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外人》讀后感 推薦度:
- 《局外人》讀后感 推薦度:
- 《局外人》 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局外人》讀后感4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局外人》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局外人》讀后感1
周末不要閑著了,來看本吧。
這五本小說不僅內(nèi)容精彩,而且特別適合沒有閱讀習(xí)慣的同學(xué)培養(yǎng)閱讀習(xí)慣,畢竟短篇小說不會有很大的閱讀壓力。
1
《活著》
作者:余華
豆瓣評分:9.1
這本書多有名,我就不說了,幾乎所有的推薦書單上面都有它。
《肖申克的救贖》里男主說過這樣一句臺詞:要么忙著活,要么忙著死。
《活著》的主人公富貴顯然是前一種。
作者只是用非常平實的筆調(diào)記錄了富貴的一生,無非是人生的起起落落,只是這個起起落落的太過極致,就是死亡。每一次富貴感受到一些溫暖和希望的時候,就在短暫的瞬間破滅......這樣希望失望的輪流交替,直到身邊的人都離開,除了他的大黃牛。
本來是非常殘忍的結(jié)局,但是最后富貴和他的老黃牛一起坐在田埂變得時候,我卻感覺莫名的心安。大概所有的擔驚受怕都結(jié)束了,所有的生離死別都塵埃落定,剩下的時間里,只要向死而生就好了。
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以前我就是考過這個問題,我覺得活著的意義就是不斷尋找活著的'意義。
而余華在序里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一部看起來會有些壓抑的書,但是我覺得每個人都應(yīng)該看一看,生命的虛無在余華的筆下、富貴的身上體現(xiàn)地淋漓盡致。
2
《人生》
作者:路遙
豆瓣評分:8.4分
路遙最著名的作品是《平凡的世界》,《人生》比起《平凡的世界》來說,篇幅短了不少,在故事構(gòu)架上,自然單薄了一些。
之所以喜歡路遙,是因為他的作品有強烈的時代色彩,不管是《平凡的世界》還是《人生》,都有時代的大背景做烘托。人的命運是身不由己的,是在時代的洪流推動下的不得為之。
即使時代不同,人生的軌跡還是一樣的。世界很平凡,人生很平凡。孫少平也好、高加林也好,他們不只是作者筆下的人物,更是那個年代人物命運的縮影。
據(jù)說,當年馬爸爸高考失利后,就是看了這本書,才決定發(fā)奮圖強,二戰(zhàn)高考。
3
《人間失格》
作者:太宰治
豆瓣評分:8.3分
看完這本書我給朋友發(fā)了個微信。
我說能把頹廢、喪這些負面情緒寫得如此清新脫俗、理所當然,也只有日本人了。
當然,這只是一種調(diào)侃。
對于我來說,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赤裸裸人性中最隱秘的一面地表現(xiàn)出來。比如逃避、消極、避世、背叛。
即使你厭惡憎恨這些,但是你擺脫不了它。
比如日本很有名的一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你討厭她的怒而不爭,討厭她把所有的愛和尊嚴都堵在一個男人身上,討厭她悲觀厭世。
可我們誰又不是松子呢?渴望被愛,又缺乏安全感。
4
《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作者: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豆瓣評分:8.7分
一開始我是它當作懸疑小說來看的,以至于我抱著看懸疑小說的警覺,試圖找出最不可思議的兇手,否定每一個真相,期待出現(xiàn)一個巨大又精妙的反轉(zhuǎn)。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錯了。
就像小說的名字一樣,確實是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沒有蹊蹺、沒有驚悚、沒有懸疑,張揚地即使兇手告訴所有人,他即將殺死死者,沒有一個人對其持有懷疑,沒有人試圖拯救一個生命,一切都理所應(yīng)當。
小說的高潮在最后兩部分,因恨生愛,愛恨相漲,愛恨相消,以及人性骨子里的冷漠和自私,最后死者去世時悲傷的宿命感。到最后,我都不知道死者是不是被冤枉的,可他就是死了。
注:不管是《百年孤獨》還是這本,人名真心是硬傷。
5
《局外人》
作者:阿爾貝·加繆
豆瓣評分:9.1
看評分就知道,內(nèi)容有多棒。高潮依然在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的流水賬,讓我一度以為又是一本“拿錯書系列”(看《月亮與六便士》的前半部分我也是這種錯覺)后半部分荒誕的情節(jié)又和前面的每個細節(jié)都對得上。
明明審判的人是“我”,卻沒有人在意“我”到底做了什么,“我“在想什么。審判官只是根據(jù)幾個碎片信息,串聯(lián)起所謂的邏輯真相就可以為我“定罪”。明明只是和人之間刻意的疏離,反而變成了蓄謀已久的殺人動機。只要不按社會預(yù)期的樣子過活,你就是罪人。
加繆語調(diào)犀利,反諷能力一流,不愧為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
《局外人》真的要強推,看一遍真的不過癮。
《局外人》讀后感2
一口氣看完加繆的《局外人》,這本1942年在法國出版的著作,第一個感覺是,我們的社會仍然在這樣的境況下掙扎,似乎毫無出路。
小說《局外人》的篇幅不長,5萬多字,故事也不復(fù)雜,一個看上去感情麻木的年輕男子默爾索,參加完在養(yǎng)老院逝世的母親的葬禮,幾個星期之后,他和女友及朋友到海邊度假,卻遇到對朋友尋仇的幾個阿拉伯人,幾番交手之后雙方都決定停止這場糾紛。默爾索因為天氣炎熱,于是獨自走到海邊,卻發(fā)現(xiàn)對方也在,兩人將要再次交手的時候,默爾索開火把對方殺死。最后在檢察院的訴訟下,他被判以極刑。
看完這個梗概,你的感覺或許像看法制節(jié)目一樣,最后專家的點評可能是,這種激情犯罪太常見,很多嫌疑人僅僅是因為一時沖動,等他們冷靜下來再想一想,會萬分悔恨。
但是這部小說要講的,并不是這類人,他是另外一種,是我們生活的局外人。
小說花了一半的篇幅,描述了他的日常生活,謹小慎微地完成工作,參加母親葬禮時表現(xiàn)得無動于衷,和女友在一起從不愛她只是喜歡她的肉體,幫朋友寫威脅信時絲毫不覺得這是在幫助他人犯罪,朋友在家毆打情婦他也不主張報警,他喜歡自己的生活,喜歡去游泳,去餐廳吃飯,他于人無益也無害。
我們可以先想想,如果我們只知道他殺人的事,會怎樣面對這種人?你會想書里的人那樣嗎?
看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覺有兩點:
一、社會大眾對輿論導(dǎo)向的判斷力很低。
作為判例法的國家,陪審團制度從某種程度來說,不是為法律公平而設(shè)的,而是為人性而設(shè)。而人性,又是最不可測的,最容易補利用的。
在這個案件里,每個群體都在消費著默爾索,檢察院想起訴成功,媒體想造成轟動,民眾想看更多的熱鬧。
小說里描述初次開庭時的場景,提到一名記者對默爾索說,您知道,我們把您的案子渲染得有點兒過頭了。夏天,這是報紙的淡季,只有您的案子與那樁弒父案還有點兒可說的。
在這樣的氛圍下,所有人審判變成了一場表演。檢察官不討論案情,反而在證明默爾索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他請來了共同參加葬禮的人,證明他連母親的年齡都不清楚,而且葬禮上連一滴眼淚都沒流過,請來了他的女友,證明他在母親葬禮后的第二天就沉溺于情!
他認為,這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這人的靈魂空無一物!
他說,我們應(yīng)該看到,此人身上如此巨大的靈魂空洞,正在變成整個社會有可能陷進去的深淵。
他預(yù)測,一個在精神心理上殺死了自己母親的人,與一個謀害了自己父親的人,都是以同樣的罪名自絕于人類社會。在任何意義上來說,前一種罪行是后一種罪行的準備,它以某種方式預(yù)示著后一種罪行的發(fā)生,并使之合法化。
如果你是陪審團,面對這些事實,面對這番言論,你的立場會是什么?
就像被告的律師所說,這就是這場審訊的形象,所有一切都是真的,但又沒有任何東西是真的。一個看上去對人類所有情感無動于衷的人犯下的罪,就應(yīng)該比一個對人類充滿愛的人犯下的同樣的罪要更可惡?更罪孽?
二、人可不可以忍受他人的異已生活?
我覺得整本書最精彩的地方在他與神父的`對話。在監(jiān)獄里,默爾索一直拒絕與神父談話,在宣判死刑后,這位無神論者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與神父交談。
這場談話與其說是勸導(dǎo),不如說是抗爭,神父就是整個主流社會的縮影,他有信仰,他憐憫沒有信仰的人,他認為人應(yīng)該皈依上帝,應(yīng)該為自己的罪孽懺悔,只有在上帝那兒才能得到最后的安寧。他不是一個傳教者,他是壓迫者,他因為無法理解這個異己的人而憤怒、悲傷、無奈。
而至始至終,默爾索從沒有放棄過他的想法,他說,我好像是兩手空空,一無所有,但我對自己很有把握,對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得多,對我的生命,對我即將來到的死亡,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這份把握,但至少我掌握了這個真理,正如這個真理抓住了我一樣。我以前有理,現(xiàn)在有理,將來永遠有理。
雖然我個人不認為默爾索真的完全明白他選擇的生活,正如神父問他,你難道就是這樣愛這個世界的嗎?他沒法做出回答。我覺得,除了極少數(shù)圣人能活得很明白,大部分如我們一樣的人們,都無法真正了解自己所選擇的生活。
值得看多幾遍的書。
《局外人》讀后感3
終于在今天看完了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鼠疫》,我看的是孫睿君翻譯的版本。
剛開始看的時候沒想到里邊會是講的兩個單獨的故事,分別是《局外人》和《鼠疫》。但是《局外人》才占篇幅的五分之一,以至于感覺還沒看出個所以然,就已猝不及防地進入《鼠疫》的劇情了(哈哈,就像看川端康成一樣)。
但是我還是想把兩個故事放在一起講,因為我感覺它們在某一點上還是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的。
第一部分《局外人》
《局外人》以主人公回去參加母親的葬禮開篇。在整個葬禮過程中,主人公都表現(xiàn)的很冷淡,之后又在守孝期內(nèi)和瑪麗發(fā)生了關(guān)系,然后瑪麗成了她的女友。在一次和朋友去海灘玩的時候射殺了一個阿拉伯人,之后的故事就是講他的審訊過程,在這中間還有一個神甫希望能夠“救贖”他,以及他和神甫的一系列“較量”。
故事的從頭到尾主人公都是一副很冷淡的樣子,或者他的心里根本是空空的沒有任何內(nèi)容。他冷眼旁觀母親的葬禮。想到要和瑪麗結(jié)婚時也是無所謂,結(jié)與不結(jié)好像沒什么不同。甚至面對法官對自己最后的審訊也是一樣,好像他是一個觀眾在分析別人案件的進程,死亡也無所謂。這就是應(yīng)了文章的題目《局外人》吧。
在監(jiān)獄里主人公有幾次都想到了他的母親,我以為他的心理活動終于要顯露出來了,最后卻還是沒有,故事讀完,我也沒觸摸到主人公心里的那個點。
而整個故事我覺得需要特別一提的就是,最后判主人公死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卻是因為他在母親葬禮上表現(xiàn)出的冷漠。這一點有些諷刺。幾乎養(yǎng)老院所有的人提供證詞的人都出來指認這一點。引用文中檢察官的兩句話:“…這人母親才死了兩天,就亂來男女關(guān)系,更為了結(jié)束桃色事件就草菅人命…”“…我控告,此人在埋葬母親的時候就有了一顆草菅人命的心…”
最后案子判下后神甫再一次來監(jiān)獄里找主人公,此前他已多次拒絕見他。神甫問他為什么不愿意見自己,他說上帝是不存在的,他的心里沒有一線光明,活著卻不停想象自己怎樣死去。有人在痛苦的石頭上看到上帝神圣的.面容,而他的石頭上什么都沒有。
第二部分《鼠疫》
《鼠疫》講的是奧蘭城街上人們發(fā)現(xiàn)老鼠突然多了起來,到處可見老鼠的尸體,后邊慢慢就爆發(fā)了《鼠疫》,大概和非典的程度差不多吧,每天都有很多的人死去。
這篇文章讓我想要和《局外人》一起講的就是:《局外人》的主人公面對自己的死亡始終都是冷漠的,平淡的。而《鼠疫》里的人們卻是每天真真實實的看著自己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并且知道自己也會死掉,那種恐懼,漸漸到麻木。
中間有一部分講到埋葬死去的人,最開始還盡量追求體面,直到后面死去的人越來越多,多的沒地埋,面對一車車尸體,就像是處理xx一樣,焚燒。
也有一部分人們尋求天主教的庇護,更多的想的卻是及時行樂,反正到時候主也會庇護他們。
文中有兩個人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里厄醫(yī)生,他說因為他不信仰所以才會救死扶傷。而另一個人是神甫,他始終拒絕看醫(yī)生,直到染上鼠疫死去。
整個過程當中,我覺得醫(yī)生真的是很偉大的,曾經(jīng)被人敬仰的醫(yī)生因為面對鼠疫的無能為力而讓人以為他冷血無情,醫(yī)生承受著這樣的冷漠,依舊為鼠疫而抗爭,見證一例又一例的死。老人的,年輕人的,小孩的,男的,女的,認識的,不認識的,還有自己的親人。最后,塔魯醫(yī)生也死去了。
之后好像就有奇跡出現(xiàn)了,開始有了兩個染上鼠疫卻并未死去的人,在大街上又看到了貓,這是鼠疫漸漸退去的象征。
鼠疫最終好像被打敗了,這次的抗爭好像是勝利了,但是文章的結(jié)尾卻這樣寫道:鼠疫的病菌永遠無法消滅,它會幾十年如一日地沉睡在家具及衣物中,它會潛伏在屋子、地窖、箱子、帕子以及廢紙里,可能某一天,厄運會再度降臨,或者瘟神再作亂一次,顯示出它的功力,讓所有的幸福在一座城市中死去。
沒有永恒。
《局外人》讀后感4
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誰不是一個局外人?這是我昨天早上一口氣讀完小說后的第一反應(yīng)。
很久沒有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了,有書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很多時候,本來端起架子,準備好好讀書,殊不知,捧起書來,沒過半個小時,就開始眼睛困了,后來就是腦袋也木了,索性就睡會兒再說。唯有這本才五六萬字的小說,讓我的閱讀體驗,有了少年時一目十行的快感。
《局外人》是寫司法問題小說的。開篇就是“我”要向老板請假,去給母親奔喪。母親在養(yǎng)老院里死了,“我”沒有表現(xiàn)出一個人子的巨大悲痛,平靜的有點反常,只是對老板不太情愿準假有點微詞。覺得只有自己奔喪回來仿佛才坐定了喪禮的事,老板才會表現(xiàn)出對下屬的慰問和哀悼。奔喪過程,以為作者把“我”放在了局外人的位置,只想說“我”情感冷漠,活得行尸走肉一般。包括和門房的閑聊抽煙,和女朋友瑪麗于喪禮次日,就在一起歡愛……直到被朋友約到海邊去玩,稀里糊涂地開槍殺了人。就有了下篇最重要的事情發(fā)生!拔摇边M了監(jiān)獄,要接受審判。而只有這個時候,“我”才真正成了“局外人”。
作為一個職業(yè)法律人,當然也很關(guān)心在法國,對于這樣一個連開五槍殺死一人的案子如何辦理。檢察官對案發(fā)當時的情況并不十分在意,卻從“我”給母親奔喪開始,做了大量的`外圍調(diào)查工作,就想向陪審團證明“我”從一開始就是個十惡不赦的殺人惡魔……他成功地在冗長的庭審過程中,獲得了陪審團和法官的支持,“我”被以法蘭西的名義判處斬首示眾。
在整個司法活動中,包括“我”的辯護律師在內(nèi),都是這架龐大司法機器的螺絲釘,他們在按部就班一成不變中完成了作業(yè),就算“我”被宣判死刑,律師也只是不無遺憾地握住“我”的手,他本來也沒想改變委托人的命運,只是在完成任務(wù)。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我”本來才是案件的當事人,卻完完全全的成了“局外人”,仿佛一切都與“我”沒有關(guān)系,“我”只是他們完成辦案任務(wù)的一個載體。沒有人關(guān)心“我”的喜怒哀樂,沒有人聽“我”認認真真地敘述一下案件過程。所以當聽到宣判結(jié)果的時候,庭長問我是不是有什么話要說,“我”只是稍微想了一下,就說“沒有”。其實,疲憊不堪地走完所有的程序,“我”已經(jīng)感受到,說什么都沒有用,他們根本沒有人會認真地聆聽,這都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因為“我”從發(fā)案開始,就一直處于局外人的位置,所以“我”從來就沒有真正參與到對自己的審判中,不能不說是貌似完美的司法制度的巨大缺憾,也是在這架機器下每個個體命運的悲哀。
看到這里,我想起了呼格吉勒圖……他們在面對死亡判決的時候,那種絕望無助的眼神。唯一的不同,是這兩個人最后成了真正的“冤魂”。他們原本就沒有殺人。而這才更加恐怖。我不知道作出這樣的判決并最終將他們處死的人,是不是此后余生都生活在連綿不絕的噩夢之中?而局外人中的“我”好賴還是一個殺人犯,只是沒有得到司法裁判時應(yīng)有的關(guān)注、追問和公平的對待罷了。要是加繆再世,來寫以中國為背景的“局外人”,不知道會引發(fā)什么樣巨大的反應(yīng)?
那些以解讀人類命運為己任的中國大作家們,敢不敢用自己的如椽巨筆寫出幾部人間悲?“藝術(sh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怎么越來越覺得現(xiàn)實的生活本身,早已經(jīng)超越了藝術(shù)家的想象空間!哪還需要什么藝術(shù)加工,只需要用直白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這些案件即可,就注定了是一部傳世之不朽大作……記錄悲劇,也是為了減少悲劇重演,這才應(yīng)該是中國作家的真正使命。
“書非借不能讀也”,《局外人》是同事主動借給我看的,看完以后,我覺得很值得收藏。在當代《局外人2》沒有被寫出來之前,這部書放在自己的書架上,至少可以時刻提醒自己“你能做到的,其實并不是很多,但你必須為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這也是一個法官的真正使命所在。山里有句老話“就算是殺一只雞,臨死前它也會叫喚幾聲……”何況是人呢?
【《局外人》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局外人》閱讀體會09-19
《局外人》讀后感10-11
局外人讀后感05-21
《局外人》讀后感11-06
《局外人》 讀后感04-12
局外人讀后感7篇01-12
局外人讀后感(7篇)01-12
《局外人》讀后感8篇01-20
《局外人》讀后感15篇10-30
《局外人》讀后感(15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