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布魯塞爾公約》與外國民商事判決的承認與執(zhí)行
黃亞英﹡ 李薇薇﹡﹡1968年9月27日由歐共體國家在布魯塞爾簽訂的 《關于民商事裁判管轄權及判決執(zhí)行的公約》(以下簡稱“布魯塞爾公約”或“公約”)就締約國之間關于民商事訴訟管轄及法院判決執(zhí)行事項創(chuàng)設了統(tǒng)一的制度和規(guī)則。該公約的主要目的是在歐共體內實現“法院判決的自由流通”。在公約起草過程中,談判者們認為確!胺ㄔ号袥Q自由流通”最好的方法是規(guī)定一套統(tǒng)一的管轄原則,使爭議與受理爭議的法院之間毫無疑義地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這樣將會減少對外國法院判決的不信任。為此,公約詳細規(guī)定了締約國之間行使管轄權的規(guī)則,限制了拒絕承認和執(zhí)行另一締約國法院判決的理由。按照公約規(guī)定,在其中一個締約國作出的判決在所有其它締約國內應予以自動承認和執(zhí)行。除了極個別的情況外,它完全代替了成員國之間原有的承認與執(zhí)行判決的雙邊條約中的轉換制度。公約因此被稱之為“歐洲程序法的基礎”。
一、 公約的產生及發(fā)展
建立歐洲共同體的《羅馬條約》的締約者們意識到,貨物、人員和資金的自由流通固然很好,但如果對法律義務的廣泛履行存在困難,將會阻礙共同市場的發(fā)展。因此按照《羅馬條約》第220條之規(guī)定,6個歐洲共同體成員國開始了漫長的談判, “以期為了它們國民的利益……簡化相互承認和執(zhí)行法院判決和仲裁裁決的程序”。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有關國家于1960年設立了專家委員會負責起草相關的公約。
當時,歐共體國家之間有關判決的相互承認執(zhí)行主要由成員國締結的少數雙邊條約調整。這些條約不僅適用范圍很有限,而且絕大多數的條約都規(guī)定了間接管轄權原則,即執(zhí)行地國法院只有依據其本國法認定判決作出國法院有管轄權時方可執(zhí)行該外國判決。起草公約的專家委員會面臨著兩種選擇:要么繼續(xù)保持間接管轄權原則這一繁瑣的程序;要么實行統(tǒng)一的管轄權規(guī)則,即采用直接管轄權原則。正如皮特·凱所指出的: “簡便、有效地執(zhí)行外國判決的真正障礙是國內法上執(zhí)行條件太復雜、不統(tǒng)一。因此需要方便、簡化、統(tǒng)一的執(zhí)行程序。由于個別成員國之間現存的雙邊條約內容既零亂又不完善,所以公約若采用間接的承認和執(zhí)行標準將會繼續(xù)導致對成員國公民的歧視。
《布魯塞爾公約》的起草者們大膽地采用了直接管轄權原則。所謂直接管轄權原則,從執(zhí)行地國法院的角度來說,是指如果外國法院適用的管轄規(guī)則與本國相同。則執(zhí)行地國 法院就無需對該外國判決進行管轄權方面的審查便可予以承認和執(zhí)行。這樣就保證了法院判決在歐洲共同體市場內像貨物、人員和資金一樣自由流通。
按照《布魯塞爾公約》的規(guī)定,歐共體任何成員國意欲加入該公約必須在原公約的基礎上與原始締約國訂立特別協(xié)定。1973年當英國、丹麥和愛爾蘭成為歐共體成員時.它們?yōu)榧尤搿恫剪斎麪柟s》與原有的6個公約締約國進行了漫長的談判,并于1978年簽署了《加入公約》。1982年當希臘加入《羅馬條約》成為歐共體成員時,也通過簽訂《加入公約》加入了《布魯塞爾公約》。這些《加入公約》只在 1968年的《布魯塞爾公約》內容基礎上作了一些純技術性的修改,并末改變公約中的一些基本原則。
為避免締約各國法院對《布魯塞爾公約》作出不同的解釋,1971年6月3日歐共體6個原始成員國在盧森堡簽訂了《關于由歐洲共同體法院解釋布魯塞爾公約的附加議定書》。該議定書授予歐共體法院對公約進行司法解釋的權力!恫剪斎麪柟s》是以4種正式文字作成的,這樣就給解釋工作帶來了困難。而且公約沒有一個一般性條款可以用來指導國內法院的法官克服公約解釋和適用上的困難。1971 年的這一議定書在歐洲政治、法律、社會一體化的進程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文件。正如一位學者所指出的: “近來歐洲法院在促進成員國一體化以及宣揚歐共體法高于國內法的進程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法院從一個統(tǒng)一歐洲的角度出發(fā),應該有權解釋公約適用中所產生的問題!
1988年歐共體的成員國又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成員國在瑞士的洛迦諾締結了一項《民商事司法管轄權和判決執(zhí)行公約》,稱為洛迦諾公約。該公約是為了確保歐共體成員國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6個成員國之間判決的自由流通而締結的。因為在這兩大組織之間共有3500萬消費者,而且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國50%的貿易是與歐共體進行的!堵邋戎Z公約》的一般原則與《布魯塞爾公約》基本一致;兩公約的絕大多數條款內容一樣,甚至連條款的順序都是一樣的。但是這兩個公約在適用上又是獨立的。對此,《洛迦諾公約》在其第54條13款中專門規(guī)定了它與《布魯塞爾公約》在具體適用方面的相互關系。
二、 承認和執(zhí)行判決的基本條件及程序
司法裁判是國家的主權行為。按照領土屬地管轄原則,法院判決的效力僅限于作出該判決的國家領土之內。而承認和執(zhí)行外國判決正是為了克服這些判決只在其本國領土內有效和執(zhí)行的限制。如果一項判決的性質屬于《布魯塞爾公約》意義上的民商事判決,而且判決的事項也屬于公約第1條的內容,那么該判決應在其它締約國間予以承認,無需辦理特別手續(xù)。按照《布魯塞爾公約》第26條之規(guī)定,外國判決應予以自動承認,也就是說公約不需要執(zhí)行地國法院再作出一項新的司法裁判,而是由請求執(zhí)行的一方當事人直接援引原判決。因此按照公約第26條所承認的判決就像是在執(zhí)行地國作出的判決一樣,原則上具有相同的效力。
公約第44條還規(guī)定,申請人在判決作出國法院已享受全部或部分司法援助或司法費用減免的,有權在承認和執(zhí)行程序中享受執(zhí)行地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最優(yōu)惠援助或最大減免。提供司法援助顯然有利于判決的自由流通,尤其涉及支付撫養(yǎng)和贍養(yǎng)費的案件。此外,申請人在一締約國申請執(zhí)行另一締約國作出的判決時,不得因其是外國人或者在被請求國沒有住所或居所,而令其提供任何名目的保證金或抵押物。
從《羅馬條約》第220條的要求來看, 《布魯塞爾公約》的目的在于“簡化承認和執(zhí)行手續(xù)”。因此.公約已將申請執(zhí)行的程序盡可能地進行了簡化。按照公約的規(guī)定,執(zhí)行申請應依執(zhí)行地國國內法規(guī)定的程序由一方當事人向法院提出。提交申請時還應提交下列文件:(1)經認證的判決書副本。如系缺席判決,須提供已將傳票及判決書送達缺席一方當事人的證明正本或經證明無異的副本。(2)證實該判決依判決作出國法律是可以執(zhí)行的并已送達對方的各項證明文件。(3)如需要時須提供證明申請人在判決作出國享受司法援助或減免訴訟費用的文件。公約第48條還規(guī)定.執(zhí)行地法院認為必要時可要求提供各項文件的譯本。
執(zhí)行地法院收到申請后應迅速作出決定。被要求執(zhí)行的一方在這一階段不得提出任何異議。當事人提交的申請書只能因與拒絕承認判決相同的理由而被拒絕。但在任何情況下對外國判決的實質性問題均不得審查。對申請書作出決定后須立即將結果通知申請人。
三、 拒絕承認和執(zhí)行判決的理由
(一)公共政策方面的理由
公約第27條(1)款規(guī)定, “如對某一判決的承認違背了被請求承認國的公共政策”,該判決不能予以承認。參與制訂公約的有關專家曾指出,本條款只在極個別情況下適用,因為締約國之間有著共同的、密切相
關的法律體制,很少會出現一項外國判決與被請求承認國的法律制度或基本價值觀相矛盾的情況。但是為了達到公約統(tǒng)一適用的目的,公約給法院保留了這一公共政策方面的審查權力。這一點與《羅馬條約》中關于人員自由流動方面給予締約國的公共政策審查權是一致的。
公共政策審查權的行使是受到公約嚴格限制的。首先,《公約》第28條明確聲明公共政策不適用于有關管轄權的規(guī)定。也就是說,被請求承認國不得將公共政策適用于有關管轄權的審查。其次,公約第27條(1)款外的其它款項所列明的不予承認的理由也不能以公共政策理由取而代之,否則會導致法院在拒絕承認和執(zhí)行方面擴大公共政策理由的適用范圍。除了上述限制外,對公共政策的適用范圍很難進一步界定。從歐共體國家法院判例匯編中刊載的締約國法院作出的判決來看,有許多是將公共政策理由與第27條(2)款的缺席判決理由相互混淆。在此還應注意,被請求承認國不能僅以自己國內的公共政策去拒絕其它締約國的判決。例如,在英格蘭和威爾士等國公共政策的概念很廣,而且英國法院也常常表現出對外國法的排斥。但是在公約這—體制下,這些國家就有必要限制其法院的司法權力。另外,以欺詐手段作出的判決是否可以以公共政策理由拒絕承認和執(zhí)行尚不確定。斯卡拉思爾報告就援用公共政策理由拒絕承認和執(zhí)行一項以欺詐手段作出的外國判決是否妥當提出了疑問。該報告認為,由于公約所有成員國的法律制度都專門規(guī)定了糾正欺詐判決的救濟程序和理由,因此沒有必要對欺詐判決動用執(zhí)行程序中的公共政策理由加以否定。
(二)維護被告權利方面的理由
公約第27條(2)款規(guī)定:“如果因被告未及時收到有關起訴的文件,使他不能有充分的時間安排辯訴而作出的缺席判決”不能予以承認。所有訴訟當事方都應有機會出庭并陳述其主張,這是歐共體法中的重要原則。從實踐來看,這一基于自然公正(natural justice)的要求而產生的理由在承認執(zhí)行階段引起的爭議最多。
公約第27條(2)款可以看出,在下列情況下是不能拒絕承認和執(zhí)行的:(1)被告已得到正當的通知;(2)該通知是及時送達的。被請求執(zhí)行一項缺席判決的法院必須獨立地審查判決作出的情況以決定是否可以按照第27條(2)款對該判決予以執(zhí)行。然而該條款的含義存在著3個問題:(1)什么情況下才構成“缺席判決”;(2)何謂正當送達;(3)怎樣才能構成使被告“有充足時間安排辯訴”。以下將結合法院的司法實踐對如何認定上述這些問題分別進行分析。
1、缺席判決。構成“出庭”的必要條件一直很少引起爭議。但在最近,德國聯邦最高法院要求歐洲法院對“出庭”的含義給予解釋。在該案中,申請人請求德國法院執(zhí)行一項意大利法院作出的判決。申請人的兒子在意大利一次車禍中由于被申請人的疏忽大意而死亡。申請人在意大利對被申請人提起刑事訴訟的同時附帶了民事賠償請求。民事賠償的訴訟請求送達給了被申請人。被申請人雖然在刑事程序中通過其律師出庭,但對本案中的民事索賠沒有進行答辯。歐洲法院在此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便是本案被申請人是否構成了《布魯塞爾公約》第27條(2)款意義上的“出庭”。普遍接受的觀點認為,被申請人的各項行為能夠表明他已得到了訴訟通知并打算為自己辯護就足以構成出庭。然而如果被申請人只是對管轄權提出異議或僅對訴訟文書的送達本身表示反對,則不足以構成第27條(2)款意義上的出庭。這一觀點已被德國上訴法院在該法院處理的一起案件中所采納。在德國上訴法院的這起案件中,被告收到一個傳票要求他在意大利法院出庭。他采取的唯一行動是對送達的傳票表示反對,要求意大利法院撤回送達。其理由是他對收到的文件從文字內容到形式都無法讀懂。德國上訴法院認沙定這一行為不能構成出庭,它只是對傳票的送達提出了反駁。對“出庭”一詞作廣義的解釋符合便于外國判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這一公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對判決作出國法院的管轄異議未成功的情況下,如果異議失敗的一方不參加庭審則不構成“不出庭”,而應視為出庭。
2、正當送達。作為1968年《布魯塞爾公約》附件的《議定書》第4條規(guī)定,在一締約國作成的、需要送達到另一締約國的當事人的訴訟文書,應按照締約國締結的條約和協(xié)定規(guī)定的程序送達。歐洲法院在Iancray v. Peters und Sickert一案中確認,正當送達的要求就是符合有關程序的規(guī)定。在該案中法院還認為適當和及時這兩個要件是正當送達必須同時具備的。該案原告在法國一法院提起訴訟。訴狀送達到德國被告的營業(yè)所。德國一家機構也出具了已收到所送達文件的證明。德國被告沒有出庭。德國法院判決原告勝訴。當原告在德國申請執(zhí)行該判決時.被告反駁說送達方式沒有嚴格按照有關送達的程序規(guī)則進行。德國上訴法院支持了這一反駁。原告不服上訴到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向歐洲法院提出了兩個問題,要求歐洲法院對此予以解釋。第一個問題是公約第27條(2)款是否要求提起訴訟的文書應正當送達。也就是說,即使該文書事實上已收到并使被告有充足的時間安排辯護,它仍然必須嚴格按照有關送達程序規(guī)則送達。歐洲法院對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該法院認為,第27條(2)款的文字用語表明,適當和及時這兩個條件對送達來說應同時并存。法院還分析了這種并存的理由,即“如果只把充足的時間作為唯一標準,原告就有可能會無視法律或國際條約所要求的合理送達途徑。這樣會給判定是否送達造成困難,最終會妨礙《布魯塞爾公約》的統(tǒng)一適用!
按照德國法律,在其國內訴訟程序中,即便是送達方式或途徑存在缺陷,但只要能夠證明文件事實上已經到達了收件人,法院便有權自行決定認可這種送達。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因此向歐洲法院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即作為被請求執(zhí)行外國判決的法院能否也可以比照適用德國國內法上的這一規(guī)則。歐洲法院指出:“本法院無意對締約國之間在生效法律文書的域外送達方面存在的不同制度予以協(xié)調,但是《布魯塞爾公約》旨在保障被告的權利受到充分保護。為此,判決作出國法院和被請求執(zhí)行國法院在各自的程序中都有權自行決定訴訟文書是否已妥當送達。應記住《布魯塞爾公約》沒有規(guī)定各國法院作上述決定時應適用的法律。既然起訴狀送達的程序規(guī)則是判決作出國程序的一部分,那么是否合理送達的問題也只能適用判決作出國法律,包括可能對該國有效的國際條約來解決。因此,對送達缺陷的補救或認可問題也應受該國法律調整! 由此可見,歐洲法院只強調應適用判決作出國的法律來判定送達是否正當。歐洲法院未能協(xié)調或統(tǒng)一歐共體內各國法律的差異和沖突,因此不存在統(tǒng)一的歐共體法來解釋正當送達。
3、充足時間。執(zhí)行地國法院必須對被告是否獲得充足時間安排答辯作出自己的判斷。在考慮這一問題時,執(zhí)行地法院既不受判決作出國有關期間方面法律規(guī)定的限制,也不能依據其本國法律,而應該把它作為一個事實問題考慮。在Devaeeker v. Bouwman一案中,法院闡明了這一立場。它指出:“文書的送達是否給被告留有充足的答辯時間只是一個事實問題,因此無法單純依據判決作出國國內法或執(zhí)行地國國內法來判斷”。關于在判定“充足時間”方面應考慮哪些事實因素,有關法院在Klomps v. Michel案中提出了一些判定標準。法院指出:“執(zhí)行地法院應考慮案件的各種情況,
包括送達所采用的方式、原被告之間的關系、為避免缺席判決而采取的措施的性質等。例如,如果爭議涉及商業(yè)關系,提起訴訟的文件送達到被告營業(yè)地,那么僅僅因為被告在送達時外出不在這一事實通常不能構成無法安排辯護……”。
在前面提到的Devaeeker v. Bouwman案中,當訴狀已送到被告在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的注冊地址時,法院是否還要去考慮充足時間問題。按照判決作出國法律這已構成了正當送達。但是該案件中被告當時已從上述注冊地址搬走。雖然他沒有立即通知原告他的新地址,但從送達上述訴狀到后來的開庭通知這段時間內,他的確向原告提供了一個新的聯系信箱號。但開庭通知沒有送達到這一新地址。判決結果是原告勝訴。該判決仍被送到被告原注冊的地址。后來對這一缺席判決的上訴期限已過,被告仍不知道有任何訴訟。當他在荷蘭的銀行帳戶被凍結時他才知道了這一判決。他對執(zhí)行比利時判決的命令提起了上訴。歐洲法院就該案所要解釋的問題是,在斷定充足時間時,是否還應考慮從送達到判決作出這段時間所發(fā)生的一些新情況,如地址的變更。法院認為考慮這些新情況很重要,否則不能真正實現公約第27條(2)款確保被告有充分機會出庭的目的。
(三)與被請求承認國的判決矛盾
公約第27條(3)款規(guī)定,如果某一外國判決與被請求國就同一當事人間的爭端所作判決不相容時,該外國判決不能予以承認。雖然這一拒絕理由完全可以包括在公共政策理由中,但負責起草《布魯塞爾公約》的專家委員會為了消除“可能對公共政策作出過于寬泛的解釋這種危險”,又單獨列出了這一拒絕承認的理由。關于不相容判決的含義,法院在Hoffman v. Krieg案中認為:“導致了相互排斥的法律結果的判決就是不相容的判決!痹摪干婕暗綄σ豁椀聡袥Q的執(zhí)行。該判決命令丈夫在婚姻解除后向妻子支付扶養(yǎng)費。但在該德國判決作出之前,執(zhí)行地國已作出了涉及本案當事人離婚的另一判決。該案件的特殊之處在于判決作出國的德國法院的裁決被視為與執(zhí)行地國國內判決涉及的事項相矛盾。執(zhí)行地法院因此認為該外國判決在執(zhí)行地國不應再予以執(zhí)行。在Deutche Genossenschaftsbank v. Brasserie du Pccheur一案的判決中,法院認為承認和執(zhí)行外國判決這種特殊程序仍應繼續(xù)受執(zhí)行地國法津支配。這種做法的目的是避免出現執(zhí)行地國法院無視本國判決的效力;避免出現外國判決比執(zhí)行地國相同判決效力更為優(yōu)越的局面。法院還指出,公約目標是更合理的司法管轄和更有效的程序運作。”法院強調指出:“在一個旨在促進外國判決在執(zhí)行地國而非判決作出國得到承認和執(zhí)行的公約中,這一目標十分重要。為了實現此目標,有必要避免各國法院重復行使管轄權,因為這樣會加大出現不相容判決的風險,這也正是公約第27條(3)款關于拒絕承認和執(zhí)行的理由!
結 論
《布魯塞爾公約》標志著歐洲共同體國家在對外國判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制定統(tǒng)一的、非歧視的規(guī)則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通過這一多邊條約,確保各成員國受到統(tǒng)一的共同規(guī)則約束,從而消除了過去雙邊條約所帶來的差別和沖突。自從公約簽署以后,歐共體國家實現了判決的自由流通。歐共體因此也向著政治、經濟和文化一體化又邁進了一大步。后采隨著《洛迦諾公約》的簽訂,又將這一強有力的外國判決承認和執(zhí)行制度擴展適用于西歐所有國家。歐洲法院通過解釋并嚴格適用《布魯塞爾公約》,為使公約成為真正的歐洲程序法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公約通過確立迅速、統(tǒng)一的承認和執(zhí)行程序,滿足了《羅馬條約》第220條的要求。正如一位學者所說的,隨著判決依公約越來越多地被承認和執(zhí)行,歐洲共同體更趨向于一個單一的法律實體。
(本文刊載于《中國司法》雜志2000年第5期,因技術原因將原文發(fā)表時的注釋全部刪去)
﹡西北政法學院國際法教授
﹡﹡西北政法學院法學副教授
【論《布魯塞爾公約》與外國民商事判決的承認與執(zhí)行】相關文章:
論海峽兩岸法院民事生效判決的相互承認與執(zhí)行08-12
執(zhí)行判決申請書12-18
申請判決執(zhí)行申請書08-03
判決強制執(zhí)行申請書05-14
判決強制執(zhí)行申請書6篇05-14
論公開開庭執(zhí)行08-05
論大學制度與執(zhí)行力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