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追問》讀后感2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命的追問》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1
近期,我讀了張海迪寫的《生命的追問》。
張海迪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童年時代的她無拘無束,和同齡人一樣頑皮天真,也時常闖禍,被爺爺懲罰。她五歲時,患了脊髓病,拜訪多處醫(yī)院,做了手術(shù),仍無濟于事,手術(shù)帶給她的是童年的缺失,沒人能夠想象張海迪躺在病床上的孤獨與寂寞。張海迪曾經(jīng)隨著父母下放到西北高原的尚樓村,在那么一個偏僻的地方,張海迪雖然失去了物質(zhì)生活的滿足,但她卻收獲了純真的友誼,收獲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尚樓村的鄉(xiāng)親們、孩子們的樸實與憨厚給了張海迪太多的感動。
張海迪沒有娛樂,她唯一的.朋友就是自己手中那支筆和床頭的幾本書。因此,在病床上,她筆耕不輟,無聲地訴說著她的人生。從常人的角度看張海迪,我們會覺得她的遭遇是那樣悲慘。但張海迪在作品中,在平時的記者會上,她沒有流露出對生活的一絲不滿,相反,她在眾人面前臉上永遠掛著一個微笑,她的作品是樂觀的,字里行間傳達著對生活的期待和希望,她讓許多一蹶不振的殘疾人學會了堅強,學會笑著面對有著挫折的生活。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2
近期,我讀了張海迪寫的《生命的追問》。
張海迪的童年很不幸,只能天天躺在病床上,她的夢想就是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和同學們開心的在一起玩耍。但是病魔讓她的夢想破滅了。她每天做的只能是在病床上度過,但是她并沒有喪失生活的勇氣。她每天在病床上堅持學習,有時坐不起來她就躺著從鏡子里讀書,那時候書成了她的伙伴。
少女時代,她們一家人搬到了鄉(xiāng)下,鄉(xiāng)下的`孩子們很喜歡她,整天圍著她,聽她講故事,和她學知識。不知不覺中,張海迪長大了,她開始學習射擊,每天堅持舉槍300多次,憑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刻苦的訓練,她參加了殘疾人運動會,最終取得了好成績。
張海迪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和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這代孩子好好的學習。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相關文章: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03-26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09-04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04-09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06-04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精選6篇02-02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4篇07-13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4篇)07-13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8篇05-20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8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