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隨著科學與哲學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關注世界及人的主體性,提出一系列的問題題。
例如生命的起源究竟是什么?人及世界上各物種在進化中是否具有自主性和選擇性?如果有,它同客觀決定的力量之間又是什么關系?這樣的問題誰也解釋不清楚
但讀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為它們是被創(chuàng)造的。在閱讀當中,我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結(jié)論,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經(jīng)過類比以后得出結(jié)論,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機生物都是起源于一個共同的原始生命,而這個原始生命則是“被吹了一口氣”而來的。這與圣經(jīng)里創(chuàng)世記里講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氣而得到生命的寫法有點相似。達爾文主義的理論是邏輯推理。也就是說自然的選擇與進化只是通過推理的論據(jù)來表達,是一種邏輯上的順延。事實上,生物改變并不一定是按這種推理進行的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論是科學的假設。達爾文證明自己理論的證據(jù)是缺乏說服力的,只能解釋一些不尋常的現(xiàn)象。他卻由這些特例推廣到普遍進化,因而只能是特殊基礎上的假設。的確,達爾文的理論是不能讓人信服的。如果生物真是由一個物種向另一種物種進化而來,那么必定存在物種間的過渡類型?墒菫槭裁次覀兯l(fā)現(xiàn)的化石中卻幾乎找不到這樣的證據(jù)?如果生物的進化真的是長時間的逐漸變化,那么從單細胞又如何產(chǎn)生出復雜多樣的動物門類呢?從同一個祖先那里又如何進化出多種不同基因組合的物種呢?為什么大約6億年前的寒武紀,幾乎所有動物的“門”同時在地層中出現(xiàn)呢?
理論的最終思想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種推理只能用在動物界,然而達爾文卻把這種理論強加給人類社會……他忽視了人和動物的智力在空間上的差距……人類的大腦思維是三維的,而動物的思維是二維的,從動物要想過渡到人類,首先智力要過渡到三維,但是二維的事物是不能過度到三維事物的,就像二維空間幾何圖形要變成三維立體圖形一樣,這是不可能發(fā)生的,但是達爾文和當時的科學家卻忽略了這個致命的關鍵!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后感】相關文章: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后感11-23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后感3篇11-23
物種起源的讀后感02-26
《物種起源》讀后感09-09
物種起源讀后感09-25
物種起源讀后感4篇12-04
《物種起源》讀后感(精選18篇)06-18
《物種起源》讀后感(4篇)01-05
物種起源讀后感(精選5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