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追訴時效延長及中斷的思考
[摘 要] 追訴時效作為一項導致刑罰消滅的替代性制度,實質(zhì)上是刑事法律對國家求刑權與行刑權的限制,其出發(fā)點在于為刑法所力不及的、處于刑罰真空中的犯罪人設置一種不得已的補救性措施。本文通過對我國追訴時效制度以及其他國家有關立法例的分析,認為追訴時效期限不宜過長,而且其延長和中斷亦應有一個理性的標準,從而尋求國家利益與犯罪人合法權益之最佳結(jié)合。[關鍵詞] 追訴時效&nbs……
追訴時效制度是刑法中時效制度的一種。刑法上的時效制度實質(zhì)上是刑事法律對國家求刑權與行刑權的限制。它要求國家機關對犯罪人及時行使刑罰請求權,否則將因超過時效而喪失這兩類權力。
我國刑法第八十七條、八十八條、八十九條規(guī)定了追訴時效制度。其中第八十七條規(guī)定了追訴時效的期限,八十八條則規(guī)定了追訴時效的延長——由于發(fā)生了法律規(guī)定的事由,追訴期限無限延伸的制度。第八十九條第二款則規(guī)定了追訴時效的中斷——在追訴時效進行期間因發(fā)生法律規(guī)定的事由而使已經(jīng)過去的時效歸于無效,追訴期限從法律規(guī)定的事由發(fā)生之日起從新開始計算的制度。綜合分析一下我國關于追訴時效制度的規(guī)定,筆者認為在某些方面還是值得商榷的。
一、 追訴時效的延長
我國刑法第八十八條規(guī)定: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追訴時效的延長從各國立法例來看主要是防止犯罪人在被采取了強制措施后逃避偵查或?qū)徟,但是追訴時效的延長并非被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犯罪人被司法機關依法采取強制措施之后,又實施逃避偵查的行為,致使司法機關不能行使起訴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追訴時效延長之規(guī)定,在追訴時效期間過后追訴權歸于消滅,對該犯罪行為不可追訴。無疑這對保護國家與人民的利益、維護社會秩序是不利的,同時還會鼓勵犯罪人逃避刑事追究。所以追訴時效的延長是完全必要的。
但筆者認為,我國刑法處理這種情況時采用“逃避偵查或起訴的不受追訴時效的限制”來規(guī)定,這對于刑罰價值的實現(xiàn)似乎“過猶不及”。雖然對于那些不思悔改,逃避偵查的犯罪分子在時效上作一些延長和變通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如果對時效的延長不作任何限制,便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首先,這意味著對于任何犯罪,無論輕罪還是重罪只要是在司法機關對其采取了強制措施后逃避刑事追究的,在其死亡之前的漫漫歲月里時刻承受著被起訴的“危險”,這種負擔對于一般的刑事犯罪人來講無疑是過于苛刻。實際上犯罪人逃避刑事追究后惶惶不可終日的生活對其無疑也是一種懲罰,這種懲罰包括道義與身心兩個方面。其次,從司法機關行使追訴權方面來看,犯罪后經(jīng)過的時間越長,案件偵破的難度越大、成本越高。即使偵破,犯罪人可能早已成為一名守法公民,或已喪失刑事責任能力。在這種情況下追訴權雖仍具有效力,但實際上卻是難以行使,即使行使也難免有悖法之本意,其綜合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綜上所述,追訴時效的延長是正確的,但應該有個限度。在這一方面,筆者認為可以借鑒阿爾巴尼亞刑法典的立法經(jīng)驗。該國刑法典第五十三條第一款規(guī)定:實施犯罪的人在對他采取了強制措施后逃避偵查或?qū)徟械,將本法典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的追究刑事責任的時效期限延長一倍,但是不能超過二十五年。這種立法模式在懲罰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犯罪人合法權益的保障,充分反映了對犯罪人的改造與教育、打擊與保障的平衡,兼顧了犯罪人之合法權益,值得我們借鑒。
此外,我國刑法第八十八條規(guī)定:被害人在追訴時效內(nèi)提出控告,人民法院、檢察院應當立案而不立案的不受追訴時效的限制。筆者認為這一規(guī)定亦不甚恰當。我國刑法思想長期受蘇聯(lián)刑法觀念的影響側(cè)重于對被害人和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保護,在某些方面卻漠視了犯罪人的人權。而八十八條的規(guī)定無疑是這種傾向的集中體現(xiàn),其立法合理性有待分析。“行為人只對其行為負責”如果說由于犯罪人逃避審判而導致時效延長還是符合立法精神,那么因為司法機關本身的原因卻使時效延長無疑是侵犯了犯罪人的權利。讓一個盜竊犯去承擔與殺人犯相同的追訴期限,又有誰會認為這是“罪刑相當”。所以由于司法機關失職造成的不立案應由司法機關自己承擔責任。否則不僅對犯罪人不公平,也是對司法機關的放縱。
二、 追訴時效的中斷
我國刑法第八十九條第二款明確規(guī)定:在追訴期限以內(nèi)有犯罪的,前罪的追訴期限從后罪之日起計算。這一規(guī)定表明,在我國,中斷時效的法定事由是“又犯罪”。所謂“又犯罪”包括故意犯罪、過失犯罪、重罪、輕罪、與前罪相同的罪和不同的罪。即無論又犯什么罪,前罪的追訴期限立即中斷,其追訴期限從犯后罪之日起從新計算。 筆者認為這一理論違反了當代刑法的基本原則,而且與刑法的目的、功能、價值、效益并不一致,存在諸多不合理性。
在理論上,我們一貫強調(diào)刑罰與犯罪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即一旦犯罪,犯罪人即要在短時間內(nèi)受到懲罰,只有這樣才會起到懲罰犯罪、預防犯罪的作用。所以及時性應為刑法的基本特征之一!皯土P犯罪的刑罰越是公正與及時就越是公正和有益! “推遲刑罰則只會使人感到對該種刑罰的恐怖!毙塘P在時空上的拉長致使人們對犯罪的惡性從感性方面已經(jīng)淡薄。“它造成的印象不象是在懲罰倒象是在表演,并且只是在那種本來有助于增加懲罰感覺的對某一犯罪的恐怖心理已經(jīng)減弱之后,才會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以上是功利主義法學家邊沁在分析刑罰適用時所做的論述。同時邊沁還指出“對意志毫無作用,因而無法預防相似行為之刑為無效刑!惫P者認為,喪失及時性的刑罰其本身即是無效刑。而追訴時效的中斷對喪失及時性刑罰的產(chǎn)生提供了滋生空間,從而使許多犯罪面臨著數(shù)年后才會到來的刑罰。這樣的刑罰不僅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甚至會引起的反感以及對犯罪人的同情,造成刑罰適得其反的結(jié)果。
從造成追訴時效中斷的原因上看,造成時效中斷的“又犯罪”既沒有區(qū)分犯罪的罪過,又沒有區(qū)分犯罪的性質(zhì),而實質(zhì)上這一規(guī)定就是在這兩個方面存在缺陷。首先,犯罪的罪過有故意和過失的區(qū)別。我國刑法在關于累犯的問題上已經(jīng)注意到這一點,因而規(guī)定過失犯罪者不構(gòu)成累犯?墒亲吩V時效中斷這一問題上的規(guī)定卻未為完善,我們認為應當將刑法條文作一定的修改,即從“又犯罪”中剔除過失犯罪的情形。因為以過失犯罪作為追訴時效中斷的法定情形之一,實際上違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基本原則。一個守法公民與一個正處在追訴時效期內(nèi)的犯罪人相比較,如果二者同時犯過失犯罪,難道能斷言前者的主觀惡性明顯少于后者嗎?其次,就犯罪性質(zhì)而言,筆者認為,除非二者之間存在著犯罪性質(zhì)的相同性,否則不宜引起追訴時效之中斷。犯罪性質(zhì)紛繁多樣,實質(zhì)上就是犯罪侵犯客體(直接客體)的多樣性。在追訴時效延長這一問題上應該區(qū)分犯罪直接客體之不同,而不應以一般客體代之,否則易引起以偏概全。在這里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刑罰的目的針對犯罪人而言為特別預防,即預防再犯罪,消滅犯罪可能性。正是基于此認識我們規(guī)定了追訴
時效制度,因為我們認識到犯罪人在這方面的主觀惡性仍未消滅。譬如:甲犯為正處于追訴時效期內(nèi)的盜竊犯,如若其再犯盜竊罪則我們可因其仍未喪失針對財產(chǎn)權方面的侵犯可能性可將追訴時效延長以矯治其惡性。但如果甲犯后犯之罪為殺人罪,其侵犯客體為生命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將盜竊罪追訴時效延長則筆者認為二者之間無任何必然性。從世界各國的立法例看,朝鮮和前捷克斯洛伐克刑法都是以犯有同類罪行作為追訴時效中斷的法定事由。
總之,追訴時效作為一項導致刑罰消滅的替代性制度,其出發(fā)點在于為刑法所力不能及的處于刑罰真空中的犯罪人設置一種不得已的補救性措施,以期犯罪人能夠在此期限內(nèi)自我改造、自我約束,達到改過自新回歸社會的效果。因此追訴時效期限不宜過長,而且其延長和中斷亦應有一個理性的標準,從而尋求國家利益與犯罪人合法權益之最佳結(jié)合。
【追訴時效延長及中斷的思考】相關文章:
友誼之路在延長08-15
沒網(wǎng)絡的日子:網(wǎng)絡中斷的夏夜08-12
勞動爭議案仲裁時效中斷的認定08-05
PIC中檔單片機的中斷總結(jié)08-06
勞動仲裁申訴時效的中斷和中止事由08-05
勞動仲裁申訴時效的中斷和中止事由08-05
一種“假中斷”現(xiàn)象及處理方法08-06
延長產(chǎn)假申請書08-02
產(chǎn)假延長申請書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