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軻傳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荊軻傳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荊軻傳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荊軻傳讀后感1
這個暑假我讀了司馬遷的《史記:荊軻傳》,司馬遷筆下有很多失敗的英雄,項羽和荊軻是我兩個印象最深的。
荊軻是衛(wèi)國人,他是一個有著遠大理想的人,這個人有一個愛好就是“讀書擊劍”和結交賢者。在荊軻的母國衛(wèi)國被秦國兼并形勢下,荊軻“以術說衛(wèi)元君,衛(wèi)元君不用”,衛(wèi)元君對荊軻的才學不以為然,后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兩人共同謀劃如何對付秦國。面對太子丹“刺秦”的計劃,荊軻先是沉默繼而是推辭,在太子丹的懇請之下最后才應允。
荊軻向太子丹要求。荊軻先是猶豫,然后是推辭,在太子丹的懇請之下最后才應允。
荊軻提出刺殺秦王,首先要接近秦王才行,荊軻提出要接近秦王需要向秦王表示燕國要歸順秦國,就需要燕國的地圖。然后還要樊於期的'人頭。只要有這兩個信物就可以得到秦王的信任,然后接近秦王。
樊於期因為在和李牧的戰(zhàn)爭中失敗,得罪了王而逃到燕國避難,太子丹不忍心傷害他。于是荊軻與樊於期見面,表達了他的意思后,樊於期自殺,主動獻出了自己的頭顱。
接著太子丹又未荊軻選定了一名勇士,名叫秦舞陽,跟著荊軻一起面見秦王。
秦王知道消息后非常高興,荊軻和秦舞陽一起進入秦宮時,秦舞陽看見秦國士兵嚇得不敢抬頭。荊軻見到秦王后,拿出樊於期的人頭,取得了秦王的信任,然后荊軻又拿出地圖,秦王正開心的看著,突然荊軻拿出匕首刺向秦王。秦王大驚,然后迅速閃開了,荊軻就拿著匕首在后面追,直到后來有人告訴秦王,拔出寶劍,結果,荊軻就被殺了。荊軻死后秦王又猶豫了很久。跟隨荊軻而來的秦舞陽也迅速被殺。
讀完這個故事,我感受到了荊軻的英雄氣概,荊軻為了太子丹的知遇之恩,義無反顧走上了殺秦王的路,雖然荊軻沒有成功,但是他的故事卻廣為傳播。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為荊軻的勇敢感到敬佩。相比之下,在生活中我做事情有時候就沒有那么勇敢,很多時候常常因為害怕而放棄。荊軻的經歷是時代的悲劇,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還是值得回味,反思。我們應該好好工作認真學習,國家強大以后,才不會受到威脅。
荊軻傳讀后感2
《荊軻傳》主要講述了荊軻最初只是一個普通的劍客,他在衛(wèi)國時因為只喜愛讀書和擊劍,不愿和別人發(fā)生沖突,所以沒有人理解和賞識他;荊軻到燕國后遇見了田光,得到田光的賞識和厚待,才成就了他一生中上天注定的那個身份——成為一名刺客。他在田光的推薦下認識太子丹,被太子派去刺殺秦王,但最終失敗,被秦王和侍從夏無且合力殺死。
田光看出荊軻內在的天賦之后,認為他可以承擔重大的使命,為了能夠成就荊軻成為一名刺客,田光不惜自刎而死,希望可以激發(fā)荊軻內心的血性;同樣樊於期亦是如此,他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荊軻的身上,為了使刺殺秦王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他甚至主動獻出了自己的首級作為信物。可見在田光和樊於期的心里,生命的可貴不能和刺秦的重要相提并論,為了這個崇高目標,他們可以把生命托付給值得的人。
而荊軻盡管最后行刺的意圖為秦王所識破,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依舊盡全力完成他作為一個刺客的使命。他為人最講究一個“義”字,至死也沒有投降。在被夏無且重創(chuàng)后,他已經明知自己失敗,走到了生命盡頭,竟然還“倚柱而笑”,這是一種視死如歸的豁達,想必這個笑容也應該是他對自己這一生的交代吧。
荊軻的一生,雖沒有成就什么了不得的大事,還為自己唯一的任務獻出了生命;盡管他辜負了田光和樊於期的期望,沒能成功殺死秦王嬴政;但作為一個刺客,他是盡職盡責的`。而最令人感嘆和欽佩的,是他早就明知無論刺秦成功還是失敗,都逃不過死亡的結局,但他依然無懼無畏,慷慨赴死。這種勇氣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
秦王的劍下,也許是荊軻生命的歸宿,可他的精神,卻沒有盡頭,將被傳承下去,發(fā)揚下去。而這,一個刺客的俠義精神,也正是中華民族千年以來始終在傳承著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為了一個心中的“義”字,人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不惜付出生命,遠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近到為了建立新中國而犧牲的革命先烈,他們都心懷大義,都具有崇高忘我的精神,這樣的偉大精神,著實值得我們學習,成為我們心中共同的榜樣。
荊軻傳讀后感3
人的一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平平淡淡,不被后人所記住,有些人則轟轟烈烈,荊軻和他的朋友們就因為刺秦王而名留青史。
有人認為他死的太悲慘了,可我不這么認為,我覺得他的死是值得的,秦始皇一生又親手殺過幾個人呢?同他的死中含有了他一生的義,田光先生的義,樊於期和鞠武的'義,所以他的死是值得的。
田光先生是一個隱者,看透了整個朝廷,看穿了太子丹,明白了他的疑心和陰險,但聽了太子丹的請求和對事情的謀劃,他仍然是舉薦了荊軻,沒有當面回絕。但當太子丹讓他不要泄露消息時,他笑了一下。是嘲笑,他也許覺得這個太子太多疑了,是苦笑,他想,我田光的人品有那么差嗎?我不如以死來證明我的人格,來告訴他:我不是那無恥、賣國的人;氐郊,他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他以死來證明了他的義。
荊軻是故事的主人公,義的表現更為突出。田光是他的伯樂,在田光推舉他為國出力時,義不容辭就去見了太子丹,這是他對于朋友的義,也是對國家的義。雖然太子丹對他不信任,一直催促他,讓他去刺殺秦王,他在出發(fā)后明知去就等于送死,但仍然和副手秦舞陽劃船去了秦國,留下了千古名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悲壯地體現出他不是一個背信棄義的人,而是一個使命必達的人,體現出了他的義。
他帶著樊於期將軍的首級和燕國地圖前往秦國。透過地圖,可以看到那把劇毒的匕首,正散發(fā)出陣陣寒光,照滿了布滿荊棘的道路,讓他繼續(xù)走下去,但他或許已經知道,他可能會讓太子丹失望的。
最后,他和秦王在大殿上你追我趕,但終究中了秦王那驚慌的八劍,苦笑了一下,仿佛想起了自己對田光,對樊於期的承諾,然而事到如今,又只能帶著遺憾去見他們了。他又仿佛候想起了易水之別燕國官員白衣白帽送行時的場景,仿佛想起了太子丹對自己的告誡:“活捉秦始皇!”但事到如今,哎,想活捉秦王是不行了。
說起義,讓我想起了不少歷史人物。南宋的文天祥,在宋朝已經滅亡的時候,在威逼利誘面前,他沒有投降而是寧死不屈,留下了豪言壯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朝的于謙,在明英宗被俘,全國上下手足無措的時候,他站了出來,說:“既然英宗被俘,不如另立一個皇帝。”正是因為這樣,明朝才得以延續(xù)了十五年,雖然被凌遲處死,但仍留下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钡那Ч偶言。
他們都擁有著一個“義”,是我們所不斷追尋的“義”。
【荊軻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荊軻傳讀后感09-22
我眼中的荊軻作文12-13
我喜歡荊軻作文06-07
《荊軻》讀后感04-25
荊軻刺秦讀后感02-13
《荊軻刺秦》讀后感11-17
讀《荊軻》有感02-12
荊軻刺秦王教學反思04-14
《荊軻刺秦王》教學反思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