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讀后感3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巨流河》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巨流河》讀后感1
最近在讀齊邦媛女士(生于1924年2月)的《巨流河》,我和作者也算是半個同鄉(xiāng),家鄉(xiāng)離得不遠。書中描述的那種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情景也留在我對童年的回憶里。這本書是父親推薦給我的,連同后續(xù)出版的《洄瀾相逢巨流河》一起隔山隔水的寄到我的手里,但我一直沒有時間潛心閱讀,這次一捧起來就放不下了。細心的父親還把書中自己不認識的字查了字典、標了拼音和釋義,他甚至還查了一個英文單詞的意思(由于作者的職業(yè)是臺大英文系教授,所以書中會不時出現(xiàn)一些英語的原文)。我在閱讀的時候也繼續(xù)把自己不認識的字和叫不準意思詞查好并標注,希望文文有一天再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省去查字典的時間。
由于各種瑣事纏身,這本書我才讀到一半,但作者對自己一生經(jīng)歷的娓娓道來、平實的敘述、樸實的語言卻深深打動了我,對戰(zhàn)火中的經(jīng)歷能如此平靜的講述,甚至需要無數(shù)次回憶整理自己的往事,哪怕它是那樣的傷痕累累也無所謂。作者身處亂世仍能安心求學、到臺灣后繼續(xù)嚴謹治學、不倦教學的精神和人生態(tài)度也是打動我的地方。讀著讀著我的腦海里漸漸浮現(xiàn)出兩個字,而且揮之不去,那就是“堅守”。每個人都是有信仰的,信仰是自己選定而且篤信的,靠著這種不變的信仰支持著我們的內(nèi)心在起起伏伏的凡塵中始終保持堅強和樂觀,這就是堅守的力量,更是不忘初心的源泉。
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齊邦媛女士的親身經(jīng)歷或許更能橫向的為我們展示那段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沒齒難忘的歷史,看似平鋪直敘的字里行間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種樸實無華和情真意切。作為一個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知識女性,她一直堅守自己的信念和本分踏實為人,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華樸實育人,守住自己的本心一心一意的生活。
其實,一個人從“入世”到“出世”真正能做到不忘初心、潔身自好的并不多。命運總是會不斷的向我們拋出各種難題來磨練和考驗我們,有的時候也會是各種利益和誘惑,我們也總是要瞻前顧后、權衡利弊后不斷的做出各種選擇、逃離各種誘惑,每一次的決定和選擇都會把我們引向一個不同的方向,就這樣走著走著大家就不知不覺的'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書讀至此,有幾處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小細節(jié),第一處是作者即將就讀國立武漢大學的時候,她的父親給她隨身帶了一些錢,并叮囑她如果有男同學請吃飯一定要把飯錢歸還,作為女孩子是絕對不能占小便宜的。還有一處是作者的初戀因公殉職,她很難過,這時正巧另一位男同學追求她,心思單純的作者就把自己對初戀的追思和惋惜之情一股腦兒的傾訴給了這位男生,后來作者自己說這是犯了“交淺不可言深”的錯誤,但當時的自己并未察覺。
第一個細節(jié)讓我想起了我的一位班主任老師,她是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兼英語老師,初中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那個時候的孩子對世間的事物似懂非懂、模模糊糊,但又極力想要掙脫父母的束縛到大千世界里去小試鋒芒,急于想要把自己的羽翼磨得更加豐滿一些。如果沒有家庭和老師的正確引導是很容易出問題的,我們現(xiàn)在稱之為青春期或叛逆期。我的班主任老師就像齊邦媛女士的父親那樣教了我們很多女生應該懂的規(guī)矩和應該具備的優(yōu)良品格,讓我終生受益。
第二個細節(jié)讓我聯(lián)想到自己,我也是這樣有些事情回過頭看就會覺得如果換做現(xiàn)在的話,應該會處理得更好更明智一些,這就說明人是需要不斷經(jīng)歷然后才能成長的,經(jīng)歷越多成長便越快。
還有一處就是作者在恩師朱光潛先生的建議下改系的事情,于是她從哲學系轉出改讀英文系。這一次的修改和變化使作者的英文才華得到了發(fā)揮和升華,也無形中奠定了她終生從事教學事業(yè)的基礎,齊邦媛女士把臺灣代表性的文學作品翻譯整理并推廣到西方世界,可謂功不可沒。可見好的老師同時也是識千里馬的好伯樂,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這本《巨流河》我還要繼續(xù)讀,路也必須自己走,千帆過后終能遇見令自己心儀和滿意的風景,正所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巨流河》讀后感2
這些年在多個網(wǎng)絡平臺看到對齊邦媛《巨流河》的推薦,有人甚至說這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最好的三本書之一。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我看完了這本書,結論是:不推薦。
在此之前,我剛剛讀完臺灣作家王鼎鈞的“回憶錄四部曲”之《關山奪路》,這一部講的是他(一位山東鄉(xiāng)紳的兒子),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的經(jīng)歷:離開正在就讀的流亡中學,當憲兵,看到東北的變局,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后目睹我軍的勝利,知道這個政權容不下“中上層人士”,所以毅然奔往臺灣。
而齊邦媛的自傳《巨流河》,從她的出生地東北鐵嶺開始(家里有4000畝地),到九一八事變后,到南京投奔父親,并在全面抗戰(zhàn)后,隨父母和流亡學校一路西遷,抗戰(zhàn)結束返回南京北京,后來去臺灣。在日本侵華,舉家遷徙的過程中,在重慶大轟炸的災難中,他們家當然也有過艱難,然而這種艱難與整個時局、與很多人幾乎不能生存相比,作為國民黨高官的女兒,她基本上過著衣食無憂的富足生活。是的,她并不知道民間疾苦,對學校的左派活動不以為然,甚至覺得政治令人厭煩。在她的少年青年時代,在中國“安放不下一張書桌”的年代,她可以躲在書本里欣賞著英文詩的美。這種自認為的“不問世事的文學青年”是有家庭的背景加持的。
在《關山奪路》里,王鼎鈞寫道,抗戰(zhàn)勝利后,流亡重慶的學生為了回到家鄉(xiāng),復員之路是多么艱難,因為軍隊、逃離淪陷區(qū)的民眾、和流亡的貧困學生,都在返回的路上,這是當時有限的運力無法承擔的。而在《巨流河》里,在政府還沒開始運送學生時,齊邦媛已經(jīng)坐美國的軍機到了上海,又坐國民黨的軍機回到北京。
四十年代舉國困難的時期,照片上的她衣著優(yōu)雅,目光自信。她的家里出入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他父親的`朋友,她自己的好友也都是富貴之家,或者某一行業(yè)的頭號人物。她的文中倒也沒有自得自傲。她從小就是在富足的高門大戶中長大,將這一切生活的賜予都視為理所當然。她真的沒有自傲,所謂的享受“特權”只是你們這些普通人的自以為。像她這種喊陳立夫伯伯的人,并不認為那些舉手之勞是什么特權。
我并不是要批判她什么,這個社會從來不是生而平等的。我只是不知道這本書被網(wǎng)上盛贊和力薦的理由是什么?作為一個普通百姓,我對她的生活經(jīng)歷實在沒有共情能力。
在《巨流河》中,我對她少女時期的感情比較感興趣,對她在武大受教于朱光潛非常感興趣,對她講述夫君對臺灣鐵路建設的貢獻不感興趣,對她自己在臺灣的工作成績不感興趣——
本書后半部分就是一份詳細的工作總結,教書交流翻譯,在國外做訪問學者,在中興大學做系主任,在編譯館做中文英譯,改革教材,編纂圖書,后來回臺大外文系從事教學工作,總之,始終都是怎樣的優(yōu)秀,怎樣頗有建樹。(“在編譯館的五年里,夙夜從公,我認真而勇敢地做了很多改革……”“教書三十多年,我沒有發(fā)黃的講義,勤于備課如備戰(zhàn)!保┪也]有懷疑,否定和批判,真的,我相信她真的很努力也很優(yōu)秀,我只是想,這是純粹個人的經(jīng)歷,也無代表性,并不能反映臺灣幾十年的社會建設,可是為什么這本書被如此追捧?
我相信她本人無論是讀書還是工作,是很優(yōu)秀的,但是整部自傳中沒有對自己的任何批評,不僅對她自己,包括對她父親,他是一生“堅持人性尊嚴,民主革新的理想主義者”“秉持理想,堅守原則,篤信自由民主法治的理念”。我想如果我老了寫一本自傳,大概會坦白承認自己人性中的不足,行為中的缺漏,應該和她這種完美的自我認同有很大的區(qū)別。
PS:
1、本書也許是因為自詡的“不問世事”,也許我買的是大陸刪減版,總之并沒有對共黨的太多議論。
2、看到她書中寫到,跟錢穆的交往,與胡適的見面,我心里暗自感嘆,錢穆這些人,當年離開大陸確實是正確的。
《巨流河》讀后感3
這周就像趕鴨子上架,短短的幾天要讀完兩本書,還要寫讀書筆記,頓時感覺壓力山大。時間,真得像海綿里的水,擠擠就有了,很幸運,我參與了這場閱讀,沒有和這篇鴻篇巨著《巨流河》擦肩而過。
《巨流河》是文學家齊邦媛先生在八十歲高齡的時候,花費四年的時間,寫下的個人傳記文學。先生淡淡的筆調(diào),細膩的文字,描述了自己和父親兩代人,縱橫百年的故事。整篇文章,作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平靜的語言,敘述著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文章沒有晦澀難懂的情節(jié),卻處處充斥著濃濃的悲傷,讓人心酸流淚。
齊邦媛先生出生在一個官宦的家庭,爺爺齊鵬大是張作霖奉軍營的旅長,父親齊世英留學德國回家,滿腦子救國救民的新思想,參與了郭松齡兵諫,東北失守后,一家開始亡命天涯。作者從童年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周轉了大半個中國,家鄉(xiāng)淪陷、一路逃亡、張大飛的離世、父親政治生涯遭遇不測……國仇家恨伴隨著少女時代的齊邦媛一直成長到耄耋之年,在整個逃亡的過程,看了無不讓人動容,或許整個故事敘述的太真實,太感人了吧,自己讀著讀著心里就會堵得慌,眼淚嘩嘩地留下來……
整本書也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抗戰(zhàn)期間,兄弟并肩,全民一心的崢嶸歲月。盡管在大半個中國淪陷的情況下,中國的有志之士,依然相信中國不會亡,依然努力的辦教育,讓逃難的學生有學可上。齊邦媛先生也是那不幸中的幸運兒,在敵人的轟炸機下慢慢長大,親歷那些風云流徙。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一路顛沛流離,不但有學可上,有書可讀,還接受了完整的教育,而且是舉國最高水準的教育,有朱光潛大師,吳宓,孟志蓀等學術界名師的指引,有個積極支持他學業(yè)的.老爸,讓人羨慕不已,書中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的話,記憶尤深:“悲憤填胸,深受刺激!念國家極弱至此,夠不自強,奚以圖存?而自強之道端在教育。”這和現(xiàn)在宣傳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如出一轍吧。
教育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作者也正是在南開六年的求學生涯奠定了她一生進修的基礎。當然作者更是一個讓人敬佩的人,無論是在國破家亡的逃難路上,還是愛人、親人陰陽遠隔的苦痛面前,她都沒有放棄自己追求的文學,后來,她背井離鄉(xiāng),遠在臺北,經(jīng)歷了最初的相夫教子以后,踏足校園、留學海外,大學從教、編纂教科書等重要的工作,看似順利,卻又飽受磨難,看似平淡,卻讓我們念念不忘,她這種努力不懈的堅持,讓人欽佩不已。也正是這種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成就了她波瀾壯闊的一生,從此桃李滿天下。
書中讓我最為感動的就是張大飛,那個似哥哥,似朋友,似情人的張大飛,讀完張大飛寫給哥哥的絕筆信,讓我哽咽不止:
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jīng)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個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也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禱告,我沉思,內(nèi)心覺得平靜。
這些年,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則,我死了會害她,我活著也是害她。這些年來我們走著多么不同的道路,我這些年只會升空作戰(zhàn),全神貫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詩書之間,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這必死之身,怎能對她說"我愛你"呢?……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張大飛是《巨流河》里最為動人、最為令人難忘的角色。齊邦媛先生用最為內(nèi)斂圣潔的筆法,用最為至愛精誠的態(tài)度,書寫了她和張大飛的心靈默契,相伴了她一生的靈魂之愛。
最后,齊邦媛先生回到了大陸,見到了闊別已久的巨流河與家鄉(xiāng)的親人,其一生不管經(jīng)歷多少風雨,最終得到了回歸,正如作者自己說的,即使身體的疲勞如霜重壓下的枯枝,即使自知已近油盡燈枯,我由故鄉(xiāng)的追憶迤邐而下,一筆一畫寫到最后一章,印證了一生,就像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評論的: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來概括了她不平凡的一生。也給不可逾越的巨流河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為來自“巨流河”的兩代人做個見證。
【《巨流河》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巨流河》有感(精選19篇)09-20
《巨流河》讀后感(通用9篇)09-15
家鄉(xiāng)的河03-03
家鄉(xiāng)的河作文02-26
河的哭訴作文05-05
關于河的作文05-29
故鄉(xiāng)的河作文06-04
逆流河作文04-02
那條河作文04-08
無名河作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