越嶺,嘗遍百草。據說,他在嘗百草、定五谷的過程中,有時一天就中毒達70多次,最后終于知道了哪些東西可以吃。傳說中炎帝首先教人選擇土地的干濕、肥瘠、高低,教人觀察氣候,選擇五谷的類別,并制作勞動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稱為中華原始農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

  2。華夏族的形成

  師:隨著炎帝、黃帝部落逐漸發(fā)展壯大,為爭奪土地和財富,雙方產生尖銳矛盾,終于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中各個部落逐漸融合在一起,促進了華夏族的形成。

  學生分組討論,歸納華夏族的形成過程,并且思考回答:為什么我們自稱炎黃子孫?

  【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一起了解了大量遠古傳說中關于中華文明起源的傳說。我想知道同

  學們有怎樣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獲?

  學生自主發(fā)言,暢談本課學習的感悟和收獲。

  【課堂延伸】

  1。探討傳說與歷史的區(qū)別和聯系。

  2。收集有關炎黃、堯舜禹的成語或典故

  3。收集本課涉及的遠古傳說或其他遠古傳說。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6

  復習目標:

  識記:遼、宋、金、西夏政權的并立;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史實;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理解:元朝民族關系的發(fā)展

  復習重點:

  遼、宋、金、西夏政權的并立;經濟重心南移

  復習難點:

  經濟重心的.南移,元朝民族關系的發(fā)展

  復習方法:

  先學后練,當堂訓練

  復習課時:

  1課時

  復習過程

  一、由江南的開發(fā)復習導入

  二、點明考綱目標,學生對照考綱看《開卷有益》“考點點撥”并作好標記、熟讀。教師適時點撥、引申。

  三、學生閱讀復習七年級下冊本單元的內容。

  四、知識點的梳理、重現:學生默寫《開卷有益》“知識構建”空缺內容。

  五、中考強化限時訓練:5分鐘時間完成

  學生做《開卷有益》“中考強化訓練”教師發(fā)現疑問并解答

  六、教師總結并板書:

  時間:唐朝中后期開始—→南宋完成

  史實:農業(yè):南方逐漸超北方占城稻傳入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棉花擴展到長江流域手工業(yè):景德鎮(zhèn)發(fā)展為瓷都紡織業(yè)發(fā)達造船業(yè)局世界首位

  商業(yè):商業(yè)都市多爾繁榮出現“瓦肆”海外貿易發(fā)展,廣州泉州成為大商港北宋時“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四川出現

  3、元朝的建立:鐵木真(成吉思汗)的功績:統(tǒng)一蒙古(建蒙古國)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4、民族關系的發(fā)展:

 、、新民族——回族的形成(前提:國家統(tǒng)一)

 、凇ξ鞑氐墓茌牎O宣政院

 、、民族關系主流:和平友好

  七、作業(yè):《開卷有益》中本節(jié)未完成部分

  八、當堂效果檢測:

  1、在我國56個民族中,形成于元朝、信仰xx教的民族是( )

  A、藏族B、壯族C、回族D、維吾爾族

  2、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了的全國性統(tǒng)一的封建政權是( )

  A、秦B、唐C、元D、隋

  3、下列政權中,曾經與南宋并立的是:①北宋②遼③金④西夏⑤元朝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4、西藏正式成為中央政權的行政區(qū)開始于( )

  A、宋朝B、元朝C、唐朝D、西漢

  5、江南經濟開發(fā)是中國古代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下列各項與江南經濟持續(xù)發(fā)展不相關的是( )

  A、東漢末年以來北方人口南遷B、隋朝大運河的開鑿C、南宋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D、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

  九、教學后記: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7

  要想精彩的上好歷史課,與在課前做好歷史教案是離不開的!以下是專門為你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上冊歷史遠古的傳說教案,供參考閱讀!

  教學目標

  1.識記遠古傳說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漢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黃帝與農業(yè)起源傳說的實質

  3.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4.培養(yǎng)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傳說印證史實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

  1.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熱愛歷史的情感

  2.了解華夏族形成歷史,培養(yǎng)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體會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yōu)秀品行,培養(yǎng)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的信心和決心,進一步確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重點

  1.農業(yè)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貴的品行

  3.“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教學難點

  1.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以及他們之間的戰(zhàn)爭與融合

  2.“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教師準備

  炎、黃帝的肖像掛圖、對二人陵墓的簡介課件、祭奠活動的圖片、禹治理水的幻燈、布置學生收集我國歷史上的傳說

  學生準備

  了解、收集我國古代的傳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疑導入

  1.同學們都應該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你們知道我國一共有多少個民族嗎?

  2.肯定補充學生的回答,在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占了九成還要多一些,而你們知道漢族的由來嗎?

  3.根據學生的表現引出內容:簡要敘述漢族的由來(重點抱握幾個轉換: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而華夏族是由炎黃部落的組合發(fā)展而來的。告訴學生,在歷史發(fā)展、人類演進的進程中,華夏族不斷融合周邊的民族,逐步發(fā)展壯大,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局面,因此,漢族和其她少數民族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

  二、炎黃的斗爭與融合

  1.談話轉承:剛才我們將到了漢族的由來,下面就讓我們具體去了解一下緣故時期的部落是這樣一步一步融合成今天的漢族的。大家都知道,在遠古時代,人類是以部落為單位群居的,而由于生存等方面的需要,部落與部落之間結成聯盟,聯盟中會推舉出一位德才兼?zhèn)涞娜俗黝I導。大約四千多年前,我國黃河流域出現了兩位著名的部落首領,這就是炎帝和黃帝。

  (積極叫學生思考炎帝和黃帝就是古代的皇帝嗎?)

  2.答疑:炎帝和黃帝不是古代的皇帝,至于原因我們會在以后的學習中慢慢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出示炎帝和黃帝的掛圖,講:這兩位就是炎帝和黃帝,他們是我們共同的祖先。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他們分別領導了黃河流域的部落,由開始的斗爭到后來的聯合,再到后來的不斷融合。最終成為了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古往今來很多華夏兒女都以各種形式祭奠自己的祖先。

  4.播放課件,講述:這就是為了紀念他們而修建的陵墓。炎陵在湖南,黃陵在陜西。每年清明節(jié)或者是其她重大的.節(jié)日,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會回來祭奠我們的祖先。

  5.播放陜西祭奠活動的記錄片,向學生作介紹。

  6.設疑:同學們看到的是今年在陜西舉辦的祭祀盛況,那么,老師請教你們一個問題,為什么人民會如此虔誠地懷念遠去的炎帝和黃帝,他們究竟做了哪些貢獻?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看教材上是怎么介紹的。

  7.鼓勵學生匯報閱讀收獲,并適時補充引導,讓學生認識炎帝和黃帝在華夏子孫心中的崇高地位。

  匯報閱讀收獲:A.炎帝:改進農具、發(fā)明醫(yī)藥、是中華原始農業(yè)和醫(yī)藥的創(chuàng)始人,號稱神農氏;發(fā)明陶器,開辟集市。B.黃帝:創(chuàng)制歷法,指導人民生產;發(fā)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工具;還發(fā)明了車船、銅器等;C.他們都是杰出的部落首領,為人們所愛戴。

  三、組織討論

  A.炎帝和黃帝的貢獻、他們的精神、他們給后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及其在華夏兒女心中的地位,還應包括學習體會等。(教師)

  B.與同學充分討論把今天學習的知識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有關見聞結合起來,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體會,使自己在學習知識、了解傳說的過程中受到傳統(tǒng)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第二課時

  一、講解傳說引入新課

  1.激發(fā)方式講: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等傳說,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出大禹治水的傳說,告訴學生,早期的人類幾乎住在大江大河邊,就為水患埋下了伏筆,也是大禹治水的傳說提供了依據。

  2.設疑:為什么是大禹治水而不是其她人呢,大禹有什么特別的能耐嗎?(這都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大禹治水與“禪讓制”

  1.出示大禹的頭像圖片,講解大禹治水的經過及其相關知識,包括治水的方法、所用的時間、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

  2.設疑:同學們還不知道吧,大禹治水是舜給她的一個鍛煉的機會,鍛煉什么呢?辦事能力啊。在那個時候,部落首領都是大家民主推選出來的,這種推選產生首領的方法,歷史上稱為“禪讓”。這個制度大概興起于黃帝以后的很多年,首先是堯擔任首領,接著是舜,后來就是禹。

  三、討論小結

  1.引導:傳說畢竟是傳說,因為它無從考證,它是人們在口頭流傳的,但卻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思想認識等情況,反映了當時人類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認知水平有限,世界上的傳說大都帶有神學的色彩,也就是把人都神化了。盡管如此,傳說對于我們仍然有一些學習和了解的價值。象大禹治理水的這個傳說,他的智慧、毅力、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無不是我們學習的好素材,所以,現在你們就了解到的大禹的故事,大膽的發(fā)表你的意見和看法。

  (明白傳說有利有弊,但是值得大家學習的仍然很多,利用傳說也很重要)

  2.巡查、傾聽、融入學生的討論活動

  3.小結本課,布置作業(yè)。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8

  【課程標準】

  知道戰(zhàn)國七雄的史實,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商鞅變法的時間,秦國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戰(zhàn)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進步的特點,了解秦孝公的繼位和商鞅到秦國,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對秦國的影響。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概括,培養(yǎng)分析歷史圖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對秦孝公、商鞅等歷史人物的.了解和評價,培養(yǎng)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過對商鞅變法內容和影響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課堂討論、比較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戰(zhàn)國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變法遭遇阻力的學習,培養(yǎng)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認識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氣、需要付出的。

  【教學重、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1、對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理解。2、對商鞅變法內容的理解。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破題導入。學生自由發(fā)言,然后總結。

  發(fā)言,思考。

  講授新課

  一、秦孝公求賢

  1、觀察教材44、45頁的三幅圖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說明什么問題?后歸納,講解經濟發(fā)展及社會進步的趨勢。

  2、閱讀。為什么“求賢”?結果如何?補充舌戰(zhàn)。

  觀察發(fā)言,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歸納。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歸納:為什么要變法?師生介紹如何開始變法?

  2、細讀教材,找出是如何變法的?引導分析:改變了什么法?確定了哪些新法?損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獲利益?為什么要這樣變?會產生什么影響?

  在學生充分發(fā)言的基礎上,師生小結。

  3、變法內容中,你認為那一條最重要,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條對今天的政治生活影響?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

  點

  討論課堂,舉手表決,加深理解,進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變法的歷史影響

  1、在討論的基礎上,歸納變法帶來的變化?

  2、朗讀教材,落實在書上。

  3、介紹都江堰、鄭國渠。

  4、指導閱讀,了解商鞅的結局。討論: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

  充分發(fā)言后,指出成與敗要看是否達到了目的。

  過渡、引入

  仔細看書,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并記下筆記。

  認識是非善惡,明確我們今天的改革的意義和我們在改革中應該有的態(tài)

  課堂小結學生自己小結培養(yǎng)綜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fā)現地點和發(fā)現的歷史意義。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fā)現地點、體質特征、發(fā)現的意義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和了解我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址。

  2.過程與方法

  (1)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等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培養(yǎng)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fā)學生的歷史興趣,培養(yǎng)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理解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

  [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北京人的發(fā)現、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系,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遞進關系,先介紹北京人的發(fā)現,再闡述北京人的特征和發(fā)現北京人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發(fā)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跡三四百處,遍布全國大多數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fā)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我國早期人類遺址中最著名的就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的發(fā)現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跡,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2.學情分析

  (請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教學方法

  閱讀講解法、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系對比法。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s 教師活動E 學生活動6 設計意圖b

  導入新課H 展示女媧摶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1.人類是怎么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x 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 通過設問,引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求知欲,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課)g 1.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里?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征?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觀察并搶答:

  (1)云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制造工具。

  培養(yǎng)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fā)現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游,你將如何向游客介紹北京人的發(fā)現?

  動腦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圖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分組并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偻瑢W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么不同?

 、谡故尽侗本┤耸褂玫氖鲌D》,提出問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鄹鶕侗本┤酸鳙C場景想象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苡懻摫本┤诉^群居生活的原因。

 、莼鹋c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饘Ρ本┤松钣惺裁醋饔?

  ⑥北京人的發(fā)現有什么歷史意義?

  3.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把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播放《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的動畫。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說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數學.地理.農學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和動手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本課始終貫穿學生的探究小組合作學習,以誘思教學為主線。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刻苦鉆研是成功的秘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圓周率及推算涉及復雜的數學概念和方法,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法和學法]教法采用講述法與誘思法相結合。學法:合作探究討論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祖沖之和圓周率相關多媒體

  [教學設計]

  1、導入:教師可生動介紹引言中關于月球上有一座環(huán)形山和太陽系中有一顆小行星均以祖沖之命名的令中國人深感驕傲的事實(板書課題)

  2、講授新課:

  一、祖沖之與圓周率

  教師安排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以小組為單位概括歸納祖沖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數學方面的最主要成就。教師重點講解祖沖之在數學方面特別是在推算圓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以后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一千年。結合教材,讓學生思考討論祖沖之最值得學習的地方是什么。

  二、酈道元和《水經注》

  教師在講述時應具體說明:大約在漢魏的時候,我國出現一部以全國水道為綱的地理著作《水經》。酈道元撰寫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專著。這部巨著對后世有廣泛的影響。它不僅受到后世地理學家的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學家、文學家所重視。

  三、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教師先簡介賈思勰的生平事跡,再讓學生閱讀課文,概括《齊民要術》的內容及評價。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說《齊民要術》是一部承上啟下的農學著作?要求學生結合教材正文與小字進行回答。

  3、小結:提出兩個問題1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幾位杰出的科學家?他們有哪些突出的成就?引導學生討論回答并制成如下表格

  4、作業(yè):課后思考題

  附:板書設計

  一、祖沖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1000多年,著有《綴術》。

  二、地理學:酈道元著有《水經注》

  三、農學:賈思勰《齊民要術》--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zhàn),了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zhàn)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zhàn)的影響。

  能力要求: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zhàn)爭和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yǎng)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yè)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zhàn)爭和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tǒng)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fā)現圖

  [教學過程]

  1、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杰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么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么取名春秋戰(zhàn)國?(明確春秋戰(zhàn)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ㄒ唬┑谝话灾鼾R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東遷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 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史記周本紀》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yè)?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fā)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給予鼓勵,然后做一概括總結。

  1.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么?

  過渡:齊桓公以后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qū)的對決,先后持續(xù)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ǘx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yǎng)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zhàn)役是什么?

  3、為什么本處于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zhàn)爭?

  6、你聽說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候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zhàn)。到春秋末期 ,初期的一百多個諸候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zhàn)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這

  說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戰(zhàn)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二、戰(zhàn)國七雄:

  戰(zhàn)國時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戰(zhàn)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最大?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

  1、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xiāng)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zhàn)。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zhàn)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fā)展趨勢)是什么?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zhàn)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zhàn)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jié):出示歷史歌謠,小節(jié)本課。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zhàn)國七雄并立打,桂棱馬棱留史話。長平戰(zhàn)后秦無敵,秦掃六合統(tǒng)天下

  四、課堂練習(見幻燈片)

  附:板書設計

  一、春秋爭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

  3、著名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4、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yè)達到頂峰,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5、城濮大戰(zhàn):公元前7世紀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zhàn),晉勝,楚敗。

  二、戰(zhàn)國七雄:

  1、戰(zhàn)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2、韓、趙、魏三分晉國,后來田氏建立齊國。

  3、列舉戰(zhàn)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結合圖位置:最北是燕國;最南是楚國;最東是齊國;最西是秦國)

  4、這個時期的戰(zhàn)役有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

  5、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fā)生了長平之戰(zhàn),趙國戰(zhàn)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使學生了解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平等、友好往來的史實,并能列舉唐朝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

  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fā)展及與唐朝的關系,了解突厥、回鶻、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這種政策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培養(yǎng)學生惡歸納能力和初步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少數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ㄈ┣楦袘B(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使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使學生認識到少數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是對祖國邊疆的開發(fā)作出過重大貢獻的,都有過燦爛的文化。

  教學重點

  加深認識突厥語唐朝的關系和文成公主入藏。

  教學難點

  使學生認識到友好互助是各族關系的主流,各族統(tǒng)治者之間的戰(zhàn)爭則是一時的歷史現象。另外本課頭緒繁多,有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掌握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方法

  講述法、圖示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教師提問:我國的56個民族中,有沒有突厥這個民族?他為什么會消失了呢?引起學生的興趣,引入新課。

  【講授新課】

  教師活動備注

  天可汗先介紹突厥的興起和強大,這里要講清突厥與唐的關系,知道最后突厥臣服的最終結果,要求學生掌握兩點:一是唐朝在那里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二是要讓學生了解唐朝的開明政策是在北方少數民族不會對大唐構成威脅的情況下開展的。

  出示想一想的問題:唐太宗為什么得到少數民族的尊敬和擁護?

  指出,唐太宗的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各民族的擁護,他被尊稱為“天可汗”即各民族共同的君主。

  可用一些小資料來豐富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里要引導學生理解我國現在的民族政策,同時說明,各民族共同發(fā)展才是國家興旺的源泉。

  文成公主入藏出示《步輦圖》向學生介紹這幅圖畫的內容正是吐蕃使者來大唐求親的情景,并指出結果就是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義和影響:促進了吐蕃的文化發(fā)展和經濟進步,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

  還應指出,在古代社會,各民族的政治關系往往通過聯姻來促進和加強。

  應當補充,后來唐朝還曾將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這里應引導學生思考,文成公主入藏和漢朝時的昭君出塞有什么異同。

  回鶻衣裝回鶻馬這里著重介紹回紇人的生活習俗和服飾服裝上與唐朝的`相互影響,說明了唐朝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融洽關系。這里可出示一些圖片說明。

  可解釋唐詩“回鶻衣裝回鶻馬”的意思,讓學生對這一部分有更深的了解。

  點蒼山會盟可從我們現在的白族和彝族講起,讓學生知道南詔就是這兩個民族的祖先。

  出示大理寺三塔圖,指出這就是南詔歸附唐朝的見證。需向學生指出,我國今天的中華民族是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小結:本課主要介紹了唐朝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讓我們看到,繁榮開放的大唐,在處理民族關系上也顯示出了恢宏與大度,尤其是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最具代表性。是唐朝民族政策的標準。最后出示唐朝少數民族分布圖引導學生回顧重點。

  板書設計

  “和同為一家”

  一、“天可汗”

  1.突厥的興起與強大

  2.唐太宗的開明政策

  二、文成公主入藏

  意義和影響

  三、回鶻衣裝回鶻馬

  四、點蒼山會盟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3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漢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在我國封建社會歷漢朝出現過第一個盛世局面。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

  1、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

  2、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tǒng)一鑄造發(fā)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tǒng)。

  3、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學府。

  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進一步發(fā)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

  總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tǒng)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tǒng)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三、東漢的統(tǒng)治

  1、公元9年王莽奪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都:洛陽。經過劉秀改革,使社會安定,經濟狀況好轉,歷把這個時期的統(tǒng)治稱為光武中興。

  四、材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這一主張是誰提出的?是什么學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

  2、這一主張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該朝代的統(tǒng)治者是誰?接受這一主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

  4、實行這一方針的具體措施是什么?

  答: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五、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六、課堂討論:播放多媒體資料,并展開討論: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誰?從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啟示?。

  七、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一、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我國封建社會歷漢朝出現過第一個盛世局面。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

  1、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tǒng)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tǒng)。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學是我國古代的學府。

  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進一步發(fā)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

  總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tǒng)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tǒng)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三、東漢的統(tǒng)治

  1、公元9年王莽奪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都:洛陽。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

  (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學準備:

  課本插圖

  教學方法:

  運用啟發(fā)式、討論法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板書設計;

  一、元謀人

  二、北京人

  三、山頂洞人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講述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

  【明確三維解讀課標】

  出示三維目標和內容標準,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師生探究落實課標】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師:元謀人的發(fā)現地點、距今年代、地位、生產活動?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段并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師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二、北京人

  看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fā)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征、生活水平、生活方式。

  讀北京人生活想象圖思考: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師: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師:讀第4頁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師: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么問題?

  三、山頂洞人

  讀第4頁最后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征。

  看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5頁第一、二段,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

  讀第6頁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fā)現海蚶殼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看的?

  【鞏固小結回歸課標】

  引導學生談收獲。

  【達標測評深化課標】

  選擇題由全體學生完成,材料題由A類學生完成。

  一、單項選擇題

  1.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的最早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

  C.山頂洞人D.藍田人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

  A.會不會制造工具B.會不會使用工具

  C.會不會漁獵和采集D.會不會用火

  3.下列哪一項不屬于山頂洞人

  A.懂得鉆孔技術B.懂得人工取火

  C.會制作裝飾品D.開始使用天然火

  4、下列那一項不屬于北京人生活?

  A.用火燒烤食物B.使用打制石器

  C.過群居生活D.會使用骨針

  5、構成北京人過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生產工具簡陋B.血緣關系松散

  C.自然條件艱難D.體質發(fā)展不全

  二、材料分析題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韓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遺址中,發(fā)現了大量木炭和幾處較大的灰燼堆,還有在火中燒過的石塊、獸骨和樹子等。……”

  ——課文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韓非子》

  閱讀材料回答: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險惡的環(huán)境下,北京人只有過什么樣的生活?

 、诓牧隙C明了什么?它所證明的事實有什么意義?

 、鄄牧先从沉嗽忌鐣藗兩畹囊粋什么重大變化?什么人時代開始出現這種現象?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fā)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fā)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fā)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fā)現圖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tài)。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jié)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tài)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yè)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yè)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yè)與飼養(yǎng)業(yè)、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fā)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ㄋ模╈柟绦〗Y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fā)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ㄎ澹┩扑]作業(yè)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08-18

七年級上冊歷史《遠古的傳說》教案08-26

七年級上冊歷史《商鞅變法》教案08-25

七年級上冊歷史《漢字的演變》教案08-25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歷史教案01-31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01-17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8篇08-23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8篇)08-24

七年級上冊歷史《秦朝的統(tǒng)一》教案08-26

七年級上冊歷史遠古的傳說教案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