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歡迎大家分享。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二年級(上冊)已經教學了米和厘米,本單元繼續(xù)教學分米和毫米。這樣,學生就認識了常用的各個長度單位。教學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們有多長;要能應用分米和毫米,根據具體物體選用恰當的單位表達長度;要知道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進行簡單的換算。全單元內容分三部分編排,先教學分米,再教學毫米,最后教學單位間的進率和換算。
設計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會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確的概念。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長,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需要通過活動體會。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教材中設計了許多教學活動。
1、在引出單位時產生鮮明的第一印象。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教材在原有認知背景和新的認知沖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學生產生比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引出分米時,出示了一個長大約20厘米、寬大約10厘米的文具盒,告訴學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這樣引出新的單位分米,能讓學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長、寬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單位還能用分米作單位,同時還知道1分米比1厘米大(10厘米才是1分米)。在引出毫米時,用直尺量數學書的厚,發(fā)現不到1厘米。比1厘米小的長度怎樣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
2、看直尺首次感知1個單位有多長。直尺是度量長度的工具,尺上的刻度比較準確。因此,通過看直尺上的1分米和1毫米能讓學生準確地感知它們的實際長度。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時,教材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的上面用紅線括出10厘米長的一段,并注上1分米,便于學生觀察。還要求學生用直尺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再次感受1分米的實際長度。在看直尺上的1毫米時,教材告訴學生“1厘米中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在教材的指點下感知1毫米是很短的。
3、找相關的物體豐富感性認識。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準確,但往往不牢固,離開了直尺或間隔了一段時間,首次感知的印象會淡忘。因此,教材讓學生“說一說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通過說可以有兩點收獲:一是反饋、檢查學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可以從他們說的物體是不是大約長1分米看出來。二是借助學生身邊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體幫助長時記憶1分米是多長,以后在回憶1分米有多長或判斷其他物體的長是不是大約1分米時,可以把熟悉的物體的長作為參照。1毫米是很短的,讓學生尋找長1毫米的物體比尋找1分米的物體難。所以,教材編排作了相應調整。先列舉了一些實例,如1分硬幣、銀行卡或電話卡、10張紙疊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約1毫米,讓學生知道1毫米的物體還是比較多的。然后改變問題的提法,不是問學生“哪些物體的長或厚是1毫米”,而是問“哪些東西的長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凡是比較短的、薄的,不到1厘米的物體的長或厚,如米尺的厚度、螞蟻的身長都可以用毫米作單位。顯然,后面的問題容易回答。
4、用手勢比畫1分米和1毫米。學生進行了觀察直尺、尋找實物等感知長度的活動,這些感知對象的共同特點是長1分米或長1毫米。用手勢比畫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關概念的活動。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特征的思維形式。用手勢比畫,把直尺上的、物體長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來,這樣的動作拉動了思維就是形成概念。學生在用手勢比畫時,還可以經歷“比畫—在尺上驗證—修正比畫—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盡可能地準確。另外,學生掌握了用手勢比畫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隨身帶了一把尺,便于他們隨時進行估測。
5、和1米、1厘米建立結構性聯(lián)系。1分米的長度介于1米和1厘米之間,比1米短、比1厘米長。1毫米的長度比1厘米短得多。把新教學的長度單位和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聯(lián)系起來,從小到大、從大到小依次排一排,想想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有益于學生在熟悉的1米、1厘米的概念上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形成新的認知結構。整理長度單位,可以結合第28頁第5題或第30頁第4題進行。
二、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26~28頁的內容。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各單位間的進率。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五、教學難點
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義。
六、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米尺、一分硬幣、銀行卡、光盤、固體膠水、磁帶等。
七、教學過程
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談話:小朋友們,今天有這么多的老師來我們班聽課,是不是有點緊張啊?沒關系,我們先來輕松一下,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一首好聽的歌,一起來聽,會唱的小朋友可以跟著后面一起唱。
談話:好聽嗎?那知道這首歌的名字吧?看來小朋友們都挺喜歡這部動畫片的。談話:認識他嗎?大名鼎鼎地懶羊羊。
談話:最近懶羊羊開始寫數學日記了,寫得可有意思了,你們想不想看?這就是他的日記本,我們隨便來看其中的一篇吧。談話:我想請一位小朋友來讀一讀,誰愿意的?(清晨,我從2厘米長的床上起來。拿起13米長的牙刷,擠出1米長的牙膏刷牙。吃完飯后,走了90厘米遠的路來到學校參加升旗儀式?吹锦r艷的五星紅旗在15厘米高的旗桿上,我心里真高興呀;氐浇淌掖蜷_長23米,寬17米的數學書,開始學習。
談話:小朋友,你們?yōu)槭裁磿Π e急,先把你的發(fā)現悄悄地告訴同桌。然后商量怎么改正,開始吧。
談話:好,小朋友往這兒看,誰來當小老師幫他改正的。(請同學改正)談話:這個小朋友已經改完了,同意的小朋友點點頭。都同意。那再請你比劃一下1厘米大約有多長。
談話:再請你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
談話:米和厘米是我們上學期認識的兩位老朋友了,誰來說一說他們之間的`關系。談話:小朋友們的表現真不錯,看,喜羊羊也來了,他想考考我們班的小朋友,有沒有信心迎接挑戰(zhàn)。
談話:誰愿意當喜羊羊來提問呀?
。1)要測量教室的長用什么做單位比較合適。請你選一位小朋友來回答。
。2)要測量文具盒的長和寬用什么做單位比較合適。請你選一位小朋友來回答。
2.實踐操作,主動探究,認識分米
談話:說到文具盒,昨天美羊羊買了一個新文具盒。她想知道這個文具盒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于是就量了量。
談話:我們一起來看它量的過程。首先,用學生尺量了量文具的長,又量了量文具盒的寬。
談話:10厘米還有一種說法,誰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談話:他剛剛說的這個分米,就是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要一起來認識的長度單位。談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文具盒的寬大約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誰知道文具盒的長大約是幾分米。繛槭裁囱。怎么想的?
談話:我們來聽聽村長是怎么說的吧。村長的話還可以用一個等式來表示,誰知道?談話:請小朋友把這個關系悄悄地和同桌說一說。
談話:那一分米有多長呢?請小朋友在學生尺上看一看吧。誰愿意上臺指給小朋友看的。
談話:再請你1厘米1厘米的數,數出10厘米。其他小朋友在心里和他一起數。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談話:你們能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嗎?畫好后,同桌交換量一量,看看畫得是不是1分米。
談話:剛才我在巡視的時候發(fā)現有一位小朋友是這樣畫1分米的,他從刻度1畫到刻度11,他說這樣也是1分米,你同意嗎?為什么?談話:小朋友通過剛才的畫一畫,已經對1分米有了一定的印象,現在請小朋友學著老談話的樣子,這樣拿著學生尺。用這個手的食指和拇指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這兩個手指要固定不動,然后輕輕拿開學生尺。同桌兩個小朋友比一比,看看誰比劃的1分米最準確。
談話:我們還可以請學生尺做小幫手,想想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同桌兩個小朋友先討論一下。
談話:誰來說一說你們的發(fā)現。
談話:剛才小朋友觀察的非常仔細,現在,老師想請你們大膽的猜想一下。猜什么呢,猜一猜,1米里面究竟有多少個1分米,誰敢猜?
談話:接下來,我們來驗證,拿出課前老師發(fā)給你們的米尺,請同學們數一數,米尺里有多少個1分米。
談話:通過剛才的驗證你發(fā)現了什么?這個驗證的結果小朋友們同意嗎?談話:請小朋友大聲把這個關系說一遍。
3.實踐操作,主動探究,認識毫米
談話:前面我們幫助懶羊羊糾正了數學書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接下來老師想請小朋友們估計一下這本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多少呢?誰敢來估一估。
談話:喜羊羊他們實際去量了量,你們想不想看他們測量的結果?
談話:看來,他們測量的結果和小朋友們估計的差不多。如果我們想知道的更準確一些該怎么辦?
談話:需要一個比厘米還小的單位,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毫米。當測量的物體長度不到1厘米時,我們可以用毫米來做單位。
談話:那1毫米究竟有多長呢?我們還是請村長來介紹介紹吧。
談話:聽了村長的介紹,誰來說一說這本數學書的厚度可以用什么來做單位?談話: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厘米和分米的關系,分米和米的關系,那厘米和我們現在學的毫米有什么關系呢?先來聽一聽村長的要求。用鉛筆尖指著小格數一數,1厘米有幾小格。
談話:請小朋友數一數,誰來說說你的發(fā)現。聽聽村長的答案。談話:誰來確定的說說,1厘米等于幾毫米。談話:請小朋友把這個關系在心里默默的說一遍。
談話:請小朋友拿出課前老師發(fā)給你的物品,量一量他的厚度。
談話:請小朋友用食指和拇指捏著你的物品,用另一只手輕輕地把他抽掉,小朋友看,兩根手指都快怎么樣了?差不都合上了,手指之間有一個小小的縫,這條小縫的寬度就是1毫米。感受一下。
談話:小朋友,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那測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呢?談話:我們已經學習了米和厘米。以及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分米和毫米,那你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順序把他們排一排?誰想上臺來排?
談話:你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排的?那你結合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說一說,多少毫米等于1厘米呀?
談話:還有不同排法嗎?你是按照什么順序排的呀?
談話:在國際上為了書寫方便。這四個長度單位還可以用符號來表示。誰當小老師來介紹介紹。你知道哪一個就說哪一個。
談話:同學們,通過我們剛才的積極動腦,動手操作,我們認識了分米和毫米。接下來我們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好不好?
4.全課總結。
談話:小朋友,現在請大家在腦海里把這四個長度單位固定一下。
談話:小朋友,我們今天學習的毫米并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還有原來學的米也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有興趣的小朋友課后可以查一查資料。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撥一撥,數一數以及數學活動,激發(fā)學生讀數,寫數的興趣。
2、通過本節(jié)課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萬以內書的順序,會數會讀萬以內的數。
教學準備:
計數器、學具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撥一撥、數一數、說一說讀數和寫數時要注意些什么
二、認一認 撥一撥
看書24頁 了解算盤的歷史 結構進一步理解數位順序
三、練一練
1、完成書25頁第2題
。1)同桌合作 一個同學撥,一個同學讀
。2)各自填寫書上的空白
(3)學生完成同時教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 人文精神
。4)學生上臺板演。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做
2、試一試
(1)看一看書上的`內容,說一說對2128的理解
。2)還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嗎?
(3)交流千位上的2 和十位上2個表示什么意思
。4)仿照舉例說一說
3、完成書25頁1題
4、做數學游戲:誰的第一
。1)學生看圖 說說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2)怎樣算出機靈狗得了多少分
。3)同樣的方法計算淘氣的了多少分
。4)說說誰的第一
四、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五、隨堂作業(yè)
1、從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數,數到一千零五十
2、從一千零二,一個一個地往回數,數到九百九十六
板書設計:
2128=20xx+100+20+8
計數器表示
方塊表示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會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個物品的質量。
2、經歷用選定的物品和玻璃球作單位測量物品質量的過程。
3、對測量活動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有趣的測量活動,培養(yǎng)初步的估計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用玻璃球做單位測量物體有多重。
教具準備:
天平、玻璃球、水果、一元硬幣、生活用品等。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1、師:孩子們,這是多少錢呀?一元錢能買到什么?誰來說一說?學生說......
有一天,小紅和小麗一起,每人拿著一元錢,去商店買同一種一元10個的玻璃球,售貨員給了小紅10個,給了小麗9個,售貨員這樣做對嗎?公平嗎?嗯,這樣是不對的,是不公平的。他們都應該買到相等的10玻璃球,小紅有10個,也應該給小麗10個。
為了解決這種不平等不公平的問題,我們需要有衡器作為一種衡量的標準,而這種標準就是我們要來認識的天平,天平是衡器中的一種。
二、自主探索
。ㄒ唬、探索新知
1、認識天平師:孩子們,在你們的桌子上,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幾臺天平,咱們來觀察一下,你看到的天平是什么樣子的?學生回答。
天平是由支架、指針和兩個托盤組成的……
2、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探究點1:用天平比較物體的輕重判斷蘋果和梨,哪個輕?哪個重?我這里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梨,請孩子們掂一掂,通過你的感受來說一下,哪個輕?哪個重?再來猜一猜,把他們天平的托盤上,會有什么現象?師:你觀察到了什么?
探究點2:用天平比較質量相近的物體的輕重出示質量差不多的蘋果和橙子(學生可能會說法不一)哦,我們的說法出現不同啦,讓我也來掂一掂,我感覺蘋果和橙子的`質量差不多。那我們怎么才能知道到底哪個輕,哪個重呢?對,我們用天平來幫忙。
當蘋果和橙子的質量差不多時,用手掂一掂不能比較他們的輕重時,可以用天平比較質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輕重。
結論:用天平比較質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輕重。
探究點3:用天平測量質量相同的物體出示質量相同的兩個面包,我們看一看天平有什么現象發(fā)生?結論:天平是平衡的。
3、小結:
師: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天平,并且學會了用天平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
誰能說一說,天平在什么狀態(tài)下說明兩個物品一個輕?一個重?在什么狀態(tài)下說明兩個物品同樣重?學生可能會有如下說法:
1、天平一邊下沉,一邊上翹,說明兩個物體不一樣重。
2、天平下沉時那邊的物體重,翹起來的那邊的物體輕。
3、天平平衡的時候,說明兩邊的物品同樣重。
三、學習測量
1、出示梨和玻璃球師:不用掂,不用天平,孩子能判斷了這個梨和一個玻璃球哪個重嗎?學生答:梨重。
師:估計一下一個梨和幾個玻璃球同樣重?學生可能說出生①:3個。
生②:4個。
生③:5個。
教師記下猜的數。
我們用天平進行實際測量,驗證一下。
師:我把梨放在天平左邊,在天平右邊放玻璃球。
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天平看一看天平有什么變化?學生可能說出生①:天平向左邊沉下去了。
生②:天平向梨這邊傾斜。
生③:指針偏向梨方。
師:好!現在我開始往天平右邊一個一個地放玻璃球。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天平的變化。
教師邊放玻璃球邊數數,讓學生說天平的變化,直到天平平衡為止。
學生邊數玻璃球的個數邊觀察天平的變化可能說出:生①:天平沒有動。
生②:放玻璃球的一邊下沉了。
生③:天平平衡了。
2、討論梨和玻璃球的關系。
師:天平平衡了,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明確:一個梨和6個玻璃球同樣重。
學生可能說出:生①:說明兩邊一樣重了。
生②:說明梨和玻璃球同樣重。
生③:說明一個梨和6個玻璃球同樣重。
四、嘗試應用
1、以小組為單位下面我們就用天平實際測一測,用玻璃球測量語文和鉛筆盒,它們各有幾個玻璃球那么重?把測量結果記下來,填好表格。
2、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要給學生充分表達不同的測量過程的機會。
語文書測量的結果是一致的,鉛筆盒可能會有多種結果。
學生可能說出?……師:語文課本和鉛筆盒哪個輕,哪個重?師:通過剛才的測量,我們還可以用玻璃球做質量單位測出物品的質量。然后比輕重。
3、教師談話說明作單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其它物品作單位。如:木球、正方體等。但要注意,作單位的物品輕重都要一樣。
五、當堂檢測
1、練一練第1題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
2、練一練第2題讓學生利用老師準備的物品,先估測,再實際測量,最后交流、匯報結果。
六、數學沖浪第1、2、3題七、課堂小結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1、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兩邊,翹起的那邊輕,下沉的那邊重。
2、用一種物體單位可以比較其他物體的質量。
板書設計:
用玻璃球表示物體的質量測量梨的質量1個梨的質量=(6)個玻璃球的質量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通過設計一個買玻璃球的事情,引出公平的問題,引出天平是衡器的一種。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準確測出平衡,在準備材料上要下足功夫。在具體的操作中,去感知1個梨和6個玻璃球同樣重。在通過天平秤語文書和鉛筆盒的過程中,感知語文書或者鉛筆盒大約和幾個玻璃球同樣重,利用記錄表的形式記錄下來,然后比較出玻璃球多的重,玻璃球少的輕。因為孩子們認知程度有限,不能過于細究。動手操作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偶爾會不聽老師講,自由操作,也屬于正常情況。所以,老師應該多在孩子中間,隨時引導。
但是,也有不足之處,最后一個知識點,作單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其它物品作單位。如:木球、正方體等。但要注意,作單位的物品輕重都要一樣。這點沒有點到,很遺憾。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北師大版)第四冊第三單元第二節(jié):認識路線。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在辨認方向的基礎上,認識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從出發(fā)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離和經過的地方。
2.借助認識路線活動,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與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重點:會看簡單的路線圖,會運用方位詞語描述行走路線。
難點: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出發(fā)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經過的地方。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笑笑一家特別喜歡旅游,他們聽說撫順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決定開車到撫順來旅行,可是他們沒來過,不知道車往哪開,誰能幫著想想辦法?
有了路線圖,還要認識路線圖才能不迷路,所以認識路線很重要,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認識路線”。
到了撫順,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勞動公園去玩,應該做幾路公交車?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一)從十道街到新華大街的行駛路線
(1)從十道街出發(fā)向 行駛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駛 站到西一路, 再向 行駛 站到百貨大樓,再向 行駛 站到友誼賓館,再向 行駛 站到勞動公園。
1、瞧,這里是一張1路車從十道街到新華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線圖。仔細看圖,你能按照1路公交車的路線說一說,我們乘車從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勞動公園?請你當小司機,手握方向盤自己說一說。
2、小組討論,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
3、學生匯報,課件演示。
(二)從勞動公園到十道街的'行駛路線
1、笑笑游完勞動公園要回到十道街又該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說一說。
(2)從勞動公園出發(fā)向 行駛 站到友誼賓館, 再向 行駛 站到百貨大樓,再向 行駛 站到西一路,再向 行駛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駛 站到十道街。
2、把結果記錄在練習卡上。
3、學生匯報,課件演示。
4、對照答案訂正錯誤。
(三)看路線圖回答問題
(1)小明從三道街出發(fā)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車的?說說他的行車路線。
(2)小紅坐了3站在百貨大樓下車,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車的?她又是怎樣走的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課件演示。
(3)你想從哪兒到哪兒去?在小組內交流你的行車路線。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在小組內交流。
小結:我們在乘車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車的行駛方向,然后根據需要,正確的選擇乘幾路公交車和下車地點。
三、自主參與、拓展練習。
1、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紅上學和放學的回家的路線圖。
說出小紅上學和放學的回家的路線,同桌互相說一說,再填在書上。
學生匯報,課件演示。訂正錯誤。
2、笑笑為了感謝同學們?yōu)樗嘎,請你們到“海上樂園“去游玩,但是我們要先弄清它的內部路線圖,防止迷路。我想這一定難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樂園“彩圖)
提問:a海底世界,海上樂園,居民區(qū),果樹林分別在中心公園的什么方向?
b居民區(qū)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笑笑游完撫順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龍?zhí)洞髰{谷游玩,這是龍?zhí)洞髰{谷的路線圖,她應該怎樣走?
五、總結評價。
本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設計一張從家到學校的導游路線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5
第一課時 東南西北
第二課時 辨認方向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知道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2、能運用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
教學重點:
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它七個方向,經歷知識的過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資助探索確定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說一說上節(jié)課我們學過哪些方向?
學生回答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過的兩個辨認方向的方法你們還記得嗎?找兩名同學到前面來用這兩種方法辨別一下方向。
(指名活動)
二、新課
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有關方向與位置的其他知識,辨認方向。
(板書課題)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圖,分別看一看體育館在學校的__面,商場在學校的__面,醫(yī)院在學校的__面,郵局在學校的__面。
。ㄖ该卮穑
師:圖書館在學校的`什么方向呢?
學生:北面
師:剛才說了體育館在學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時候該怎么區(qū)分一下呢?其實只用東南西北來描述方向是不夠的,還有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來描述方向。
。ò鍟簴|北、東南、西北、西南)
出示方向板
找出八個方向點,將北方向給出,讓學生寫出剩下的七個方向。
再次給出第一幅情境圖,讓學生分別說出剩余的四個建筑物在學校的什么方向。
通過例題講解確定觀測點,讓學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對性,確定方向時,首先要找準以誰為觀測點,再根據觀測點判斷方向。
師:現在以自己為觀測點,找一找自己的東西南北都是誰,同桌之間交流一下。
三、鞏固提高
練一練第一題 指名回答
第二題,第三題 學生做,指名匯報
四、總結提升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
五、課后作業(yè)
下課后自己制作一個方向板到操場上看一看,記錄校園各個方向有什么,下課找同學匯報。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不帶括號的兩級運算的順序和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重點分析
初次經歷不帶括號的兩級運算的計算過程,容易與同級運算從左往右的運算順序混淆。
難點分析
學生還沒有熟練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容易書寫錯誤導致計算結果有誤。
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
一、回顧同級運算的計算方法
(1)明確運算順序。
(2)明確計算過程。
沒有括號的乘、除混合運算與沒有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知識講解(難點突破)
二、探究新知
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圖意
2、觀察情境圖,獲取數學信息
已知條件:
3個翹翹板上各坐4個小朋友;
草地上有7個小朋友。
所求問題:一共有多少人?
3、分析題意,列算式
分步算式:4×3=12 12+7=19
綜合算式:4×3+7或7+4×3
答:蹺蹺板樂園一共有19人。
4、探究計算方法
(1)明確運算順序。
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屬于不同級運算,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明確計算過程。
先算4×3=12,再算7+12=19。
具體步驟如下:
歸納總結
在不帶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減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減法)。
課堂練習(難點鞏固)
三、鞏固練習1-4題。(課件出示)
小結
四、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你們都學會了哪些知識?
不帶括號的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教材第48頁例2,第50頁練習十一第4、5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掌握沒有括號的兩級兩步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2、過程與方法: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要求,并會正確地進行脫式計算。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及書寫規(guī)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沒有括號、含兩級運算的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計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每個算式里含有哪些運算,是按怎樣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的。
教師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運算。
二、探究新知。
我們計算的兩步式題,都是直接寫出得數。為了看清楚運算的步驟,便于檢查運算過程,可以寫出運算的步驟和每次計算的結果,用一種新的格式來表示,即脫式。
1、教學例2。
。1)觀察例2圖,說說圖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導學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綜合算式。
(3)脫式計算
4×3+7 7+4×3
。4)提問: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fā)現了什么?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減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樣的.。
(5)脫式計算54÷6-7 7+54÷6
。6)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減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結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48頁做一做
強調:計算兩步式題時,必須首先觀察,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頁練習十一第5題。
先計算算出結果,再進行比較。
四、總結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到右按順序計算。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五、布置作業(yè)
第50頁練習十一第4題。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8
一、 教學內容:P2~P3
二、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經歷分蘋果等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有余數除法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
2、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計算出有余數除法的書寫格式,體會余數一定比除數少。
3、 在操作、探索、發(fā)現中,使學生獲得積。
三、 重點難點:
1.使學生體驗除法的意義及乘法豎式的計算過程。體會余數要比除數小。
2.通過分蘋果的.實際操作,總結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
四、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實物投影儀
學生準備:每個人準備若干圓片
五、 教學過程:
。ㄒ唬栴}引入
。ǘ、探索新知
1、 體驗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1)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上述問題
。2) 接著進行全班集體交流。
。3) 同桌同學合作擺20個圓片,驗證推算結果。
。4) 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
20 ÷ 5 = 4
4 ——商
除數 被除數
20 ——除數與商的積
0 ——余數
(5) 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第2頁試一試四道小題,指名板書,集體訂正。
2、 體會平均分后有余數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9
第十單元總復習
單元教學內容:課本第119~127頁
第一課時表內除法的復習
教學內容:
課本第119頁表內除法,練習二十四第1、2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更加明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要用除法解決問題。在復習除法計算時,可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計算一道除法題,然后再進行鞏固練習。從而更好地掌握表內除法。
教學重點、難點:
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內容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教學準備:
小黑板,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回顧引入:
二.復習整理:
1.說說下面各題你是怎樣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2.針對剛才學生容易錯的內容,用聽算的方法,選拓展練習中的題進行訓練。
在草稿本上聽算練習。
3.復習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可以用除法解決。(可掛圖出示,小組討論后學生口答)
出示掛圖:教材第119頁的第1題。(如果沒有掛圖可讓學生看書)
4.引導學生進行變式練習。
在○填上“<”“>”“=”。引導學生正確計算。
三.教學效果測評:
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23頁第1、2題。
巡視、評改。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二十四的第1、2題,同桌檢查。
四、拓展性學習: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圖,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并計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第二課時萬以內數的認識
及加法、減法
教學內容:
課本第119、120頁第3~8題,萬以內數的認識和萬以內數的加法、減法的復習,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萬以內數的讀寫與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并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共3頁,當前第1頁123
2、培養(yǎng)學生歸納、整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開放性的思維。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方法,正確、熟練地讀數和計算,提高計算能力。
難點:對于計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練使用。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二、知識整理:
1、復習萬以內數的認識。
請同學們先來回憶一下,我們學了萬以內數的哪些知識?
2、下面先請大家獨立做教材第119頁第3題,然后集體訂正。
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是怎么做的?
3、寫一寫,再讀一讀。
、偾簧鲜2個千、百位上是5個百、個位上是6個一。
、诙灏倭懔。
4、下面復習用計數單位表示數,獨立完成書上第120頁第4題,想一想是怎樣做出來的。
5、復習近似數。
6、復習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的簡單應用。
(1)請同學們口算教材第120頁第6題,看誰算得都對!伴_火車”訂正。
。2)引導學生做教材第120頁第7題。先筆算,再請兩個同學到臺上板書,并展示。
。3)通過第6、7題的計算,請大家說一說是怎樣算的?計算時應注意的問題。
。4)請各學習小組互相討論一下教材第121頁第8題。我們怎樣去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小組討論,交流形成處理意見,并在全班匯報。
三、教學效果測評:
1、綜合練習教材第123、124頁第3~6題。
2、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知道和對學生進行幫助。
第三課時克和千克及圖形的變換
教學內容:
課本第121頁第9~12題“克和千克及圖形的變換的復習”。
教學目標:
1、復習“克和千克”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質量概念。
2、復習“圖形與變換”時,能讓學生正確認識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現象,以及形成銳角、鈍角的概念。
教學重點、難點:
注意培養(yǎng)學生形成比較好的質量單位的概念,復習“圖形與變換”時,能讓學生認識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教學準備: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二、整理復習。
1、復習克和千克及圖形的變換。
。1)請同學們看教材第121頁第9題,大家想一想,你會怎么樣去圈?為什么要這樣圈?
學生根據原來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動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再判斷利用已經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
。3)大家想一想關于質量單位,我們還有哪些知識沒有復習到呢?小組討論,把沒有復習到的知識列出來,作好全面復習。
2、復習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小黑板出示)
說一說生活中哪里有平移、旋轉現象。升降機、觀光纜車、共3頁,當前第2頁123
說一說生活中哪里有銳角和鈍角
第四課時解決問題和統(tǒng)計
教學內容:
課本第122頁“解決問題和統(tǒng)計”
教學目標:
1.復習“解決問題”,老師要引導學生仔細看題,學生能知道題中所說的事理,并能正確選擇解決的方法。
2.復習“統(tǒng)計”時,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統(tǒng)計的過程,使學生能搜集、整理數據,完成統(tǒng)計圖表,并能看懂統(tǒng)計圖表回答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復習“統(tǒng)計”時,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統(tǒng)計的過程,使學生能搜集、整理數據,完成統(tǒng)計圖表,并能看懂統(tǒng)計圖表回答問題。
教學準備:
小黑板,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請大家想一想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復習了本學期學過的哪些知識?
2.對這些知識還有沒有什么問題?還有沒有內容是我們沒有復習到或復習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學生有問題,則針對問題,讓同學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二.復習整理:
1.分別出示教材第122頁第13、14題的掛圖。
。1)看了圖后,你明白圖中的畫是什么意思嗎?
學生看掛圖,小組討論這兩題的意思。
。2)怎樣來解決這兩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8×3=24(角)6+24=30(角)
或:6×1+8×3=6+24=30(角)
2.復習統(tǒng)計圖。出示教材第122頁第15題。大家一起來想一想第15題的數據怎么搜集?
3.組織搜集數據,清點人數。
根據自己的情況舉手,并把老師清點結果填在書上。
4.大家已經搜集好了數據,從這個統(tǒng)計表中,你發(fā)現了什么?請小組討論一下,得到一個結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0
素質教育目標:
。ㄒ唬┲R教學點
1.初步理解筆算減法中驗算的算理。
2.掌握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ǘ┠芰τ柧汓c
1.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有序思維能力。
2.通過計算提高計算能力。
。ㄈ┑掠凉B透點
培養(yǎng)學生認真計算和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
教學要求:
使學生認識到驗算的重要性,學會用加法驗算減法,培養(yǎng)認真計算和驗算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到驗算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學會用加法驗算減法,培養(yǎng)認真計算和驗算的好習慣。
教學步驟:
一、復習
1.把下面減法算式改寫成加法算式。
。1)15—3 = 8( )+( )= ( )
。2)42—30=12( )+( )= ( )
2.按課本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減數加起來,結果怎樣?算算看!
用豎式計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學板演,其余同學在下面列式計算。
做后,引導學生觀察兩道復習題,并說說加法和減法算式中各部分數之間的關系,由此導入新課。
二、新授
1.教師將上述兩題豎式中相同部分用線連起來如下:
在學生觀察、討論的基礎上,得出如下結論:“差和減數相加,結果等于被減數。” 我們用“差和減數相加的方法,可以驗算減法!
教師說明:為了保證計算的正確,不僅要掌握計算法則,認真計算,還要學會驗算方法,養(yǎng)成驗算的習慣。
教師板書課題:減法的驗算。
2.教學例4。
。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豎式演算,然后用差和減數相加的方法驗算。全班學生計算并驗算。
。2)利用學生的板演,指名講計算過程。(數位要對齊,從低位減起,百位不夠減,從千位退1作10,百位17減8得9,千位剩3。)
。3)正驗算是否正確,看差與減數相加是否等于被減數。
教師還要指出:如果題目沒要求驗算,為了簡便,也可以不另寫驗算的豎式,就用原來的豎式驗算。驗算時也是把差和減數加起來看得數是否等于被減數。
可以讓學生看看原來的`豎式,從下往上,由學生口述:個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進上的1加3得4。
板書如下:
3.小結:用差和減數相加的方法可以驗算減法。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齊讀驗算的方法。
做課本 “做一做”和習題第1 — 3題。
四、課堂練習
練習二十五第5 — 7題。
五、課后練習
練習二十五第8、9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1—3頁例1、例2以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乘法算式。
3、經歷觀察、操作等學習乘法的過程,感受加法與乘法間的聯(lián)系。
4、對學生進行愛樹護樹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感受加法與乘法間的聯(lián)系
教學準備
小棒
一、出示第1頁主題圖,學生觀察。
提出數學問題,怎樣列算式?教師板書加法算式。
二、情境引人,探究引新
1、出示第2頁情境圖,提問:看圖,你想知道什么?怎樣才能知道一個植了多少棵樹?
2、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教師板書:
1+1+1+1+1+1+……+1=32
2+2+2+……+2=32
8+8+8+8=32
4+4+4+4+4+4+4+4=32
3、提問:剛才的計算中,你們有什么感受?
4、學生觀察算式,小組交流。你發(fā)現了什么?(都是連加法、加數相同、得數相同等)
5、教師:都是幾個幾相加。
6、學生看算式,說說幾個幾相加(4個8相加)
7、教師:求4個8或8個4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計算,還可以用一種更簡便的計算方法,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新知識——乘法揭示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
三、互動探索
1、介紹乘法讀法、寫法
(1) 4個8和8個4相加的和用乘法怎樣表示呢?板書:8×4 4×8
(2)比較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
2、認識乘法各部分的名稱
3、學習例2
(1)學生操作,按老師的要求擺:每次擺3根擺6次,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樣列算式,還可以怎樣列?你是怎樣想的?
(2)小組討論:觀察例1、例2各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什么情況下可以用乘法計算?
四、課堂活動
1、課堂活動第1題。
2、課堂活動第2題。小組活動
五、課堂小結
今天大家學到了什么?
板書設計
乘法的初步認識
8+8+8+8=32(棵) 3+3+3+3+3+3+=18(棵)
4+4+4+4+4+4+4+4+=32(棵) 3 __ 6=18(棵)
8 __ 4=32(棵) 6 __ 3=18(棵)
或4 __ 8=32(棵)
因數因數積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2
教學內容: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進位),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退位),問題解決: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加減法估算。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會計算100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計算加減兩步式題。
2、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景進行加、減法估算,并說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能力點:
1、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對比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能力。
5、培養(yǎng)他們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德育點:
1、使學生知道數學問題的提出是有現實意義的,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2、鼓勵學生提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3、結合課本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會計算100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計算加減兩步式題。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學課時:13課時。
1、兩位數加兩位數―――――3課時左右
2、兩位數減兩位數―――――5課時左右
3、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4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1課時
我長高了――――――――――1課時
1、兩位數加兩位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8~10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學會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2、通過實際操作、自主探究、小組協(xié)作等手段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方法,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對學生進行公德教育。
教學重點: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計算方法,能運用多種方法正確計算。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學校決定組織我們二年級的小朋友去參觀博物館,出示圖。4個班的同學只給了兩輛車,每輛車只準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們能幫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大家估算一下哪兩個班可以合成一輛車呢?(小組交流)
匯報不同的乘車方法。
師:有這么多的方法,我們如何驗證呢?(把兩個班的人數加起來看看是否超過70人)
二、自主探究:
1、驗證二(1)和二(2)班的同學能否乘一輛車。小組合作,也可以請小棒來幫忙。
學生匯報:(1)用口算30+30=60 ,60+6=66沒有超過70,可以兩個班合乘一輛車。(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兩個班可以和乘一輛車。(3)用小棒,先擺3捆6根,再擺3捆,合起來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兩個班合乘一輛車。(4)我使用豎式計算的,個位6+0=6,在個位寫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寫6,所以等于66。
你認為哪一種方法又快又準確?
2、用你喜歡的方法驗證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輛車。選出比較快的人,說一說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豎式計算應注意什么?(個位和個位對齊,十位和十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相加的數寫在個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數寫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運用:
1、計算下面各題。
59+40=20+67= 24+63=46+53=
62+17=35+24= 3+84=43+40=
2、數學醫(yī)院:
17+20=1950+26= 42+3=72
1 7 5 0 4 2
+2+ 2 6 + 3
1 9 7 6 7 2
3、老師有一位鄰居小明非常喜歡運動,媽媽給他買了一雙跑鞋、一個足球共用多少錢呢?一身運動服又用多少錢?
4、 3 7 4 5
+ 2 ? + ? 4
5 9 79
開放題: 3 6
+6 3你能寫出幾個象這樣的算式。
9 9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1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理解進位加法的算理,掌握進位加法的計算法則。
2、會正確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的筆算加法。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點: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會正確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的筆算加法。
教學難點:
理解進位加法的算理。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計算:
36+21=23+7556+30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輛車嗎?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計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學生試算。交流算法。
2、擺小棒:小組說擺法。問: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單根還剩幾根?整捆的有幾捆?合起來是多少?
3、怎樣列豎式?要注意什么?從哪一位加起?6+5超過了10怎么辦?師:我們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寫上一個小小的“1”字表示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在加十位時不要忘記加上這個1,也可以從這個1加起。
4、比較36+21與36+35有什么不同?
5、計算46+24,試算,可以借助于小棒。個位的`0可不可以不寫,為什么?
6、小組合作討論:筆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
你認為還應該提醒同學們什么問題?
三、拓展運用:
1、“做一做”,圖中有什么信息?根據信息提出問題。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2、猜一猜十位上是幾。
3 86 71 7 9
+ 3 9+ 4 +5 3 +3 6
3、數學醫(yī)院:
4 9 2 16 5
+ 4 4 +3 9 + 3 5
8 3 61 0 0
說明理由。第三題個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來的?
4、看誰加上一個相同的加數算得快。
31+( )=( )54+( )=( ) 13+( )=( )
開放題:誰先正確算出五星表示的數,就獎勵給誰。
24 7 3 2
+ 6 9 +9 + 2 8 +6 +
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3~15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通過對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筆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能力點:提高學生的計算的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對學生進行細心計算反復檢查好習慣的培養(yǎng)。
教學重點:
能正確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的計算的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實物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媽媽要去游樂場,在游樂場的門口貼著一張海報:如果哪一位小朋友過了下面的難關,可以免費進入游樂場。小朋友你們愿意和小花一起闖關嗎?
二、自主探究:
1、看誰算的正確?
57+12=40+38=16+52=23+72=
36+47=28+59=8+75= 43+37=
24+68=19+49=85+9= 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兩人共有各種照片的張數。
單人照雙人照冬裝照夏裝照表演照
姐姐(張)1924222617
妹妹(張)2118233720
合計(張)
3、第15頁的第8題,分組完成。
4、那兩個數相加得和是100?請寫出算式,寫得越多越好。
3840 27 60 85 62 73 50 15
開放題、第15頁第10題。
第(2)小題有多種答案,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第(3)小題需要選最便宜的兩種玩具并計算其價錢,實際上也是讓兩個數相加得和最小。使學生從小學會計劃開支。 教學后記:
2、兩位數減兩位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6~17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理解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算理,能正確的筆算。
2、鼓勵學生進行算法探索,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能力點:
1、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逐步培養(yǎng)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德育點:
1、結合情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培養(yǎng)學生仔細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算理,能正確的筆算。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圖片、圓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誰知道2008年的奧運會在哪舉辦?師:我國北京在全世界申辦2008奧運會的4個有名的城市中以絕對優(yōu)勢取得了成功,這不僅僅是申辦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證明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所以全國億萬人民都為此歡呼。你收集了哪些有關北京申奧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數統(tǒng)計圖,觀察圖,問:北京贏了?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
學情預測:北京和多倫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爾一共得多少票?多倫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倫多、巴黎和伊斯坦布爾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倫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
學生列式,可以用筆算加法解決。
學生計算。問:筆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師:56-22該怎樣解決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
B、可以像加法一樣筆算。
該怎樣列豎式呢?小組合作完成;ハ嘟涣魉惴。
3、你認為筆算減法應該注意什么?
三、拓展運用: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3
教學內容
人教二年級下冊教材第59~60頁例1及第60頁“做一做”。
內容簡析
例1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動,先進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動,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再進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動,通過對比使學生體會其異同,幫助學生理解有剩余的情況,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過與表內除法的對比,使學生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認識余數的過程,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2、通過主題圖教學,讓學生知道計算問題是從生活實際中產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初步的觀察、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余數及有余數除法的含義,能夠準確求出余數。
教法與學法
1、本課時運用自主學習法,引導學生通過擺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的過程,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
2、本課時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總結、歸納、抽象、概括等方法來學習。承前啟后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chuàng)設,導入課題
故事描寫法:周末小熊打算請2個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請大家一起吃草莓?墒撬蜷_冰箱一看,發(fā)現只有7個草莓,3人怎么分7個草莓呢?他很苦惱。聰明的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他為什么苦惱嗎?誰能來說一說?(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內容——有余數的除法(板書)!酒肺觯喊呀滩闹械那榫斑M行了改編,增加了課堂的趣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新知教學做了充分的準備!炕顒訉敕ǎ赫埻瑢W們拿出10個小圓片。
、侔10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幾個?
、诎10個圓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幾個?
。▽W生說法不一:有的說不能分,有的說分不出來)
這樣的問題究竟應該怎樣解決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內容,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品析:活動導入,讓學生動手操作,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并思考沒有剛好分完怎么辦?于是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隨著老師的引導進入新知的學習中。】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復習表內除法的意義。
平常我們分東西,有時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時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夠再分。剩下不夠再分的數就叫余數,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出示課題)。
。1)課件出示6個草莓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2)學生交流獲取信息。
。3)利用學具實際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過程。課件出示6個草莓擺放的結果圖:
。5)小組內說說6÷2=3(盤),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品析:溝通操作過程、算式、語言表達之間的轉換,使學生明白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表達的形式不同!
2、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有剩余的情況。
、僬n件出示7個草莓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趯W生利用學具操作。
、劢涣靼l(fā)現的問題:剩下一個草莓。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余的方法。
、賹W生用算式表示剛才擺的過程,教師巡視,選取典型案例。
②教師板書規(guī)范寫法:
7÷2=3(盤)……1(個)
余數
、圩x作:7除以2等于3余1。寫法:首先在等號的右面寫商,然后點上6個小圓點再寫上余數。
、芙涣魉闶奖硎镜囊馑,7、3、2、1各表示什么?明確“1”是剩下的草莓數,我們把它叫余數。
(3)歸納總結,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①比較兩次分草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②教師隨學生的回答,用課件呈現下表。
分的物品幾個一份分的結果算式表達
6個草莓每2個一盤分了3盤,正好分完6÷2=3(盤)
7個草莓每2個一盤分了3盤,還剩1個7÷2=3(盤)……1(個)
【品析: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通過擺學具的直觀方式讓學生在與表內除法的對比中,理解余數及有余數除法的含義,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構建知識的空間!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在學習完例1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及時消化吸收,請學生同桌之間互相敘述余數和有余數除法的含義。然后教師提出質疑問題,引領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系統(tǒng)整理。
質疑一:什么是余數?余數的單位名稱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歸納:當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夠再分的時候,剩余的數叫余數。余數的單位名稱和被除數的單位名稱相同。
質疑二:什么是有余數的除法?
學生討論后總結:帶有余數的除法就是有余數的除法。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本節(jié)課中,你有什么收獲?聰明的你能幫老師簡單總結一下剛剛我們都學習了哪些內容嗎?
“本節(jié)課中,我們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數的單位名稱和被除數的單位名稱一樣!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本節(jié)課,我使用故事導入,通過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況,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
讓他們初步感受到余數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余數的意義。
打破原有教學模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當出示問題時,先讓學生自己獨立嘗試分一分,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是怎樣做的,怎樣想的,這樣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tài)度
教學流程
復習生活中的八個方向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現在面對的是什么方向?(東面)
你能指出教室里其他七個方向嗎?師問,生答并用手指一指。
請坐在教室中間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分別請坐在他東面、西面、南面、北面的小朋友聽口令起立。
辨認教材呈現的.場景里的方向
小朋友們能辨認出各個方向,你能辨認出平面圖中的方向嗎?(能)
出示場景圖。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說。以往我們看到的平面圖,按什么規(guī)定繪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看看這幅圖中的正北方向和我們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這幅圖中的正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觀察后,指名答。(正北方向指向平面圖的左上方,從指南針和小朋友的話中都能看出來。)你能說說圖中學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思考,指名交流。
在校園里定方向
平面圖中的校園已經會測定方向了,你們想不想到我們的校園里去辨認一下方向?(想)
師說要求:請大家盡量保持安靜,每一組帶一本書、一枝筆。每五人一小組,商量一下,那么這組在校園的什么地方測定方向,然后分工測定,把表填好?茨囊唤M測的又快又好。
學生活動;匕,整理表格。匯報測定結果,大家給予評價。
全課總結
請學生說一說測定方向的體會。
教后記: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積累收集,整理數據的活動經驗。
2、了解收集數據的簡單方法。
3、會進行簡單的數據整理。
4、在調查活動中,增強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以及對數據調查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
根據實例,讀懂統(tǒng)計表和條形統(tǒng)計圖,從統(tǒng)計圖表中獲取信息。
教學難點:
根據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據,作出簡單的預測。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教師引導:老師知道,每個同學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好的身體,那么怎樣才能有一個好的身體呢?
學生圍繞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充足的睡眠、講究衛(wèi)生與預防疾病等多方面展開交流、討論。
導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睡眠時間”的`問題。
二、正確計算睡眠時間。
1、討論:你每天睡眠幾小時?是怎樣算出來的?
2、交流:
(1)以某某同學晚上9時睡覺,早上6時起床,午休1小時為例。
從晚上9時到12時是3時,從晚上12時到早上6時是6時。3+6+1=10(時)
(2)以某某同學晚上8:30開始睡覺,
早上5:30起床,午休30分為例。
從晚上8:30到12:00是3十30分,從晚上12:00到早上5:30分是5時30分。3時30分+5時30分+30分=9時30分。
3、計算。
請學生按正確的方法重新計算自己每天的睡眠時間,并寫下來。
三、收集數據,整理數據。
1、數學“分段時間記錄法”。
時間段的規(guī)定可以是這樣的:11時以上,含11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