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綠記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囚綠記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1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陣地,而文本則是最主要的載體。課堂教學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語文素養(yǎng)低下,尤其是文章閱讀能力不強,這與文本教學的空泛性與無效性有很大關系其主要的表現是,教學中,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吸引學生關注文本、走進文本。我們往往以結論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準確研讀;蛘咴诤芏鄷r候,我們就根本沒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對文本只是蜻蜓點水式的閱讀,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謂的“拓展”上。
因此設計本課時,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文本的解讀上。教學思路逐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先由作家的經歷入手,可以為解讀文本埋下伏筆。其次是文本內容的幾個層次,可以有一個問題統領: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分三個層次。作者喜歡綠是綠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處境有關系;還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系。第三是作者為什么要放綠?揭示文章的象征意義和比喻意義。第四是品味文中含義豐富或自己喜歡的句、段。旨在讓學生咬文嚼字,體會語言運用之妙。
從課堂效果來看,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學生對一些語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據聽課的老師統計,上課發(fā)言的次數多。課下有的學生還說,老師我還想說呢,你都沒有叫我。
這堂課的教學實現了預設的教學任務。我們從反復誦讀入手,讀懂了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黃金般的心。由此可見,我們要讀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誦是關鍵。而其中借托物寄意類文章,應從物的特點思考,展開聯想,聯系相似點,明確象征意義。
教師自己存在的問題是課堂評價語言簡單,還需要加強自身的語言修養(yǎng),提高業(yè)務能力。
《囚綠記》一課我前思后想,總共考慮了4個思路:
一、抓住“綠”字,突出“綠”的象征意義。課文“綠”的象征意義,共有三層: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2、永遠向著陽光生長;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這種解讀方式,勢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將它圖解為一篇充滿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是否有這個意圖,我們的解讀是否為誤讀?
二、抓住“囚”字,層層深入,分析作者內心的沖突。作者在《〈囚綠記〉序》里說:“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隸。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身受二者的沖突,我沒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著它們的軋轢;我沒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這兩者的軒輊。我如同一個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間,受雙方的擠壓!。《囚綠記》就是一篇表現作者理智與感情沖突的作品,通過對詞語句子的解讀分析,挖掘作者的從“喜歡”到“留戀”到“占有”的心理歷程。這是一個不錯的解讀方式,但是僅僅分析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不僅課時安排上時間有多余,而且對文章的理解也僅限于表層,如何把課文分析與學生自身生活結合起來,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傳授有關抒情的知識。抒情式表達方式的一種,也是學生作文比較欠缺的一個方面。但是把《囚綠記》簡單的肢解成反復、排比等修辭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對比、側面描寫等寫作手法,那么就會將語文課變得支離破碎,索然無味。
四、拈出一個主題“快活”,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品讀,分析作者在綠色中獲得快樂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綠時失去快樂的原因,從而聯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獲取快樂,并避免不快。
課后有老師提出,是否應該介紹一下作者,聯系時代背景。但是我以為,最后一個思路雖然突破了傳統對《囚綠記》的解讀方式,但是這樣主題式的語文教學,既沒有脫離課文文本,又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整個課堂學生能夠有話說,樂意說,并且最終有所得。如果介紹作者并聯系抗日背景,不僅主題解讀比較牽強,而且因為作品距離學生年代久遠,所以學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題。造成教育的無效。
一篇文章的解讀應該是多元的。這次備課冥思苦想了很久,有了一個比較滿意的教學思路,這也是提醒我備課要多下苦功吧。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2
《灰雀》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關于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里尋找三只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只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從中體現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以及小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教學這篇課文時有許多地方的值得細細體會。
一,識字記字
揭題后,我以"列寧和灰雀之間會有怎樣的故事呢"的'疑問,讓學生讀第一遍課文。
同時,提出讀書的要求: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遇見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或請教同桌。
3、難讀的字,句子多讀幾遍,做到字字讀準,句句讀通。
第一遍課文讀好后,我將詞語(帶生字的)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分別用白色,黃色來表示要會寫的字,要會認的字。檢查自學生字詞情況,我采取三種形式:指明讀,開火車,小老師帶讀。隨后,讓學生交流一下識字的方法,知道用形聲字記字法,用熟字記繩子法等。
第二次讀課文采取逐段朗讀,進一步鞏固字詞,讀通課文。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3
20xx年12月1日,我上了一節(jié)青年教師達標公開課,選講的課題是陸蠡的一片散文—《囚綠記》。講完后,我又參加了聽課老師的評課,結合大家在評課時的觀點與評價,我又做了深入的反思,現總結如下。
第一,課時安排比較恰當。因為《囚綠記》是新課文,對我來講也是新授課。有的參考書上對這篇文章安排了兩個課時,我經過備課和對學生學情的分析,再加上對這篇文章在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方面的價值的預估,決定對這篇文章安排三個課時,同時把拓展訓練、寫作訓練和現代文閱讀鑒賞訓練融入其中,以期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本節(jié)公開課我選的是第二課時,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品味語言的能力。用一個課時的時間進行品味語言的訓練,學生做的很充分,效果也比較好。
第二,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很充分。這節(jié)課我給學生設計了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獨立閱讀,畫出描寫綠藤的句子,并思考這些描寫的特點,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好旁注,并與大家交流分享。第二個活動是合作探究。要求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弄清楚被囚前后綠藤的生長狀況有何不同,并讓學生說出自就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示。第三個活動是寫作小訓練。讓學生觀察多媒體展示的兩幅圖片,運用所學的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描述圖片中的內容,并在語言中寄寓某種精神或哲理。
通過上述幾個活動的設計,提高了課堂效率,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fā)言,在閱讀過程中做好旁注的習慣得到了鞏固。同時,學生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同時,也使自己的思維能力、組織和表達語言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第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夠精細。由于時間安排不夠合理,部分教學任務沒能充分完成。這節(jié)課除了“品讀鑒賞”之外,我還安排有“延伸遷移”和“拓展訓練”兩個部分。但是在課堂的進行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我為了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就放開讓他們說了,這占用了較多的時間,后兩個環(huán)節(jié)完成的不好。此外,關于象征和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給學生的總結比較倉促。
針對以上三個方面,我覺得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繼續(xù)保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認真做好旁注,同時,繼續(xù)提高自己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此外,我覺得像《囚綠記》這樣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很有幫助,文章蘊含的主題對學生也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并將這些作品歸類總結,將其整合為寫作素材,讓學生積累起來,可能對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4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陣地,而文本則是最主要的載體。課堂教學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語文素養(yǎng)低下,尤其是文章閱讀能力不強,這與文本教學的空泛性與無效性有很大關系。其主要的表現是,教學中,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吸引學生關注文本、走進文本。我們往往以結論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準確研讀;蛘咴诤芏鄷r候,我們就根本沒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對文本只是“蜻蜓點水”式的閱讀,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謂的“拓展”上。
因此,在這篇課文上,我更多的.注重文本的解讀。這篇課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在本課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對常春藤感情變化這條主線來梳理全文。設計的問題也很簡單,如“綠”在文中具體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樣“囚綠”的?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囚綠”后,“綠”有哪些變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樣的變化?作者為什么對“綠”如此的摯愛?等等。所有的問題都圍繞作者“愛綠”展開的,這幾個問題的設計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由作者對“綠”的愛升華到對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贊頌,從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這一過程中我把思考的空間都留給了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內容,也能夠做好知識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關于“愛”的探討,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對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我覺得一堂課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師講了多少,而在于引導學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設計,都難以設計出學生的“精彩”,一旦他們的思想閘門打開,他們精神世界所迸發(fā)出的“深刻”、“獨到”是遠遠超出老師的想象和設計的。在課堂上我們能夠看到鮮活的思維,也要面臨嚴格的考驗,這需要我們老師不斷的努力。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5
文本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主要載體,在備課中,我花了大量精力在文本的解讀上,力圖用簡單明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來貫穿全文。所以在教學中,我和同學們立足課文,我用線索貫穿全文的方式引導學生培養(yǎng)搜集信息的能力,強調他們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能力,整個教學過程顯得比較自然流暢。
另外,從身邊的綠入手,讓學生明白語文的廣,并在他們的語言表達中自由地進行自我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從“綠”的象征意義入手,注重相關知識的拓展,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學生從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水到渠成地明白了本文的.象征意義,從而順利完成了尊重學生認知特點而設計的教學目標:教他們閱讀象征意義散文的方法。
整節(jié)課在師生的對話中生成,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有所得,但是還有少部分學生沒真正參與進來,這與他們的學習習慣有關,但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人人都樂于參與的課堂,逐漸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對話過程中,自己還要注重教學語言,更豐富有趣一些。
另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缺少動口環(huán)節(jié),如果能帶著感情讀讀“綠”就會更好,學生也要增加動手環(huán)節(jié),如果能寫寫“綠”,寫出他們的真實所感,寫出文采來,則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6
研讀《囚綠記》后,往往會產生疑問,作者真正喜歡的是常春藤這種植物嗎?不,應是此時此地處于逆境的植物,更是綠這種色彩所蘊含的意義。由藤到綠,在作者心中由實轉虛,綠成了一種情感載體,一種信念代表,由具體植物升華了。結合文本的多處語言線索,我以為綠的含義應是多重的,它可以包括:愛的承受者,自然的代表,生命、希望的象征,不屈、執(zhí)著追求光明精神的象征。而綠的多重含義使得對主旨的理解也呈現多重狀。所以我以為,要理解好主旨,應從綠入手。理解綠的含義,就離不開對植物外部特征、內在品質、生存環(huán)境、他人評價多個方面的了解。要做到這一點還是需要會抓、讀文中關鍵詞句。想好需要教學的內容,就需要將教學的結構梳理出來,從哪里切入呢?如何讓它更具條理性?我反復斟酌后,決定從題目切入,“囚綠”二字化為問題,綠是什么?為什么囚綠?如此一來,問題簡單了。前問探討綠的含義,我將之具化為:感受綠的形象,感悟綠的深層含義;后者探討主旨。教法設定為學生活動為主,自主閱讀、研討、交流,我在一旁適時引導學生。希望在讓學生理解文本的同時,也能讓學生掌握借物抒情類散文的鑒賞方法。
課上完了之后,我對這節(jié)課頗多遺憾,文章解讀任務完成,作為拓展的比較閱讀朱自清的《綠》只能留作作業(yè)了,主要問題在課堂進度前松后緊,說明設計還是有問題。再加上借班上課,對學情把握不夠準,與學生的默契度也不夠,學生找的關鍵點與評價深度與預設有些出入,使得文本解讀推進較慢。反復思量后,我覺得在以下方面還是可以再做斟酌:
首先,導入的詩歌謎語引入可以選擇更淺顯些的。我所選的費冠卿的《掛枝藤》一詩““本為獨立難,寄彼高樹枝。蔓衍數條遠,溟濛千朵垂。向日助成陰,當風藉持危。誰言柔可屈,坐見蟠蛟螭”,本意是展現藤看似柔弱,卻懂得借力壯大自己的特點,再加上“枯藤老樹昏鴉”的“枯藤”蕭瑟憂愁的意象特點,能說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心境人眼中看來是不同的.,借此讓學生思考陸蠡眼中的藤是如何,體會他的心境。可惜,剛上高一的學生畢竟古詩文積淀不夠,剛看到詩,學生啞殼了。解釋詩句用了些時間,學生最后也猜出是藤,但學生注意力轉移到知識理解層面,沒能真正進入情境。
其次,是不是每一課都得把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呢?課后,我試著把這一環(huán)節(jié)去掉,發(fā)現學生對文章的中心把握依然明確,對文章理解根本不受此影響。由此,我得到一點啟示,何必拘泥于舊例呢!教學角度是豐富的,緊緊圍繞教學中心,一課一得有何不可?若能讓這個“得”再深刻些,學生的收獲才是真實的。如果每篇散文都照著分段、概括段意與中心、分析內容、鑒賞寫作特色等一路下來,學生學到的內容往往是泛化的。倒不如結合學生需求,按照文章的特點,每篇課文一個側重點,實效性更佳。
再次,為了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我設置了質疑環(huán)節(jié)。在學生預習過程中,將疑問提出,我將之收集起來,歸納整理,然后再課堂上解決。教學過程中感覺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必要的。在圍繞教學目的完成教學步驟時,文本中還有些語句問題學生不明白的,那么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一種有效的補充。只是,在初步接觸課文時,學生提出的問題部分或是較淺,或是糾結于某個詞句的意思;但在學習進入一個階段后,學生發(fā)現問題往往更有深度、更有價值。所以,課后我想,是不是將初始問題打出來,有些在下文探討中就能自行解決的問題就放后解決,有些難解的小細節(jié)點,簡單點撥下,時間不應分配太多。在課文學習過程中,學生隨著討論深入生成新的問題,放在后期探究學習階段質疑、交流、互答,也許能給老師們帶來更多驚喜。我們應該記得: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的,集體思考比教師單人思考的力量大得多。
還有,重結果更要重過程。學生在讀過兩遍課文后,很快能找出綠對光明、自由的向往。但談來談去就在這一層上了,難以深入,而文章對綠的形象塑造明顯是非常豐富的,但是作者評價綠就用了一大堆生命、慰安、希望等等詞匯,還把它視作自然的代表等。顯然,得出結果容易,但把文章讀深、讀透,學生還需要進一步去咀嚼字里行間的深意。要教會學生看看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建立綠的形象,抓關鍵詞,尤其是反復出現的修飾語。顯然,在我巡查更小組研讀課文時,我強調了讀懂形象的方法,有些學生就能找得更集中些,如外部形態(tài),作者反復強調的“柔軟”等相似的詞,就是要強調常春藤弱者的形象,再深想下為何一定要強調這一點,這就與作者自身的境遇與心情有關系了。作者在生活中經濟窘迫,為生活奔波,不如意的事很多;身處的是備受日寇侵凌的時代,中國是弱者,所以無形中,他更關注弱者的生存狀態(tài),當然這樣與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分不開。因此體會作者用意,更易由此觸摸到主旨所在。因此,在課后,我更堅定了重分析過程這個觀點。有些問題看似簡單,馬上能找到答案,實際上還未深讀,學生并不知其所以然。當然,對那些學生確實能理解掌握的,教師也不宜濫用時間。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7
11月14日下午,我參與了州語文教研組的“同課異構”活動,和市四中的萬秋園老師同講《囚綠記》。
《囚綠記》是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三課,本單元主要學習寫景散文。不同的散文表達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源于文中不同的形象。因此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緊緊抓住文章的情感和形象,設計思路圍繞一個問題:如何讓學生通過分析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學生對于現代文的閱讀往往會有這樣一個問題,他們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要進行深入分析就無處下手。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蓖ㄟ^設置問題,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fā)他們思考,是達到教學目標的很好的方法。另外,問題化教學貼近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發(fā)展為主要目標,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學習。因此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主要采用了設置問題的方法。
問題的設置需要有層次,由易到難。我讓學生在初讀文章是思考“哪幾段是寫囚綠的?囚綠之前,之后寫了什么?”達到了梳理文章結構的目標。接著又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喜歡綠?”借這個問題引出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的介紹,讓學生理解“綠”的象征意義。之后的兩個探究問題有一定的難度,“稱呼的變化說明什么?”以及“怎樣理解‘魔念’?”需要學生結合全文,仔細體會作者的`情感,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問題層層推進的同時,學生也深入理解了文章。
然而,正如課后討論時一位老師說的一樣,采用設置問題的教學方式,學生反應會很生澀。整堂課上下來,課堂氣氛并不活躍。贊科夫說:“對于學生來說,教學內容應具有適中的復雜程序和難度。” 要想所設計的問題難易適度,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實際能力來確定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偏難或偏易。由于經驗的缺乏,我對高中學生學情不夠了解,有的問題設計得過難。比如第二個探究問題“怎樣理解‘魔念’?”這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而我在提問前并沒有做好足夠的鋪墊。如果先讓學生說說“魔念”是什么?再來理解“魔念”在本文中的含義,可能效果會更好。
在課后的研討中,很多老師都指出了我的問題所在,也提出了寶貴的建議。我上課不如萬老師流暢和鎮(zhèn)定,同是新教師,就這一點,我的確做得不夠好。通過這次活動,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收到了老師們中肯的評價和寶貴的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更積極地學習,爭取把課上得更有語文味,更自如。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8
一、 課前導入
師:顧城有詩云:“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苯裉熳屛覀儙е浑p慧眼,一起去尋找那片綠。 共同走進陸蠡的《囚綠記》。請問同學們看到這個課題,你有怎樣的思考呢?(我請了兩位穿著綠衫的同學來回答。)
生:我們一般很難想象得到將綠色囚住,很新穎。
生:我感覺在一個很封閉的環(huán)境中,滿眼都是綠色,但為什么囚住的是綠色呢?
師:恩,很好,這兩位同學即充滿了想象,又提出了自己的質疑。那么,讓我們帶著這樣的質疑一起閱讀這篇文章,請同學勾畫出有關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
二、閱讀課文(學生閱讀大約3分鐘)
三、合作探究
師:好,大部分同學已經閱讀完畢。那么請大家看看課題,囚綠之“綠”在文中具體指什么?
生:(齊)常春藤。
師:什么地方的常春藤?
生:(齊)窗外。
師:能不能將視野再擴大一些呢?
生:(齊)北平的一家公寓。
師:這是幾星級的公寓,三星級?四星級?
生:(呵呵直笑)沒星級!很簡陋。
師:(笑)那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進這所公寓呢?找找文中的原句。
生:(齊)“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
師:那作者與這綠色是日久生情呢還是……
。]等我說完,學生搶著回答。)
生:(齊)一見鐘情!
師:(笑)文章當中是怎樣說的?
生:“我瞥見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這樣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計都驚奇了。”
師:作者喜歡這綠色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綠色是多寶貴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師:那我怎么沒有從你們的朗讀中體會到綠色的寶貴?我們一起再讀一遍。
。▽W生齊讀,明顯在語氣上加強了。)
師:讓我們具體來看看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情感的。
。▽W生思考,短暫的沉默。)
生:作者說“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還有“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河轍的魚盼等著雨水”,這些都寫出了作者對綠色的懷念,焦 急的等待之情。
師:也就是說綠色給他帶來了什么呢?
生:生命和希望。
生:“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這句話反映了作者獲得綠的急切心情。
師:那除此以外呢,這句話還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情?
生:哦,“視同至寶”說明他把綠當作寶貝一樣珍愛著。
生:作者說有了綠色他就不再孤單了,說明綠色給與他慰安。
師:我們同學回答得非常好,仿佛和作者一起在享受著這片綠,那么讓我們繼續(xù)這樣綠的享受吧。
生:作者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留念于這片綠色。
師:看來時間長了,這一見鐘情變成了什么?
生:依賴。
生:不僅僅是依賴,作者的歡喜之情好像又有加深。
師:(迷惑狀)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作者說:“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我覺得這不僅是歡 喜,簡直就是驚喜嘛。ê苡懈星椋┚G不僅給他們帶來了希望還有快樂。
(學生鼓掌。)
師:(微笑)這位同學慷慨激昂的發(fā)言也給我們大家?guī)砜鞓贰?/p>
生:作者是以一種“揠苗助長的心情”來看常春藤的生長。
。ㄖ笇W生朗讀這段。)
(女生齊讀5~7段。)
師:請同學們以“綠是如此……”句式來造句,我們以接龍的形式來進行,好嗎?
。▽W生思考。)
生:綠是如此的可愛。
生:綠是如此的溫柔。
生:綠是如此的生機勃勃。
生:綠是如此值得我們留念、依賴。
生:綠是如此的寂寞。
……(這里例舉一二)
師:是啊,綠色在作者筆下顯得如此寂寞而又溫柔,猶如溫潤的玉在胸中融化。請同學們三看課題,如此美好的綠卻被“囚”禁住了,是 什么促使作者“囚綠”呢?
生:自私的念頭,作者想和綠色更親近點。
師:那么我們請同學齊讀這段,具體來體會作者這“自私”的念頭。
。▽W生齊讀。)
師:作者有這樣自私的念頭歸根結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喜歡綠色!
。◣煱鍟合矚g。)
師:有個成語是“引狼入室”,我們在此處可以稱什么呢?
生:(齊)引綠入室。
師:那引綠入室最初給作者帶來怎樣的情感體驗呢?
生:給作者帶來了“生的歡喜,超越了任何種的喜悅”。
師:我們一起來大聲的讀一讀這句話。
。▽W生齊讀。)
師:我怎么好像沒有體驗到那種“超越任何種的喜悅”呢,是哪里出了問題?
生:(齊)我們自己。
(學生再次齊讀。)
師:(笑)恩,我感覺身體里的每個細胞都興奮起來了,不錯不錯。
師:這種喜悅使作者開始給予這綠色以更親昵的稱呼。
生:(齊)綠友。
師:作者已經把它當作自己的朋友,請問你有好朋友嗎?
生:有!
師: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能夠互相關心、幫助,互相理解、信任。
師:說得很好,看來作你的朋友很幸福呀。那我們的這位“綠友”有沒有和作者一樣體會這種“生的歡喜”呢?
生:(齊)沒有。
師:這位綠友怎么了?
生:它依舊向外生長,向著陽光的方向。
師:看看還有沒有變化?
生:綠友“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師:最初“綠友”是什么樣子的?
生:漿液豐富的柔條。
師:給人什么感覺?
生:飽滿,仿佛手輕輕一碰就會有水溢出。
生:我倒覺得憐愛。
師:(微笑)感覺如同這柔條一樣豐富嘛。看著綠友的固執(zhí)、衰弱作者情感有那些變化呢?
生:作者有些惱怒。
生:自尊心受到傷害了。
。◣煱鍟簮琅。)
師:從最初的引綠入室?guī)淼南矏偟饺缃竦膼琅髡咔楦猩洗笃鸫舐浒。我們現在請男生朗讀一下8~11,體會一下情感的變化。
。猩首x。)
師:文章看到此處我不禁要問,同學們,你們有哪些啟示呢?請你們互相討論一下吧。
。ㄉ鸁崃业赜懻。)
四、擴展延伸
生:這常春藤給我以啟示,當遇到挫折時也要執(zhí)著于自己的方向,向著陽光生長。
生:我覺得作者喜歡它繼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傷害了它。所以喜歡它不一定要占有。
。ㄉ恼。)
師:(笑)看來同學們很認同這個觀點,那我想問,“它”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朋友,比如我看重朋友的某樣東西,但我不可以自私的占有。
生:可以指愛情吧。
。ㄐ,同學都笑起來。)
師:(笑)好的,我們同學談到了友情愛情,“它”可不可以指親情?
生:父母對我們過分的愛其實就是傷害。
師:那種愛叫什么呢?
生:(齊)溺愛。
五、主旨探究
師:(微笑)我們同學說得很好哦。那么這些是不是陸蠡想要表達的主旨呢?
生:(齊)不是。
師:你們怎么那么肯定?
生:因為這篇文章最后說盧溝橋事變發(fā)生了。
師:對,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了。我們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寫了什么內容。
。ㄈw同學齊讀。)
師:這段告訴我們什么內容?
生:一方面寫了當時歷史背景,另一方面作者終于釋放了這綠色。
師:最觸動你的是哪一句話?
生:“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師:最后我們再看課題,“囚綠”在這里發(fā)生了變化了。
生:(齊)囚人。
(板書:綠囚。)
師:請同學們在最后一個方框中填上字。
生:人。
師:什么人?
生:(齊)中國人。
師:中國人有沒有屈服于這“方框”中呢?
生:沒有。
板書:
中綠囚國人
師:請看這“綠”和“中國人”之間,作者是如何將二者聯系起來的?
生:運用象征手法,綠其實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陽光的中國人。六、總結全文
師:其實我也想通過這樣的思路告訴同學們,同一個人面對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啟示。背景知識對于我們把握文
章主旨是很重要的。但是不是我們同學收獲的啟示錯了呢?
生:(齊)沒有。
師:是啊,站在21世紀的我們從《囚綠記》中又收獲了新的啟示,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處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囚綠記》既是血淚之作,又是前行的動力所在,這是陸蠡留給后人的財富。
師結束語: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那片綠色,更是尋找光明!
下課!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9
xx13年11月21日上午第三節(jié)課,我在高一(七)班公開講授《囚綠記》這篇課文。到場聽課的有七位老師,由于時間匆忙,只有兩位老師對我的授課進行了簡短的評價,指出了這堂課的優(yōu)勢和不足。結合這兩位老師的點評和我個人的感受,下面我將從課前準備和課堂效果兩方面對本次公開課作教學反思。
第一,我的課前準備比較充足,教案和導學案作了兩次刪改,并寫了祥案。課前只有三天的時間來準備這一堂公開課,而這三天每天我都要到班上課,所以準備的時間加起來最多只有兩天。在這兩天里我反復閱讀《囚綠記》這篇課文,充分熟悉并鉆研文本。同時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來輔助完成導學案和教案,但由于時間緊張,來不及制作課件,所以選擇了傳統的授課方式,這是我這次公開課的一個瑕疵。為了彌補這一瑕疵,我決定迅速成立語文學習興趣小組,學生們幾乎全員參加,對開展語文學習興趣小組這一課堂討論活動熱情很高。所以在授課的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探究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而且討論的成果也很有價值。這一做法我認為不僅僅是應急之作,而且在我日后的教學中仍會沿用,這兩天我把興趣小組量化評分細則制作出來了,從而把這一興趣小組活動納入我語文教學的正軌。時間緊張是我這次公開課講授不夠老練的一個客觀原因,但從主觀方面來說我的教學能力確實有待提高,特別是聽了我們語文組其他老師的公開課后,頓覺和她們的教學能力的差距還很大。但是成立語文學習興趣小組并將其規(guī)范化是我這次公開課的一個收獲,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充分發(fā)揮這一收獲的優(yōu)勢,向高效課堂的目標邁進。
第二、課堂效果前半節(jié)課較為沉悶,原因是對學生的課前預設未把握準確,導學案“問題探究”的這一問題設置較難,所以這一環(huán)節(jié)比預想多用了五分鐘時間來引導學生理解,導致課堂教學的后半段的亮點沒有得到充分突出。教師覺得簡單的問題學生不一定會覺得簡單,所以在課前對學生的能力做好準確的預設非常重要,以免無謂地浪費時間。怎樣對學生作出比較準確的預設呢?我認為這就取決于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和作業(yè)批改的過程中是否關注到了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特點。如果教師每次上課只是自顧自地滿堂灌,不重視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那么自然就難以了解大部分學生的學情。如果教師每次批改作業(yè)只是簡單地打一個“閱”字,不關注每個學生的答題方式,那么必然地就對學生的`能力模糊于心。這樣的教師是難以對學生作出充分而準確的預設的。我雖然很慶幸我不是這樣的教師,但這次預設確實并未做得十分準確。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在課堂上和作業(yè)上對學生們多留心,關注并了解學生,從而讓我的教學更加順暢地進行。
“教學”不僅需要教師充分地備好一堂課,實現“教好書”這一目標,而且需要教師細心地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才能實現學生“學好書”這一終極目標。而我作為一名新近教師,每講一次公開課,就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只有吸取教訓、保存優(yōu)勢,我才能更快地成長起來,我教的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一課一反思,一思一進步,這便是我寫下這篇教學反思的目的。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10
《囚綠記》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是現代著名散文家、抗戰(zhàn)斗士陸蠡在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的1938年寫的一篇鼓舞抗戰(zhàn)軍民堅貞不屈、英勇抗爭的文章。文章講述了作者1937年在北平與公寓外的常春藤枝條交往的一段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tài)和“性格特點”,同時記錄了作者的生存狀態(tài)和真摯心愿,運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含蓄地反映了被日寇封鎖圍困的華北人民的苦難命運,鼓勵抗戰(zhàn)軍民忍受苦難,堅貞頑強、堅定信念、抗戰(zhàn)到底。這篇文章線索明晰,情景交融,感情真摯,意義深遠,很好地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含蓄雋永的特點。教材單元選用這篇文章,能夠很好地幫助高一學生在學習本單元前兩篇寫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這類散文的理解,掌握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學習寫景狀物抒情的寫作技巧。
針對《囚綠記》這篇散文的文體內容特點,備課時我設計了欣賞綠之美---體會綠之情——探究綠之魂——暢談綠之悟幾個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上我著重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抓住作者情感的主要載體——常春藤枝條的綠,欣賞文章描寫綠的優(yōu)美語句,分析作者筆下常春藤的特點和描寫綠的方法,梳理出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交往過程中的各種情感,然后補充介紹作者背景及當時在北平的處境心態(tài),比較被囚的綠藤和被封鎖圍困的華北人民的相似點,探究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領會作者描寫綠枝條所寄托的深層意味,挖掘出課文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最后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拋開文章的寫作背景和時代背景,對文章內容特別是作者筆下雖被囚禁但始終向著陽光生長、永不向黑暗屈服的綠藤進行個性化的解讀,產生自己獨特的閱讀共鳴并與大家一起分享。
這節(jié)課的實施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設計流程,重難點的學習基本達到預期目標,學生課堂反應積極,參與熱情較高,聽課老師評價比較理想,但反思這堂課仍有許多的不足:一是教材處理單元意識不強,沒有把握好自讀課文的課型特點,沒有突出學生自主閱讀的要求;二是教學內容過于追求全面,沒有進行合理裁剪取舍,因而導致后面的一些環(huán)節(jié)實施過程倉促,學生的接受參與打了折扣;三是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意識不夠,對文本的解讀仍糾結于傳統意義,不能調動學生產生出不同于傳統解讀的新的獨特的個性化自主性的理解,學生的思維發(fā)散度不寬廣,應該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多些思考、聯想、共鳴。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11
【教學反思】
散文的美學境界,歸根結蒂是作者生存境況的展示和文化心理的外化。
《囚綠記》這篇散文短小卻并不“精悍”,陸蠡將自己的生存境況與文化心理借一株常春藤含蓄的表達。正因為如此,很多教學設計在此方面潛心構思,力圖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我想法也得益于此,只是反其道而行之。為什么一定要去揣摩呢?一篇文章的意義難道僅僅在于那幾乎約定俗成了的話語嗎?因此,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有兩個側重點。其一,散文應重視朗讀,從而感受文本情感的涌動;其二,允許學生自我的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事實證明,“囚綠”不應該囚住朗讀的激情,不應該囚住活躍的思想。
推而廣之,對一篇文章我們教師應該傾聽自己的心聲,在我們的思考中枷鎖理應打開。如果我們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聲音”,那么,我們的學生永遠聽不到美妙的“音樂”。
【同事評價】
1、教材處理巧妙靈活,別具一格,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意識。
2、教學思路清晰明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問題設計巧妙。
3、教師情緒飽滿,富有激情。
4、課件簡約而不簡單。
5、教學過程很完整,教師的開場語和結束語相呼應,且富有詩意,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情緒。
6、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突出。
7、學生的發(fā)言也很精彩,課堂氣氛活躍。
【學生感悟】
1、這篇課文我很投入的朗讀,特別是讀到“囚綠”部分時,自己真的很惱怒、氣憤。
2、“囚綠”給我的啟示很復雜,我更多的想到父母。
3、不管歲月怎樣變化,文中寄予的愛國之情不會變的。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12
高效課堂觀摩課《囚綠記》上完了,這節(jié)課從準備到完成可以說給我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也為我今后的語文課堂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覺得在這次學校組織的骨干教師、十二·五科研教師高效課堂觀摩課活動中受益匪淺。
在教學設計上,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圖片式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從直觀上體會綠色的象征意義。在圖片的選擇上我重點選取了各具象征意義的四幅圖:充滿生機的幼苗,向著陽光生長的大樹,沙漠中的綠洲,綠色的梯田。優(yōu)美而又生機勃勃的畫面激發(fā)了學生對綠色的象征意義的聯想。這樣既順利的導入了新課,同時又有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了理解。
二、對課文內容探究,主要采用小組探究交流的模式。在課前預習中,我讓各組組員把對課文理解中存在的問題集中反饋給組長,再由組長反饋給我,我再挑出具有典型意義的問題做到多媒體課件上,在課堂第一輪討論中解決這些問題。這樣在課堂中討論交流的問題就更有針對性,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在學生問題基礎上我又提出了兩個更為深入的問題,讓學生進行第二輪的討論交流。這樣既做到了有的放矢,又使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好主題。
三、在課堂中加入如何面對人生困境的延伸拓展。讓學生們學習綠色頑強不屈的精神,完成了本課的德育目標。這里面我插入了最近的幾則有關高中生自殺的新聞,請學生們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覺著這個環(huán)節(jié)體現了一種大語文教學觀。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感覺對學生的調動不夠,因此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所以自我教學感覺不夠好。我覺得優(yōu)化的語文課堂教學,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語文課堂教學的`“活”,需要靈活的教師引導,鮮活的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 可對于我來說,還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我覺得要使課堂氣氛”活”起來,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方面是我在以后教學工作中著重努力的地方。我會在以下的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首先,教師的教學活,帶動的必然結果是學生學法活。教師教的不只是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啟發(fā),多鼓勵;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老師在課堂中應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他們標新立異。在這堂課中我對學生的激勵不夠,沒有對學生進行及時鼓勵,本來就很拘謹的學生就更不敢再課堂中積極發(fā)言了。
其次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手段將教材所設置的情境生動、 形象地表現出來也顯得至關重要。充分利用多媒體上課,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內容,并且能順利解決課文有關問題,準確把握知識要點。
同時,在實施活化課堂教學活動中,我覺得還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二是要對學生的活動多加肯定,表揚。提高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以上是我對《囚綠記》課堂教學的體會與反思。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13
20xx年12月3日,我上了一節(jié)青年教師“三維助學”競賽課,選講的課題是陸蠡的一篇散文———————《囚綠記》。課后我就這節(jié)課做了深入的反思,現總結如下。
由于學生課前預習較充分,我也認真的批改了學生的《導學案》,所以學生在課堂上較活躍。就連平時不怎么舉手的同學,也能參與課堂發(fā)言。這節(jié)課我給學生設計了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獨立閱讀,畫出描寫綠藤的句子,并思考這些描寫的特點,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好旁注,并與大家交流分享。第二個活動是合作探究。要求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弄清楚被囚前后綠藤的生長狀況有何不同,并讓學生說出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示。第三個活動是寫作小訓練。假如綠友常春藤確有靈性,充滿智慧,或許還讀了《囚綠記》這篇美文,又假如陸蠡真的與這位綠友見了面,此時此刻,還可能發(fā)生怎樣故事呢?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合理想象寫一小段話,然后全班交流。
通過上述幾個活動的設計,提高了課堂效率,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fā)言,在閱讀過程中做好旁注的習慣得到了鞏固。同時,學生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同時,也使自己的思維能力、組織和表達語言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不足之處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夠精細。由于時間安排不夠合理,部分教學任務沒能充分完成。這節(jié)課除了“品讀鑒賞”之外,我還安排有“延伸遷移”和“拓展訓練”兩個部分。但是在課堂的進行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我為了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就放開讓他們說了,這占用了較多的時間,后兩個環(huán)節(jié)完成的不好。此外,關于象征和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給學生的`總結比較倉促。
針對以上三個方面,我覺得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繼續(xù)保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認真做好旁注的習慣。同時,繼續(xù)提高自己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此外,我覺得像《囚綠記》這樣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很有幫助,文章蘊含的主題對學生也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并將這些作品歸類總結,將其整合為寫作素材,讓學生積累起來,可能對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14
在新課程下,如何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結合學校倡導的“四步三查”教學模式,作了初步的嘗試。在此,就活動中我所教的《囚綠記》一課談幾點自己的感想:
一、學習模式要預先設定好。
開學之初,我已將全班學生分成了八個學習合作小組,在小組里,由組長負責安排組員的合作互助對象;每次討論或活動中的組織者、書記員、總結發(fā)言人等都事先安排,輪流擔任;討論結束后,每周小組作總結,獎懲分明。這樣事先安排好,形成固定模式,一旦進入到小組合作階段,學生就可以訓練有素、不需在學習討論內容以外的事情上面花費時間,同時總結、獎懲也可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活動。
二、課前應精心預設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
首先自己要有清晰的教學思路,可多預設幾個,擇其優(yōu)者;預設問題要具體;對學生的反應也要作預先設想。教師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使教學目的更明確,節(jié)奏更緊湊。當然,出現了沒有預設到的情況,教師的教學機智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學習中要關注學生實際。
學生層次不同,教學中要各有照顧,因此基礎知識可以自主學習為主;中等層次的問題則可放入小組討論中;稍難的題目可在教師的揭示引導下在全班展開,學生即便是只言片語也要找到閃光點,大加贊賞,鼓勵學生動腦筋發(fā)言,最后集體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鼓勵是必須的,但一定要找準閃光點,有的放矢地表揚才有實效。
四、要體現語文教學特點。
語文首先是語言的學問,課堂上書聲瑯瑯是理所當然的,因此,無論是對語言的品評還是對文章主旨情感的把握,都應該讓學生通過朗讀去咀嚼體味,感受語言之美,愚以為,這才是真正的賞析語言之道。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贝_實如此,一堂課下來后自己再來回想,總覺得有若干不足,但我想,經驗也好,教訓也罷,都應該讓它們成為自己教學上的指路燈,指引自己走向成功的殿堂。
【囚綠記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囚綠記教學反思04-01
《囚綠記》教學反思06-30
囚綠記教學反思04-13
《囚綠記》教學反思03-16
《囚綠記》教學反思12篇04-13
囚綠記教學反思12篇04-13
《囚綠記》教學反思(13篇)04-13
《囚綠記》教學反思13篇03-17
語文版《囚綠記》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