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集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新世紀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82-83頁《包裝的學問》。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特征及表面積計算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幾個相同長方體組合成新長方體的多種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積最小的最優(yōu)策略。教材把《數學與購物》這一系列數學實踐活動安排在第六單元后,主要意圖是通過這樣一系列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教材安排了三個內容,主要涉及數與代數、空間與幾何兩部分知識,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分別培養(yǎng)了學生的估算意識、計算中的最優(yōu)策略以及多個長方體疊放后使其表面積最小的最優(yōu)策略。本課教學內容是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的最后一個內容。
包裝問題在日常生活與生產中經常遇到,教材創(chuàng)設包裝的情境,使學生綜合應用表面積等知識來討論如何節(jié)約包裝紙的問題,它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約意識,更體現了數學的優(yōu)化思想。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有利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熟練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能準確、迅速地計算出單一物體的棱長、表面積、體積,能把幾個相同的正方體組合成新的正方體。初步接觸了由兩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后表面積發(fā)生的變化。在第二單元探索活動《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訓練了學生有序的觀察能力和計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積的能力。
2、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學生大都接觸過物品的包裝,能清楚地意識到用包裝紙包裝起來的部分就是求物體的表面積。
3、學生學習本課內容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學習方式的'研究。
學生在探究由四個或者多個相同的長方體組合成新的長方體時,對于方案的多樣化與策略的最優(yōu)化可能存在問題,通過動手操作大多數學生可以得到由4個相同長方體組合成新的長方體時的六種拼擺方案,但思維可能會無序,對于方法的歸納和總結也存在困難。因此以小組合作的活動方式可以說是本課的較佳路徑,讓同伴之間相互協(xié)作,共同歸納總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60-61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學會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在探索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意義的過程中,經歷觀察、猜測、歸納等數學活動,進一步發(fā)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好數學的信心以及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和求解方法。
教學難點:
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你們會求一個數的因數嗎?9的因數有哪些?一個數的因數又具有什么特征呢?
2、游戲
、僬f明游戲規(guī)則 座位號是第一個數的因數的同學舉左手,座位號是第二個數的因數的同學舉右手。
、诮處熣f數8和12 座位號是8的因數(1、2、4、8等4人)的同學舉左手,座位號是12的因數(1、2、3、4、6、12等6人)的同學舉右手,1、2、4號同學為什么兩只手都舉起來了呢?這節(jié)課節(jié)課將會告訴我們答案。
二、新知探究。
1、請剛剛舉手的同學依次說出8和12的因數,并用集合圈表示。 教師課件將兩個集合圈同時向中移動,使兩集合圈相交,公有的因數重合。 8的因數 12的因數 8 1,2,4 3,6,12 8和12的公因數 1 教師引導歸納: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數,叫做它們的公因數。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數,叫做它們的最大公因數。 .....
2、教學求兩個數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1)課件出示例2:怎樣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
。2)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索求18和27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3)組織交流求18和27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方法一:現分別寫出18和27的因數,再圈出公因數,從中找到最大公因數。 18的因數:1、2、3、6、9、18 27的因數:1、 3、 9、 27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9 討論總結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先找出各個數的因數--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最后確定最大公因數。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數,再看18的因數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數,再看哪個最大。 18的因數:1,2,3,6,9,18
。4)你還知道哪些方法?
(5)小組討論: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之間有什么關系? 公因數都是最大公因數的因數,最大公因數是公因數的倍數。
三、方法應用。
1、同學們總結的'真不錯!你能利用所學方法完成下列填空嗎? 24和18的公因數是( ); 24和18的最大公因數是( ) 。
2、同學們真厲害!請在相應的( )里寫出相鄰階梯上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3、我們嘗試用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學號是12的因數而不是18的因數的同學站左邊,是18的因數而不是12的因數的同學站右邊,是12和18公因數的站中間。
四、回顧反思,總結全課。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收獲了什么?
五、作業(yè)。
課本第63頁練習十五 第2題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體積的概念和體積單位,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單位的大小。
能力目標動手操作,正確推導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并能熟練計算它們的體積。
情感目標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歸納推理能力,進一步發(fā)展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重點: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激趣引入
同學們,最近你們發(fā)現的城市有哪些變化呢?在城市里為什么要建這么多高樓大廈呢?如果建平房,會怎么樣?
老師帶來一件衣服,誰想試一試?(點名讓一胖一瘦上來)問:同樣一件衣服,為什么有的寬松,有的緊?(因為他們體型不一樣,也就是占的空間不一樣)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跟空間有關的內容。板書課題:體積
二、學習“體積”、“體積單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蘋果,問:哪只蘋果占的空間大?你能從自己的身邊選兩件物體,比比它們的大小嗎?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個長方體石塊,你知道它們哪個大嗎?那你有什么辦法?
演示書上的實驗,得出:土豆占的`空間小,石塊占的空間大。
3、師揭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土豆和石塊相比,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
4、計量體積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請同學們自學14頁中間部分。
5、學生匯報:
(1)常用的體積單位
。2)拿出課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說說哪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規(guī)定的?老師用3根1米長的木條搭成一個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墻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擺一擺:用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下圖中不同形狀的模型,你知道它們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見教材)
得出: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三、自主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
1、猜一猜: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跟什么可能有關?
2、實踐:拼擺長方體,四人一組,用不少于16塊小正方體拼擺長方體,并分別記下擺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體積。
3、小組合作:學生四人一小組操作并做好實驗記錄。
四、知識遷移推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1、師: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
師:根據這種關系,你能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2、師生共同歸納: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為:V= a×a×a= a3
師強調: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3 a表示3個a相加。
拓展應用學校要在操場修建一個長方體的沙坑,如果長6米,寬4米,里面要鋪墊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噸計算,這些沙子重多少噸?
總結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最高興的是什么?你還有什么疑惑?
作業(yè)布置33頁8、9題
板書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體的個數=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
‖ ‖ ‖ ‖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 = a×a×a= a3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復習教案
教學內容:第一單元認識正、負數;第二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教學目標:
1、鞏固復習第一、二學段所學的數學知識,獲得適應進一步學習所必須的數學基礎知識,以及必要的應用技能。
2、在對知識回顧與整理的過程中,掌握整理知識的方法,并使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網絡化,形成完整的認識結構。
3、在回顧整理的過程中,加深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能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形成一些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發(fā)展應用意識。
4、學回與人合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5、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能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從而實現《課程標準》中所制定的各項教學目標。
教學重難點: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形成一些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發(fā)展應用意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數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回顧復習整數、分數和小數的意義、讀法、寫法、數的改寫、大小比較、小數的性質等概念。
2、學會溝通這些數之間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1、溝通整數、分數和小數之間的聯系
2、理解它們的概念及意義。
教具學具:掛圖 圖片
教學過程:活動程序與教師提示
活動內容
活動一
1、以“ 1”為基礎整理數的意義。自然數 小數 ?學生回答
分數
負數
總結:什么是整數。
學生思考:整數、分數、小數
活動二
1、在數軸上把整數、小數、分數表示出來
2、學生思考:
如何把三者分類?
。ˋ)整數的組成
整 正整數 數 零 自然數 負整數
(B)分數的分類
分 真分數 數 假分數(含帶分數)
。–)小數的分類
小數 有限小數 無限小數 循環(huán)小數 不循環(huán)小數
活動三
學生回答:這些數之間的聯系? 百分數是特殊的分數
活動四
小數的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什么聯系?
答:一致的
0.1=0.10=0.100
↓ ↓ ↓
1/10=10/100=100/1000
活動五
1、學生畫數位順序表
2、復習整數的讀法和寫法。
3、復習數的改寫
延伸閱讀:
(一)、數和數的運算(12課時)
這節(jié)重點確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數、小數的基本性質、四則運算和簡便運算上。
1、系統(tǒng)地整理有關數的內容,建立概念體系,加強概念的理解(4課時),包括“數的意義”、“數的讀法與寫法”、“數的改寫”、“數的大小比較”、“數的整除”等知識點。
2、溝通內容間的聯系,促進整體感知(2課時),包括“分數、小數的性質”、“整除的概念比較”。
3、全面概念四則運算和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水平(2課時),包括“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法則”、“四則混合運算”。
4、利用運算定律,掌握簡便運算,提高計算效率(2課時),包括“運算定律和簡便運算”。
5、精心設計練習,提高綜合計算能力(2課時)。
(二)、代數的初步知識(4課時)
本節(jié)重點內容應放在掌握簡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統(tǒng)知識、加強聯系(1課時),包括“字母表示數”、“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識點。
2、抓解題訓練,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課時),包括“簡易方程”、“解比例”。
3、 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課時),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課題:
列方程解應用題復習(行程問題)
學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問題的應用題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個物體的簡單行程問題的基礎上,初次接觸有關兩個物體運行的較復雜的行程問題,其中體現了“運動方向”“出發(fā)時間”“運動結果”等新的運動要素,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應以一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數量關系為基礎,讓學生認識“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掌握此類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課時目標):
1、初步理解兩個物體在一定距離中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幾種常見的數量關系;
2、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尋找等量關系,知道“相遇問題”的等量關系;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兩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擊問題”的等量關系,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畫線段圖分析題目的方法。
教學重點:尋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間的等量關系,從而列出方程,得出應用題的解。
教學難點:認識相遇的過程中理解運用等量關系的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PPT、練習本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教學說明
一、復習引入
1、揭題
2、常見的相遇問題類型(手勢演示)
。1)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
。2)一車先行,另一車再行,相向而行
(3)同時出發(fā),途中一車暫停,相向而行
二、基礎練習
1、AB兩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車從A開出駛往B地,2小時后,乙列車從B地開出駛往A地,經過4小時與甲列車相遇,已知,甲列車比乙列車每小時多行10千米,甲列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1)畫線段圖分析題意
。2)找出等量關系
。3)列式
2、兩車同時從兩地出發(fā)相向而行,2小時候相遇,這時甲車比乙車多行99千米,已知甲車的速度是乙車的1、4倍,求甲乙兩車各自的速度。
小結:(1)相加=總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車從甲城開往乙城,每小時行75千米,一列客車同時從乙城開往B城,每小時行60千米,兩列火車在距離兩城中點30千米處相遇,相遇時兩車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結:(3)到中點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時從學校出發(fā)去少年宮,小巧每分鐘走80米,小胖每分鐘走60米,小巧到達少年宮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宮400米處與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時間。
小結:(4)總路程相等
三、鞏固提升
5、一輛客車和一輛貨車同時從相距250千米的兩地出發(fā),相向而行,客車由于上下車停靠幾站后耽誤了半小時,結果貨車行了2小時后與客車相遇,客車平均每小時行80千米,貨車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6、一輛摩托車以90千米/時的速度去追趕先出發(fā)的汽車,已知汽車的速度是60千米/時,摩托車4小時后追上汽車,汽車比摩托車早出發(fā)幾小時?
7、有甲乙兩個人,甲每分鐘走83米,乙每分鐘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鐘后,甲從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時間剛剛追到離乙40米?
8、一輛汽車從甲地出發(fā),行了60千米后,一輛摩托車也從甲地開出,3小時后與汽車同時到達乙地,已知摩托車的速度是汽車的1、5倍,求兩車各自的速度。
四、思維訓練
9、甲乙兩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鐘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鐘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總結評價路程,速度,時間是行程問題中3個最關鍵的量,所以在新知學習前先搞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
“相遇問題”的概念較多,如“同時出發(fā)”、“相距”、“相遇”、“相對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樣把這些抽象的概念讓學生感性地接觸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體語言讓學生弄明白這些概念,通過生動有趣肢體動作刺激學生的感官,形成兩個物體運動的空間觀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也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過畫線段圖理解了兩車行的路程與總路程的關系,然后放手讓學生嘗試解答例題,這樣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最后通過檢驗求證學生的做法,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板書設計:列方程解應用題(行程)
相遇問題(1)相加=總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點相等
。4)總路程相等
教學反思:
行程問題應用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而對于學生來說卻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應如何突出重點,特別是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一直以來是我們數學教師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是行程問題復習,包含了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教學重點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能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課前的準備,上課的反思,我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深的理解。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很多收獲:
1、合理組織安排教材,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首先復習“速度×時間=路程”這一行程問題的數量關系,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必要的準備,然后用動作語言讓學生了解相遇問題中經常出現的幾個要素,這樣學生觀察起來直觀、易懂,興趣容易調動起來,并以此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然后再通過例題讓學生讀題,說等量關系,畫線段圖等手段理解相遇問題的解決方法。
追及問題與相遇問題都屬于行程問題,追及問題比相遇問題較難理解,避免學生學習枯燥無味,我在引入環(huán)節(jié)是以學生身邊的實例為背景引入的;A練習1,由學生畫圖獨立完成,達到復習相遇問題的特征及相等關系;練習2的出現是對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節(jié)課所復習的第二個內容,相遇和追擊形成對比,區(qū)別不同。由于例題及變式練習是以遞進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其內容又處在同一背景下,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幾個問題間的聯系和差異,使學生明白此類應用題的特征,進一步提煉解應用題的一般思路。
2、運用線段圖進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
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過程,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解應用題的關鍵是審題,理解題意,找到相等關系。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借助學生畫線段圖,分析線段圖中各量間的關系找到題目中隱含的相等關系,從而解決問題。在講解例1時,安排學生讀題畫關鍵詞語,動手演示理解題意,教師教給學生畫線段圖,運用線段圖找到相等關系。在變式練習及例2教學中,由學生嘗試畫線段圖尋找相等關系,學生能很快列出方程進行求解。運用線段圖分析比較數量關系,能夠變抽象為具體,變繁為簡,使等量關系更明確,為學生理解題意加起橋梁。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便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間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把分析問題、尋找等量關系作為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fā),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課的過程中雖然有學生合作學習,動手畫圖找相等關系,但時間短,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fā)現,真正體會線段圖的作用。學生認真畫圖后,我感到純是模仿較多,不會借助線段圖找相等關系。應該好好分析線段圖的用途,是解決較復雜問題常見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注重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逐漸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使我深刻體會到:課前備課時除了要認真研究教材設計好教學內容外,一定要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與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真正促進師生的共同發(fā)展。
4、分層遞進,滿足不同層次需求
在練習中組織了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練習。運用變式練習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題意,開闊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理解題變意不變,方法也不變。拓展題的設計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再思考,以體現“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傊,讓學生經過多層次的練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總之,在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中,我們要借助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理清題意,尋找各量的關系。我感到學生的困惑是讀不懂題意,找不到各量間的關系,不會列方程。通過反思,我再講應用題時,不要快,題目不要貪多,要精,有典型性,適時變式練習,抓各量之間的關系,盡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時刻伴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教學內容】
教材第6頁例2、例3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因數和倍數兩個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首先設疑:18的因數有哪幾個?根據18除以哪些整數的結果是整數,從而求出18的所有因數,由求一個數的因數有多少個過渡到求一個數的倍數,并將兩者進行比較,使學生對因數和倍數的理解上升到一個理性的層面上,同時深化學生的思維。
【學情分析】
根據因數和倍數的定義,例2、例3中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求法,引導學生概括出一個數的最小因數是1,最大因數是它本身;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教學目標】
1.學會求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
2.知道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以此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有序化和條理化。
3.在探索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體會數學內容的奇妙、有趣,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求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
難點:理解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復習導入】
師:我們已經知道數和數之間存在著因數與倍數的關系。下面這些數中,哪些是12的因數?哪些是2的倍數?
1,2,3,4,5,6,7,8,9,10,11,12,13
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巡視。點名匯報、全班反饋。
師:從這些數中,我們找出了12的因數和2的倍數,如果不給出這些數,你能找出12的因數和2的倍數嗎?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因數和倍數(2))
【新知探究】
1.教學例2(找一個數的因數)
師:根據因數和倍數的定義,你一定能找出18的因數有哪幾個。(課件出示例2)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自己的找法。小組代表匯報,全班交流,教師講解:
18除以哪些整數的結果是整數,那些整數就是18的因數。
18÷1=18 18÷3=6 18÷9=2
18÷2=9 18÷6=3 18÷18=1
18的因數有1,2,3,6,9,18。
也可以像右面這樣用圖表示。
師:觀察18的所有因數,你有什么發(fā)現?
師:誰能將這些發(fā)現用數學語言概括出來?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
2.對應練習。
嘗試完成教材第7頁第2題第(1)小題。(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3.教學例3(找一個數的倍數)
師:剛才我們一起找出了一個數所有的因數,你能找出一個數所有的倍數嗎?
(1)課件出示例3:2的倍數有哪些?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索求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
(2)請一個小組組長代表匯報,全班同學反饋,教師講解:
列乘法算式找。用2依次與非零自然數相乘,所得的積就是2的倍數。即2×1=2,2×2=4,2×3=6,2×4=8,……
這里的`積都是2的倍數,所以2的倍數有2,4,6,8,…
也可以表示為
(3)組織學生小結: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表示一個數的倍數時,可以用列舉法,也可以用集合法。
4.對應練習。
(1)3的倍數有哪些?5呢?(通過練習找一個數的倍數,學會用兩種方法表示一個數的倍數)
(2)完成教材第7頁第2題第(2)小題。
【鞏固訓練】
完成教材第7頁第3~5題。
【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例2:18的因數有1,2,3,6,9,18。
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
例3:2的倍數有2,4,6,8,10,…
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計算的基本方法,能正確地進行有關計算;
2、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打通整數、小數、分數加減法之間的內在聯系,為進一步學習異分母加減法做好準備;
3、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以及遷移類推能力、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熟練計算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算理鋪墊
1、你會做加法嗎?試試看。課件出示:25+3=?
28是怎么得來的?可有個一年級的小朋友,他總喜歡把開頭的數對齊了再加(課件)。對嗎?誰能給他講講道理?
生1:3在個位上,要和個位對齊。
生2: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師總結:整數加減法時,只有單位相同的兩個數才能直接相加。(板書:單位相同的數相加減)
2、整數加法是這樣,小數加法呢?出示:0.25+0.3=0.28(課件)
師:這樣做對嗎?(課件出示錯誤豎式)。為什么?
生:小數點要對齊,相同數位對齊。
師總結:計算小數加法時,也是要把單位相同的兩個數直接相加。
二、探索新知
1、學生自己出題。
師:除了整數和小數,我們還學了什么數?
生:分數。
師: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你能試著出幾道分數相加或相減的算式嗎?(生說師板書)
師:同學們出的這些算式,你能按一定的標準分分類嗎?
生:分母相同的分數加減法和分母不同的分數加減法。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板書課題)
2、探究同分母分數加法
、旁囎
師:請同學們先來試著算一算這道2/5+3/5
生:2+3=5,所以是1;
師:這么簡單?就用1+3得4?干脆寫4算了,為什么還要帶上個分母?
我發(fā)現還有同學是這樣算的.:+=,你們看對嗎?為什么就不對了呢?
生:……
師:看來簡單的題目背后,還有值得我們研究的道理。為了更好地弄清這些道理,請大家利用手中的長方形、正方形或圓形紙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加的過程,然后說一說這樣計算的道理。
、、生折紙、涂色,探索算理。
、恰⒔涣。
生1:示長方形紙片;生2:正方形紙片;……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講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就是:3個加2個是5個,也就是。(課件演示)板書正確的計算過程。
師:(指板書中的3個)在這里都表示什么?說明了什么?
生:在計算過程中,分數單位相同。(板書)
師:可是王老師在另一班上課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在聽了那么多解釋后,他還是認為是對的,他也畫圖了:
師:我知道他是錯的,但是我說服不了他,你能幫幫我嗎?他錯在哪里?
生:爸爸媽媽吃的是同一個整體,是一個整體,不能再畫一個。
師:你是不是這個意思:這個3份和2份是在同一個8份里面的,不能再畫一個8份。也就是說這里的總份數沒有變。
如果合起來看這個三份還是不是?是不是就成了?
同樣的道理這個兩份還是不是?也就成了,所以和合起來是。
、仍囎鰧W生自己出的題:
展示學生計算情況及結果。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3、探索同分數減法
師:分數加法我們會計算了,減法你會算嗎?請你聯系分數加法的算理試著計算-
師:下面,請同桌一起用你喜歡的方法互相解釋解釋:
生:用組成解釋,(3)個()減去(2)個()得到(1)個(),也就是。
師:誰聽懂了,誰再來說說?
師:我們再結合圖形來看看:(課件)——生:復述
指名板演。說說為什么這樣算?
師:誰能試著出幾道這樣的分數減法給大家做做?
(生互相出題,大家算。要求寫出完整的計算過程。)
4、總結算法,溝通算理
師:回過頭來看一下我們剛才計算的這些題目,你能發(fā)現什么?想一想,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應該怎樣計算?(小組交流)
生: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師板書)
師:為什么分母不變?
生: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
師:這句話真熟悉,請大家聯系已經學過的整數、小數加減法,看看它們在計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嗎?
生:都是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5~66頁例2,第66頁課堂活動,練習十四第4~7題。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概括歸納成法則。
2. 能靈活地運用計算法則,正確地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
3. 培養(yǎng)同學們對知識的遷移、歸納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熟練地運用通分的方法解決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相加減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
1. 我會算。(口答)
2/5+1/5 5/8-3/8 5/6+4/6 9/7-4/7 1/8+7/8
13/17-5/17 5/9-5/9 2/19+5/19+1/19
抽學生說答案。
師:這幾道題有什么共同特點?我們是怎樣計算的?計算的結果要注意什么?抽生說一說。
小結:分母相同的分數相加減,只要把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最后的結果要化成最簡分數。
2. 我能算:3/4+1/2,7/8-1/4。
抽兩生上臺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
師: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會把分母不同的分數變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再進行計算。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研究在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時,怎樣做得又對又快。
板書課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二、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 教學例2
板書:8/9-5/6。
學生動筆嘗試計算8/9-5/6。
小組交流算法,并對同伴的算法進行評價。
學生匯報,全班交流。
生1:先通分,要把兩個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因為9×6=54,所以把54作為兩個分數的公分
母,這樣8/9-5/6=48/54-45/54=3/54=1/18。
教師板書:8/9-5/6=48/54-45/54=3/54=1/18。
生2:我也是先通分,把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通分時,只需要把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18,作為兩個分數的公分母,也就是8/9-5/6=16/18-15/18=1/18。
教師板書:8/9-5/6=16/18-15/18=1/18。
師小結:這兩種方法都行,都是先通分,把兩個分數化成同分母的分數,再計算。
2. 選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2/15+7/10
學生獨立完成,抽生匯報。
生1:先通分,找出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30做公分母,得到4/30+21/30=25/30=5/6。
教師板書:2/15+7/10=4/30+21/30=25/30=5/6。
生2:因為15×10=150,所以兩個分數通分后得到20/150+105/150=125/150=5/6。
教師板書:2/15+7/10=20/150+105/150=125/150=5/6。
生3:我用15和10的公倍數60做公分母,通分后是8/60+42/60=50/60=5/6。
教師板書:2/15+7/10=8/60+42/60=50/60=5/6。
……
算法的優(yōu)化:引導學生發(fā)現,這些方法中第一種方法更簡便些。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做公分母,數據小一些,便于計算,不容易出錯。
3. 嘗試練習:試一試
教材第66頁,例2的試一試。
計算:5/6+7/8 15/17-2/3 1/8-5/12 3/8+1/5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并個別輔導。
小組內交流計算方法。
集體訂正。
4. 梳理算法
師:同學們通過積極動腦、動手,能正確的、比較熟練的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你能用自
己的話說說我們是怎樣計算的?
抽生說一說。
指導學生讀課本第66頁,并勾畫下來。提醒補充:計算的最后結果要化成最簡分數。
三、鞏固練習,拓展深化
1. 課堂活動第1題。
學生獨立計算。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每組算式的分母有什么特點?(兩個數為互質數)
再引導學生觀察,像這樣的算式在計算上有什么竅門?(分母的乘積為結果的分母,分子的和
或差為結果的分子。)
2. 課堂活動第2題。
學生4人小組開展活動。
。1)獨立完成計算題。小組內交流第一小題的答案并相互訂正。
。2)組內統(tǒng)計全對的同學人數,并完成第2小題。
。3)同桌互相口頭提問題,并列式解答。
3. 練習十四第4,5,6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總結全課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系,發(fā)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難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等;投影片;動畫。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設計:
一、復習準備
1、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老師明確: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2、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墨水瓶盒等。教師提問:這些物體的各部分都在一個面上嗎?(不是)教師明確:這些物體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它們都是立體圖形。
3、引入: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有什么特征。
教師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二、學習新課
。ㄒ唬╅L方體的特征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教師提問: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么圍成的?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么?請摸一模三條棱相交處有什么?
教師板書:面、棱、頂點
2、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演示動畫“長方體的特征”】
討論提綱:
、匍L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關系?
、陂L方體有多少條棱?棱的位置、長短有什么關系?
、坶L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條,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
頂點:8個。
教師:請完整地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征。
3。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qū)別。
老師提問: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qū)別呢?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你能看見幾條棱?哪幾條棱?
教師介紹長方體的畫法:看不見的棱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后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
4。出示長方體框架觀察。
教師提問:框架上的12條棱可以分幾組?怎樣分?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
教師明確: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ǘ┱襟w特征
1、【演示動畫“正方體的特征”】
教師提問: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么變化?(長、寬、高變?yōu)橄嗟,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yōu)檎襟w)
2、對照長方體的特征學生自己研究正方體的特征。學生討論、歸納后,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條棱長度都相等。
頂:8個。
3。學生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相同點:面、棱、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
不同點:在面的形狀、面積、棱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提問: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征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能應用公式求圓的直徑或半徑,正確解決求圓的直徑或半徑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通過圓的周長公式的實際應用,進一步掌握圓的半徑、直徑和周長間的關系,感受利用公式列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探索已知圓的周長,求這個圓的直徑或半徑的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圓的周長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什么是圓的周長?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是什么?
2.把圓規(guī)兩腳尖分開4厘米畫一個圓,這個圓的半徑是多少?直徑呢?周長呢?
指名回答,明確計算方法。
3.知道圓的直徑和半徑,我們能很快算出圓的周長。如果只知道圓的周長,我們能算出它的直徑和半徑嗎?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繼續(xù)研究圓周長的知識。
二、自主先學
出示例6和導學單
1.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是什么?。
2.如何準確地測算出這個花壇的直徑?
3.還有別的方法嗎?
三、小組討論
四、交流展示
方法一:列方程解答。 解:設花壇的直徑是x米。
3. 14x=251.2
x=251. 23. 14
x=80
答:花壇的直徑是80米。
方法二:算術方法解答。 251. 23. 14 =80(米)
答:花壇的直徑是80米。
五、質疑拓展
問:兩種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你喜歡什么方法?為什么?
小結:這兩種方法都是根據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列方程是順著題意思考,用除法計算是直接利用周長公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計算。
問:已知圓的周長,如何求圓的半徑或直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①列方程解答。②d=C r=C 2
六、檢測反饋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交流。
提醒學生估算時,可將圓周率看作3,并使學生意識到3比圓周率實際值小了一些,所以周長也應該適當估小一點。
2.完成練習十上第6題
各自填表,說說半徑、直徑和周長的關系
3.完成練習十四第8題。
。1)借助圓柱形教具演示,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 樹干橫截面
。2)學生獨立思考并計算。
。3)集體交流。
4.完成練習十四第9題。
。1)理解拱門的高度的含義。
。2)學生獨立計算。
。3)集體訂正。
5.完成練習十四第10題。
。1)學生獨立思考。
。2)集體交流,明確:先求出花圃的周長,再求出種的棵數。
6.作業(yè):練習十四第8、10題。
七、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初步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2.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同時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3.在活動中使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
課件,若干個1立方厘米小正方塊
學具準備:
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16塊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復習引入
師: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體積和體積單位,誰來說說什么是物體的體積?請同學們用合適的體積單位填空。
2、昨天的知識大家掌握的很好,今天我們一起利用這些知識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板書課題)。請同學們齊讀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3、相信同學們能運用手中的學具,勤于動手,善于思考,快樂合作,獲得新知識。
二、民主導學
師:可見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大家請看大屏幕,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學情欲設)
生1、可以分割成以立方厘米的小塊,看看一共有多少塊,就有多少立方厘米。
生2、可以量一量。
生3、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我們可以像以前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樣想辦法找出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老師認為這個提議不錯,你們認為呢?
師:誰來猜一猜長方體的體積怎樣計算?這個猜想對嗎?我們來一起驗證。好,請同學們看今天的第一個學習任務。
任務呈現:
用一些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不同長方體,并完成下表:
出示表格。學生四人一小組,每組一張表格。
長
(厘米)
寬
(厘米)
高
(厘米)
小正方體的數量
長方體的體積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出4個不同的長方體,觀察擺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把上面的表格填寫完整。并在小組中討論你發(fā)現了什么。
自主學習
學生活動,師巡視。
展示交流
師:同學們擺出了許多不同的長方體,并且填好了表格。哪一組來匯報?
學生黑板前展示表格,并做詳細匯報。
引導學生觀察表格,
師:觀察表格中的數據,從中你能發(fā)現什么呢?
師:通過觀察比較,同學們有了很大的發(fā)現: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它的長、寬、高的乘積。(板書:)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任務2、繼續(xù)驗證
課件出示: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出下面的長方體,各需要多少個?先想一想,再擺一擺。請一個同學上臺操作。
1、長4厘米,寬1厘米,高1厘米。
2、長4厘米、寬3厘米、高1厘米。
3、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
師:這是三個不同的長方體,根據剛才的發(fā)現你能說出它們的體積嗎?生回答:4×1×1=4立方厘米4×3×1=12立方厘米4×3×2=24立方厘米
師:那究竟對不對呢?讓我們再來擺一擺。
學生小組討論,動手操作,指名一生上臺操作。師巡視。
師:和我們之前的猜想一樣嗎?
師:根據剛才的驗證,得出之前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h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你能字母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嗎?
V=abh
師:那如果再給你一個長7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一共要用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它的體積是多少呢?出示例1
課件出示:
師:7×4×3=84立方厘米,所以它的體積就是84立方厘米。
師: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就是什么圖形?你能直接寫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說一說。
學生匯報:
因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在正方體中長,寬,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長、寬、高都叫棱長,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變換后,雖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寫出來不相同,但計算方法的實質是一樣的,都是長×寬×高。
課件出示正方體,出示公式。
師: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也可以用字母來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時,還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書上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請大家打開課本看一看。學生閱讀課本。課件出示
正方體的體積:V=a
師:寫的時候,3要寫在a的右上角,并且要寫的小一些。
小訓練:完成例2,在練習本上完成,集體訂正。
三、鞏固應用
1、口答題
2、判斷題
3、解答題
四、拓展延伸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在生活中運用的很多,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師: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出示:
品名:正方體收納凳
尺寸:30×30×30
材質:滌綸+PP不織布+纖維板
顏色:黑白
師:你能看懂這個說明書嗎?
師:如果要往這里放一個長40cm寬20cm高10cm的玩具箱,能放入到收納凳里嗎?
師:看來不能光比較體積的大小,還要聯系實際情況,看看長寬高是否都符合要求。
五、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你都有哪些收獲?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
教學內容來源: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
教學主題:《長方體的認識》
課時:第一課時
授課對象:五年級學生
【課程標準要求】
1.學段目標:探索一些圖形的形狀、大小,了解一些幾何體的基本特征。
2.課程內容: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在其認知過程中仍占主導地位。因此,要本著“邊操作邊感悟”的原則,按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從生活實際引入,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探索新知識的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去。將抽象的知識變成了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東西,學生在觀察和操作中,對知識的思考與實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動促思。但讓學生學會靈活地、有序地思考,并用自己的語言形象的表述發(fā)現的特征,學生往往有一種心已知、口難述的困惑,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及時進行引導點撥。
【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演示等活動,知道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的面圍成的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的含義,會看長方體直觀圖。(CS)
2.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動,發(fā)現長方體的特征,會用數學語言正確描述長方體的特征。(CS)
3.能運用長方體的特征,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進一步積累圖形和幾何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想象能力,發(fā)展數學思考。(CS)
【評價任務】
1.能識別長方體的實物,會看長方體的直觀圖,會辨認長方體的長、寬、高。(DO1)
2.會用數學語言正確描述長方體的特征。(DO2)
3.能運用長方體的特征,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DO3)
【資源與建議】
1.對教材的簡單分析
《長方體的認識》是課標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第一課時的內容,屬于空間與圖形的內容,是一節(jié)概念課,這部分內容是在低年級初步認識了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已經能識別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等立體圖形,并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特征、周長和面積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進一步認識其他立體圖形和學習有關計算打好基礎。本課時內容主要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為后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了準備
2.設計思路
根據本節(jié)課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及教材的編寫特點,我在設計學習過程是,力求體現以下兩點:
。1)新課的引入顧及到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物,開門見山,直接引入課題。誘使學生的思維在新舊知識矛盾的焦點上迅速展開。學會不僅明確了學習目標,而且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2)整個學習過程力求在老師的主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習中充分相信學生,給他們足夠的思維活動空間,讓孩子們有充分展示自己的發(fā)現的機會,使他們真正成為認識活動的主人。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等實踐活動,逐步認識長方體的特征。
3.對資源的分析、建議:
。1)學生:本班34名學生,按學生的學業(yè)質量可以分為四組。第一組、第二組和第三組都是10名,第四組4名。課堂上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檢測,檢驗目標達成度。
。2)座位:將第三組和第四組待優(yōu)生的14名學生與第一組和第二組的學優(yōu)生排成同位,方便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交流學習。
。3)教師準備:多媒體教學設施、長方體實物兩個,其中一個是兩面是正方形的。
。4)學生準備:自帶生活中的長方體形狀的物品。
(5)學習單:有效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和策略,有效保障學生自主、合作的經歷學習過程;有效實施對不同學生的分層指導。
4.學習流程:溫故引新揭示課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課堂小結引發(fā)思考
5.學習重點:經歷探究長方體特征的全過程,發(fā)現長方體的特征。
學習難點:長方體的長、寬、高,建立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通過觀察、操作、演示、課件動畫展示來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
【學習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溫故引新揭示課題(3分鐘)
活動一:溫故
課件出示平面圖形:回顧學過的平面圖形。
活動二:引新
課件出示主題圖:這些都是什么形狀的?(板書課題)
活動三:舉例
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形狀是長方體的物體?
環(huán)節(jié)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鐘)
活動一:研究面
1.摸一摸,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
2.面有什么特征?
3.你能給每個面取個名字嗎?
4.圍成長方體的這些面可以分成幾組?
活動二:研究棱
1.摸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一條邊,這條邊是長方體的什么?
2.長方體有幾條棱?
3.這些棱有什么特征?
4.你能給這些棱分分組嗎?
活動三:研究頂點
1.摸一摸,三條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長方體的什么?
2.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O)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15分鐘)
活動一:判一判
活動二:說一說
活動三:填一填
環(huán)節(jié)四課堂小結引發(fā)思考(2分鐘)
活動一: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研究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活動二:引發(fā)思考
關于長方體,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附: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面:6個相對的面大小相等
棱:12條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頂點:8個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
2.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3.讓學生體會圖形變換在生活中的應用,利用圖形變換進行圖案設計,感受圖案帶來的美感和數學的應用價值。
重點難點:
理解、掌握在方格紙上旋轉90的特征和性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要想把旋轉現象描述清楚,應該怎么說?
2.鐘表上分針從12轉到6,轉了多少度?這時時針轉了多少度?
二、新課講授
1.探索旋轉圖形的特征和性質。
。1)教師用課件出示教材第84頁例2三角形繞點O順時針旋轉90的圖形。
教師:剛才觀察三角形的旋轉過程你發(fā)現了什么?你怎樣判斷三角形是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
組織學生觀察,并在小組中交流討論。
。2)三角形旋轉后,三角形有什么變化?
教師再次演示風車旋轉的過程,讓學生觀察。然后組織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并匯報。(教師注意引導)
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風車旋轉后,不僅是每個三角形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而且,每條線段,每個頂點,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
。3)揭示旋轉的特征和性質。
教師:從畫面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轉后,位置都發(fā)生了變化,那什么是沒有變化的呢?(①三角形的形狀沒有變;②點O的位置沒有變;③對應線段的長度沒有變;④對應線段的夾角沒有變。)
如果我們將三角形在旋轉后的基礎上,繼續(xù)繞點O順時針旋轉180,那么三角形應該轉到什么位置?
2.學習畫出旋轉后的圖形。
。1)教師出示教材第84頁例3。
教師:怎樣畫出三角形繞O點順時針旋轉90后的圖形呢?
組織學生先在小組中討論交流:是怎樣旋轉的?應該怎樣畫出旋轉后的圖形?
學生匯報時可能會說出:①先畫出點A,OA垂直于OA,點A與O的距離是6格;②再用同樣的.方法畫出點B;③然后把點OA,OB,AB連接起來。
(2)組織學生在課本上畫一畫,然后相互交流檢查。
3.完成第83頁做一做。
4.完成課本第84頁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讓學生獨立畫。再全班匯報交流,最后教師小結。結合生活中的數學介紹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課堂作業(yè)
1.完成課本第84頁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頁練習二十一第4~6題
(1)第3題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有關對稱、平移和旋轉變換的知識進行判斷,注意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體會圖形變換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第4題練習時,可以放手讓學生設計,再進行交流,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進一步理解旋轉的特點和性質,體會旋轉所創(chuàng)造的美。
3.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3題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利用圖形變換進行圖案設計,讓我們感受到了圖案帶來的美感。
教學板書:
欣賞與設計
變換旋轉90時,中心點的位置不變,其他部分都以相同的方向旋轉90旋轉后的圖形與旋轉前的圖形只是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大小不變,對應線段長度不變。
教學反思:
在教學時,我把旋轉的三要素中心點、方向、角度作為重點來突破,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旋轉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試圖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圖形變換的特點,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個別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需要加強。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
【課時安排】
1課時
【預習導航】
預習要求
☆ 回顧課本的內容,進一步鞏固求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
☆溫馨提醒:感覺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新知探究】
基礎練習
A檔
1.填空。
。1)3的因數有( )個,20的因數有( )個,( )的因數只有1個。
。2)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減去它的最大因數,差是( )。
。3)一個數的最小倍數隊以它的最大因數,商是( )。
。4)一個自然數比20小,它既是2的倍數,又有因數是7,這個自然數是( )。
2.猜猜我是誰。
。1)我是27的因數,又是3的倍數。我是( )
。2)我的最大因數和最小倍數都是60.我是( )
(3)它是33的`因數,又是11的因數,它不是1哦,那它是( )
3.一個數是63的因數,同時也是9的倍數,這個數可能是多少?
4.小明想在釘子板上圍一個面積是24cm2的長方形(釘子板上每格的面積是1 cm2)。想一想,他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長、寬各是多少?
【精煉反饋】
B檔
1.老師的年齡在20歲和40歲之間,既是6的倍數,又是9的倍數,請猜猜老師今年幾歲?
2.用9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一共有多少咱不同的拼法?
3.五年級一班在一次數學測試中,平均分為90分,總分為4680分,則該班有學生多少人?
4.把55個橘子分給甲、乙、丙三人,甲得到的橘子數是乙的2倍,且甲、乙得到橘子數都比丙多,丙得到的橘子數比10多,則甲、乙、丙三人各得多少個?
【學習小結】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學習,你收獲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拓展延伸】
2的倍數的故事
在古老的印度,連年征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國王為此事傷透腦筋,國臣建議宴請地方有名的術士,來為國王解憂。國王見到術士,大為歡喜,言明戰(zhàn)勝之后必有重賞,術士卻跟國王說,我不要金銀珠寶,我只要米就好了。國王很納悶,米這事太簡單了,就爽快地答應了。術士跟國王說,我要在棋盤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兩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第五格放十六!源祟愅,放到格子用完為止。國王一想,這還不簡單,米多的是,于是答應地很干脆。
結果,戰(zhàn)事果然為之逆轉,術士凱旋歸來,國王依約給米,才發(fā)現不得了了,若依約給米,整個糧倉,包括國庫都不夠給的。
這就是倍數增加的威力。
易錯收集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認識自然數,知道自然數的有關知識
2、了解自然數的六種含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自然數的認識
難點:自然數的含義
教學媒體:教學平臺
課前學生準備:課堂練習本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直接寫得數:
0.29-0.17= 8.36÷0.1= 1.6+2.5= 0.3×0.3=
0.01×3.4= 8.3-4.7+1.7= 12.4×101-12.4=
一、引入階段。
1、揭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知識:自然數。
2、什么叫做自然數?課本P6
二、中心階段。
1、最小的自然數是幾?“0”是自然數的`一個起點,它是最小的自然數,有沒有最大的自然數呢?(學生自由討論)
2、讀一讀:9,4608,0000,0000
九兆四千六百零八億
這是小巧讀到的最大的自然數,這是最大的自然數嗎?
9460800000000+1比9460800000000大
小結:沒有最大的自然數
2、自然數可以表示什么呢?比如“3”這個數?
學生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歸納板書:
有關知識 含義
0是自然數 序數:第幾個
每一個自然數都只有一個 基數:幾個
自然數接在它的后面 次數:多少次
自然數n的后一個自然數是“n+1” 量數、大。憾嚅L、多大、多重
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 計算結果
代碼:電話號碼、郵政編碼、坐標等
三、鞏固練習:
1、下面各數,哪些是自然數,請你將它們圈出來。
8、39、、1、0、72、0.06、4987、328
2、填空題:
1、2、3、······這些用來計數和編序的數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他們被稱為( )
后來人們又把表示“沒有”的( )也歸為自然數。自然數可以表示( )、( )、( )、( )、( )、( )、( )等很多不同的含義。
自然數n后一個自然數是( )。
3、判斷:
(1)最小的自然數是1。( )
。2)兩個自然數的差一定是自然數。( )
(3)在相鄰的兩個自然數中,后一個數總比前一個數大1。( )
。4)一個自然數不是單數,就是雙數。( )
(5)最大的自然數是99999999999。( )
三、總結。
檢測目標達成的練習:
選擇題:
1、下列各數中( )是自然數。
A、1 B、1.1 C、 D、以上都不是
2、最小的自然數是( )
A、0 B、1 C、0.1 D、不存在
3、最大的自然數是( )
A、9 B、99 C、9999999999 D、不存在
4、如果一個自然數是a,那么接在它后面的一個自然數是( )
A、a-1 B、a C、a+1 D、a+2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03-13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01-19
數學下冊教案03-16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2-09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09
五年級啊數學下冊教案02-28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優(yōu)秀04-22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7-22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03-13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