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家長請勿輕許愿
甘肅蘭州外國語高級中學 張輔良
一年一度的中小學期末考試快到了,家長為了鼓勵自己的孩子認真復習考出好成績,便許下種種諾言,諸如考的好或名次進幾名,給與物質(zhì)獎勵,家長的愿望是好的,都希望孩子有所長進,但這一行為潛伏的弊端是無窮的,值得家長慎重。筆者曾就所帶兩班學生是否擁有手機設(shè)計了一組問題進行了調(diào)查,其中有一道題是這樣的“你的手機從何途徑的來的?A家長為了聯(lián)系方便買的,B因為學習進步獎的,C自己買的,D其他途徑”。調(diào)查了130個學生,有手機的是26個,占所調(diào)查人數(shù)的20%,其中因?qū)W習進步作為獎品而得到得是14人,占手機擁有學生的53%。就此我又調(diào)查了部分學生的家長,有些家長是做生意的,經(jīng)常在外沒時間管教孩子,給孩子一個物質(zhì)刺激,促進孩子的學習,有些家長面對孩子的教育,束手無策,唯孩子是聽,只要學習什么條件都答應。這些學生往往在班上,成績處于下游,學習習慣不好,違紀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當然,為了得到獎品,有的學生經(jīng)過努力暫時進步了幾名,而有的學生為了獎品鋌而走險,做出了許多考試違紀行為,有的學生得到獎品后,往往玩物喪志,成績又直線下滑。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事與愿違的后果呢?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的研究成果正能解釋這一問題。1971年,愛德華•德西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讓學生在實驗室里解答一組有趣味的智力題,不動腦筋還難以回答。德西把被試學生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和控制組,同時在不同的教室進行。實驗組的學生每做完一道題便可得到1美元的報酬,而控制組的學生做完后無任何獎勵,隔一段時間后所有學生休息一會兒,被試學生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觀察發(fā)現(xiàn),控制組的學生繼續(xù)解題的人數(shù)明顯多于實驗組,時間越長,這種反差就越顯著。由此,這位心理學家得出結(jié)論:當一個人正對活動充滿興趣時,給他提供外部的物質(zhì)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的吸引力.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本身的內(nèi)在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機,此時的最好獎勵辦法是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嘗試和交流。因此,在德西的實驗中,那些有一定難度的有趣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解出難題又正好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增進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而此時如果給學生以物質(zhì)獎勵,則會使學生把主要的學習目標置于腦后而不顧,只在乎當前的獎勵,甚至于把獎勵當成學習的主要目標,轉(zhuǎn)移學習興趣,降低學習效果,這一結(jié)果顯然與家長的初衷相去甚遠。
德西的實驗結(jié)論對我們改進教育方式很有啟迪,作為一個家長,首先應該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幫助孩子獲得成功和樂趣;其次不能以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看待成長的下一代,尤其一些經(jīng)商的家長,總認為金錢是萬能的,但在教育孩子學習的問題上顯然是行不通的,這樣做會使孩子迷失方向,感受不到在實現(xiàn)理想的過程中的成功體驗,孩子在學習上怕吃苦,干任何事和利益掛鉤,在集體里無服務意識,怕吃虧,我們一直所倡導的中華民族美德中的大公無私,無私奉獻不具備,就連最起碼的道德底線也達不到。再者,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孩子的學習有利的,諸如買書,或體育器械,對他的心身健康有幫助,如果獎勵一些諸如手機的東西,便于和孩子之間的聯(lián)系,本無可厚非,但有些學生以此在同學之間炫耀,在學生間引起攀比,給學校教育帶來了不良影響,有些學生上課鈴聲不斷,干擾老師的正常教學秩序。就是在發(fā)達的西方國家,中學生是不準帶手機的,《素質(zhì)教育在美國》一書中談到,在美國,學生如有不當?shù)臇|西帶進學校,如手機,學校一律沒收,并不再還給學生。相比之下,我們也沒收,但沒收后要求學生家長來校認領(lǐng)。一名高中學生的家長認領(lǐng)時還跟老師說,你們學校管得太嚴了,現(xiàn)在都啥時代了,俺孩子在初中就給他買了手機。我們的道德教育效率不高,家庭教育的偏差難辭其咎。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以后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這一愿望能不能實現(xiàn),就看我們?yōu)楹⒆拥某砷L做了什么,更要看我們是怎樣做的。
通訊地址:甘肅省蘭州外國語高中
郵政編碼:730000
作者郵箱:zhfl196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