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shù)學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數(shù)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數(shù)學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含有“或”、“且”、“非”復合命題的概念及其構成形式;
(2)理解邏輯聯(lián)結詞“或”“且”“非”的含義;
(3)能用邏輯聯(lián)結詞和簡單命題構成不同形式的復合命題;
(4)能識別復合命題中所用的邏輯聯(lián)結詞及其聯(lián)結的簡單命題;
(5)會用真值表判斷相應的復合命題的真假;
(6)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簡單推理的技能.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判斷復合命題真假的方法;難點是對“或”的含義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從事任何工作、學習,都離不開邏輯.具有一定邏輯知識是構成一個公民的文化素質的重要方面.數(shù)學的特點是邏輯性強,特別是進入高中以后,所學的教學比初中更強調邏輯性.如果不學習一定的邏輯知識,將會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經(jīng)常犯邏輯性的錯誤.其實,同學們在初中已經(jīng)開始接觸一些簡易邏輯的知識.
初一平面幾何中曾學過命題,請同學們舉一個命題的例子.(板書:命題.)
(從初中接觸過的“命題”入手,提出問題,進而學習邏輯的有關知識.)
學生舉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 ……(1)
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2)
教師提問:“……相等的角是對頂角”是不是命題?……(3)
(同學議論結果,答案是肯定的)
教師提問:什么是命題?
(學生進行回憶、思考.)
概念總結:對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斷的語句叫做命題.
(教師肯定了同學的回答,并作板書.)
由于判斷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所以命題有真假之分,命題(1)、(2)是真命題,而(3)是假命題.
(教師利用投影片,和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例1 判斷以下各語句是不是命題,若是,判斷其真假:
命題一定要對一件事情作出判斷,(3)、(4)沒有對一件事情作出判斷,所以它們不是命題.
初中所學的命題概念涉及邏輯知識,我們今天開始要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介紹簡易邏輯的知識.
2.講授新課
大家看課本(人教版,試驗修訂本,第一冊(上))從第25頁至26頁例1前,并歸納一下這段內容主要講了哪些問題?
(片刻后請同學舉手回答,一共講了四個問題.師生一道歸納如下.)
(1)什么叫做命題?
可以判斷真假的語句叫做命題.
判斷一個語句是不是命題,關鍵看這語句有沒有對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斷,疑問句、祈使句都不是命題.有些語句中含有變量,如 中含有變量 ,在不給定變量的值之前,我們無法確定這語句的真假(這種含有變量的語句叫做“開語句”).
(2)介紹邏輯聯(lián)結詞“或”、“且”、“非”.
“或”、“且”、“非”這些詞叫做邏輯聯(lián)結詞.邏輯聯(lián)結詞除這三種形式外,還有“若…則…”和“當且僅當”兩種形式.
對“或”的理解,可聯(lián)想到集合中“并集”的概念. 中的“或”,它是指“ ”、“ ”中至少一個是成立的,即 且 ;也可以 且 ;也可以 且 .這與生活中“或”的含義不同,例如“你去或我去”,理解上是排斥你我都去這種可能.
對“且”的理解,可聯(lián)想到集合中“交集”的概念. 中的“且”,是指“ ”、“ 這兩個條件都要滿足的意思.
對“非”的理解,可聯(lián)想到集合中的“補集”概念,若命題 對應于集合 ,則命題非 就對應著集合 在全集 中的補集 .
命題可分為簡單命題和復合命題.
不含邏輯聯(lián)結詞的命題叫做簡單命題.簡單命題是不含其他命題作為其組成部分(在結構上不能再分解成其他命題)的命題.
由簡單命題和邏輯聯(lián)結詞構成的命題叫做復合命題,如“6是自然數(shù)且是偶數(shù)”就是由簡單命題“6是自然數(shù)”和“6是偶數(shù)”由邏輯聯(lián)結詞“且”構成的復合命題.
(4)命題的表示:用 , , , ,……來表示.
(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的情況作補充和強調,特別是對復合命題的概念作出分析和展開.)
我們接觸的復合命題一般有“ 或 ”、“ 且 ”、“非 ”、“若 則 ”等形式.
給出一個含有“或”、“且”、“非”的復合命題,應能說出構成它的簡單命題和弄清它所用的邏輯聯(lián)結詞;應能根據(jù)所給出的兩個簡單命題,寫出含有邏輯聯(lián)結詞“或”、“且”、“非”的復合命題.
對于給出“若 則 ”形式的復合命題,應能找到條件 和結論 .
在判斷一個命題是簡單命題還是復合命題時,不能只從字面上來看有沒有“或”、“且”、“非”.例如命題“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高、底邊上的中線互相重合”,此命題字面上無“且”;命題“5的倍數(shù)的.末位數(shù)字不是0就是5”的字面上無“或”,但它們都是復合命題.
3.鞏固新課
例2 判斷下列命題,哪些是簡單命題,哪些是復合命題.如果是復合命題,指出它的構成形式以及構成它的簡單命題.
(1) ;
(2)0.5非整數(shù);
(3)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4)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5)平行線不相交;
(6)若 ,則 .
(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辨析.教材中對“若…則…”不作要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情況作些補充.)
例3 寫出下表中各給定語的否定語(用課件打出來).
若給定語為
等于
大于
是
都是
至多有一個
至少有一個
至多有個
其否定語分別為
分析:“等于”的否定語是“不等于”;
“大于”的否定語是“小于或者等于”;
“是”的否定語是“不是”;
“都是”的否定語是“不都是”;
“至多有一個”的否定語是“至少有兩個”;
“至少有一個”的否定語是“一個都沒有”;
“至多有 個”的否定語是“至少有 個”.
(如果時間寬裕,可讓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
置疑:“或”、“且”的否定是什么?(視學生的情況、課堂時間作適當?shù)谋嫖雠c展開.)
4.課堂練習:第26頁練習1
5.課外作業(yè):第29頁習題1.6
高中數(shù)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掌握直線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直線方程幾種形式之間的互化.
。2)理解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的關系及其證明
。3)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分類討論能力、逆向思維的習慣和形成特殊與一般辯證統(tǒng)一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直線方程的一般式.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 ( 、 不同時為0)的對應關系及其證明.
教學用具:計算機
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下面給出教學實施過程設計的簡要思路:
教學設計思路:
。ㄒ唬┮氲脑O計
前邊學習了如何根據(jù)所給條件求出直線方程的方法,看下面問題:
問:說出過點 (2,1),斜率為2的直線的方程,并觀察方程屬于哪一類,為什么?
答:直線方程是 ,屬于二元一次方程,因為未知數(shù)有兩個,它們的最高次數(shù)為一次.
肯定學生回答,并糾正學生中不規(guī)范的表述.再看一個問題:
問:求出過點 , 的直線的方程,并觀察方程屬于哪一類,為什么?
答:直線方程是 (或其它形式),也屬于二元一次方程,因為未知數(shù)有兩個,它們的最高次數(shù)為一次.
肯定學生回答后強調“也是二元一次方程,都是因為未知數(shù)有兩個,它們的最高次數(shù)為一次”.
啟發(fā):你在想什么(或你想到了什么)?誰來談談?各小組可以討論討論.
學生紛紛談出自己的想法,教師邊評價邊啟發(fā)引導,使學生的認識統(tǒng)一到如下問題:
【問題1】“任意直線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嗎?”
(二)本節(jié)主體內容教學的設計
這是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如何解決?自己先研究研究,也可以小組研究,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
學生或獨立研究,或合作研究,教師巡視指導.
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研究,教師組織開展集體討論.首先讓學生陳述解決思路或解決方案:
思路一:…
思路二:…
……
教師組織評價,確定最優(yōu)方案(其它待課下研究)如下:
按斜率是否存在,任意直線 的位置有兩種可能,即斜率 存在或不存在.
當 存在時,直線 的截距 也一定存在,直線 的方程可表示為 ,它是二元一次方程.
當 不存在時,直線 的方程可表示為 形式的方程,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嗎?
學生有的認為是有的認為不是,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把它看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合理性:
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 上點的坐標形式,與其它直線上點的坐標形式?jīng)]有任何區(qū)別,根據(jù)直線方程的概念,方程 解的形式也是二元方程的解的形式,因此把它看成形如 的二元一次方程是合理的.
綜合兩種情況,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對于任何一條直線,都有一條表示這條直線的關于 、 的二元一次方程.
至此,我們的問題1就解決了.簡單點說就是:直線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而且這個方程一定可以表示成 或 的形式,準確地說應該是“要么形如 這樣,要么形如 這樣的`方程”.
同學們注意:這樣表達起來是不是很啰嗦,能不能有一個更好的表達?
學生們不難得出:二者可以概括為統(tǒng)一的形式.
這樣上邊的結論可以表述如下: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對于任何一條直線,都有一條表示這條直線的形如 (其中 、 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
啟發(fā):任何一條直線都有這種形式的方程.你是否覺得還有什么與之相關的問題呢?
【問題2】任何形如 (其中 、 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嗎?
不難看出上邊的結論只是直線與方程相互關系的一個方面,這個問題是它的另一方面.這是顯然的嗎?不是,因此也需要像剛才一樣認真地研究,得到明確的結論.那么如何研究呢?
師生共同討論,評價不同思路,達成共識:
回顧上邊解決問題的思路,發(fā)現(xiàn)原路返回就是非常好的思路,即方程 (其中 、 不同時為0)系數(shù) 是否為0恰好對應斜率 是否存在,即
(1)當 時,方程可化為
這是表示斜率為 、在 軸上的截距為 的直線.
。2)當 時,由于 、 不同時為0,必有 ,方程可化為
這表示一條與 軸垂直的直線.
因此,得到結論: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任何形如 (其中 、 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
為方便,我們把 (其中 、 不同時為0)稱作直線方程的一般式是合理的.
【動畫演示】
演示“直線各參數(shù)”文件,體會任何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
至此,我們的第二個問題也圓滿解決,而且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上述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大問題的兩個方面,這個大問題揭示了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的對應關系,同時,直線方程的一般形式是對直線特殊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而且抽象的層次越高越簡潔,我們還體會到了特殊與一般的轉化關系.
。ㄈ┚毩曥柟、總結提高、板書和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略
高中數(shù)學教案3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探索并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2.會由圓的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能根據(jù)條件寫出圓的方程.
(2)能力目標: 1.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用解析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加深對數(shù)形結合思想和待定系數(shù)法的理解;
3.增強學生用數(shù)學的意識.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在體驗數(shù)學美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教學難點:會根據(jù)不同的已知條件,利用待定系數(shù)法求圓的標準方程以及選擇恰
當?shù)淖鴺讼到鉀Q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3.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啟迪思維)
問題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引導] 畫圖建系
[學生活動]:嘗試寫出曲線的方程(對求曲線的方程的步驟及圓的定義進行提示性復習)
解:以某一截面半圓的圓心為坐標原點,半圓的直徑ab所在直線為x軸,建立直角坐標系,則半圓的方程為x2 y2=16(y≥0)
將x=2.7代入,得 .
即在離隧道中心線2.7m處,隧道的高度低于貨車的高度,因此貨車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1.根據(jù)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 的圓的方程?
答:x2 y2=r2
2.如果圓心在 ,半徑為 時又如何呢?
[學生活動] 探究圓的方程。
[教師預設] 方法一:坐標法
如圖,設m(x,y)是圓上任意一點,根據(jù)定義點m到圓心c的距離等于r,所以圓c就是集合p={m||mc|=r}
由兩點間的距離公式,點m適合的條件可表示為 ①
把①式兩邊平方,得(x―a)2 (y―b)2=r2
方法二:圖形變換法
方法三:向量平移法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內化新知)
問題三:1.寫出下列各圓的方程(課本p77練習1)
(1)圓心在原點,半徑為3;
(2)圓心在 ,半徑為 ;
(3)經(jīng)過點 ,圓心在點 .
2.根據(jù)圓的方程寫出圓心和半徑
(1) ; (2) .
ii.靈活應用(提升能力)
問題四:1.求以 為圓心,并且和直線 相切的圓的方程.
[教師引導]由問題三知:圓心與半徑可以確定圓.
2.已知圓的方程為 ,求過圓上一點 的切線方程.
[學生活動]探究方法
[教師預設]
方法一:待定系數(shù)法(利用幾何關系求斜率-垂直)
方法二:待定系數(shù)法(利用代數(shù)關系求斜率-聯(lián)立方程)
方法三:軌跡法(利用勾股定理列關系式) [多媒體課件演示]
方法四:軌跡法(利用向量垂直列關系式)
3.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 ,經(jīng)過圓上一點 的切線的方程是: .
iii.實際應用(回歸自然)
問題五: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 的長度(精確到0.01m).
[多媒體課件演示創(chuàng)設實際問題情境]
(四)反饋訓練(形成方法)
問題六:1.求以c(-1,-5)為圓心,并且和y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2.已知點a(-4,-5),b(6,-1),求以ab為直徑的圓的方程.
3.求圓x2 y2=13過點(-2,3)的切線方程.
4.已知圓的方程為 ,求過點 的切線方程.
高中數(shù)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本章的知識結構,并通過本章的知識結構掌握本章的全部知識;
2對線段、射線、直線、角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3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4理解本章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
5了解本章的題目類型。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理解本章的知識結構,掌握本章的全部定和公理;難點是理解本章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
教學設計過程
一、本章的知識結構
二、本章中的概念
1直線、射線、線段的概念。
2線段的中點定義。
3角的兩個定義。
4直角、平角、周角、銳角、鈍角的概念。
5互余與互補的角。
三、本章中的公理和定理
1直線的公理;線段的公理。
2補角和余角的性質定理。
四、本章中的主要習題類型
1對直線、射線、線段的概念的理解。
例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延長射線OP B延長直線CD
C延長線段CD D反向延長直線CD
解:C因為射線和直線是可以向一方或兩方無限延伸的,所以任何延長射線或直線的說法都是錯誤的。而線段有兩個端點,可以向兩方延長。
例2如圖1-57中的線段共有多少條?
解:15條,它們是:線段AB,AD,AF,AC,AE,AG,BD,BF,DF,CE,CG,EG,BC,DE,F(xiàn)G。
2線段的和、差、倍、分。
例3已知線段AB,延長AB到C,使AC=2BC,反向延長AB到D使AD= BC,那么線段AD是線段AC的( )。
A.B. C. D.
解:B如圖1-58,因為AD是BC的二分之一,BC又是AC的二分之一,所以AD是AC的四分之一。
例4如圖1-59,B為線段AC上的一點,AB=4cm,BC=3cm,M,N分別為AB,BC的中點,求MN的長。
解:因為AB=4,M是AB的中點,所以MB=2,又因為N是BC的中點,所以BN=1.5。則MN=2+1.5=3.5
3角的概念性質及角平分線。
例5如圖1-60,已知AOC是一條直線,OD是∠AOB的平分線,OE是∠BOC的平分線,求∠EOD的度數(shù)。
解:因為OD是∠AOB的平分線,所以∠BOD= ∠AOB;又因為OE是∠BOC的平分線,所以∠BOE= ∠BOC;又∠AOB+∠BOC=180°,
所以∠BOE+∠BOD=(∠AOB+∠BOC)÷2=90°。
則∠EOD=90°。
例6如圖1-61,已知∠AOB=∠COD=90°,又∠AOD=150°,那么∠AOC與∠COB的度數(shù)的比是多少?
解:因為∠AOB=90°,又∠AOD=150°,所以∠BOD=60°。
又∠COD=90°,所以∠COB=30°。
則∠AOC=60°,(同角的余角相等)
∠AOC與∠COB的度數(shù)的比是2∶1。
4互余與互補角的性質。
例7如圖1-62,直線AB,CD相交于O,∠BOE=90°,若∠BOD=45°,求∠COE,∠COA,∠AOD的度數(shù)。
解:因為COD為直線,∠BOE=90°,∠BOD=45°,
所以∠COE=180°-90°-45°=45°
又AOB為直線,∠BOE=90°,∠COE=45°
故∠COA=180°-90°-45°=45°,
而AOB為直線,∠BOD=45°,
因此∠AOD=180°-45°=135°。
例8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3倍,且小有的余角與大角的余角之差為20°,求這兩個角的度數(shù)。
解:設第一個角為x°,則另一個角為3x°,
依題義列方程得:(90-x)-(90-3x)=20,解得:x=10,3x=30。
答:一個角為10°,另一個角為30°。
5度分秒的換算及和、差、倍、分的計算。
例9 (1)將4589°化成度、分、秒的形式。
(2)將80°34′45″化成度。
(3)計算:(36°55′40″-23°56′45″)。
解:(1)45°53′24″。
(2)約為8058°。
(3)約為9°44′11″(第一步,做減法后得12°58′55″;再做乘法后得36°174′165″,可以先不進位,做除法后得9°44′11″)
五、本章中所學到的數(shù)學思想
1運動變化的`觀點:幾何圖形不是孤立和靜止的,也應看作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如線段向一個方向延長,就發(fā)展成為射線;射線向另一方向延長就發(fā)展成直線。又如射線饒它的端點旋轉就形成角;角的終邊不斷旋轉就變化成直角、平角和周角。從圖形的運動中可以看到變化,從變化中看到聯(lián)系和區(qū)別及特性。
2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在幾何的知識中經(jīng)常遇到計算問題,對形的研究離不開數(shù)。正如數(shù)學家華羅庚所說:“數(shù)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shù)時難如微”。本章的知識中,將線段的長度用數(shù)量表示,利用方程的方法解決余角與補角的問題。因此我們對幾何的學習不能與代數(shù)的學習截然分開,在形的問題難以解決時,發(fā)揮數(shù)的功能,在數(shù)的問題遇到困難時,畫出與它相關的圖形,都會給問題的解決帶來新的思路。從幾何的起始課,就注意數(shù)形結合,就會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3聯(lián)系實際,從實際事物中抽象出數(shù)學模型。數(shù)學的產(chǎn)生來源于生產(chǎn)和生活實踐,因此學習數(shù)學不能脫離實際生活,尤其是幾乎何的學習更離不開實際生活。一方面要讓學生知道本章的主要內容是線和角,都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原型存在,另一方面又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去解決某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才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觀點。
六、本章的疑點和誤點分析
概念在應用中的混淆。
例10判斷正誤:
(1)在∠AOB的邊OA的延長線上取一點D。
(2)大于90°的角是鈍角。
(3)任何一個角都可以有余角。
(4)∠A是銳角,則∠A的所有余角都相等。
(5)兩個銳角的和一定小于平角。
(6)直線MN是平角。
(7)互補的兩個角的和一定等于平角。
(8)如果一個角的補角是銳角,那么這個角就沒有余角。
(9)鈍角一定大于它的補角。
(10)經(jīng)過三點一定可以畫一條直線。
解:(1)錯。因為角的兩邊是射線,而射線是可以向一方無限延伸的,所以就不能再說射線的延長線了。
(2)錯。鈍角的定義是: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鈍角。
(3)錯。余角的定義是:如果兩個角的和是一個直角,這兩個角互為余角。因此大于直角的角沒有余角。
(4)對.∠A的所有余角都是90°-∠A。
(5)對.若∠A<90°,∠B<90°則∠A+∠B<90°+90°=180°.
(6)錯。平角是一個角就要有頂點,而直線上沒有表示平角頂點的點。如果在直線上標出表示角的頂點的點,就可以了。
(7)對。符合互補的角的定義。
(8)對。如果一個角的補角是銳角,那么這個角一定是鈍角,而鈍角是沒有余角的。
(9)對。因為鈍角的補角是銳角,鈍角一定大于銳角。
(10)錯。這個題應該分情況討論:如果這三點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如果這三個點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那么過這三個點就不能畫一條直線。
板書設計
回顧與反思
(一)知識結構(四)主要習題類型(五)本章的數(shù)學思想
略例1 1
· 2
(二)本章概念· 3
略· (六)疑誤點分析
(三)本章的公理和定理·
例9
高中數(shù)學教案5
[核心必知]
1、預習教材,問題導入
根據(jù)以下提綱,預習教材P6~P9,回答下列問題、
。1)常見的程序框有哪些?
提示:終端框(起止框),輸入、輸出框,處理框,判斷框、
。2)算法的基本邏輯結構有哪些?
提示:順序結構、條件結構和循環(huán)結構、
2、歸納總結,核心必記
(1)程序框圖
程序框圖又稱流程圖,是一種用程序框、流程線及文字說明來表示算法的圖形、
在程序框圖中,一個或幾個程序框的組合表示算法中的一個步驟;帶有方向箭頭的流程線將程序框連接起來,表示算法步驟的執(zhí)行順序、
。2)常見的程序框、流程線及各自表示的功能
圖形符號名稱功能
終端框(起止框)表示一個算法的起始和結束
輸入、輸出框表示一個算法輸入和輸出的'信息
處理框(執(zhí)行框)賦值、計算
判斷框判斷某一條件是否成立,成立時在出口處標明“是”或“Y”;不成立時標明“否”或“N”
流程線連接程序框
○連接點連接程序框圖的兩部分
。3)算法的基本邏輯結構
①算法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
算法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為順序結構、條件結構和循環(huán)結構,盡管算法千差萬別,但都是由這三種基本邏輯結構構成的
、陧樞蚪Y構
順序結構是由若干個依次執(zhí)行的步驟組成的這是任何一個算法都離不開的基本結構,用程序框圖表示為:
[問題思考]
。1)一個完整的程序框圖一定是以起止框開始,同時又以起止框表示結束嗎?
提示:由程序框圖的概念可知一個完整的程序框圖一定是以起止框開始,同時又以起止框表示結束、
(2)順序結構是任何算法都離不開的基本結構嗎?
提示:根據(jù)算法基本邏輯結構可知順序結構是任何算法都離不開的基本結構、
[課前反思]
通過以上預習,必須掌握的幾個知識點:
(1)程序框圖的概念:
。2)常見的程序框、流程線及各自表示的功能:
。3)算法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
(4)順序結構的概念及其程序框圖的表示:
問題背景:計算1×2+3×4+5×6+…+99×100。
[思考1]能否設計一個算法,計算這個式子的值。
提示:能。
[思考2]能否采用更簡潔的方式表述上述算法過程。
提示:能,利用程序框圖。
[思考3]畫程序框圖時應遵循怎樣的規(guī)則?
名師指津:
。1)使用標準的框圖符號。
。2)框圖一般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方向畫。
(3)除判斷框外,其他程序框圖的符號只有一個進入點和一個退出點,判斷框是一個具有超過一個退出點的程序框。
。4)在圖形符號內描述的語言要非常簡練清楚。
。5)流程線不要忘記畫箭頭,因為它是反映流程執(zhí)行先后次序的,如果不畫出箭頭就難以判斷各框的執(zhí)行順序。
高中數(shù)學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偈箤W生理解數(shù)列極限的概念和描述性定義。
、谑箤W生會判斷一些簡單數(shù)列的極限,了解數(shù)列極限的“e—N"定義,能利用逐步分析的方法證明一些數(shù)列的極限。
、弁ㄟ^觀察運動和變化的過程,歸納總結數(shù)列與其極限的特定關系,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極限的思想方法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有限與無限、近似與精確、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數(shù)列極限的概念和定義。
教學難點:數(shù)列極限的“ε―N”定義的理解。
三、教學對象分析
這節(jié)課是數(shù)列極限的第一節(jié)課,足學生學習極限的入門課,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內容,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經(jīng)驗型抽象思維向理論型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在《立體幾何》內容求球的表面積和體積時對極限思想已有接觸,而學生在以往的數(shù)學學習中主要接觸的是關于“有限”的問題,很少涉及“無限”的問題。極限這一抽象概念能夠使他們做基于直觀的理解,并引導他們作出描述性定義“當n無限增大時,數(shù)列{an}中的項an無限趨近于常數(shù)A,也就是an與A的差的絕對值無限趨近于0”,并能用這個定義判斷一些簡單數(shù)列的極限。但要使他們在一節(jié)課內掌握“ε—N”語言求極限要求過高。因此不宜講得太難,能夠通過具體的幾個例子,歸納研究一些簡單的數(shù)列的極限。使學生理解極限的基本概念,認識什么叫做數(shù)列的極限以及數(shù)列極限的定義即可。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本課是采用啟發(fā)式講授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及學生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學生比較熟悉的一個實際問題入手,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具體的兩個比較簡單的數(shù)列,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向學生展示了數(shù)列中的各項隨著項數(shù)的增大,無限地趨向于某個常數(shù)的過程,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討論總結出這兩個數(shù)列的特征,從而得出數(shù)列極限的一個描述性定義。再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數(shù)列極限的各種不同情況。從而對數(shù)列極限有了直觀上的認識,接著讓學生根據(jù)數(shù)列中各項的情況判斷一些簡單的數(shù)列的極限。從而達到深化定義的.效果。最后進行練習鞏固,通過這樣的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由觀察到分析、由定量到定性,由直觀到抽象,并借助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使得學生逐步地了解極限這個新的概念,為下節(jié)課的極限的運算及應用做準備,為以后學習高等數(shù)學知識打下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五、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
課件展示創(chuàng)設情境動畫。
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一個很重要的新的知識。
情境
(1)我國古代數(shù)學家劉徽于公元263年創(chuàng)立“割圓術”,“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
情境
。2)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周所著的《莊子·天下篇》引用過一句話: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也就是說拿一根木棒,將它切成一半,拿其中一半來再切成一半,得到四分之一,再切成一半,就得到了八分之?如此下去,無限次地切,每次都切一半,問是否會切完?
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切完的,但是每次切了以后,木棒都比原來的少了一半,也就是說木棒的長度越來越短,但永遠不會變成零。從而引出極限的概念。
2、定義探究
展示定義探索(一)動畫演示。
問題1:請觀察以下無窮數(shù)列,當n無限增大時,a,I的變化趨勢有什么特點?
。1)1/2,2/3,3/4,n/n—1
。2)0.9,0.99,0.999,0.9999,1—1/10n
問題2:觀察課件演示,請分析以上兩個數(shù)列隨項數(shù)n的增大項有那些特點?
師生一起歸納總結出以下結論:數(shù)列(1)項數(shù)n無限增大時,項無限趨近于1;數(shù)列(2)項數(shù)n無限增大時,項無限趨近于1。
那么就把1叫數(shù)列(1)的極限,1叫數(shù)列(2)的極限。這兩個數(shù)列只是形式不同,它們都是隨項數(shù)n的無限增大,項無限趨近于某一確定常數(shù),這個常數(shù)叫做這個數(shù)列的極限。
那么,什么叫數(shù)列的極限呢?對于無窮數(shù)列an,如果當n無限增大時,an無限趨向于某一個常數(shù)A,則稱A是數(shù)列an的極限。
提出問題3:怎樣用數(shù)學語言來定量描述呢?怎樣用數(shù)學語言來描述上述數(shù)列的變化趨勢?
展示定義探索(二)動畫演示。
師生共同總結發(fā)現(xiàn)在數(shù)軸上兩點間距離越小,項與1越趨近,因此可以借助兩點間距離無限小的方式來描述項無限趨近常數(shù)。無論預先指定多么小的正數(shù)e,如取e=O—1,總能在數(shù)列中找到一項am,使得an項后面的所有項與1的差的絕對值都小于ε,若取£=0.0001,則第6項后面的所有項與1的差的絕對值都小于ε,即1是數(shù)列(1)的極限。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數(shù)列的極限定義中應包含哪量(用這些量來描述數(shù)列1的極限)。
數(shù)列的極限為:對于任意的ε>0,如果總存在自然數(shù)N,當n>N時,不等式|an—A|n的極限。
課件可以實現(xiàn)任意輸入一個n值,可以計算出相應的數(shù)列第n項的值,并且動畫演示數(shù)列的變化過程。如圖1所示是課件運行時的一個畫面。
定義探索動畫(二)課件可以實現(xiàn)任意輸入一個n值,可以計算出相應的數(shù)列第n項的值和Ian一1I的值,并且動畫演示出第an項和1之間的距離。如圖2所示是課件運行時的一個畫面。
3、知識應用
這里舉了3道例題,與學生一塊思考,一起分析作答。
例1、已知數(shù)列:
1,—1/2,1/3,—1/4,1/5,(—1)n+11/n,(1)計算an—0(2)第幾項后面的所有項與0的差的絕對值都小于0.017都小于任意指定的正數(shù)。
。3)確定這個數(shù)列的極限。
例2、已知數(shù)列:
已知數(shù)列:3/2,9/4,15/8,2+(—1/2)n。
猜測這個數(shù)列有無極限,如果有,應該是什么數(shù)?并求出從第幾項開始,各項與這個極限的差都小于0.1,從第幾項開始,各項與這個極限的差都小于0.017
例3、求常數(shù)數(shù)列一7,一7,一7,一7,的極限。
4、知識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數(shù)列極限的概念,對數(shù)列極限有了初步的認識。數(shù)列極限研究的是無限變化的趨勢,而通過對數(shù)列極限定義的探討,我們看到這一過程又是通過有限來把握的,有限與無限、近似與精確、量變與質變之間的辯證關系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課后練習:
。1)判斷下列數(shù)列是否有極限,如果有的話請求出它的極限值。①an=4n+l/n;②an=4—(1/3)m;③an=(—1)n/3n;④aan=—2;⑤an=n;⑥an=(—1)n。
。2)課本練習1,2。
5、探究性問題
設計研究性學習的思考題。
提出問題:
芝諾悖論:阿基里斯是《荷馬史詩》中的善跑英雄。奔跑中的阿基里斯永遠也無法超過在他前面慢慢爬行的烏龜,因為當阿基里斯到達烏龜?shù)钠鹋茳c時,烏龜已經(jīng)走在前面一小段路了,阿基里斯又必須趕過這一小段路,而烏龜又向前走了。這樣,阿基里斯可無限接近它,但不能追到它。假定阿基里斯跑步的速度是烏龜速度的10倍,阿基里斯與烏龜賽跑的路程是1公里。如果讓烏龜先跑0.1公里,當阿基里斯追到O。1公里的地方,烏龜又向前跑了0.01公里。當阿基里斯追到0.01公里的地方,烏龜又向前跑了0.001公里這樣一直追下去,阿基里斯能追上烏龜嗎?
這里是研究性學習內容,以學生感興趣的悖論作為課后作業(yè),鞏固本節(jié)所學內容,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數(shù)列的極限的興趣。同時也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課下交流與討論的情境,逐步培養(yǎng)學生相互合作、交流和討論的習慣,使學生感受到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實質,逐步養(yǎng)成用數(shù)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習慣。
高中數(shù)學教案7
高中數(shù)學趣味競賽題(共10題)
1 、撒謊的有幾人
5個高中生有,她們面對學校的新聞采訪說了如下的話:
愛:“我還沒有談過戀愛! 靜香:“愛撒謊了!
瑪麗:“我曾經(jīng)去過昆明! 惠美:“瑪麗在撒謊!
千葉子:“瑪麗和惠美都在撒謊。” 那么,這5個人之中到底有幾個人在撒謊呢?
2、她們到底是誰
有天使、惡魔、人三者,天使時刻都說真話,惡魔時時刻刻都說假話,人呢,有時候說真話,有時候說假話。
穿黑色衣服的女子說:“我不是天使。” 穿藍色衣服的女子說:“我不是人! 穿白色衣服的女子說:“我不是惡魔!蹦敲矗@三人到底分別是誰呢?
3、半只小貓
聽說祖父家的.波斯貓生了好多小貓,喜歡貓的我興高采烈地來到祖父家?墒,只剩下1只小貓了。
“一共生了幾只小貓呀?” “猜猜看,要是猜中了,就把剩下的這只小貓給你。附近的寵物店聽說以后,馬上來買走了所有小貓的一半和半只! “半只?”“是啊,然后,鄰居家的老奶奶無論如何都要,所以就把剩下的一半和另外半只給了她。這就是只剩下1只小貓的原因。那么你想想看,一共生了幾只小貓呢?
4、被蟲子吃掉的算式
一只愛吃墨水的蟲子把下圖的算式中的數(shù)字全部吃掉了。當然,沒有數(shù)字的部分它沒有吃(因為沒有墨水)。
那么,請問原來的算式是什么樣子的呢?
5、巧動火柴
用16根火柴擺成5個正方形。請移動2根火柴,
使
正形變成4。
6、折過來的角
把正三角形的紙如圖那樣折過來時,角?的度數(shù)是多少度?
7、星形角之和
求星形尖端的角度之和。
8、!雙胞胎?
丈夫臨死前,給有身孕的妻子留下遺言說,生的是男孩就給他財產(chǎn)的 2/3 、如果生的是女孩就給他財產(chǎn)的 2/5 、剩下的給妻子。
結果,生出來的是孿生兄妹——雙胞胎。這可難壞了妻子,3個人怎么分財產(chǎn)好呢?
9、贈送和降價哪個更好?
1罐100元的咖啡,“買5罐送1罐”和“買5罐便宜20%”這兩種促銷方法哪一種好呢?還是兩種方法一樣好?
10、折成15度
用折紙做成45度很簡單是吧。那么,請折成15度,你會嗎?
高中數(shù)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曲線在某一點處的切線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曲線在一點處的切線的斜率的定義以及切線方程的求法;
3、理解切線概念實際背景,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轉化
問題的能力及數(shù)形結合思想。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曲線在一點處的切線的斜率的定義以及切線方程的求法。
教學難點:
用“無限逼近”、“局部以直代曲”的思想理解某一點處切線的斜率。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問題情境。
如何精確地刻畫曲線上某一點處的變化趨勢呢?
如果將點P附近的曲線放大,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曲線在點P附近看上去有點像是直線。
如果將點P附近的曲線再放大,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曲線在點P附近看上去幾乎成了直線。事實上,如果繼續(xù)放大,那么曲線在點P附近將逼近一條確定的直線,該直線是經(jīng)過點P的所有直線中最逼近曲線的一條直線。
因此,在點P附近我們可以用這條直線來代替曲線,也就是說,點P附近,曲線可以看出直線(即在很小的范圍內以直代曲)。
2、探究活動。
如圖所示,直線l1,l2為經(jīng)過曲線上一點P的兩條直線,
。1)試判斷哪一條直線在點P附近更加逼近曲線;
。2)在點P附近能作出一條比l1,l2更加逼近曲線的直線l3嗎?
。3)在點P附近能作出一條比l1,l2,l3更加逼近曲線的直線嗎?
二、建構數(shù)學
切線定義: 如圖,設Q為曲線C上不同于P的一點,直線PQ稱為曲線的割線。 隨著點Q沿曲線C向點P運動,割線PQ在點P附近逼近曲線C,當點Q無限逼近點P時,直線PQ最終就成為經(jīng)過點P處最逼近曲線的直線l,這條直線l也稱為曲線在點P處的切線。這種方法叫割線逼近切線。
思考:如上圖,P為已知曲線C上的一點,如何求出點P處的切線方程?
三、數(shù)學運用
例1 試求在點(2,4)處的切線斜率。
解法一 分析:設P(2,4),Q(xQ,f(xQ)),
則割線PQ的斜率為:
當Q沿曲線逼近點P時,割線PQ逼近點P處的切線,從而割線斜率逼近切線斜率;
當Q點橫坐標無限趨近于P點橫坐標時,即xQ無限趨近于2時,kPQ無限趨近于常數(shù)4。
從而曲線f(x)=x2在點(2,4)處的切線斜率為4。
解法二 設P(2,4),Q(xQ,xQ2),則割線PQ的.斜率為:
當?x無限趨近于0時,kPQ無限趨近于常數(shù)4,從而曲線f(x)=x2,在點(2,4)處的切線斜率為4。
練習 試求在x=1處的切線斜率。
解:設P(1,2),Q(1+Δx,(1+Δx)2+1),則割線PQ的斜率為:
當?x無限趨近于0時,kPQ無限趨近于常數(shù)2,從而曲線f(x)=x2+1在x=1處的切線斜率為2。
小結 求曲線上一點處的切線斜率的一般步驟:
。1)找到定點P的坐標,設出動點Q的坐標;
。2)求出割線PQ的斜率;
(3)當時,割線逼近切線,那么割線斜率逼近切線斜率。
思考 如上圖,P為已知曲線C上的一點,如何求出點P處的切線方程?
解 設
所以,當無限趨近于0時,無限趨近于點處的切線的斜率。
變式訓練
1。已知,求曲線在處的切線斜率和切線方程;
2。已知,求曲線在處的切線斜率和切線方程;
3。已知,求曲線在處的切線斜率和切線方程。
課堂練習
已知,求曲線在處的切線斜率和切線方程。
四、回顧小結
1、曲線上一點P處的切線是過點P的所有直線中最接近P點附近曲線的直線,則P點處的變化趨勢可以由該點處的切線反映(局部以直代曲)。
2、根據(jù)定義,利用割線逼近切線的方法, 可以求出曲線在一點處的切線斜率和方程。
五、課外作業(yè)
高中數(shù)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了解坐標法和解析幾何的意義,了解解析幾何的基本問題。
。2)進一步理解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
。3)初步掌握求曲線方程的方法。
。4)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轉化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求曲線的方程。
教學用具:
計算機。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引導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引入】
1、提問:什么是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
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強調。
2、坐標法和解析幾何的意義、基本問題。
對于一個幾何問題,在建立坐標系的基礎上,用坐標表示點;用方程表示曲線,通過研究方程的性質間接地來研究曲線的性質,這一研究幾何問題的方法稱為坐標法,這門科學稱為解析幾何。解析幾何的兩大基本問題就是:
(1)根據(jù)已知條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線的方程。
。2)通過方程,研究平面曲線的性質。
事實上,在前邊所學的直線方程的理論中也有這樣兩個基本問題。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線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線。本節(jié)課就初步研究曲線方程的求法。
【問題】
如何根據(jù)已知條件,求出曲線的方程。
【實例分析】
例1:設、兩點的坐標是、(3,7),求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方程。
首先由學生分析:根據(jù)直線方程的知識,運用點斜式即可解決。
解法一:易求線段的中點坐標為(1,3),
由斜率關系可求得l的斜率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為
、
分析、引導:上述問題是我們早就學過的,用點斜式就可解決?墒,你們是否想過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嗎?或者說①就是直線的方程?根據(jù)是什么,有證明嗎?
。ㄍㄟ^教師引導,是學生意識到這是以前沒有解決的問題,應該證明,證明的依據(jù)就是定義中的兩條)。
證明:(1)曲線上的點的坐標都是這個方程的解。
設是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任意一點,則
即
將上式兩邊平方,整理得
這說明點的坐標是方程的解。
。2)以這個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
設點的坐標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則
到、的距離分別為
所以,即點在直線上。
綜合(1)、(2),①是所求直線的方程。
至此,證明完畢;仡櫳鲜鰞热菸覀儠l(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證明(1)曲線上的點的坐標都是這個方程的解中,設是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任意一點,最后得到式子,如果去掉腳標,這不就是所求方程嗎?可見,這個證明過程就表明一種求解過程,下面試試看:
解法二:設是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任意一點,也就是點屬于集合
由兩點間的距離公式,點所適合的條件可表示為
將上式兩邊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當然也不要忘了證明,即驗證兩條是否都滿足。顯然,求解過程就說明第一條是正確的(從這一點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優(yōu)越一些);至于第二條上邊已證。
這樣我們就有兩種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線方程的理論,又非常自然,還體現(xiàn)了曲線方程定義中點集與對應的.思想。因此是個好方法。
讓我們用這個方法試解如下問題:
例2:點與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的距離的積是常數(shù)求點的軌跡方程。
分析:這是一個純粹的幾何問題,連坐標系都沒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標系,顯然用已知中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作坐標軸,建立直角坐標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進行求解。
求解過程略。
【概括總結】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
分析上面兩個例題的求解過程,我們總結一下求解曲線方程的大體步驟:
首先應有坐標系;其次設曲線上任意一點;然后寫出表示曲線的點集;再代入坐標;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證明或修正。說得更準確一點就是:
(1)建立適當?shù)淖鴺讼,用有序實?shù)對例如表示曲線上任意一點的坐標;
。2)寫出適合條件的點的集合
;
。3)用坐標表示條件,列出方程;
。4)化方程為最簡形式;
。5)證明以化簡后的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
一般情況下,求解過程已表明曲線上的點的坐標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過程中的轉化都是等價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說明以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所以,通常情況下證明可省略,不過特殊情況要說明。
上述五個步驟可簡記為:建系設點;寫出集合;列方程;化簡;修正。
下面再看一個問題:
例3:已知一條曲線在軸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點到點的距離減去它到軸的距離的差都是2,求這條曲線的方程。
【動畫演示】用幾何畫板演示曲線生成的過程和形狀,在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尋找關系。
解:設點是曲線上任意一點,軸,垂足是(如圖2),那么點屬于集合
由距離公式,點適合的條件可表示為
、
將①式移項后再兩邊平方,得
化簡得
由題意,曲線在軸的上方,所以,雖然原點的坐標(0,0)是這個方程的解,但不屬于已知曲線,所以曲線的方程應為,它是關于軸對稱的拋物線,但不包括拋物線的頂點,如圖2中所示。
【練習鞏固】
題目:在正三角形內有一動點,已知到三個頂點的距離分別為、、,且有,求點軌跡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應建立坐標系,以正三角形一邊所在的直線為一個坐標軸,這條邊的垂直平分線為另一個軸,建立直角坐標系比較簡單,如圖3所示。設、的坐標為、,則的坐標為,的坐標為。
根據(jù)條件,代入坐標可得
化簡得
、
由于題目中要求點在三角形內,所以,在結合①式可進一步求出、的范圍,最后曲線方程可表示為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1)解析幾何研究研究問題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線的方程?
。3)請對求解曲線方程的五個步驟進行評價。各步驟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應注意什么?
【作業(yè)】課本第72頁練習1,2,3;
高中數(shù)學教案10
第一章:空間幾何體
1.1.1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物操作,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
。2)能根據(jù)幾何結構特征對空間物體進行分類。
(3)會用語言概述棱柱、棱錐、圓柱、圓錐、棱臺、圓臺、球的結構特征。
(4)會表示有關于幾何體以及柱、錐、臺的分類。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空間物體,從實物中概括出柱、錐、臺、球的幾何結構特征。
(2)讓學生觀察、討論、歸納、概括所學的知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感受空間幾何體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周圍,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感受大量空間實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
難點: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的概括。
三、教學用具
。1)學法:觀察、思考、交流、討論、概括。
。2)實物模型、投影儀
四、教學思路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揭示課題
1.教師提出問題:在我們生活周圍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這些建筑的幾何結構特征如何?引導學生回憶,舉例和相互交流。教師對學生的活動及時給予評價。
2.所舉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這些幾何體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錐、臺、球結構特征的空間物體),你能通過觀察。根據(jù)某種標準對這些空間物體進行分類嗎?這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ǘ、研探新知
1.引導學生觀察物體、思考、交流、討論,對物體進行分類,分辯棱柱、圓柱、棱錐。
2.觀察棱柱的幾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圖片,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3.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每小組選出一名同學發(fā)表本組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結構特征。(1)有兩個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邊形;(3)每相鄰兩上四邊形的公共邊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師與學生結合圖形共同得出棱柱相關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問題:各種這樣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據(jù)不同對棱柱分類?請列舉身邊具有已學過的幾何結構特征的物體,并說出組成這些物體的幾何結構特征?它們由哪些基本幾何體組成的?
6.以類似的方法,讓學生思考、討論、概括出棱錐、棱臺的結構特征,并得出相關的概念,分類以及表示。
7.讓學生觀察圓柱,并實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圓柱,從而概括出圓標的概念以及相關的概念及圓柱的表示。
8.引導學生以類似的方法思考圓錐、圓臺、球的結構特征,以及相關概念和表示,借助實物模型演示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概括。
9.教師指出圓柱和棱柱統(tǒng)稱為柱體,棱臺與圓臺統(tǒng)稱為臺體,圓錐與棱錐統(tǒng)稱為錐體。
10.現(xiàn)實世界中,我們看到的物體大多由具有柱、錐、臺、球等幾何結構特征的物體組合而成。請列舉身邊具有已學過的幾何結構特征的物體,并說出組成這些物體的幾何結構特征?它們由哪些基本幾何體組成的?
。ㄈ┵|疑答辯,排難解惑,發(fā)展思維,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有兩個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邊形的幾何體是不是棱柱(舉反例說明,如圖)
2.棱柱的何兩個平面都可以作為棱柱的底面嗎?
3.課本P8,習題1.1A組第1題。
4.圓柱可以由矩形旋轉得到,圓錐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轉得到,圓臺可以由什么圖形旋轉得到?如何旋轉?
5.棱臺與棱柱、棱錐有什么關系?圓臺與圓柱、圓錐呢?
四、鞏固深化
練習:課本P7練習1、2(1)(2)
課本P8習題1.1第2、3、4題
五、歸納整理
由學生整理學習了哪些內容
六、布置作業(yè)
課本P8練習題1.1B組第1題
課外練習課本P8習題1.1B組第2題
1.2.1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畫三視圖的基本技能
。2)豐富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2.過程與方法
主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實踐,動手作圖,體會三視圖的作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提高學生空間想象力
。2)體會三視圖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畫出簡單組合體的三視圖
難點:識別三視圖所表示的空間幾何體
三、學法與教學用具
1.學法:觀察、動手實踐、討論、類比
2.教學用具:實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學思路
。ㄒ唬﹦(chuàng)設情景,揭開課題
“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這說明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體視覺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較真實反映出物體,我們可從多角度觀看物體,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
在初中,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圓錐、球的三視圖(正視圖、側視圖、俯視圖),你能畫出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嗎?
。ǘ⿲嵺`動手作圖
1.講臺上放球、長方體實物,要求學生畫出它們的三視圖,教師巡視,學生畫完后可交流結果并討論;
2.教師引導學生用類比方法畫出簡單組合體的三視圖
。1)畫出球放在長方體上的三視圖
。2)畫出礦泉水瓶(實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視圖
學生畫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與同學交流,總結自己的作圖心得。
作三視圖之前應當細心觀察,認識了它的基本結構特征后,再動手作圖。
3.三視圖與幾何體之間的相互轉化。
。1)投影出示圖片(課本P10,圖1.2-3)
請同學們思考圖中的三視圖表示的幾何體是什么?
(2)你能畫出圓臺的三視圖嗎?
(3)三視圖對于認識空間幾何體有何作用?你有何體會?
教師巡視指導,解答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然后讓學生發(fā)表對上述問題的看法。
4.請同學們畫出1.2-4中其他物體表示的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并與其他同學交流。
。ㄈ╈柟叹毩
課本P12練習1、2P18習題1.2A組1
(四)歸納整理
請學生回顧發(fā)表如何作好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
。ㄎ澹┱n外練習
1.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底面是正方形,側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錐模型,并畫出它的三視圖。
2.自己制作一個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側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臺模型,并畫出它的三視圖。
1.2.2空間幾何體的'直觀圖(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斜二測畫法畫水平設置的平面圖形的直觀圖。
。2)采用對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畫空間圖形與在中心投影下畫空間圖形兩種方法的各自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觀察和類比,利用斜二測畫法畫出空間幾何體的直觀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提高空間想象力與直觀感受。
。2)體會對比在學習中的作用。
(3)感受幾何作圖在生產(chǎn)活動中的應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用斜二測畫法畫空間幾何值的直觀圖。
三、學法與教學用具
1.學法:學生通過作圖感受圖形直觀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測畫法畫空間幾何體的過程。
2.教學用具:三角板、圓規(guī)
四、教學思路
。ㄒ唬﹦(chuàng)設情景,揭示課題
1.我們都學過畫畫,這節(jié)課我們畫一物體:圓柱
把實物圓柱放在講臺上讓學生畫。
2.學生畫完后展示自己的結果并與同學交流,比較誰畫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樣才能畫好物體的直觀圖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主要學習的內容。
。ǘ┭刑叫轮
1.例1,用斜二測畫法畫水平放置的正六邊形的直觀圖,由學生閱讀理解,并思考斜二測畫法的關鍵步驟,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及時給予點評。
畫水平放置的多邊形的直觀圖的關鍵是確定多邊形頂點的位置,因為多邊形頂點的位置一旦確定,依次連結這些頂點就可畫出多邊形來,因此平面多邊形水平放置時,直觀圖的畫法可以歸結為確定點的位置的畫法。強調斜二測畫法的步驟。
練習反饋
根據(jù)斜二測畫法,畫出水平放置的正五邊形的直觀圖,讓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檢查。
2.例2,用斜二測畫法畫水平放置的圓的直觀圖
教師引導學生與例1進行比較,與畫水平放置的多邊形的直觀圖一樣,畫水平放置的圓的直觀圖,也是要先畫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點,由于不能像多邊那樣直接以頂點為代表點,因此需要自己構造出一些點。
教師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如何構造出需要的一些點,與學生共同完成例2并詳細板書畫法。
3.探求空間幾何體的直觀圖的畫法
。1)例3,用斜二測畫法畫長、寬、高分別是4cm、3cm、2cm的長方體ABCD-A’B’C’D’的直觀圖。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要注意對每一步驟提出嚴格要求,讓學生按部就班地畫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幾何體的三視圖、課本P15圖1.2-9,請說出三視圖表示的幾何體?并用斜二測畫法畫出它的直觀圖。教師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完成,教師巡視幫不懂的同學解疑,引導學生正確把握圖形尺寸大小之間的關系。
4.平行投影與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課本P17圖1.2-12,讓學生觀察比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畫空間圖形與在中心投影下畫空間圖形的各自特點。
5.鞏固練習,課本P16練習1(1),2,3,4
三、歸納整理
學生回顧斜二測畫法的關鍵與步驟
四、作業(yè)
1.書畫作業(yè),課本P17練習第5題
2.課外思考課本P16,探究(1)(2)
高中數(shù)學教案11
一、單元教學內容
(1)算法的基本概念
(2)算法的基本結構:順序、條件、循環(huán)結構
(3)算法的基本語句:輸入、輸出、賦值、條件、循環(huán)語句
二、單元教學內容分析
算法是數(shù)學及其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計算科學的重要基礎。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算法在科學技術、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應具備的一種數(shù)學素養(yǎng)。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古代數(shù)學中蘊涵了豐富的算法思想。在本模塊中,學生將在中學教育階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對具體數(shù)學實例的分析,體驗程序框圖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通過模仿、操作、探索,學習設計程序框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發(fā)展有條理的思考與表達的能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三、單元教學課時安排:
1、算法的基本概念3課時
2、程序框圖與算法的基本結構5課時
3、算法的基本語句2課時
四、單元教學目標分析
1、通過對解決具體問題過程與步驟的分析體會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義
2、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經(jīng)歷通過設計程序框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理解程序框圖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順序、條件、循環(huán)結構。
3、經(jīng)歷將具體問題的程序框圖轉化為程序語句的過程,理解幾種基本算法語句:輸入、輸出、斌值、條件、循環(huán)語句,進一步體會算法的基本思想。
4、通過閱讀中國古代數(shù)學中的算法案例,體會中國古代數(shù)學對世界數(shù)學發(fā)展的貢獻。
五、單元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1、重點
(1)理解算法的含義(2)掌握算法的基本結構(3)會用算法語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難點
(1)程序框圖(2)變量與賦值(3)循環(huán)結構(4)算法設計
六、單元總體教學方法
本章教學采用啟發(fā)式教學,輔以觀察法、發(fā)現(xiàn)法、練習法、講解法。采用這些方法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能力不是很強,只能通過對實例的認真領會及一定的練習才能掌握本節(jié)知識。
七、單元展開方式與特點
1、展開方式
自然語言→程序框圖→算法語句
2、特點
(1)螺旋上升分層遞進(2)整合滲透前呼后應(3)三線合一橫向貫通(4)彈性處理多樣選擇
八、單元教學過程分析
1.算法基本概念教學過程分析
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對解決具體問題過程與步驟的'分析(喝茶,如二元一次方程組求解問題),體會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義,能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
2.算法的流程圖教學過程分析
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經(jīng)歷通過設計流程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了解算法和程序語言的區(qū)別;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理解流程圖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順序、條件分支、循環(huán),會用流程圖表示算法。
3.基本算法語句教學過程分析
經(jīng)歷將具體生活中問題的流程圖轉化為程序語言的過程,理解表示的幾種基本算法語句:賦值語句、輸入語句、輸出語句、條件語句、循環(huán)語句,進一步體會算法的基本思想。能用自然語言、流程圖和基本算法語句表達算法,
4.通過閱讀中國古代數(shù)學中的算法案例,體會中國古代數(shù)學對世界數(shù)學發(fā)展的貢獻。
九、單元評價設想
1.重視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關注學生在數(shù)學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是否對用集合語言描述數(shù)學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充滿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能否體會集合語言準確、簡潔的特征;是否能積極、主動地發(fā)展自己運用數(shù)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2.正確評價學生的數(shù)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關注學生在本章(節(jié))及今后學習中,讓學生集中學習算法的初步知識,主要包括算法的基本結構、基本語句、基本思想等。算法思想將貫穿高中數(shù)學課程的相關部分,在其他相關部分還將進一步學習算法
高中數(shù)學教案12
數(shù)學集合教學設計【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數(shù)集的概念及記法
。2)使學生初步了解“屬于”關系的意義
。3)使學生初步了解有限集、無限集、空集的意義
數(shù)學集合教學設計【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集合的兩種常用表示方法——列舉法與描述法,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
授課類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多媒體、實物投影儀
數(shù)學集合教學設計【內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學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學數(shù)學中,就滲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進一步應用集合的語言表述一些問題例如,在代數(shù)中用到的有數(shù)集、解集等;在幾何中用到的有點集至于邏輯,可以說,從開始學習數(shù)學就離不開對邏輯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基本的邏輯知識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也是認識問題、研究問題不可缺少的工具這些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學習本章的意義,也是本章學習的基礎
把集合的初步知識與簡易邏輯知識安排在高中數(shù)學的最開始,是因為在高中數(shù)學中,這些知識與其他內容有著密切聯(lián)系,它們是學習、掌握和使用數(shù)學語言的基礎例如,下一章講函數(shù)的概念與性質,就離不開集合與邏輯
本節(jié)首先從初中代數(shù)與幾何涉及的集合實例入手,引出集合與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結合實例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然后,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舉法、描述法,還給出了畫圖表示集合的例子
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學習引言是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學習本章的意義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論中的原始的、不定義的概念在開始接觸集合的概念時,主要還是通過實例,對概念有一個初步認識教科書給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也簡稱集”這句話,只是對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說明
數(shù)學集合教學設計【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簡介數(shù)集的發(fā)展,復習最大公約數(shù)和最小公倍數(shù),質數(shù)與和數(shù);
2、教材中的章頭引言;
3、集合論的創(chuàng)始人——康托爾(德國數(shù)學家)(見附錄);
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講解新課:
閱讀教材第一部分,問題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義的?
。2)有那些符號?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關概念:
由一些數(shù)、一些點、一些圖形、一些整式、一些物體、一些人組成的我們說,每一組對象的全體形成一個集合,或者說,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也簡稱集、集合中的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定義: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個集合(簡稱集)
。2)元素:集合中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數(shù)集及記法
。1)非負整數(shù)集(自然數(shù)集):全體非負整數(shù)的集合記作N,(2)正整數(shù)集:非負整數(shù)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
。3)整數(shù)集:全體整數(shù)的集合記作Z ,(4)有理數(shù)集:全體有理數(shù)的集合記作Q ,(5)實數(shù)集:全體實數(shù)的集合記作R
注:(1)自然數(shù)集與非負整數(shù)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說,自然數(shù)集包括數(shù)0
。2)非負整數(shù)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 Q、Z、R等其它數(shù)集內排除0的集,也是這樣表示,例如,整數(shù)集內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對于集合的隸屬關系
。1)屬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于A,記作a∈A
(2)不屬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于A,記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確定性:按照明確的判斷標準給定一個元素或者在這個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兩可
。2)互異性:集合中的元素沒有重復
。3)無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沒有一定的順序(通常用正常的順序寫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啤啊省钡拈_口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三、練習題:
1、教材P5練習1、2
2、下列各組對象能確定一個集合嗎?
。1)所有很大的實數(shù)(不確定)
。2)好心的人(不確定)
(3)1,2,2,3,4,5、(有重復)
3、設a,b是非零實數(shù),那么可能取的值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實數(shù)x,—x,|x|,所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ˋ)2個元素(B)3個元素(C)4個元素(D)5個元素
5、設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數(shù),求證:
(1)當x∈N時, x∈G;
。2)若x∈G,y∈G,則x+y∈G,而不一定屬于集合G
證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則x= x+0* = a+b ∈G,即x∈G
證明(2):∵x∈G,y∈G,∴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又∵ =且不一定都是整數(shù),∴ =不一定屬于集合G
數(shù)學集合教學設計【小結】
1、集合的有關概念:(集合、元素、屬于、不屬于)
2、集合元素的性質: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
3、常用數(shù)集的定義及記法
高中數(shù)學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為集合論,是近、現(xiàn)代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shù)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shù)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二.目標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方法.
難點:表示法的恰當選擇.
教學目標
l.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
(2)知道常用數(shù)集及其專用記號;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
(4)會用集合語言表示有關數(shù)學對象;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jīng)歷從集合實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過程,感知集合的含義.
(2)讓學生歸納整理本節(jié)所學知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集合的必要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更好地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2.教學手段:在教學中使用投影儀來輔助教學.
四.過程分析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揭示課題
1.教師首先提出問題:(1)介紹自己的家庭、原來就讀的'學校、現(xiàn)在的班級。
(2)問題:像“家庭”、“學!、“班級”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活動給予評價.
2.活動:(1)列舉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實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這節(jié)要學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為新知作好鋪墊
(二)研探新知,建構概念
1.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投影出下面7個實例:
(1)1—20以內的所有質數(shù);(2)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
(3)所有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xx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橋;
(6)到一個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所有的點;
(7)國興中學20xx年9月入學的高一學生的全體.
2.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7個實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個小組選出——位同學發(fā)表本組的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概括出7個實例的特征,并給出集合的含義.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對象的全體稱為集合(簡稱為集).集合中的每個對象叫作這個集合的元素.
4.教師指出:集合常用大寫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寫字母a,b,c,d?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讓學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樂于求索的精神
(三)質疑答辯,發(fā)展思維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點?并注意個別輔導,解答學生疑難.使學生明確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確定性.互異性和無序性.只要構成兩個集合的元素是一樣的,我們就稱這兩個集合相等.
2.教師組織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判斷以下元素的全體是否組成集合,并說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數(shù);(2)我國的小河流.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建解.
3.讓學生自己舉出一些能夠構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構成集合的例子,并說明理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予及時的評價.
4.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b是(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體學生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學,
高一(4)班的一位同學,那么a,b與集合A分別有什么關系?由此引導學生得出元素與集合的關系有兩種:屬于和不屬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于集合A,記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于集合A,記作a?A.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組成的集合,則中國.日本與集合A的關系分別是什么?請用數(shù)學符號分別表示.
(3)讓學生完成教材第6頁練習第1題.
5.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數(shù)集擴充過程,然后閱讀教材中的相交內容,寫出常用數(shù)集的記號.并讓學生完成習題1.1A組第1題.
6.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并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要表示一個集合共有幾種方式?
(2)試比較自然語言.列舉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時,各自的特點?適用的對象是什么?
(3)如何根據(jù)問題選擇適當?shù)募媳硎痉?
使學生弄清楚三種表示方式的優(yōu)缺點和體會它們存在的必要性和適用對象。
設計意圖:明確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學生弄清楚三種表示方式的優(yōu)缺點,從而突破難點。
(四)鞏固深化,反饋矯正
教師投影學習:
(1)用自然語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舉法表示集合A?{x?N|1?x?8}
(3)試選擇適當?shù)姆椒ū硎鞠铝屑希航滩牡?頁練習第2題.
設計意圖: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新知,體會三種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適用對象
(五)歸納小結,布置作業(yè)
小結: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了解或體會下例問題:
1.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內容? 2.你認為學習集合有什么意義?
3.選擇集合的表示法時應注意些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對概念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有清晰的認識,回顧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種表示方式。
作業(yè):1.課后書面作業(yè):第13頁習題1.1A組第4題.
2.元素與集合的關系有多少種?如何表示?類似地集合與集合間的關系又有多少種
呢?如何表示?請同學們通過預習教材.
五.板書分析
高中數(shù)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中優(yōu)化問題的學習,體會導數(shù)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促進
學生全面認識數(shù)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
2。通過實際問題的研究,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數(shù)學建模能力的提高。
教學重點:
如何建立實際問題的目標函數(shù)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問題1把長為60cm的鐵絲圍成矩形,長寬各為多少時面積最大?
問題2把長為100cm的鐵絲分成兩段,各圍成正方形,怎樣分法,能使兩個正方形面積之各最?
問題3做一個容積為256L的方底無蓋水箱,它的高為多少時材料最省?
二、新課引入
導數(shù)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利用導數(shù)求最值的方法,可以求出實際生活中的某些最值問題。
1。幾何方面的應用(面積和體積等的最值)。
2。物理方面的應用(功和功率等最值)。
3。經(jīng)濟學方面的應用(利潤方面最值)。
三、知識建構
例1在邊長為60cm的正方形鐵片的四角切去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它的邊沿虛線折起(如圖),做成一個無蓋的方底箱子,箱底的邊長是多少時,箱底的.容積最大?最大容積是多少?
說明1解應用題一般有四個要點步驟:設——列——解——答。
說明2用導數(shù)法求函數(shù)的最值,與求函數(shù)極值方法類似,加一步與幾個極
值及端點值比較即可。
例2圓柱形金屬飲料罐的容積一定時,它的高與底與半徑應怎樣選取,才
能使所用的材料最?
變式當圓柱形金屬飲料罐的表面積為定值S時,它的高與底面半徑應怎樣選取,才能使所用材料最?
說明1這種在定義域內僅有一個極值的函數(shù)稱單峰函數(shù)。
說明2用導數(shù)法求單峰函數(shù)最值,可以對一般的求法加以簡化,其步驟為:
S1列:列出函數(shù)關系式。
S2求:求函數(shù)的導數(shù)。
S3述:說明函數(shù)在定義域內僅有一個極大(。┲担瑥亩鴶喽楹瘮(shù)的最大(。┲担匾獣r作答。
例3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已知電源的內阻為,電動勢為。外電阻為
多大時,才能使電功率最大?最大電功率是多少?
說明求最值要注意驗證等號成立的條件,也就是說取得這樣的值時對應的自變量必須有解。
例4強度分別為a,b的兩個光源A,B,它們間的距離為d,試問:在連接這兩個光源的線段AB上,何處照度最?試就a=8,b=1,d=3時回答上述問題(照度與光的強度成正比,與光源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例5在經(jīng)濟學中,生產(chǎn)單位產(chǎn)品的成本稱為成本函數(shù),記為;出售單位產(chǎn)品的收益稱為收益函數(shù),記為;稱為利潤函數(shù),記為。
。1)設,生產(chǎn)多少單位產(chǎn)品時,邊際成本最低?
。2)設,產(chǎn)品的單價,怎樣的定價可使利潤最大?
四、課堂練習
1。將正數(shù)a分成兩部分,使其立方和為最小,這兩部分應分成____和___。
2。在半徑為R的圓內,作內接等腰三角形,當?shù)走吷细邽? 時,它的面積最大。
3。有一邊長分別為8與5的長方形,在各角剪去相同的小正方形,把四邊折起做成一個無蓋小盒,要使紙盒的容積最大,問剪去的小正方形邊長應為多少?
4。一條水渠,斷面為等腰梯形,如圖所示,在確定斷面尺寸時,希望在斷面ABCD的面積為定值S時,使得濕周l=AB+BC+CD最小,這樣可使水流阻力小,滲透少,求此時的高h和下底邊長b。
五、回顧反思
。1)解有關函數(shù)最大值、最小值的實際問題,需要分析問題中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找出適當?shù)暮瘮?shù)關系式,并確定函數(shù)的定義區(qū)間;所得結果要符合問題的實際意義。
。2)根據(jù)問題的實際意義來判斷函數(shù)最值時,如果函數(shù)在此區(qū)間上只有一個極值點,那么這個極值就是所求最值,不必再與端點值比較。
。3)相當多有關最值的實際問題用導數(shù)方法解決較簡單。
六、課外作業(yè)
課本第38頁第1,2,3,4題。
高中數(shù)學教案15
一、預習目標
預習《平面向量應用舉例》,體會向量是一種處理幾何問題、物理問題等的工具,建立實際問題與向量的聯(lián)系。
二、預習內容
閱讀課本內容,整理例題,結合向量的運算,解決實際的幾何問題、物理問題。另外,在思考一下幾個問題:
1、例1如果不用向量的方法,還有其他證明方法嗎?
2、利用向量方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的“三步曲”是什么?
3、例3中,
、艦楹沃禃r,|F1|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苵F1|能等于|G|嗎?為什么?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點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內容
1、運用向量的有關知識(向量加減法與向量數(shù)量積的運算法則等)解決平面幾何和解析幾何中直線或線段的平行、垂直、相等、夾角和距離等問題。
2、運用向量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物理問題。
二、學習過程
探究一:
。1)向量運算與幾何中的結論"若,則,且所在直線平行或重合"相類比,你有什么體會?
(2)舉出幾個具有線性運算的.幾何實例。
例1、證明:平行四邊形兩條對角線的平方和等于四條邊的平方和。
已知:平行四邊形ABCD。
求證:
試用幾何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利用向量的方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的“三步曲”?
。1)建立平面幾何與向量的聯(lián)系,
。2)通過向量運算,研究幾何元素之間的關系,
(3)把運算結果“翻譯”成幾何關系。
例2,如圖,平行四邊形ABCD中,點E、F分別是AD、DC邊的中點,BE、BF分別與AC交于R、T兩點,你能發(fā)現(xiàn)AR、RT、TC之間的關系嗎?
探究二:兩個人提一個旅行包,夾角越大越費力。在單杠上做引體向上運動,兩臂夾角越小越省力。這些力的問題是怎么回事?
例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這樣的經(jīng)驗:兩個人共提一個旅行包,夾角越大越費力;在單杠上作引體向上運動,兩臂的夾角越小越省力。你能從數(shù)學的角度解釋這種現(xiàn)象嗎?
請同學們結合剛才這個問題,思考下面的問題:
⑴為何值時,|F1|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苵F1|能等于|G|嗎?為什么?
例4如圖,一條河的兩岸平行,河的寬度m,一艘船從A處出發(fā)到河對岸。已知船的速度|v1|=10km/h,水流的速度|v2|=2km/h,問行駛航程最短時,所用的時間是多少(精確到0。1min)?
變式訓練:兩個粒子A、B從同一源發(fā)射出來,在某一時刻,它們的位移分別為,(1)寫出此時粒子B相對粒子A的位移s;(2)計算s在方向上的投影。
三、反思總結
結合圖形特點,選定正交基底,用坐標表示向量進行運算解決幾何問題,體現(xiàn)幾何問題。
代數(shù)化的特點,數(shù)形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向量作為橋梁工具使得運算簡練標致,又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的美。有關長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等平行、垂直等問題常用此法。
本節(jié)主要研究了用向量知識解決平面幾何問題和物理問題;掌握向量法和坐標法,以及用向量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
【高中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數(shù)學教案04-21
高中數(shù)學教案02-21
高中數(shù)學教案12-30
高中數(shù)學教案優(yōu)秀12-10
高中數(shù)學教案【集合】02-21
【推薦】高中數(shù)學教案01-25
高中數(shù)學教案【熱門】01-25
【熱】高中數(shù)學教案01-25
高中數(shù)學教案【推薦】01-25
高中數(shù)學教案(通用)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