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演講稿>導游詞>甘肅導游詞

甘肅導游詞

時間:2024-11-26 13:20:34 維澤 導游詞 我要投稿

甘肅導游詞(精選2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旅游從業(yè)人員,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yīng)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我們應(yīng)該怎么寫導游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甘肅導游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甘肅導游詞(精選25篇)

  甘肅導游詞 1

  第二天的晚上,氣候照舊很是晴朗,小鳥早正在枝頭唧唧叫,花兒也歡快地抬起了頭,似乎正在歡送我們的到來。今天我們要去的是——玉門關(guān)。

  說起玉門關(guān),就讓我想起一首詩“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必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guān)”,詩中所描寫的玉門關(guān)是春風都吹不到的處所,如統(tǒng)一座孤城聳立正在邊塞,聽說古時候只需一出玉門關(guān),就等于出了國,可見有多遙遠,顛末兩個小時的漫長路程,我們終究來到了等候已久的玉門關(guān)了,面前的玉門關(guān)并沒有我所想象的那么雄偉,它看起來就像一塊體型復雜、黃黃的、犯警則的大豆腐,又像一塊從天而降的.巨石,矗立正在戈壁中,遠離了城市的喧嘩,顯得孤單而孤單。大師都取巨石合了影,我跨過了玉門關(guān),也算是“出國旅逛”了一次。

  雖然,我們用漫長的兩個小時,看到的玉門關(guān)并沒有給我?guī)硇老,卻也讓我增加了見識。幸運的是正在歸去的上,我們看見了罕見一見的“海市蜃樓”奇景,遠了望去似乎看到茫茫的大海,滾滾海浪波瀾壯闊地向我們飛躍而來,很是宏偉。到近處時看到的卻仍然是一片斑斕的戈壁風光,雖然我曉得“海市蜃樓”是因為光的折射而構(gòu)成的天然現(xiàn)象,卻任然能令人發(fā)生無限遙想……

  今天的路程雖然來回途漫長,卻讓我看到了取城市完全紛歧樣的邊塞風光,看到了斑斕的“海市蜃樓”景色,也算不虛此行了,實是高興、幸運而成心義的一天啊!

  甘肅導游詞 2

  陽關(guān)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xiāng)境內(nèi),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jù)兩關(guān)”的兩關(guān)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jīng)關(guān)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更使陽關(guān)名揚千古。

  陽關(guān)建于漢元封四年左右,曾設(shè)都尉管理軍務(wù),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jīng)關(guān)隘。歷史的久遠使關(guān)城烽燧少有遺存,據(jù)(元和郡縣志)載陽關(guān),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guān)之南,故曰陽關(guān)。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后魏嘗于此置陽關(guān)縣,周廢!卑屠璨囟鼗褪覍懕(沙州地志)陽關(guān),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于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guān)南,號日:“陽關(guān)”(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梢娞茣r陽關(guān)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xiāng)北工村附近,陽關(guān)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shù)而言。專家考證,陽關(guān)故址就在今南湖鄉(xiāng)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guān)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里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筑遺跡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跡迤邐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qū)文物普查隊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發(fā)現(xiàn)大量版筑墻基遺址,經(jīng)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xù)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guān)故址當位于此處。

  古代陽關(guān)向北至玉門關(guān)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shù)十里即有烽燧墩臺,陽關(guān)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cè)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guān)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guān)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陽關(guān)占有“一夫當關(guān),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fā)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guān)軍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fā)。洪峰過后,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guān)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游客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guān)。古跡并沒有多少好看,關(guān)鍵是去憑吊歷史,在想象的空間里去延續(xù)歷史的哀音。陽關(guān)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shù)孛袼住?/p>

  敦煌西千佛洞介紹

  西千佛洞開鑿在敦煌市西南35公里處的黨河河岸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石窟的結(jié)構(gòu)、彩塑、壁畫藝術(shù)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因而也成為敦煌藝術(shù)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敦煌市西南行至陽關(guān)途中,道左不遠處即為黨河,河床北岸為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盡頭的河床北岸陡崖上。這里的陡崖深壑上有濃蔭蔽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涓涓小溪流過,環(huán)境清幽。西千佛洞開窟年代無從稽考。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jīng))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云,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蓖茰y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jù)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chuàng)年代應(yīng)早于莫高窟,至少應(yīng)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

  西千佛洞現(xiàn)存石窟16個(窟、龕22個),其中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這9個洞窟保存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畫也剝蝕不清,時代難以確認。一般認為洞窟屬北魏至宋代所鑿。保存較好的9個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鑿龕,內(nèi)塑佛像,四壁多繪賢劫千佛、佛跌坐說法圖、佛涅槃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繪金剛、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內(nèi)南壁西段繪(睞子經(jīng))故事,東段繪(勞度叉斗圣變)故事,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沒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補其空白,有獨特價值。其余窟龕的四壁和藻井則很少繪佛本生故事。

  西千佛洞與莫高窟經(jīng)歷了類似的盛衰歷程,受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藝術(shù)寶庫損失慘重。近年來,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繕了洞窟,使面臨崩塌的崖體和洞窟恢復了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崖體回廊保證了游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10個洞窟開放,成為游人在敦煌至陽關(guān)旅游線上重要的參觀內(nèi)容。

  敦煌市榆林窟簡介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xiàn)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布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東崖31個、西崖11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xiàn)存彩塑多為后代重修或重塑。

  作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內(nèi)容、藝術(shù)風格以及彩塑、壁畫的制作等方面,都與莫高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或相同之處,但在許多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并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現(xiàn)存最早的洞窟,建于初唐的17、28、39窟,雖然都是中心柱窟,但與莫高窟北魏時期盛行的中心塔柱窟有著明顯的不同。

  唐前期第6窟23米高的大佛窟的型制與莫高窟的大佛窟也不盡相同,顯示了榆林窟初創(chuàng)時期的個性特征。唐中期的第25窟是一個顯密結(jié)合的大乘凈土窟、壁畫保存得非常完好,技藝精湛、藝術(shù)手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莫高窟此時期洞窟中尚無可以與之相比的作品。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洞窟尤為精彩。西夏第3窟的千手千眼觀音手中所持物件多達140件,其中有冶鐵、釀酒、鏟、鋸、雙尾船等,還首次出現(xiàn)了拉弦樂器的鼻祖胡琴。文殊、普賢經(jīng)變中的山水畫一改以往背境裝飾的陪襯作用而具有了明顯的獨立性、畫面所氣勢磅礴、意境深遠,是十分罕見的古代山水壁畫精品。西夏第2窟的水月觀音線描精致、設(shè)色富麗、意境高雅,令人賞心悅目、遐思神往。

  元代第4窟藏密曼荼羅和多種度母、觀音、文殊、普賢均以外來技法繪制、造型嚴謹,準確,色彩對比強烈、氣氛神秘。特別是榆林窟和所屬的東千佛明顯繪制的6幅玄奘取經(jīng)圖,十分珍貴。除此之外,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供養(yǎng)人畫像和裝飾圖案也有十分明顯的民族特征。裝飾圖案除流行的花草、鳥獸、幾何型外,還有以"天""王"等字變化成的圖案,極富創(chuàng)意。

  總之,榆林窟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shù)體系。特別是五代以后,莫高窟藝術(shù)呈顯出明顯的衰落趨勢,而榆林窟無論從內(nèi)容、繪畫風格,還是藝術(shù)水準方面,都顯示出其時代特征和獨到的藝術(shù)魅力,從而更加充實了這座寶庫的內(nèi)涵。

  1961年,榆林窟被國務(wù)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歸敦煌文物研究所管轄。

  甘肅導游詞 3

  張掖馬蹄寺風景名勝區(qū),地處甘肅省肅南裕固民族自治縣境內(nèi),距張掖市60公里的臨松山下。山頂一石窟內(nèi)留有深深的馬蹄印跡,史載系天馬神跡,馬蹄寺由此而得名。

  被譽為人間仙境的馬蹄寺風景名勝區(qū)集石窟藝術(shù)、宗教文化、民族風情、自然風光為一體,豎家AAAA級旅游區(qū)、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和省級森林公園。

  馬蹄寺石窟群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群開鑿于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約1600多年的歷史,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處組成,分布在100多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內(nèi)。金塔寺、千佛洞等石窟內(nèi)一些早期的形制、造像與壁畫都保留著古拙挺拔和淳厚樸實的特點和風格。

  馬蹄寺是歷史上河西走廊的佛教圣地之一,早期崇信漢傳佛教,元代以后藏傳佛教在此興盛,藏語為“卓瑪讓象”,意為菩薩自然出現(xiàn)的地方。漢傳和藏傳佛教同時并存,是馬蹄寺的一大特點。

  形似觀音菩薩蓮花寶座的蓮花仙峰腳下,五彩繽紛的`民族帳篷,似朵朵爛漫的山花爭奇斗艷。飽蘸裕固民族、藏族、蒙古族民族盛情的風俗接待服務(wù),為游客提供草原特有的風味食品、帳篷旅館和民族歌舞,會使您親身體驗到少數(shù)民族的獨特的風情習俗。

  甘肅導游詞 4

  馬蹄寺位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nèi);北距張掖市65公里,是集石窟藝術(shù)、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于一體的旅游區(qū)。石窟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余處窟龕,始建于北涼。馬蹄寺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落有馬蹄印而得名。傳說中的馬蹄印跡現(xiàn)存于普光寺馬蹄殿內(nèi),成為鎮(zhèn)寺之寶。馬蹄寺石窟的獨特之處在于千佛洞有500多個摩崖佛塔窟龕,規(guī)模寵大;金塔寺中的大型肉雕飛天古樸稚雅,為國內(nèi)僅有;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五層二十一窟,寶塔形排列,內(nèi)有佛殿,外有回廊,共開內(nèi)外窟龕達49孔之多,造型奇特。馬蹄寺環(huán)境秀麗,山青、水秀、峰奇、洞異堪稱四絕。游客在這里旅游還可以住裕固族帳逢,喝青稞酒,吃手抓肉,體驗草原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馬蹄寺是集石窟藝術(shù)、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于一體的旅游區(qū)。石窟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余處窟龕,始建于北涼。馬蹄寺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落有馬蹄印而得名。傳說中的馬蹄印跡現(xiàn)存于普光寺馬蹄殿內(nèi),成為鎮(zhèn)寺之寶。

  馬蹄寺石窟的獨特之處在于千佛洞有500多個摩崖佛塔窟龕,規(guī)模寵 馬蹄寺大;金塔寺中的大型肉雕飛天古樸稚雅,為國內(nèi)僅有;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五層二十一窟,寶塔形排列,內(nèi)有佛殿,外有回廊,共開內(nèi)外窟龕達49孔之多,造型奇特。馬蹄寺環(huán)境秀麗,山青、水秀、峰奇、洞異堪稱四絕。游客在這里旅游還可以住裕固族帳逢,喝青稞酒,吃手抓肉,體驗草原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馬蹄寺在北涼時期,最早為漢傳佛教寺院,后來逐漸成為藏傳佛教寺院,屬于藏傳佛教格魯派青海東科爾寺的屬寺。寺院自建寺以來,香火就極為鼎盛,最盛時的僧眾可達1000余人,而建國初期僧眾也尚有50余人,足可見歷史上馬蹄寺的輝煌。

  時期,馬蹄寺再一次遭到嚴重破壞,不僅寺中石窟、壁畫、佛像幾乎被毀壞殆盡,就連石窟外的建筑都蕩然無存,F(xiàn)在的馬蹄寺所存的三十三天石窟、馬蹄印石窟、藏佛殿石窟、勝果寺、千佛洞石窟等,多為改革開放之后重新修復,而寺中主要的建筑如大雄寶殿、站佛殿、觀音殿、藥師殿等多為明萬歷年間舊跡,實為不幸中之大幸。 這些殿閣雖經(jīng)歷百年風雨侵襲,但仍巍峨屹立于百丈懸崖之上,給人以視覺與心靈的巨大震撼。而寺中收藏的晉代的站佛、北魏時的文殊菩薩寶劍、清康熙帝的龍袍、乾隆帝的馬鞍等眾多文物,更令人感嘆歷史風雨滄桑和馬蹄寺曾有的輝煌。

  可以在馬蹄寺裕固族帳篷內(nèi)欣賞到裕固族歡快熱情的草原歌舞 馬蹄寺,并品嘗獨特的銀碗美酒和手抓羊肉。

  這里有數(shù)不清的石塔和鑿于峭壁上的千佛洞,三十三天、藏佛殿、馬蹄殿、藥王殿、格薩爾王殿等,堪稱中國石窟藝術(shù)的杰作。此外,開闊寬敞的蘭花坪,如五朵蓮花盛開的蓮花峰,飛流直下的臨松瀑布,蔥蘢的原始森林和可一試騎姿的草原,更是叫人流連忘返。

  甘肅導游詞 5

  位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是集石窟藝術(shù)、祁連山風景、裕固族風情為一體的旅游區(qū)。北梁石窟由郭盛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有70多個石窟。馬蹄寺石窟是一個大型石窟群。它由7個小石窟組成,相距近30公里,并設(shè)立了家庭級文物保護單位。民間傳說:天馬從天而降時,一只蹄子落在這里的一塊石頭上,踩在一個蹄印上,因此得名天壇。馬蹄寺石窟包括千佛洞、南北馬蹄寺、上中下觀音洞、金塔寺等七個小石窟。每個小巖洞群有30多個巖洞,小巖洞群有兩個巖洞,共70多個巖洞。

  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于金代,由敦煌人郭芙和他的弟子們雕刻而成。先為郭隱居講學之所,后人加佛像。鼎盛時期,僧尼三百余人。

  明朝永樂年間改名為普光寺,寺內(nèi)原有的金鞍龍袍為清代乾隆賜御物。馬蹄形石窟歷史悠久,與敦煌莫高窟、安溪玉林石窟并稱為河西佛教勝地的三大藝術(shù)瑰寶。

  馬蹄寺石窟自東晉以來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歷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國。它是歷史悠久、藝術(shù)價值高的.文物之一。馬蹄寺石窟的獨特之處在于千佛洞內(nèi)有500多座懸崖寶塔,規(guī)模宏大,是草原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甘肅導游詞 6

  位于肅南裕固民族自治縣境內(nèi),是集石窟藝術(shù)、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民族風情于一體的旅游區(qū)。石窟始建于北涼,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余處窟龕。馬蹄寺石窟是一規(guī)模宏大的石窟群體。它包括七個小石窟群,迤邐近三十公里,豎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民間傳說:天馬下凡時一蹄落在了這里的一塊巖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馬蹄寺、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個小石窟群。每個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兩窟,總共有七十多窟。

  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于晉代,是敦煌人郭瑀及其弟子所鑿,先為郭的`隱居講學處,后人增塑像佛,鼎盛時期曾有僧眾三百多人。

  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改名普光寺,寺內(nèi)原存的金鞍、龍袍,系清代乾隆賜給的御物。馬蹄石窟由于歷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齊稱為河西佛教勝地的三大藝術(shù)寶窟。

  馬蹄寺石窟群,從東晉以來,歷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國到現(xiàn)在有1600多年的歷史,它是省歷史悠久、藝術(shù)價值很高的文物古跡之一。馬蹄寺石窟的獨特之處在于千佛洞有500多個摩崖佛塔窟龕,規(guī)模寵大,是體驗草原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甘肅導游詞 7

  蘭州,這是個美麗的地方,這里最美的景物就是聞名中外的黃河風景線,那里一年四季都景色怡人。

  春天到了,柳樹發(fā)芽了,燕子站在樹梢上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春風輕輕地吹著,小朋友們拿著風箏來放,頓時天空被花花綠綠的風箏掩蓋著,像一塊五顏六色的花布映在了天空中,黃河緩緩地流著、看著兩岸的小朋友們放風箏。夏姑娘來了,她來時帶了一盒水彩筆,把大地染成了五顏六色的。小樹換上了綠衣,輕風一吹樹葉“沙沙沙”地叫了幾聲。

  夏姑娘把鮮花打扮成了一位愛撒嬌的小女孩,小朋友們一邊吃雪糕一邊看著黃河母親那和顏悅色的'笑臉,小鳥天天演唱著富有生機的夏之歌。

  秋天到了,金色的蠟筆染給了整個世界,柳樹的葉子變黃了。早晨,老爺爺拎著鳥籠子去濱河路上晨練,爺爺奶奶做著操,鳥籠里的小鳥為他們打著節(jié)拍。燕子飛走了,在飛走的時候不停地叫著,仿佛在說:“小朋友們,明年春天我們一定會再回來陪你們玩的!

  冬爺爺來了,寒冷的西北風呼…呼…呼地吹著,有時冬爺爺不小心往人間撒了點鹽,人間頓時變成了銀白色,房子上、樹梢上……小朋友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有的……孩子們的笑聲響徹云霄。

  我給大家講了我家鄉(xiāng)的一年四季,你們肯定對我的家鄉(xiāng)稍有了解,等到有時間,請你們我的家鄉(xiāng)來細細觀賞吧!

  甘肅導游詞 8

  蘭州是黃河流域唯一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市區(qū)依山傍水,山靜水動,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景觀。為了突出山水城市特色,目前正在加快實施南北兩山環(huán)境綠化和黃河風情旅游線綜合開發(fā)工程,把黃河市區(qū)段40公里兩岸道路橋梁建設(shè)、河堤修砌加固、航運河道疏浚、旅游景點開發(fā)、城市建筑風格以及綠化美化亮化融為一體,將絲綢之路文化、黃河文化和民族文化匯集其中。

  黃河不僅養(yǎng)育了蘭州人民,也給這里帶來豐富的特產(chǎn),白蘭瓜、軟兒梨、冬果梨、桃等瓜果久負盛名,百合、黑瓜子、玫瑰、蕨菜、水煙等土特產(chǎn)品蜚聲中外,使蘭州成為享譽海內(nèi)外的瓜果城。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早在5000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西漢設(shè)立縣治,取"金城湯池"之意而稱金城。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古絲綢之路也在這里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和燦爛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使蘭州成為橫跨2000公里,連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點的絲綢之路大旅游區(qū)的中心。

  甘肅導游詞 9

  蘭州。它是甘肅省的省會。

  黃河位于隆中高欄山北麓,流經(jīng)市區(qū),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西南西北的交通樞紐。蘭州有許多著名的風景。其中我經(jīng)常去五泉山,五泉山是以它的甘露泉、夢泉泉、月泉、墨子泉、回泉命名的。相傳霍去病西征時,因口渴找不到水喝,便用馬鞭打了五口泉。

  春天,山上開滿了春花,是人們散步的地方;夏天,樹木繁茂,有許多人在樹蔭下乘涼;秋天,樹葉像蝴蝶一樣從樹上飄落下來,為大地母親披上一件外衣,人們相遇,爬得高,看得遠。冬天,雪是白色的,孩子們堆雪人,在雪地里打雪仗...快樂的笑聲在山中回響!另一個我喜歡的地方是黃河風情線。因為蘭州有一個標志性建筑——“黃河之母”雕像。它是用石頭雕刻的,一位慈祥的母親,懷里抱著一個淘氣的`孩子。人們經(jīng)常把黃河比作母親。站在雕像前可以感受到母親的偉大。還可以在風情線上看到一排排整齊的水車。遠遠地,我想看到一排排士兵站在那里守衛(wèi)黃河!夜晚,黃河岸邊的音樂噴泉隨著音樂起伏,紅、綠、藍、紫光倒映在河面上,真像童話世界!

  我愛我的祖國,我美麗的故鄉(xiāng)——蘭州!

  甘肅導游詞 10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永靖縣城西約50公里的積石山中!氨`”為藏語“千佛”或“十萬佛”之意。石窟開鑿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峭壁之上。峭壁長2公里,上下四層,高低錯落。其上的洞窟為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到明、清各代的作品,唐代的約占三分之二。據(jù)統(tǒng)計,上有窟龕183個(其中窟34個,龕149個),大小佛像694尊,泥塑82尊。

  另有石雕方塔1座,泥塔4座,壁畫約900平方米。編號為169的.洞窟“唐述窟”,此窟造于十六國的西秦(385年~431年)時期,距地面約60米,內(nèi)有西秦造像,造型剛健挺拔,線條流暢,揚繪壁畫,構(gòu)圖古雅,畫中人物衣袂飄逸,栩栩如生?弑辈坑心珪}跡一方,上書“建弘元年”字樣,系迄今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石窟題記。1967年興建劉家峽水電站時, 為保護石窟,特在窟前修筑防水大堤,長約200米,高約20米,壩前粼粼碧波,壩后巖窟崔巍,景色蔚為壯觀。游人乘游船即可直達窟前。

  甘肅導游詞 11

  甘肅省博物館座落在蘭州市七里河區(qū),與友誼賓館以馬路相隔,是甘肅省規(guī)模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建于1956年,建筑面積2.1萬多平方米,展覽面積1.3萬多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型,中間五層,兩翼三層,后為展覽大廳,尾部有圓形講演廳。展覽大廳兩側(cè)有寬4米的回廊,與兩翼相連。建筑由蘇聯(lián)專家設(shè)計,風格獨特。省博物館設(shè)有歷史廳、革命文物廳、自然廳、社會主義建設(shè)展覽廳,配有文物保管室、漢簡室、文物化驗復制室及搬遷復原的嘉峪關(guān)魏晉墓畫。

  館內(nèi)收藏有豐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類新石器時代彩陶和石窟藝術(shù)珍寶,展示出甘肅歷時7000-3000多年彩陶發(fā)展體系。珍貴的絲麻織品,經(jīng)卷文書,木、漆、銅器,大量的漢簡、長城文物,還有包括馳名中外的'銅奔馬在內(nèi)的銅車馬群及木車馬,金銀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畫,既形象再現(xiàn)當年開通、保衛(wèi)“絲綢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現(xiàn)了不同歷史時期多民族聚居地區(qū)的畫面,又是研究中國古代中西交通貿(mào)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藝術(shù)的佐證。博物館內(nèi)還保存有一長8米,高4米的黃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復制品!

  甘肅導游詞 12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在西秦嶺北支脈的東段,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qū)和街亭古鎮(zhèn)。其中,以麥積山石窟最為著名。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農(nóng)家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勢險峻,周圍綠樹成林,環(huán)境清幽。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十六國后秦(公元384-417年)時期,始修鑿石窟,后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個朝代,1500多年的開鑿重修,已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

  麥積山石窟有洞窟194個,泥塑和石刻造像7200余身,壁畫1300多平方米,尤以泥塑藝術(shù)見長,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shù)館”。麥積山石窟是中國諸多石窟寺廟中風景最為秀麗的一座,以七佛閣、萬佛洞、牛兒堂、寂陵等最為著名。泥塑以形傳神,神形兼?zhèn),反映的?nèi)容具有徹底的世俗和濃厚的生活情趣。塑繪手法是上彩不重彩,特色顯明。麥積山景區(qū)有一植物園可供參觀游覽。

  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名石窟之一,于一九六一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和仙人崖、石門、曲溪、街亭溫泉一起于一九八二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甘肅導游詞 13

  天水、玉泉觀,坐落在天水城北天靖山麓,初稱城北寺、崇寧寺、山寺,后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且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卦山寺北郊,名山有玉泉”之佳名而得名,歷代為天水市的道教勝地。

  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據(jù)《秦州志》、《天水縣志》記載 :元長春真人邱處機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愛其美景,遂筑庵修洞,死葬庵中,F(xiàn)玉泉觀還有梁志通于元世祖至元丙子年(公元1281年)所遺寺碑。其主要建筑有老君殿、文殊殿、文昌宮、玉皇閣、神仙洞、碑亭等。從現(xiàn)存“創(chuàng)建玉泉觀碑石”得知,最高層建筑老君殿為元大德六年所建,F(xiàn)存建筑大多為明清時重修。

  玉泉觀內(nèi)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梁、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內(nèi)藏元代書法家趙孟草書四幢,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流朗明麗,質(zhì)樸豪放,為趙書中別一面目,觀者無不為此珍品而贊嘆。每年古歷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shù)厝朔Q為“朝觀”。

  甘肅導游詞 14

  天水南郭寺 南郭寺,又名妙勝院,俗稱四月八山。位于天水市城南兩公里處的龍王溝東側(cè)慧音山坳。它依山傍水,氣勢恢弘。背負幽林,古柏蒼翠,巨槐參天,泉水北流,風景秀美,是遐邇聞名的古“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所在地,被譽為天水第一名剎。 南郭寺座南面北,由三座山門自西向東組成西院、中院、東院三個院落。

  西院是南郭寺的主院,它主要包括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二配殿、東西二禪林院以及臥佛院。其中,山門前挺拔如蓋的“唐槐”和大雄寶殿院內(nèi)南北橫逸斜出的“古柏”,被稱為“稀世珍寶”;而東禪林院則為“杜少陵祠”,塑有詩圣杜甫及其二子宗文、宗武像;西禪林院現(xiàn)為南郭寺公園接待處和辦公室;臥佛院緊臨西禪林院,建有臥佛殿一座,內(nèi)供緬甸玉體臥佛一尊,該院內(nèi)原 有七級舍利磚塔一座,已塌毀。中院有關(guān)圣殿(也叫財神殿,傳說最早曾是南郭寺的藏經(jīng)樓,毀于大火,清乾隆年間在其舊址改建關(guān)圣殿)、月季園、盆景園和花架通道。東院有馳名的.“北流泉”和新建的“二妙軒”詩碑長廊以及梅園等。

  甘肅導游詞 15

各位游客:

  大家好!

  這是敦煌莫高窟景區(qū)。我是你的導游。我姓龔?梢越形島。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它位于甘肅省三危山和明沙山的懷抱,是我們的地方。大家往下看,四周全是沙丘,再往上看,492個洞穴像蜂窩一樣排列在破碎的山脊和陡峭的懸崖上。可以想象,人們要建造敦煌這座雄偉的莫高窟,并不容易。為了保護這些遺產(chǎn),請不要亂扔垃圾,在里面拍照。

  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到了彩塑展廳。這里的彩塑個性獨特,表情各異,精美絕倫。左邊的是善良的菩薩,右邊的是威嚴的國王。右上角是強壯勇敢的力士。最壯麗的是我身后的臥佛。它長16米,側(cè)臥,雙目微閉,神態(tài)安詳。相信大家看了都忍不住贊嘆。

  接下來,我們來欣賞壁畫展廳。這里的壁畫很多,內(nèi)容豐富多彩。左邊記錄描繪神佛形象的佛教故事,右邊反映民間生活,描繪自然風光。你知道我身后的壁畫是什么嗎?順便說一句,那就是引人注目的`飛行。這只飛臂背著花籃,摘花;此飛抱琵琶,銀撥銀弦;這飛翔的天空倒掛,從天而降;這飛舞的絲帶飄動,游遍天空;而這個則是把雙壁拉長,跳舞。看完這些壁畫,你有沒有覺得自己進入了藝術(shù)殿堂?是的,我告訴你,莫高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shù)寶庫,這里的每一幅壁畫和彩繪雕塑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

  好了,空閑時間到了。請仔細欣賞。如果你有任何問題,請問我。

  甘肅導游詞 16

  蘭州,這是個美麗的地方,這里最美的景物就是聞名中外的黃河風景線,那里一年四季都景色怡人。

  春天到了,柳樹發(fā)芽了,燕子站在樹梢上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春風輕輕地吹著,小朋友們拿著風箏來放,頓時天空被花花綠綠的風箏掩蓋著,像一塊五顏六色的花布映在了天空中,黃河緩緩地流著、看著兩岸的小朋友們放風箏。夏姑娘來了,她來時帶了一盒水彩筆,把大地染成了五顏六色的。小樹換上了綠衣,輕風一吹樹葉“沙沙沙”地叫了幾聲。

  夏姑娘把鮮花打扮成了一位愛撒嬌的小女孩,小朋友們一邊吃雪糕一邊看著黃河母親那和顏悅色的'笑臉,小鳥天天演唱著富有生機的夏之歌。

  秋天到了,金色的蠟筆染給了整個世界,柳樹的葉子變黃了。早晨,老爺爺拎著鳥籠子去濱河路上晨練,爺爺奶奶做著操,鳥籠里的小鳥為他們打著節(jié)拍。燕子飛走了,在飛走的時候不停地叫著,仿佛在說:“小朋友們,明年春天我們一定會再回來陪你們玩的。”

  冬爺爺來了,寒冷的西北風呼…呼…呼地吹著,有時冬爺爺不小心往人間撒了點鹽,人間頓時變成了銀白色,房子上、樹梢上……小朋友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有的……孩子們的笑聲響徹云霄。

  我給大家講了我家鄉(xiāng)的一年四季,你們肯定對我的家鄉(xiāng)稍有了解,等到有時間,請你們我的家鄉(xiāng)來細細觀賞吧!

  甘肅導游詞 17

  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以元代白塔命名。白塔山巍峨起伏,有俯首抱金城之勢。白塔最初是為了紀念一位西藏薩迦喇嘛,他在蒙古拜訪成吉思汗后在蘭州去世。現(xiàn)存白塔屬明代景泰時期(1450-1456),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誠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巡撫補舊加新,擴建廟址,取名“賡集”。

  白塔有七級八面,高約17米。它下面有一個圓形底座,上面有一個綠色的.頂部。每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鈴鐺。塔外涂白膏,如白玉。白塔山1958年改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它分為三個建筑,建在山上,紅色的柱子,參差不齊的屋檐。這些建筑由亭子和走廊連接起來,向四面八方延伸。山上有象皮鼓、銅鐘、紫荊樹,古代稱之為“山鎮(zhèn)三寶”,F(xiàn)在羊蹄甲樹已經(jīng)死了。經(jīng)過多年的綠化,白塔山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臺廳內(nèi)獨一無二的“黃河石博物館”,石藏豐富,風格獨特。

  山腳下是中山橋,已經(jīng)成為蘭州旅游的必去之地。蘭州市白塔山以東約1公里處,有元代王寶寶城遺址。相傳明初,大將徐達、盛豐奉命攻打元軍王寶寶,但長期未破。就在元宵節(jié)前夕,徐達命令軍士打一面又粗又長的大鼓,扮成社會消防隊,混進城中,以大旗為號,終于突破了王寶寶城。為了紀念這場戰(zhàn)斗的勝利,這面鼓被命名為“太平鼓”,成為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寶寶城和太平鼓變得更加出名。

  甘肅導游詞 18

  從蘭州到敦煌,行走絲路是很久以來的夢想,合著幾位親密好友,開著一輛舒適的車,唱著悠遠纏綿的歌,沿著祁連山下蜿蜒的路,就這樣不停往前走。

  奔馳在蘭州到武威的高速公路上,遠處是高聳的天祝雪山,還有那飄在蔚藍天空上低矮的云,車窗外飛速而過的是一望無際光禿禿的荒漠,公路筆直的伸向前方,仿佛有種開往天邊的感覺。我的思緒早已飛到了車窗以外,渴望著穿越時空,去尋覓當年那些堅毅背影。

  那時候漢軍遠征西域,在這片戈壁荒漠前,滿面風霜的將軍可曾停下過飛馳的駿馬,默默懷念著遠方的故鄉(xiāng)。那時候玄奘西行取經(jīng)路上,可曾沿著這么冷漠無情的道路行走,他真的相信,穿過這片仿佛無邊無際的土地,就能夠取到傳說中的真經(jīng)。

  蘭州到武威并不遠,大約280公里,高速公路應(yīng)該是剛修好的,路面有些地方還在完善,假期里的車有些多,一路走的慢,不過今天的行程也不趕,我們是去拜訪有“石窟之祖”稱號的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xiāng)燈山村,始創(chuàng)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有1620年歷史。天梯山石窟被稱為“石窟之祖”,可并不是因為他的歷史悠久。佛教從西域傳入的時候,新疆的一些石窟開鑿都在天梯山石窟的前面,可是這些早先的石窟卻沒有對當時和后來的中原石窟產(chǎn)生任何的影響,直到天梯山石窟的出現(xiàn)。天梯山石窟的佛教造像藝術(shù)對中國以后時期的`石窟造像產(chǎn)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后來建造的龍門石窟,云岡石窟,莫高窟的佛像就和天梯山石窟屬于一脈傳承的產(chǎn)物,所以天梯山石窟被稱為“石窟之祖”。

  天梯山石窟歷經(jīng)1620年的戰(zhàn)亂、自然災害,還是保存了下來,成為重要的歷史遺產(chǎn)。可是在解放后,1958年,為了解決缺水問題,政府開始大規(guī)模的開建水庫。由于當時對歷史遺跡重視不夠,天梯山石窟旁被規(guī)劃了黃羊河水庫。按照水庫蓄水設(shè)計,天梯山石窟將被水庫完全淹沒。有關(guān)部門于是對天梯山石窟進行了搶救性保護,石窟中的大量塑像和壁畫被拆除,搬運到了甘肅省博物館,石窟中因為非常巨大而無法搬遷的大佛窟,則修了一個小水壩進行保護?墒悄菚r候的中國文物保護經(jīng)驗匱乏,所謂的搶救保護卻對文物造成了最大的破壞,拆除過程中各種石像壁畫就受到了一定損害,在運輸?shù)教m州的過程中,又因為當時有限的條件,對文物保護不足,在運輸?shù)倪^程中大量文物遭到了毀壞,讓人心痛至極。至此,天梯山石窟僅剩下大佛窟,作為曾經(jīng)的輝煌代表向世人展示。

  更加遺憾的是,隨后的幾十年,水利專家多次對黃羊河水庫進行測量,才發(fā)現(xiàn)當初過高估計了蓄水位,水庫其實對天梯山的文物根本不造成威脅。只是可惜,這樣一個錯誤的決策,卻毀掉了曾經(jīng)的“石窟之祖”,久負盛名的天梯山石窟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

  甘肅導游詞 19

  其實原來我對甘肅的了解并不深入,是那次去出差,覺得可以有必要了解一下那里的民俗風情,有沒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我一直都喜歡自由的天空,不喜歡被束縛,所以,每次出差都會在網(wǎng)上翻閱一下資料,去甘肅,我依稀清楚的記得那里的人們,那里的民俗風情,那里的天空蔚藍,那里的人們純真質(zhì)樸,很熱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去那里的,我把甘肅的民俗風情發(fā)一下,如果有需要的可以借鑒!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在東經(jīng)92.13`~108.42`,北緯32.12`~42.57`之間。它東接陜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nèi)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

  它象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nèi)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南北地跨10個緯度,縱橫45.3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4.72%。轄蘭州市、天水市、白銀市、金昌市、嘉峪關(guān)市、慶陽地區(qū)、平?jīng)龅貐^(qū)、隴南地區(qū)、定西地區(qū)、武威地區(qū)、張掖地區(qū)、酒泉地區(qū)、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14個地、州、市,86個縣、自治縣、市區(qū)。包含漢、回、藏、東鄉(xiāng)、裕固、蒙古、哈薩克、保安、撒拉、滿、土、維吾爾等12個主要民族。其中,東鄉(xiāng)、裕固、保安族是甘肅獨有的三個少數(shù)民族。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shè)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shè)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甘肅,歷史悠久,民俗活動和名勝古跡不勝枚舉,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古城3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3個、動植物自然保護區(qū)和風景區(qū)26個。相傳三皇之首的伏羲氏便誕生在這里。遠自上古,黃河兩岸的農(nóng)業(yè)文明已經(jīng)萌芽。璀璨的古代文化與現(xiàn)代風采展現(xiàn)在唐詩、宋詞、元曲之中;展現(xiàn)在古老的洞窟內(nèi)、絢爛的壁畫上;展現(xiàn)在“花兒”的歌聲里、香浪節(jié)的笑語中;展現(xiàn)在無邊無際的雪山草原深處。行走在甘肅大地上,到處都有民俗風情、動人傳說和名勝古跡。

  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qū),是歷史悠久、山川錦繡、物產(chǎn)豐富、氣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稱。境內(nèi)除有舉世聞名的麥積山石窟和秦安大地灣古文化遺址外,伏羲文化、秦文化、三國文化在天水的遺風民俗也十分豐富。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六日的伏羲廟會和農(nóng)歷五月十三日的伏羲文化節(jié),將天水民俗活動推向高潮。唐玄奘在天水的傳說,使佛公山喬、萬紫山、滲金寺等地,成為主要民俗景點。三國的古戰(zhàn)場街亭、祁山堡、木門道、諸葛軍壘、陰平古道、姜維墓祠等遺跡,不僅能使您重溫三國歷史,而且至今流傳的孔明帽房屋、正月十五點燈盞等民俗,使人深感三國遺風的濃郁。

  和天水、隴南相臨的甘南、臨夏兩自治州,是藏、回、東鄉(xiāng)、保安、撒拉等少數(shù)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境內(nèi)的拉卜楞寺,作為黃教三大寺,不但有著精美絕倫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規(guī)模較大的法會和眾多的節(jié)慶,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動空前豐富多采,古樸典雅的臨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眾們的聚禮之地,這里的宗教民俗活動,獨特隆重,令人嘆為觀止。規(guī)模宏大的'蓮花山和松鳴巖花兒會,不但是臨夏民俗風情的充分展現(xiàn),而且在世界民俗風情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更有那甘南藏區(qū)的浪山節(jié)、采花節(jié);臨夏東鄉(xiāng)一族、保安族的婚禮、飲食等習俗,使甘南和臨夏成為甘肅民俗的黃金地域。

  甘肅東部的慶陽、平?jīng)龅貐^(qū),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地區(qū)。這里除有眾多中國革命遺跡外,更有軒轅“黃帝得道于廣成子”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設(shè)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宮山,而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為民俗文化主要場所。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定西地區(qū)和白銀市,雖乾旱少雨,植被較差,但也不乏引人入勝的民俗風情。隴西是天下李姓的祖地,是海內(nèi)外李氏尋根問祖之地;岷縣是當歸主要產(chǎn)地,由此而形成的生活、禮儀、節(jié)慶等民俗,在海內(nèi)外都有一定影響。會寧縣的會師樓則標志著工農(nóng)紅軍長征的勝利結(jié)束。

  河西走廊是甘肅著名糧倉,更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zhàn)場河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聞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一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qū)風情、雷臺奇觀、古酒泉傳奇、嘉峪關(guān)傳說、玉門關(guān)和古陽關(guān)遺址、橋灣人皮鼓、民間筵悅、民勤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里熠熠生輝。

  省會蘭州市,不但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城市。這里民俗風情更是多彩多姿,連城魯土司衙門、黃河古渡和鐵橋、五泉山廟會、安寧堡桃花會、皋蘭鬧元宵與打春牛、水車與皮筏、太平鼓和太平歌以及雕刻葫蘆、黃河石、水煙、白蘭瓜等,讓人流連往返。

  很多地方,它不出名,可是當你去了卻發(fā)現(xiàn)它出奇的美,讓你感受那里是那么獨特,走近甘肅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只是我們都不曾用心去體會,包括那里的民俗風情,包括那里的人,問題能讓我再次回味!

  甘肅導游詞 20

  敦煌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qū))交匯處、南有祁連山,北有馬鬃山,東、西兩面為戈壁沙漠,平均海拔1138米,形成了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向東北傾斜的盆地平原地勢,全市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占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敦煌地處內(nèi)陸,明顯的特點是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蒸發(fā)量大,日照時間長,四季分明。由于干旱少雨,全年平均降雨量39.3毫米,蒸發(fā)量卻高達2486毫米,所以具有明顯的沙漠氣候特征,屬典型的大陸干旱性氣候。

  綠洲由黨河滋補,發(fā)源于祁連山中北流的黨河,全長390公里,流域面積1.68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28億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脈,境內(nèi)除黨河外,地面水還有西水溝、東水溝、南湖泉水區(qū),泉水總溢出量為3.1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9902.3萬立方米。地下水的`開發(fā)利用,已經(jīng)成為敦煌人民生活用水和工業(yè)用水的主要來源。

  全市總?cè)丝?5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9.46萬人??cè)丝谥袧h族占絕大多數(shù),回族、蒙古、藏、維吾爾、苗、滿、土、土家、哈薩克、東鄉(xiāng)、裕固等10個少數(shù)民族僅占1.06%。市轄2鎮(zhèn)10鄉(xiāng),79個村民委員會,381個村民小組。沙州鎮(zhèn)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城西7公里處的七里鎮(zhèn)是一座新型的建筑非常漂亮的石油城,現(xiàn)為青海石油管理局局機關(guān)駐地,常住人口有3萬多。

  全市總耕地面積26.56萬畝,全部是水澆地。由于土質(zhì)肥沃,灌溉條件好,適宜各種農(nóng)作物生長。主要農(nóng)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胡麻、瓜類、蔬菜等。綠洲內(nèi)有果園面積43318畝,主要果樹品種有蘋果、梨、桃、杏、棗、葡萄等,每年可生產(chǎn)各種水果20xx多公斤。

  甘肅導游詞 21

  甘肅自古多奇景。酒泉占據(jù)了奇景的小半。去之前,做導游的朋友這么跟我說。回來后我就寫了這個甘肅旅游心得,給愛旅游的朋友們分享一下經(jīng)驗。

  說是甘肅奇景小半在酒泉,但是我們的首站還是在蘭州。去蘭州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吃到最正宗的蘭州拉面。這份體驗可不是其他城市的拉面館里可以獲得的。這里的拉面味道正宗,價格還不貴,真是可以稱的上蘭州文化食品。其實,說蘭州拉面是蘭州的城市名片也不為過了,大多數(shù)人知道蘭州也都是通過蘭州拉面知道的。熱騰騰的拉面,澆上紅紅的辣椒,極度的刺激著味覺,而且這里的辣椒吃了不會上火,據(jù)說還有美容的功效,經(jīng)?梢钥吹胶芏郙M吃拉面,放上厚厚的一層辣椒。

  從蘭州出發(fā),先去的酒泉。酒泉是個有典故的名字。據(jù)說漢武帝賞賜給霍去病的美酒,被霍去病倒入泉水中,并與全軍將士共飲。所以才有了酒泉的名字。這里有保存完好的漢代園林,走進去恍如穿越了時空的隔離,聽得到大漢王朝的精神呼轉(zhuǎn),響越千年。如今,這古老的酒泉泉水依然流淌,在見證了歷史之后,又在見證我華夏的民族復興。當然,去甘肅要去敦煌。這里的文化價值不用多說,飛天就是最耳熟能詳?shù)男麄髁。這里還有“魔鬼城”的雅丹地貌,景色奇詭,震懾人心。

  不過說到地質(zhì)奇觀,自然還少不了張掖的丹霞地貌。既有廣東丹霞地貌的石柱林立,險奇并重,又有新疆五彩城的多彩迷離,有古詩云,“高峰壁立老龍蟋,削出芙蓉作畫看!睋(jù)說老謀子的“三槍拍案驚奇”就是在這里拍的,景色非常好。甘肅除了莫高窟還有麥積山石窟,二者都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僅僅為了這兩個文化勝地就值得專門跑一趟甘肅了,更何況還有這么多其他景色呢。號稱天下第一雄關(guān)的嘉峪關(guān),古時是西北要塞,現(xiàn)今保存完好的'城關(guān)和長城已經(jīng)失去最初的防衛(wèi)意義,就像巨大的骨骼,長眠在空曠的大地上。但是看到它,依然能讓人看到過去的烽火延綿,家書抵萬金的時代。

  甘肅就是這么一個奇景多的地方,只是我的甘肅旅游心得能記述的太少了。更何況甘肅景色的美,又怎么是我的文筆能夠描寫的呢。

  甘肅導游詞 22

  麥積山,地處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北道區(qū)麥積山鄉(xiāng)南側(cè),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qū)和街亭古鎮(zhèn),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為: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shù)寶庫。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農(nóng)家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勢險峻,周圍綠樹成林,環(huán)境清幽。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里松檜陰森,橫云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薈萃著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一樣,有著珍貴的藝術(shù)寶藏。如果就藝術(shù)特色來分,敦煌側(cè)重于絢麗的壁畫,云崗、龍門著名于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于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麥積山歷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丈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丙湻e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后秦時期開始營造的。據(jù)《梁高僧傳》載,南宋永初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300余人。西魏時,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這里死后,“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敝鼙6、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曾請庚信為他寫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并序》。隋文帝仁壽四年,秦州使在麥積山頂修建高9.4米的七級寶塔一座,相傳為阿育王84000寶塔之一。至今寶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頂,不過只存五級,并系近年重修。

  當人們進入麥積山風景區(qū)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游客。行至山前,抬頭仰望,只見龕窟密如峰房,依窟建檐,層層相疊。棧道云梯修建于懸崖,淺龕深窟開鑿于峭壁,其建筑高超雄偉,工程奇險浩大,令人贊絕。歷代游客詩人,雖驚慕不已,敢于攀至頂端者卻少如鳳毛麟角。唯心史觀有五代詩人王仁裕斗膽攀登,才寫下了:“躡盡懸崖萬仞梯,等閑身與白云齊;檐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巖松健鶴頻棲;天邊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題。”的切身感觀。不過,現(xiàn)在的麥積山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的加固修整和棧道修復,搖搖欲墜的崖體已經(jīng)穩(wěn)定,山上棧道也寬闊整齊,安全可靠,昔日王仁裕筆下的險惡情景早已成為歷史。人們可以放心大膽地登游各個崖閣,隨心所欲地進入各個洞窟,感情奔放地遠眺山下美景。

  麥積山高達142米,石窟多凌空鑿于20至7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有崖閣、摩窟、摩崖龕、山樓、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頂、方塌四面坡頂、拱楣、穹頂、方楣平頂、方楣覆斗藻井、方形平頂、圓形小淺龕、盂頂。這些不同類型的窟龕、崖閣,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筑結(jié)構(gòu)演變、發(fā)展的實物資料。據(jù)記載,當年開鑿石窟時,從下堆積木材,達到高處,然后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相傳,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時,就動用人工40萬個。直到現(xiàn)在,當?shù)剡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民謠。就連美國首批游客在1947年《和平日報》中也稱贊麥積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麥積山石窟,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帶發(fā)生強烈的地震,使崖面中間部分塌毀,整個窟群便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東崖現(xiàn)存洞窟54個,西崖140個。由于麥積山石質(zhì)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巖,不宜精雕細鏤,所以大多采用泥塑和繪畫。麥積山塑像,主要題材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盡管各代塑像同處一堂,但并不因襲模仿,而是保持著各自的時代特色,系統(tǒng)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shù)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無論是高達15米的巨像,還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給人以美感。蘇聯(lián)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參觀麥積山塑像后,激動地說:“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來是最引人入勝的。它們具有驚人的內(nèi)心世界,極富表現(xiàn)力的構(gòu)圖和雄偉的形體。”

  麥積山塑像有數(shù)千身,這里只能指出幾件較有代表性的杰作,起“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東崖造像,最壯麗的是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里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tài)莊嚴可親,華美而不俗,充滿著人間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各龕間都裝飾著天龍八部的浮塑,面容獰怪而不丑惡,表現(xiàn)了男性的健美、威嚴、正直、勇猛、堅毅的性格。與上七佛閣緊接的5號窟,名曰“牛兒堂”。中間龕門前有一摩醯首羅天,站在一只臥著的犢牛身上。這個牛兒,塑造得相當動人:圓圓的眼,頑皮地注視前言,腳雖蟠曲著,卻似乎要躍起的樣子,松弛的頸上垂著的皮,也象在動著。不僅身形姿態(tài)具備了牛的特征,最出色的是把一只犢牛所具有的稚氣和活潑表現(xiàn)出來了,當?shù)剞r(nóng)人非常喜愛,稱為“金蹄銀角的牛娃”。在牛兒堂西端有一可容一人通過,長約10米的隧道,門頂刻有:“小有洞天”四個字。相傳在明朝古歷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個州官,游麥積山廟會,一時興起,想從七佛閣的擺渡鐵鏈上,用鷂子翻身的縱躍姿勢,游蕩到牛兒堂去,居然成功了。可是當他站穩(wěn)在牛兒堂,定睛向下觀看,只見懸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螞蟻,頓時頭暈目眩,腿軟抖戰(zhàn),再也不敢邁步了。眾衙役只得火速請來一群石匠鑿開了一個小洞,州官才從洞里爬了過來,至今當?shù)剡有“鷂子翻身,牛兒堂”的說法。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畫大部皆存,筆致縱放,為后魏作風。中繪佛說法圖,千乘萬騎來聽。西畫舍身飼虎圖,虎有12,形態(tài)各異,堪稱精品。尤其正壁龕中一石雕佛,最為妙絕,石佛背光中,上部伎樂天人12,各奏樂器。下部有飛天8個。左右各一侍者,雖小而各具神態(tài)。卷渦蓮花中,亦有蓮花生小佛頭。中間坐佛,舉掌端坐,顯出說法時的慈祥和悅。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shù)中,都是稀有的珍品。

  麥積山周圍還有幾個引人入勝的風景點。如麥積山后崖三扇崖下的雕巢峪,是西漢末年,雄居天水自稱西州上將軍隗囂的避署宮。當年的避暑宮,亭臺樓閣錯落,曲道回廊相連,琉璃碧瓦瀉翠,紅墻金龍輝映,三檐四簇雕鳳,花影翠竹婆娑,銀練珠璣飛濺。隨著時間的流逝,金碧煥彩的避暑宮早已絕跡,只有三扇崖下高40米左右的飛瀑、古柏蒼松、嶙嶙怪石、奇花芳草、珍禽異獸尚存,組成處處有景,景景迷人的自然景觀。

  1982年,麥積山以甘肅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的名義,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名單。

  石窟文化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shù)、建筑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

  一、宗教

  以佛教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凈土等內(nèi)容,從壁畫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傳故事是佛教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舍身飼虎、涅盤等。通過對佛、菩薩、飛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對現(xiàn)實世界的精神啟迪。

  二、藝術(shù)

  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shù)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審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xiàn)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后的瀟灑與輕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于對現(xiàn)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麥積山藝術(shù)以泥塑見長。藝術(shù)家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tǒng)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guī)戒律,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shù)的夸張、想象、概括、提煉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yǎng)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竊竊私語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現(xiàn)的虔誠,不是苦行者的虔誠,而是在時代思潮影響下的童稚般的真誠和愉悅。所以,麥積山塑像受當?shù)厣鐣h(huán)境的影響使其表現(xiàn)了當?shù)氐娜伺c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使人感覺佛國世界的可親可愛,從而虔誠信奉。

  麥積山石窟也曾是“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但由于多雨潮濕,壁畫大多剝落,但仍保留北朝時期的西方凈土變、涅磐變、地獄變及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舍身飼虎等本生故事、壁畫中描繪的城池、殿宇、車騎和衣冠服飾多具有漢文化特色,反映這一時期的現(xiàn)實生活。尤其是飛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繪畫以及薄肉塑四種形式的飛天。雖然飛天的故鄉(xiāng)在印度,但麥積山的飛天卻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藝術(shù)結(jié)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國文化的飛天。她沒有翅膀,沒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的美麗少女,是中國古代藝術(shù)家最具天才的杰作。同時,在壁畫、雕塑中也同樣反映舞蹈、樂器、為研究國古代音樂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三、建筑藝術(shù)

  麥積山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壯麗。洞窟多為佛殿式而無中心柱窟,明顯帶有地方特色。

  麥積山石窟群中最宏偉,最壯麗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龕,又稱“散花樓”,位于東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經(jīng)約八十米,為七間八柱廡殿式結(jié)構(gòu),高約九米,面闊三十米,進深八米,分前廊后室兩部分。立柱為八棱大柱,覆蓮瓣形柱礎(chǔ),建筑構(gòu)件無不精雕細琢,體現(xiàn)了北周時期建筑技術(shù)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個四角攢尖式帳形龕組成,帳幔層層重疊,龕內(nèi)柱、梁等建筑構(gòu)件均以浮雕表現(xiàn)。因而,麥積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國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構(gòu)建筑的重要資料,真正如實地表現(xiàn)了南北朝后期已經(jīng)中國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內(nèi)部面貌,在石窟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甘肅導游詞 23

  女士們,先生們,歡迎來到歷史悠久的敦煌莫高窟,我是你們的導游,大家叫我小潘吧!敦煌莫高窟可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哦!四大石窟還有: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但是這些石窟都不能和敦煌莫高窟比美,因為敦煌莫高窟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呢!它的歷史也很悠久,它修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和元朝這幾個朝代都修建過。說完了這些,就跟我到敦煌莫高窟中去看看吧!

  你們看,這就是敦煌莫高窟西南方向的一個洞窟:西千佛洞,你們猜這個洞有多長嗎?一定不知道吧,其實這個洞有2.5公里長呢!這些泥巴彩塑在這個洞里有34個呢,但是整個莫高窟的彩塑就有2415個呢!

  各種各樣的石窟大小不一,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才高不到一英尺。莫高窟壁畫繪于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nèi)。內(nèi)容非常的`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的故事、佛教史跡、經(jīng)變、神怪、供養(yǎng)和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生活方面的畫作。好了,說了那么多,我們就去參觀下一個景觀吧!

  你們看,這個東西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立于崖窟中段,與崖頂?shù)雀,巍峨壯觀。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6米,由石胎泥塑而成,是除了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之外的第三大佛哦!

  好了,敦煌莫高窟游覽結(jié)束,歡迎有機會再到這里來玩。

  甘肅導游詞 24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位于甘肅省瓜州縣(原安西縣)城南70公里處。洞窟開鑿在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1961年被國務(wù)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榆林窟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從洞窟形式、表現(xiàn)內(nèi)容和藝術(shù)風格看,與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藝術(shù)系統(tǒng)的一個分支,歷來被國內(nèi)外學者所重視。創(chuàng)建年代雖無文字可考,但從洞窟形式和有關(guān)題記推斷,當開創(chuàng)于隋唐以前。從現(xiàn)存壁畫風格和游人題記結(jié)銜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和繪塑,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興建。現(xiàn)存有完整壁畫的洞窟43個,其中東崖32窟、西崖11窟。保存著彩塑272身、壁畫5650余平方米。第6窟高約25米的彌勒佛,全身金箔敷就,燦然如新、金碧輝煌,顯得極其莊嚴雄偉。第11窟的十八羅漢,神態(tài)各異,形象逼真。尤其是塑在南壁西端的啞羅漢,上身前傾,張口瞠目,欲言不能的神情,活靈活現(xiàn),堪稱榆林窟彩塑的代表。

  榆林窟榆林窟保存至今的彩塑共有250余身,壁畫約5000余平方米,約占莫高窟壁畫總面積的九分之一。如果說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無論在數(shù)量上和質(zhì)量上都居于全國石窟之冠,那么,榆林窟就是僅次于莫高窟的壁畫藝術(shù)寶庫。壁畫多為唐代至元代820年間的作品。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場面宏大的巨幅經(jīng)變畫,形象生動的單幅佛像畫、裝飾圖案和種類繁多的奇花異草、飛禽走獸,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當時社會生活、生產(chǎn)、科技等現(xiàn)實畫面。從唐到元,歷代都有佳作,其中第25窟的唐代壁畫,更是世所罕見的珍品。

  洞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壇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種。各類窟形均始于唐代,以后成定式沿用。但東西兩崖上層洞窟前面多有較深的甬道,且橫開連通毗鄰各窟的長穿道,不同于莫高窟。塑繪結(jié)合的彩塑內(nèi)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形式有圓塑、浮塑等。除6窟大佛殿宋代塑的高24.35米的善跏坐佛像和第5窟長13米的臥佛像各一身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為木骨泥塑。彩塑破壞較甚,所存極少。現(xiàn)存300余身塑像均經(jīng)重妝。大多屬等身群像,一鋪三至九身不等。

  初唐壁畫只存殘跡,其余4565平方米壁畫大多保存尚好,根據(jù)特點可分為中唐(吐蕃統(tǒng)治時期)、五代、北宋、回鶻、西夏、元六個時期。唐代洞窟有14個,保存完整的僅存第25窟。該窟藝術(shù)價值頗高,在整個敦煌石窟中也屬于珍品。前室正壁門兩側(cè)分別繪毗琉璃天王像和毗沙門天王像。主室窟頂可見千佛殘跡。正壁中部繪盧舍那佛像和虛空藏、彌勒、地藏、文殊等八大菩薩像,北側(cè)繪釋迦行像,南側(cè)已毀。南、北兩側(cè)壁分別繪觀無量壽經(jīng)變、彌勒經(jīng)變。前壁門兩側(cè)繪文殊變、普賢變。全窟壁畫構(gòu)圖嚴謹、造型逼真,色彩絢麗。威武有力的天王、力士、莊嚴慈祥的菩薩,栩栩如生的昆侖奴及獅子、白象,神態(tài)生動,線條瀟灑流暢,充分體現(xiàn)了唐代風格和精湛技藝。尤其是“彌勒經(jīng)變”中的農(nóng)作、掃街、宴會、探親、寫經(jīng)、剃度等描繪社會生活的畫面,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此窟細密精致而秀麗的壁畫藝術(shù),是敦煌石窟中唐壁畫的典范。

  五代、北宋時期,興建和重修洞窟23個。壁畫題材主要有經(jīng)變畫、尊像畫、佛傳故事畫、佛教史跡畫、瑞像故事畫和供養(yǎng)人畫像等五類。其中的供養(yǎng)人畫像,數(shù)量較多,分為三種:即曹氏歸義軍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及其眷屬、大小官吏的畫像;與曹氏聯(lián)姻的少數(shù)民族地方政權(quán)統(tǒng)治者畫像,如于闐國王和王后,吐谷渾慕容歸盈出行圖等;特別是出現(xiàn)了曹氏畫院的`“都勾當畫院使”、“知畫手”、“都畫匠作”、“畫匠”等的畫像,是重要的歷史資料。

  西夏、元時期,共興建和重建洞窟16個、使榆林窟出現(xiàn)了最后的興盛局面。壁畫題材主要有經(jīng)變畫、佛像畫、供養(yǎng)人畫像、裝飾圖案等幾類。供養(yǎng)人畫像中有人物和衣冠服飾迥異的黨項羌、回鶻、蒙古族貴族官吏和侍從的畫像。西夏早期壁畫藝術(shù)與宋代壁畫一脈相承,后期的第2、3、29窟與元代的第4、10窟等典型洞窟的壁畫藝術(shù)表現(xiàn)了三種新風格:(1)中原繪畫風格,人物衣冠如道教神仙,線描精致流暢,變化豐富,色彩清淡典雅,這是受宋遼影響而出現(xiàn)的新的藝術(shù)風格。(2)藏傳密宗風格,人物比例適度,形象有明顯的尼泊爾和印度的影響,線描圓潤秀勁,設(shè)色冷峻濃艷,具有濃厚的神秘氣氛。(3)西夏藝術(shù)風格。人物造型和服飾具有西夏的民族特征。第2窟水月觀音圖,第3窟文殊變、普賢變、西方凈土變、千手千眼觀音變。第4窟釋迦、多寶曼茶羅、不空絹索曼茶羅等是代表這個時期高度藝術(shù)水平的作品。

  甘肅導游詞 25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xiàn)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布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東崖31個、西崖11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xiàn)存彩塑多為后代重修或重塑。

  作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內(nèi)容、藝術(shù)風格以及彩塑、壁畫的制作等方面,都與莫高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或相同之處,但在許多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并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F(xiàn)存最早的洞窟,建于初唐的17、28、39窟,雖然都是中心柱窟,但與莫高窟北魏時期盛行的中心塔柱窟有著明顯的不同。

  唐前期第6窟23米高的大佛窟的型制與莫高窟的.大佛窟也不盡相同,顯示了榆林窟初創(chuàng)時期的個性特征。唐中期的第25窟是一個顯密結(jié)合的大乘凈土窟、壁畫保存得非常完好,技藝精湛、藝術(shù)手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莫高窟此時期洞窟中尚無可以與之相比的作品。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洞窟尤為精彩。西夏第3窟的千手千眼觀音手中所持物件多達140件,其中有冶鐵、釀酒、鏟、鋸、雙尾船等,還首次出現(xiàn)了拉弦樂器的鼻祖胡琴。文殊、普賢經(jīng)變中的山水畫一改以往背境裝飾的陪襯作用而具有了明顯的獨立性、畫面所氣勢磅礴、意境深遠,是十分罕見的古代山水壁畫精品。西夏第2窟的水月觀音線描精致、設(shè)色富麗、意境高雅,令人賞心悅目、遐思神往。

  元代第4窟藏密曼荼羅和多種度母、觀音、文殊、普賢均以外來技法繪制、造型嚴謹,準確,色彩對比強烈、氣氛神秘。特別是榆林窟和所屬的東千佛明顯繪制的6幅玄奘取經(jīng)圖,十分珍貴。除此之外,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供養(yǎng)人畫像和裝飾圖案也有十分明顯的民族特征。裝飾圖案除流行的花草、鳥獸、幾何型外,還有以"天""王"等字變化成的圖案,極富創(chuàng)意。

  總之,榆林窟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shù)體系。特別是五代以后,莫高窟藝術(shù)呈顯出明顯的衰落趨勢,而榆林窟無論從內(nèi)容、繪畫風格,還是藝術(shù)水準方面,都顯示出其時代特征和獨到的藝術(shù)魅力,從而更加充實了這座寶庫的內(nèi)涵。

  1961年,榆林窟被國務(wù)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歸敦煌文物研究所管轄。

【甘肅導游詞】相關(guān)文章:

甘肅導游詞02-06

甘肅導游詞01-09

甘肅的導游詞07-28

甘肅旅游導游詞02-10

甘肅玉門導游詞02-09

甘肅風景導游詞02-19

甘肅景點導游詞06-29

甘肅概況導游詞11-11

甘肅的著名導游詞10-30

甘肅風光導游詞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