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讀《文化苦旅》有感14篇
當(dāng)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文化苦旅》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1
文化者,謂何?當(dāng)今世界,文化一詞已經(jīng)鋪天蓋地,小到家長里短,大到國家政策,此詞一出,整篇文章瞬間“如獲新生”,十分大氣。那么,這擁有如此神力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它的用途,又何在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拔幕保瑫r而如云霧繚繞之峨峨山巔,時而如四極八荒之滔滔巨浪,時而又如扎根鄉(xiāng)土之蒼翠松竹。他它無處不在,又無跡可尋。
傍晚殘燈,我靜靜地翻開《文化苦旅》,試圖于卷籍中尋覓……尋覓什么呢?剪不斷,理還亂,我只有一種冥冥之中的祝祈,希望能在其中,尋找那個多年未解的答案。
可翻開此書,卻又是另外一番天地。
游過白石清涼的牌坊,訪過肅然寧和的古剎,又跟隨肩挑信義,腳踏客鄉(xiāng)的信客,走出解凍的鄉(xiāng)村……
翱翔九天,俯視山河天地之線,山河無言,卻包容一切,一如千年前,陶潛一句“托體同山阿”;回視萬里,西風(fēng)殘照,都江堰水物合一,天人合一;莫高窟清冷月夜,年代交織,歲月綿延;陽關(guān)煙雪,沙墳荒原,凄迷風(fēng)雪中放達步履,竟更加暢意向前;黃州赤壁,東坡一賦,沖破千載年帷,至今仍隨大江東去;寧古塔下,悲號余音中的不屈風(fēng)骨,仍血脈相傳于那片厚實的土壤中;以至于那早被浩浩史書所湮沒的歷史風(fēng)云,渤海國那廢弛千年的廢井冷眼,波光仍然執(zhí)著地閃著……
何謂文化?此謂文化。覽卷至此,我豁然開朗,卻又久久沉思。
我一直以為文化就是詩詞歌賦,民語俚俗。而當(dāng)我的目光深入到百年前,千年前,文化突然從一闕詞、一行詩、一本書、一群文人上升到了土地的層次,上升到了天空的距離,上升到了人類思想的寬度——是啊,它又豈能是一人之言,一家之說?文化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也早已鐫入我們的靈魂。
文化,是土壤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男耕女織,桑麻稻麥,其實是一種文化——不,應(yīng)當(dāng)是文化的最初載體,因為文化,來自山河大地,真正的文化,絕不是連篇累牘的高屋建瓴,它帶著泥土的芳香,攜著江河的水氣,悟著天空的無垠。
文化,是人們內(nèi)心的柔軟和堅硬。都江堰,一個水利工程,一個歷經(jīng)千年風(fēng)雨的滄桑背影,挑起擔(dān)子的卻是一個叫李冰的普通官員。他如水般溫柔,撫過豐饒的大地,卻又如鐵一般的堅硬,在泥沙中傲然挺立,千年不悔。
莫高窟多少朝代的文化匯聚,它們風(fēng)格不同,十六國時期的'苦難,魏晉豪邁,筆觸劍戟,隋唐風(fēng)姿,《高山》流瀉;元代藏傳,神秘之精……文化之長,隨著文物的散失而環(huán)繞世界,可文化或豐美或堅挺的塑像,卻屹立于后世之心,存生于中華之脊。陽關(guān)的煙雪,一去不歸的羌笛,將士們的內(nèi)心何嘗沒有柔情?面向朔北,披堅執(zhí)銳,而荒原上年代已不可考的古戰(zhàn)場上的沙丘,卻十分坦誠——死亡而已,何必遮遮掩掩,夜風(fēng)嗚咽?
文化,是苦難中的高貴。東坡一人之遭遇,無形中照應(yīng)了遙遙史冊之后的寧古塔的悲劇,而文人之遙遙悲歌,似是又成了如渤海國之國破家亡后人們僅存的精神脊梁……因果復(fù)雜,但我想起因源于自信,而結(jié)局歸于篤定。
文化是自信的,它傲視千年,直看到宿敵凌亂,宿命改寫,滄海桑田。文化也是篤定的,它堅守千年,直守到蟬鳴初雪,山地棱絕,初心不變。文化是苦難中的高貴。自信和篤定支持著他走過千山萬水,源于自然又歸于自然。喧囂城市似與它無緣,它本來,不是人間富貴花。文化的高貴使它能屹立于莽莽荒原,這種高貴又在苦難中更加顯現(xiàn)。也許不是苦難給文化帶來了高貴,但是苦難中,文化必定不會丟失高貴。就像,即使自己心中僅有一點燭光,也要化去別人心頭的萬千霜雪。
文化與人,心意相通。掩卷不語,我笑而沉思。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2
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之上,歷史的悠久建立在廢墟之上,文明的初級建立在廢墟之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之上。 ——題記
對我自己而言,我很喜歡閱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這位老先生的文字,總有獨特的見解,讓我們,跟著他的思想理解問題。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十分獨特含義很深刻,每一次甜品它的文字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在書里作者余秋雨老先生,將自己踏過每一寸中國的土地寫出了他自己的喜與憂,寫法真摯細膩,總讓我回味無窮,余秋雨先生的獨特魅力吸引著我,在我心中那是一種十分苦澀的.回憶。
余秋雨先生在書中這樣自序“報紙上說我書寫的很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生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春溫秋涼,是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對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章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急后的會心”余秋雨老先生站是以這樣的精神,寫下了這本書,這才是我真正的震撼,也是因為這樣的精神 讓他寫出了如此完美的一本書,他使我震撼。
僅是小感,與大家共品。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3
《文化苦旅》,優(yōu)美,典雅,確切,兼具哲思和文獻價值。是余秋雨先生手下的一部名作,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是引領(lǐng)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
書中講述了作者的履行世界。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xué),從那矮小的四角天空看到海闊天空,坐著見證了一種種文明的起源,興起以及衰亡,增長了人生見識,也拓寬了人生的高度,理解了文化的深一層含義: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作者以一個浪子的身份,講述了他所經(jīng)歷的滄桑。從“如夢起點”到“人生之旅”含豐富的`文化色彩及哲學(xué)思想,全文圍繞“苦”字展開,經(jīng)歷的苦,人生的苦,文化的苦,顯然易見。語言優(yōu)雅、生動、形象、優(yōu)美,情節(jié)詳略得當(dāng),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形象,介紹了世界各地的風(fēng)俗習(xí)慣。
本書值得我們?yōu)橹潎@的,不僅有豐富的書寫內(nèi)容,更有詩意般的語言,讀起來婉轉(zhuǎn)動人,像細水流長般敲進我的心門?吹綍系囊恍行形淖,在腦中想象著揣測著,似懂又非懂,一不小心就踏進了另一個世界。書中能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四壁的文字間可以感知到怎樣的咆哮狂風(fēng)在我指尖游走,怎樣的綿長細雨帶給旅人無限的鄉(xiāng)愁。
余秋雨筆下的文字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年輕,冥思后的放松。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回憶深入了筆墨中。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4
沒有周遭的閑言碎語,你踏“雪”尋“梅”;沒有都市的歌舞升平,你“夜泊”“西湖”。就這樣,你思考著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和歷史的蒼涼;就這樣,你描繪著江南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和世態(tài)人情;就這樣,你用你的筆直接觸向文人的心路歷程;就這樣,你詛咒著廢墟,又寄情于廢墟……我的心里有說不出的憂傷感觸,聽你一一訴說。
一千萬恨,恨極在天涯
面對輝煌,永遠感召著我們的靈魂。而你,余秋雨,沒有顧忌,沒有思忖,跪在莫高窟的洞穴前,在博大恢宏的民族文化面前體會著自己的渺小。
面對被破壞面目全非的舉世文化瑰寶,你痛心疾首,義憤填膺,剖析著王道士麻木的靈魂,引領(lǐng)他跪地懺悔。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面對這一出整個民族在顫悸的歷史悲劇,你無情地撕開她的傷口。
一個古老民族在滴血!
但你終究是明白的,于是,蹲縮在道士塔前寫下這樣的文字:“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
向他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泄也只是對牛彈琴,換來一個漠然。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覺無聊……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你在痛斥,痛斥王道士的愚昧;你在譴責(zé),遣責(zé)清政府的冷漠麻木。而更多的,你在為祖國的古老燦爛文化的榮耀與恥辱而感慨萬千。
二一蓑煙雨任平生
“風(fēng)到這里就是黏,黏住過客的思念;雨到了這里纏成線,纏著我們流連人世間”。江南始終是有著那一份“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的柔情和恬淡,觸碰了你,觸碰了我,也觸碰了余秋雨心中最柔軟的部分。
江南,也便是由水和云所鋪成的!
當(dāng)轟鳴的機器與凝重的水泥世界,掩埋了遠古的那份單純和寧靜;當(dāng)破碎的激情與饕餮的物欲橫飛,充斥著心底的那份善良和柔情。也只有在門口看著煙雨下的老人,雨水輕輕的飄落在水中。這才知道什么叫心靜如水,什么叫“心,軟了,化了”。
時間越過空間,碧水驚秋,黃云凝暮,霜冷長河般的歷史亦如追風(fēng)而逝的秋葉,蓬飛零落。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任淡淡的情緒在心底縈繞,江南依然恬淡如故!
或許也只有在這一方凈土,才能在俯仰之間,從容面對滄海桑田。重九的陶菊依舊繞舍似陶家,中秋的蘇月依然皎皎空中掛。
正如一種禪境,她是物化了的精神的家園。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余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在觀察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便是他,帶著崇敬和疑問瞻仰著這為大文豪。
從“垂淚千行便濯纓”到《永州八記》,那種入世與出世的蒼涼與孤獨封存了很久很久,直到被你的'淚水所濕潤。
靈魂的居出不僅緣于世內(nèi)之紛亂,更是宇宙深淵處一泓深潭。柳宗元有“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dāng)為鄰舍翁”的打算,小小的仕途再也無法承載他那顆滄桑的心。于是,他來了,將困厄感傷的心境寄托與游山玩水和紙墨之間。一切都很靜。
靜一點也好,從柳宗元開始,這里歷來寧靜。
但他的心在滴血!
四廊臺烽火空余夢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你說。
因為廢墟吞沒了你的企盼,你的記憶。然而是你,定義了廢墟,又給了它新的詮釋。
廢墟,并不僅僅是斷壁殘垣散落在一片荒蕪之中的蒼涼。古羅馬的角斗場、中國的圓明園、瑪雅文化遺址都可以說是古代文明留給我們的廢墟,歷史面對它們顯得有些殘忍,但它們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它們就如同時間的力量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跡,承載了不同民族厚重的發(fā)展歷程,昭示著不同民族文明的興盛與衰敗。讓人窺見到一個民族步履的蹣跚。又似垂死老人的遺言,使你不能不為之動容。人類的歷史是生命的延續(xù),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也不會有未來。
因此你吶喊: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后記:蒼天緘默,大地?zé)o語。于是我終于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任,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苦在內(nèi)心的敏感……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5
在一片荒涼的河西走廊上,有一位地道農(nóng)民出身的王道人。竟看護著一座石窟,而這些,也許就可以暗示他就是歷史的罪人,就是民族的恥辱。
遠遠望見莽莽的塵氣中走出來幾個高鼻梁、藍眼睛、卷發(fā)的外國人,牽著一隊駱駝,向洞窟走來。當(dāng)他們到達洞窟時,眼中不禁流露出遺憾的神色!斑@里既沒有不茍言笑的博物館館長,也沒有戒備森嚴(yán)的保護所!倍垂苤@一切的,只是一個愚昧無知、骯臟的土道士。他們僅僅是片刻的遺憾,隨即就是無盡的狂喜。
當(dāng)然,這個愚昧的土道士不知什么文物價值,也不知什么國家利益。只是,他的眼睛發(fā)著異樣的光芒,盯著那個叫做斯坦因的外國人手中的一個精致的小鋼瓶,他的手早已不聽使喚,摘下掛在腰間的鑰匙,打開了那扇門!陽光透過塵氣,想要奔向、溜入那條縫隙,都想感受世界級珍寶那金色的光輝,來把它們映照的更加高尚。于是一個民族象征的光芒就填滿了那個異族人的視角,長期的掠奪生活使他的瞳孔都不禁為之放大,那雙無恥的眼珠仿佛發(fā)出詭譎的光芒。王道士也只關(guān)心那個小鋼瓶是否為自己所有,他匆匆的搶過那個小鋼瓶,急切地放在自己手中撫摸著。只是他此時失去了自己作為中華民族兒女的那一份可憐的尊嚴(yán),把國家的瑰寶拱手讓給了列強,更是把國家的`尊嚴(yán)晾在了一邊,F(xiàn)在他儼然成為了國家民族的罪人!
但是,他根本不知道這些所謂的概念。只是看著那個精致的小玩意兒。在最后那個洋人臨走時,那個無知的王道士還“深情”的向他鞠了鞠躬,向這位無恥的盜賊鞠了鞠躬,更是無知地向這位侵略者表示了一下自己的所謂的敬意!真是可悲,一位看護人的愚昧無知;真為可哀,一洞瑰寶就這樣的淪喪敵手;可嘆,罪惡的列強們就這樣無恥的偷來另一個文明的精髓。
這恐怕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吧,這是其中的一個莫高窟,但在那個時代,也許會有千千萬萬個莫高窟淪喪敵手。這也許就是一個時代的麻木,一代國民的悲哀吧!
寫后小記:這段情節(jié)在全書中具有很凝重的思想,作者能夠?qū)⒁恍┘賽撼箝g接批判地淋漓盡致。所以我認(rèn)為這才是全書的思想核心!映射一個時代!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6
作為本書的書名,最能引發(fā)人們思考的就是這個苦字了。那么文化又有哪些苦需要傾訴呢。細細一讀,這本書寫得如散文一般,但主要更像一篇游記。可并非只是像描寫美景般那樣簡單,作者更是在傾吐一個事物背后的興衰。
我花比較多的時間品味的是中國之旅這一部分。其中有寫田間鄉(xiāng)下的牌坊的,有寫名揚四海的莫高窟,還有寫婦孺皆知的`大文學(xué)家蘇東坡的。我隨著作者的步伐,去拜訪中華大地上的文化遺跡。隨后,我便聽到了它們的嘆息,像莫高窟。它經(jīng)過重重劫難才走到今天。當(dāng)時的傷口經(jīng)過多年的自然侵蝕,已無法愈合;她的容貌也已經(jīng)遭到破壞。誰希望這樣呢,在那內(nèi)憂外患的年代,她就像一只毫無防備的羔羊,任人宰割,而她的母親,也是如此。
但那么多珍寶,還是堅強的存活了下來。這不是茍且偷生,而是帶著模糊的輝煌和清晰的被侵略的證據(jù)走到今天。除了有創(chuàng)傷的文物外,在苦中也是有令我們驕傲的事:作為一座美麗的城市杭州,有許多人在它身上花費了大量力氣。白居易、錢鏐、蘇東坡等人先后處理了洪水,解決了農(nóng)田灌溉和城市排水問題,取得了惠及后代的成績。更令我們欣慰的是,杭州的后人秉承生態(tài)之路,把美麗延續(xù)至今。這體現(xiàn)了杭州一條從古至今的宣言:關(guān)于自然,關(guān)于生態(tài),關(guān)于美麗,關(guān)于人間。所以作者很自豪地寫道: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古文明。歷朝歷代的中華兒女擔(dān)當(dāng)中華文明的傳承者,書寫著一頁頁輝煌,雖然內(nèi)部有過矛盾,外部有過侵略。但它堅強執(zhí)著地來到今天。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引以為豪的。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7
文化之旅苦在哪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始閱讀了本書的文字,希冀書中給予我清晰的解答,跟著作者余秋雨的文字,我隨著他來了一場關(guān)于歷史、關(guān)于文化、關(guān)于靈魂的豐富旅行。從道士塔、莫高窟、陽關(guān)、洞庭湖、廬山、都江堰、三峽、柳侯祠等多處名勝中,領(lǐng)略了許多神奇的自然山川風(fēng)光,也與中國文化來了一場邂逅。
夕陽下朔風(fēng)凜冽的塔群,它藏著無言的悲憤,源于一個時期愚弄的人們對文化瑰寶的忽視因而造成的遺憾,王圓箓“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
沙漠深處神秘安詳?shù)哪呖,那是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容納了一代又一代藝術(shù)家無量度的才情。初看陽關(guān),凹凸的土地、繁星的沙堆,初思會覺普通無趣,后細想恍然大悟,那是溫厚詩人贈臨別友人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中的情懷陽關(guān),它藏著某一時期人們綿綿壯美的'情懷!耙┎贿M,進去便是半個詩人”的白蓮洞,遠在四川平原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造福人民千年、那比長城歷史還要悠久的都江堰,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供奉一代文豪柳宗元的柳侯祠,它的存在,讓無數(shù)文人得以仰望、也激勵著柳州的歷代官員。這些我從未涉足過的地方,在作者的文筆中,通過一段段或優(yōu)美或冷肅的描述我切實地感受到了它們,可以窺探它們的面貌以及被時間沖刷的些許痕跡,一堆平凡塵土、木材的堆砌,本該是平淡的存在,卻因文化靈魂的注入,可以跨越時間、空間成為許多人向往的遠方,令人驚嘆,這大概就是作者所說的“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看了多處古跡后,作者還帶我觀看了他自己的文化世界,來到他的故鄉(xiāng),看了他老屋前的窗口,聽他述說了兒時老師的故事、夜航船、牌坊的記憶以及信客這份滿載希望卻步履艱辛的職業(yè)。
粗略看完后,我頓感疲憊,因為閱讀時不斷沖入腦中書中的大悲憤大喜悅,讀完后感覺他們一下子又抽離了出去,這種情感的體驗確是讓人心累。關(guān)于“苦”的答案,起初還是難得《文化苦旅》“苦”的奧妙,旅途中奔波勞累、美好的記憶容易消失這些就是作者所說的苦嗎?思慮過后還是覺得不對,是我眼界過于小了,細想書中的內(nèi)容,再看中國文化走過的路,才發(fā)現(xiàn)他說的不是個體、也不盡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悠久又龐大的文化——中國文化,在外漂泊、被埋于地下、易被摧毀難以保存這些都是它走過的艱辛,被歷史“苦澀”的承載著,被無數(shù)人艱苦的傳承著,像一個苦命的老者,經(jīng)歷風(fēng)雨,苦行至今。
雖然書中文字多少是有些悲情哀調(diào),但也有帶著振奮人、激勵人的力量,旅途很苦,對前行目標(biāo)迷惘時,他說:“爬。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爬。無論怎么說,我始終站在已走過的路的頂端。永久的頂端,不斷浮動的頂端,自我的頂端,未曾后退的頂端!彼晕磥淼牡缆罚覍⑷绱嗽捯话悖号,只管爬。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8
第一次讀得這本書時是在大學(xué)圖書館的書架上無意間看到,便借回宿舍閱讀,只記得讀完整本書后,被余秋雨先生嚴(yán)肅深沉卻又遼闊邃遠的筆觸深深折服。之后這本書便在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再后來,大學(xué)畢業(yè)前夕逛書店時購得此書,心里甚為欣喜。如今,我再次翻開此書,又重新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
書中,余秋雨先生透過中國大陸的自然景物、名勝古跡,比如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等等,寫出了中國人心靈中的糾結(jié),同時這也是有關(guān)中國美學(xué)的書,深入淺出,用干凈漂亮的文字,描述了中國深沉的文化,并抒發(fā)自我的情感。
他從祖國大西北的甘肅敦煌起步,轉(zhuǎn)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東南的吳越春秋,最后寫至境外南洋的疊疊從冢。寫下了《那里真安靜》、《莫高窟》、《五城記》、《夜航船》、《道士塔》、《酒公墓》、《華語情結(jié)》……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許作為一個文人,杯水車薪,不愿去找旅行社寫出一些乏味的旅游觀感之類文章。由此便決定了他的文化旅行成了種"苦旅",浪跡天涯,行行止止,風(fēng)塵仆仆,勞筋傷骨,這不可謂之不苦澀,再沒有這般的創(chuàng)作魄力了,也可謂是真正的苦旅了。
然而,真正的苦旅,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他對文化無休止的追思和探索。特別是其中一些寫景但有蘊藏著人生的感悟。比如:"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fēng)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池。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fēng)韻。";"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一生都在忙碌的所謂公務(wù)和事業(yè),很可能不是你對這個世界最主要的貢獻;請密切留意你自己也覺得是不務(wù)正業(yè)卻又很感興趣的那些小事。"等等,無不盡顯余秋雨先生的智慧,讀了這些語句,使讀者瞬間對生活大徹大悟,找到人生的目標(biāo)。
正是余秋雨先生的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我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更加明確了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蛟S,我還未完全領(lǐng)悟作者的深意;蛟S,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nèi)涵。但是這對我的人生規(guī)劃已足矣,很慶幸自己讀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9
站在船頭的我,帶著一顆敬畏的心。去叩開這扇載滿了三峽之精髓的沉重的大門,聆聽那古樸沉重的歷史的聲音——在遠方久久地回蕩著,滌凈著我們的心靈。
幼年時的余秋雨先生,在讀那首膾炙人口的《早發(fā)白帝城》時,誤解把白帝當(dāng)作成一個身著縞銀之袍,眼中光色流蕩的一位沉穩(wěn)的帝王。然而這次誤解無意之中叩開了三峽文化的大門,讓我們對三峽有了新的認(rèn)識、新的見解……
一千五百多年前某一天的黎明時分,這位偉大詩人遠行的.小船即將解纜,伴隨著銀袍和彩霞。他瀟灑地望著漸漸遠去的白帝城。然后緩緩坐回船艙,取其筆墨紙硯,大筆一揮,一首詩便行云流水般的書寫下來!板岢梢!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船上的廣播員用無比輕柔的嗓音念著這首詩,仿佛觸景生情般。帶著不尋常的語調(diào),講的介紹了幾句。便放出了《白帝托孤》的樂曲。剎那間,余秋雨先生在童年時的依稀可辨的幻想、伴隨著樂曲的聲音、兩岸的重巖疊嶂,一起匯聚為一團。使人心中一震。
如果說三峽的激流澎湃是熱血,是陽剛,是無盡的力量。那么神女峰的恬靜與她的傳說則帶著無以言表的淡淡的美麗伴隨著三峽的熱血,陽剛,以及無盡的力量。無以為報,三峽只有以湍急疾速的浪花與飛快掠過的風(fēng)影作為無言的答謝。而作者在此處絲毫不吝筆墨地摘錄了舒婷的《神女峰》,用凄美的語言向我們細細道來一個哀婉的神話故事,為這次的行程平添了一絲哀婉的色彩。
此次的三峽之旅,伴隨著一個小時候天真無邪的幻想。進入了三峽這座人類精神文化的寶庫,發(fā)現(xiàn)了隱藏在奔騰咆哮、波瀾壯闊的三峽背后的那一絲苦苦的哀愁。
寫后小記:作者以獨特的眼光發(fā)現(xiàn)了三峽背后的那一絲婉約,一絲哀怨,一絲凄愁,正是書名中"苦"字的完美體現(xiàn)。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10
初讀《文化苦旅》,總覺得越讀越像游記,一本普普通通的游記,但當(dāng)我深入思考,余秋雨先生的這本“游記”,但當(dāng)我深入思考,余秋雨先生的這本“游記”也似乎并不是那樣地簡單,他向我們傾訴的像文化長河那般的熱血情懷,他用自身的實際給我們上演一場苦尋文化的旅途。
其實我一直在想,“苦旅”中的“苦”到底是什么,是對文化傳播的一種冥想,還是對行走大江南北之路程的辛苦,亦是對文化的一種否認(rèn)或者是苦惱……我至今也沒有弄明白,但即使作者并沒有給出一種確切而標(biāo)準(zhǔn)的答案,我也通過一章章文字,讀出了許許多多的人生之道。
首先一段相對來說比較短小的文章《沙原隱泉》給我的震撼很大!耙獊,該來一道黃濁的激流,但它是這樣清澈和寧謐!边@灣清泉,確實來源于荒涼的山腳下,橫臥山底!奥斓娘w沙,難道從未把它填塞?夜班的颶風(fēng),難道從未把它吸干”作者如此的描寫,讓我的敬意油然而生。
這股清泉,它勇敢而堅強,他不畏黃沙的阻擋,不屑颶風(fēng)的凜冽,只求自己能夠保持一份純潔的內(nèi)心而不骯臟玷污,正所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如此高的境界啊,我們也不會知道,我為了保持自己的凈亮之身,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作者在書中又說:“人生真是艱難,不上高鋒發(fā)現(xiàn)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與它親近?磥,注定要不斷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這個“它”就如同隱泉,它會在高山崎嶇之地蔓延延伸,我希望我們都要成為這灣泉水,努力保持著自身最好、最亮麗的一面,并且要堅持不懈,堅強勇敢,努力向前奔跑,才能過好人生的每一道關(guān)卡。
《道士塔》也同樣是讓我感受至深的一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歷史悲劇,一個沉重的文化史實。它所揭示的問題讓人心痛,讓人揪心,也讓人不禁為那個時代,也為我們的民族,發(fā)出一聲聲無能為力的嘆息。因為無知,掌管莫高窟的道士自作聰明地將珍貴的壁畫粉刷、挖掘;也因為無知,他將窟中的文化魁寶用歷歷可數(shù)的銀元換給外國人;更因為無知,祖國的瑰寶受到踐踏、不幸流失,給我們后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國寶外流,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遺憾、痛恨、憤慨,同時我們還應(yīng)該有所覺醒,那個“慌不擇路,饑不擇食”的時代,如何讓人們有心去理睬荒涼之中的文化,“落后就要挨打”,發(fā)展才是硬道理,我們唯有努力學(xué)習(xí),奮起直追,用日益強大國力和永葆先進的.文化捍衛(wèi)我們的偉大的中華民族!
對于文化的追求,我可以說,余秋雨先生的“苦求”并不能完完全全給它一個完美的答案,但確實讓我們明白了很多,在“苦”中默默地展現(xiàn)對文明的探索,對事物真相的追求……
感受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實際他是在訴說著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坎坷曲折的歷史,那是一條充滿艱辛和坎坷的路。如今,我們的祖國強大了,我們的國民也不再是懦夫,外國人也不敢在國人面前“任性”。偉大祖國高樓林立、交通發(fā)達、技術(shù)先進、國富民強,毫不遜色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我想,我們每個人如今那種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可以抵御任何的愚昧和落后,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自強不息代代承傳。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11
如果說,讀李白的詩,好比喝烈酒;讀柳永的詞,如同飲甘醇。那么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無疑是品一杯淡淡的香茶,品的越久,越能體味甘與苦的茶香,越能品味出那沒有安逸、嘆息的塵土氣息。
《文化苦旅》稱得上是“三位一體”。它寫了中國各處的名勝古跡和風(fēng)土人情,可以說是一本游記。其中也記錄了許多史實,也可以說是一部史記。而全書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詩情畫意,又使這本書成為一部很不錯的散文集。
不論是參觀或是旅游,余秋雨先生都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種沉重,一種滄桑。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息壓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其實他是把自己真實地融入到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出于對歷史的尊重,同時也出于對自己的負責(zé)及對人們的警醒,寫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表達最質(zhì)樸、最深沉的情感。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他對歷史事件的如數(shù)家珍,對歷史人物的真實再現(xiàn),讓我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我們在他清晰而又獨特的思維視角的帶領(lǐng)下領(lǐng)略了歷史的足跡,感悟到最深沉的`歷史呼喊。
如果歷史是一部長卷,再怎么博大精深也終究要翻過去的;如果歷史是一個故事,是是非非就會在一個多彩的世界里循環(huán)往復(fù)。我們攔不住他滾滾的潮流,唯有在現(xiàn)實的寂靜中或漠然或虔誠地品味曾有過的似模糊似清晰的記憶。正如余秋雨先生說的:“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閉上眼睛,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罷了!笔前。瑢τ跉v史的教訓(xùn),歷史的遺憾我們不能漠視、不能旁觀,因為只有敢于同它正眼對視的人,才能真正體味到那千年熬成的紅豆的濃郁香甜。
我不禁掩卷沉思,也許只有忍受極大的痛苦,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也許只有正視、面對、承認(rèn)了這種沉重感之后,才會有一份輕松。人生之路,對我來說還很長,我只是站在一邊,踮起腳來張望,迷惘之余,心中默默暗記:只要做得踏踏實實,珍惜就好。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喜劇是把人生沒有價值的東西撕壞了給你看——痛快;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壞了給你看——痛心”那么我認(rèn)為《文化苦旅》帶給我的就是悲喜交加。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12
曾記得在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推薦我們?nèi)タ从嗲镉甑摹段幕嗦谩,一直沒有好好去實踐過,今年暑假趁著學(xué)院的讀書月的動力就把余秋雨教授寫的《文化苦旅》大致看了一遍。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靜靜體味的書,他從風(fēng)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fēng)情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線條令他著迷:北魏色彩的渾厚沉著,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溫煦…這是一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洶涌地向我們奔瀉而來。天一閣的藏書曾令他迷惑,而終于有一天顯現(xiàn)了藏書的社會意義。而西湖終究是文人們心中的一個飄渺的夢境,只能意會,無法用文字解讀。
中國文化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流經(jīng)祖國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歷久彌新,生生不息。文化是內(nèi)化于心的一種精神財富,在有華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國文化的延傳,漂泊海外的華人們可以把原始的巨樹當(dāng)成神廟,供奉著“大公伯”,然后進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著他們。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輩子也無法揮去。
悠悠五千年,浩浩文明史。若問古今同,莫忘語言一。博大厚渾,誕于孔子莊子,精妙含芳,李杜燦爛纖詩。黃沙漫卷絲綢路,難吞華語細細。駝鈴緩搖響中外,并隨華語襲襲。記否,塞北沙場,母語唱為淚。記否,江湖草澤,母語吟為詞。若留于異國,勿忘故鄉(xiāng)家族縷絲。縱漂泊流浪,豈離始祖民族咫尺。曾是跌跌撞撞,穿時空越歷史。眾湮沒,惟華語傳今日。國人口齒噙香,輕吐,托起廣博文藝。
960萬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化,尤如一朵朵奇葩綻放著,包容和開放的海派文化,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郁思鄉(xiāng)情結(jié)的華人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細體味其中蘊含的韻味。
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cè)面,令人為之汗顏。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于“天一閣”的描寫。一個家族背負著艱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一個擁有強大毅力和強烈的愛國精神的藏書家讓中國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義的藏書樓,直到到現(xiàn)在都有它的痕跡,但是歲月的滄桑,歷史的風(fēng)塵還是將它掩埋了。范氏天一閣之所以留下來的原因是什么呢?這正式余教授所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是時間的意志力”而這種毅力有是什么呢?
范欽曾經(jīng)頂撞過擁有巨大權(quán)勢的皇親國戚,而因次遭到仗打這樣的重刑,還進過監(jiān)獄。但他毫不畏懼,始終毫不顧惜堅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誰都奈何不了他,這就是一個古代藏書家,而且讀書為的盡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只為那黃金屋或是顏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對自己要求很低對別人則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萬事大吉,毫不顧慮別人,更不用說是監(jiān)守崗位和保護民族的歷史文化了,一點都沒有范欽那樣的奉獻精神。
對我們來說范欽的意志力乍看之下,顯得不近人情,然而我們的毅力呢?可以說連他的二分之一都沒有。我們讀書,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該怎么辦呢?學(xué)成之后又為了什么呢?等等這些尖銳的問題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去深思。
繼續(xù)往下說,時間的流逝,光陰的短暫,80歲高齡的范欽中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連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監(jiān)守崗位。他將自己的財產(chǎn)分成兩部分,一份是他監(jiān)守一生的.藏書樓,另外一份是一張萬兩銀票。他讓他的兩個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拿的一份。
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現(xiàn)在,有誰會愿意繼承藏書樓,又不能賣而且不但沒好處還要惹得一身的麻煩。然而有范欽這樣偉大的父親,就會有像他一樣偉大的兒子。他的大兒子范天沖毅然的選擇了子承父業(yè),他繼承了藏書樓。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因為有了像范氏父子這樣的真正的讀書人而保存到現(xiàn)在的,應(yīng)該得好好感謝他們父子兩為中華文化瑰寶所作的貢獻,正是有了像他們這樣有民族歷史責(zé)任感才得以讓華夏文明代代相傳,一脈相連,經(jīng)久不衰。
相比之下那些可惡致極的貪婪官員污吏,他們絲毫沒有一點職業(yè)道德,為了個人的利益竟不惜犧牲整個國家民族的利益,簡直像行尸走肉一樣活在世界上比狗都不如;叵胛迩甑娜A夏很多文化瑰寶就是因為這些人以賤價流失于海外,現(xiàn)在國家每年都要花巨額資金從外國人手中買回來。哎,有時候想想真是國家的不幸,歷史的悲哀。咱們民族的瑰寶豈容他人踐踏呢?一直以來都蠻喜歡看《國寶檔案》,每當(dāng)看到這些節(jié)目就有一股憤怒感,一方面為國寶流失感到惋惜,一方面為曾經(jīng)那些盜賣國寶的人感到無比的厭惡和不屑。范欽好比是天使,而這些貪婪官員,濫用職權(quán)的人就是惡魔,總有一天這些惡魔,會被天上的那些像范欽這樣的天使給帶去,進化那骯臟的心的。
他這樣描述自己當(dāng)時的行狀:我就這樣邊走邊想,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fēng)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邊地旅舍的小桌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聽郵筒的所在,把剛剛寫下的那點東西寄出去……我想,古人讀書時所崇尚的那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生境界,也定然會使他心旌神搖、羨慕不已。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而且我們所學(xué)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換來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艱難的,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自不意的文化,不虛度光陰,真正的領(lǐng)悟中華民族的優(yōu)異文化,并且發(fā)揚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堅決不做學(xué)成之后,而忘本的人,也不做半途因為搓責(zé)和困難而放棄學(xué)業(yè)的人。
一個人擁有了良知和強大的毅力才能領(lǐng)悟到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炎黃子孫數(shù)千百年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導(dǎo)航船,她將帶領(lǐng)我去深思更多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史。我也會將其細細品嘗的。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13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讀完這本書后也從中找出了絲許的感覺。
日記
作者余秋雨先生從九三年開始從上海戲劇學(xué)院辭職后,便慢慢地行走在青史曾經(jīng)駐足的角角落落。用他獨具的慧眼和感悟纂寫著一段段親身感悟。或許作為我們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去嘗試這樣的一種體會,這種苦行僧般的高尚,我們只是以另一種特殊的方式在傳承著這樣一種精神。
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xué)。在游歷山水之間,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諦。我們?nèi)サ搅四骋粋地方參觀旅游,總是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發(fā)生過的一切,曾經(jīng)在我們所站的這個地方有誰走過,又發(fā)生過的什么樣的歷史事件呢,又是誰在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這樣的一瞬間里,那所有的一切都會很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會油然而升,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重燃而生,使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了一般。那我們的教書育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日常的教學(xué)過程中,我們與學(xué)生們做著不同的互動,在同他們的交流中,我感覺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此時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覺自己是無比的自豪。我們在默默耕耘的同時,看到學(xué)生們快樂成長,在知識的海洋中暢快的游歷著,我感覺到無比欣慰,感覺我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讀《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賞山水風(fēng)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桑的一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洗滌著我們的心靈。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讓我們得到一種啟迪,一種精神的寄托。文化的傳承,歷史的見證在這里留下了最真實的寫照。歲月的流逝,讓歷史的滄桑在人們的記憶中早已經(jīng)是越磨越淡,漸漸地淡出人們的生活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記憶,或許也只有當(dāng)我們身臨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將這些詮釋出來。教學(xué)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教學(xué)是一種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們看不到吶喊聲,沒有歡呼聲,更加沒有掌聲。學(xué)生是學(xué)習(xí)的主人,是發(fā)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xué)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要立足于學(xué)生的成長。因此教書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從大處著眼。更不能因長久以來受應(yīng)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而習(xí)慣于只看眼前,不顧將來,以剝奪學(xué)生個性為代價換取教師的師道尊嚴(yán),以犧牲學(xué)生的學(xué)習(xí)興趣為代價,過分苛求學(xué)生的成績,換取暫時的高分。教學(xué)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讀著《文化苦旅》,讓我漸漸地明白了很多東西。我想,讀一本書除了能夠獲得理性和知識的收獲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種喜悅,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種喜悅。讀《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但是讀著讀著,便會有所收獲。猶如在教學(xu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發(fā)現(xiàn)學(xué)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有其階段性,不能強求一致,更加無法整齊劃一。而真正能夠給學(xué)生以偉大啟迪和深刻影響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的細節(jié)。要知道學(xué)生們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想聽的是什么,感興趣的是什么,然后引導(dǎo)學(xué)生自讀、自悟。發(fā)現(xiàn)學(xué)生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表揚,真誠地賞識他們。在教學(xué)的過程中,教師僅僅有責(zé)任心還是不夠的,變單純的“責(zé)任”為豐富的“情感”,才是真正的關(guān)鍵之所在。這些是我在讀完《文化苦旅》后的所思,所想,所感。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14
有一本書,你不能手持香茗,淡然讀之;有一本書,你不能任之塵然,漠然無視,這本書不僅讓讀者在美妙的文字中暢游文化意識的河流,更重要的是在作者對古人古跡悲劇的同情和憤懣中,在歷史深重的嘆息中,給讀者以啟迪——珍惜中華民族這壯美的河山,珍惜經(jīng)歷過風(fēng)雨洗滌的燦爛文化,珍惜來之不易的現(xiàn)代文明生活,這便是《文化苦旅》。
與其說這是一部山水游記散文,不如說這是一段歷史文化的描述,余秋雨先生憑著自己豐富的文史內(nèi)涵和文化底蘊,寫出了歷史的悲嘆和一個人對世態(tài)的思考,我合上最后一頁,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從這本書中不僅僅學(xué)到了智慧,更重要的吸納了其間深刻道理和奮進的思想。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血液是噴涌的,惋惜于歷史對古跡的破壞,憤怒于歷史對部分文化摧殘的同時,也堅定了文明在變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得以延續(xù)的信心。
關(guān)于作者——余秋雨先生,是存在爭議的,但我想一個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重要遺址,不顧生命危險考察和保護古跡的人,是應(yīng)該得到尊重的和敬仰的。作者在書中披露了制度的悲哀,古人的悲哀以及古跡遭到破壞的悲哀!杜品弧分歇q如天使般圣潔的姑娘在種種期盼中安詳逝去,《寧古塔》中流放的文人,這是制度的悲哀,但作者只是將制度的穿插文中,印證制度會隨社會進步不斷完善的趨勢,體現(xiàn)古人古跡那頑強的生命意義。
作者筆下的古跡是倍受磨難的`!兜朗克分械哪呖撸赖谋诋嫳惑a臟的石灰刷去,精致的塑像被無知的鐵錘敲毀,奧秘的藏經(jīng)洞被粗暴的刨開,最富智慧的經(jīng)文被轉(zhuǎn)移,讀此,心在滴血,那可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如今竟被斯坦因劫去,這是歷史在嘆息,歷史在流血呀!
作者筆下的古人是倍受摧殘的。《黃州突圍》中蘇東坡的悲慘處境讓人難以想象,在畢世皆濁的年代里,蘇軾的才華被埋沒,“馬臺詩案”將莫須有的罪名硬套在這個文弱詩人的頭上,使他不得不收斂自己的才情,雖然沒有阻止他對詩的創(chuàng)作,但畢竟對詩壇造成一定的損失,我分明聽到歷史在嘆息,沉重地讓我喘不上氣來。
無論是對古人還是古跡,歷史的嘆息實質(zhì)上是對中華文明損失的嘆息,《風(fēng)雨天一閣》遭受的何止是風(fēng)雨?是書籍的丟失,文化的遺棄!栋徒鸢倌辍纷髡吆沃故歉袊@巴金的慘境,他還嘆惜文革對知識的褻瀆,所造成的文化流失。
盡管經(jīng)歷了歷史中的各種磨難洗禮,但風(fēng)雨過后總是彩虹,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作為當(dāng)代青年,我們有責(zé)任有義務(wù)讓歷史舒展開眉心,歷史已經(jīng)嘆息千年,我們應(yīng)該有所改變,不讓歷史重演,保護好中華文明,傳承中華文化,讓祖國山河更加壯麗,文化更為燦爛。
【讀《文化苦旅》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文化苦旅》有感02-17
讀文化苦旅有感04-04
讀《文化苦旅》有感范文05-17
讀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5-09
讀《文化苦旅》有感15篇03-16
讀文化苦旅有感18篇04-06
讀文化苦旅有感15篇04-04
讀文化苦旅有感(15篇)04-28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讀余秋雨著《文化苦旅》有感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