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紀錄片鏡子教師觀后感
紀錄片鏡子教師觀后感(一)
李新菊
前幾天學校給全體教師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yè)——觀看央視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三集共90分鐘的片子,我和十四歲的大兒子、四歲半的小兒子一氣追完了,看后感慨萬千。
這是一部紀錄片,它所記錄的現(xiàn)象和事例其實早已在各種新聞媒體中反復地重演著。問題孩子的現(xiàn)象,親子關系的斷裂都是老生常談的內容,毫無新意可言,可是片子的結尾卻讓我只有嘆息和滿滿的沉重感,片子的結尾是3個在特殊學校生活了三個月后的孩子,最終仍是選擇了與父母期望值完全不一致的生活方式,甚至是離開了父母獨自游歷,他們中只有一個滿18歲才剛成年。我想,這是大部分中國父母都不愿接受的結局吧。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家庭是社會的鏡子。片子里的父母用盡一切辦法希望孩子能回歸原來的樣子,足以證明父母對孩子濃濃的關愛,可為什么結果還是有違人愿?為什么"鏡子"反映出來的是孩子對父母滿滿的抱怨呢?我想是因為父母一直都以自已的方式去付出愛,卻忽略了接受愛的一方的感受和反饋吧。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父母的監(jiān)護下逐漸形成自已的個性并成長,即使同胞所出,父母也做不到付出兩份完全相同的愛,培養(yǎng)成兩個完全一樣的孩子。所以應因孩子的個性付出愛,是每個父母需要學習、摸索和積累的工作,孩子的感受和反饋,是讓父母不斷地調整和改善付出愛的方式,這是一個需要長期付出努力和關注的事業(yè),而不是日常里蒼白無力地嘴里念叨幾句:爸媽很愛你,你該去做功課了之類的句子。愛,也是需要滋養(yǎng)和成長。
太多的父母忙著上班,忙著應酬,忙著應付各種各樣的生活壓力,從小就給孩子一部手機或平板,把孩子送到游樂場或別人家中,他們用自已認為最合適的方式來養(yǎng)育孩子,卻不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向父母傾訴,需要更多更多的家庭活動時間。父母極少與孩子分享愛,分享彼此的生活,最終,孩子也如"鏡子"一般,不再與父母分享自已的生活。孩子與父母的精神交流一旦斷裂,絕不是三個月的特殊學校生活和心理咨詢能夠挽回的,親子關系斷裂的心靈創(chuàng)傷也許伴隨孩子一輩子,甚至可能延續(xù)到孩子的后代,并擴大影響到社會。
90分鐘的片子里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心理咨詢師李品寬老師所言: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這三十年……我們在享受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成果的同時,精神的構建是滯后了。確實,特別是家庭關系的精神構建大大落后了。從片子里,我注意到一個小數(shù)據(jù),進入特殊學校生活的孩子多數(shù)是男孩子,從教育角度來看,父親在孩子特別是兒子的教育中的榜樣作用不可取代。多希望我們的父母,不要再堂而皇之的以工作為理由,委托其中一方作代表,母代父職或父代母職地陪伴孩子成長,孩子需要父母不同身份的愛,需要真實有效的陪伴,更需要社會的支持、鼓勵和正面宣傳。孩子們需要在父母身上學習愛的能力,了解愛也需要滋養(yǎng)和成長,才會在日后的生活中傳播愛,并在付出愛的時候獲得幸福感。
臨睡前,我抱著小兒子與大兒子討論著片中的各種細節(jié),我很慶幸在陪伴他們成長的時候,我收獲了他們對我的信任和每天的笑容。
愿天下父母都能早一點、再早一點,多一點、再多一點與孩子共享天倫之樂!
紀錄片鏡子教師觀后感(二)
肖俊
《鏡子》第一集開場"教育培訓機構"的出現(xiàn),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個節(jié)目:對"臨沂四院楊永信"的"電擊療法"治療學生網癮、早戀、輟學等。當時一起看節(jié)目的兒子說:"媽媽,如果我也叛逆了,有了各種問題,你會把我送去嗎?"我含著眼淚堅定地說:"兒子,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都是很正常的,媽媽會陪你一起成長!放心,媽媽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我相信你是個好孩子,媽媽也努力做一個好媽媽!"記得很清楚,我和兒子抱在一起哭了一會兒,為了電視中哭訴自己被父母送去"四院"遭受了"慘絕人寰"的孩子們而哭,也為了那些打著"愛"的名義控制折磨孩子的無知的家長們而哭。
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了,想起節(jié)目中孩子們哭訴自己惡魔般的經歷,我都會心痛到淚流滿面,不能自已!剁R子》中18歲的宴恒在培訓結束時的一段話直擊人的心靈,捫心自問,我們家長—所謂孩子們眼中的"主人",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宴恒說:"我是一個聽話的機器人,(m.gymyzhishaji.com)18年來,我一直很聽話,什么事情都照主人的吩咐乖乖去做。直到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叛逆,機器人長大了!),主人手足無措了,將我所有好的、壞的程序全部刪除。于是,機器人慢慢地走向滅亡".孩子是我們終將要培養(yǎng)成才的"機器人"嗎?只要乖乖聽話,一切OK;只要學習成績好,一切OK;只要順著家長的指路前行,一切OK!可是"主人們","機器人"是會長大的,他們有了自己的思想,他們有了自己的夢想,他們有權選擇屬于自己的理想之路。在這條"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才之路上,家長和學生如何攜手快樂前行,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鏡子》中的三個主人公:14歲的澤清,16歲的家明,17歲的張釗。本是風華正茂的年齡,本是為理想奮斗的年齡?墒,他們卻走進了一片荒野,這里沒有關愛,沒有春天,這里只有四面楚歌,這里只有帶著"愛的枷鎖"等你出現(xiàn)的父母!剁R子》中的"教育培訓機構"或許有幾分可信,可是,其它任何打著"管教"、"教育"幌子的機構都是一群惡狼般的幫兇!
家明父親(大學本科,教育文盲)說:兒子要唱歌、畫畫、做一個自由的人,那怎么行呢?教育機構去接(抓)孩子時,父母在室外哭泣,房間里傳出聲嘶力竭地喊聲:"放開我!放開我……"(寫作一度停止,不能控制的哽咽,很想對家明的父母說,就在"放開我"的撕裂聲傳來時,你們本應該沖進房間,沖進"荒野"擁抱自己的孩子……)
心理輔導老師對家明父親的評價是"死不悔改",說父親是一頭一直在拉磨(磨指孩子)的驢。老師問父親累嗎?父親說:"不累,很充實!"但是有一天磨累了,不轉了,于是,驢就徹底瘋狂了。(評價:家長不要做"死不悔改"、一直低頭拉磨的倔驢!"磨"也是有生命的!)
《鏡子》中折射出孩子們共同認為的三條不能碰的高壓線是:1.網癮 2.早戀 3.輟學。可是,高強度極端家庭環(huán)境下,這三條高壓線變成了孩子回擊家長最有力的武器,可悲可嘆!片中家長說:要讓家長改變,難道永遠不讓孩子上學嗎?這永遠做不到。腦中浮現(xiàn)某視頻中因父親把兒子手機扔到樓下,兒子隨即跳樓而亡,頓時陰陽兩隔,父親與兒子永遠也不能再做"父子"了。孩子健康地來到我們身邊,本是一件多么感恩的事情。為什么在成長的道路上,家長反而變成了使"健康"不再的"劊子手".
引用俞敏洪的一句話點評結尾: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文中觀點僅代表自己,一個身為媽媽和老師雙重身份的自己。與大家共勉,我思故我在!
【紀錄片鏡子教師觀后感】相關文章: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心得08-30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心得10篇08-30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02-15
鏡子紀錄片觀后感07-27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4篇02-15
鏡子08-17
鏡子的作文04-09
鏡子的作文11-26
鏡子的作文12-12
張麗莉老師紀錄片觀后感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