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故都的秋》創(chuàng)新學案
《故都的秋》創(chuàng)新學案課時:三課時審核:高二語文組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自己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渾然一體,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作為散文鑒賞的起始課,既要教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
教學目標:
1、賞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2、體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以及嚴謹呼應的結構。
3、學習鑒賞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4、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點。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難點:
1、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和悲涼、傷感之音。
2、引導學生理解此文的豐富內(nèi)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讀下列詩詞名句,找出共同點與不同點。(出示名句)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勝春朝!獎⒂礤a《秋詞》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琶丁渡叫小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啤ね醪肚锶盏呛楦蹰w餞別序》
秋風秋雨愁煞人。——秋瑾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雨霖鈴》)
以上詩句有的悲秋,有的頌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我們就穿越時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顯示課題)
二檢測預習:
字音:
一椽(chuán)嘶(sī)叫耗(hào)子
潭柘(zhè)寺落蕊(ruǐ)橄欖(lǎn)
落寞(mò)普陀(tuó)山房檁(lǐn)
陪襯(chèn)廿(niàn)四橋夾襖(ǎo)
著(zhuó)衣混沌(hùndùn)橢(tuǒ)圓
頹廢(tuífèi)譬如(pì)啼唱(tí)
三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現(xiàn)代作家。浙江富陽人。1913年留學日本,曾經(jīng)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十年異國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激起了他的愛國熱忱。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他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1952被追為列士。主要作品有《沉淪》(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小說集)《春風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zhàn),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yōu)美,自成一家。
四寫作背景
從1921年到1933年4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xiàn)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xiàn)代游記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五感知課文內(nèi)容,梳理結構
問題一:哪些段落是描繪“故都的秋”?繪秋的段落分別寫了什么對象?
3—11段描繪“故都的秋
問題二:前兩段寫什么,怎么寫,有什么作用?
思秋對比映襯
—突出自己對故都的秋的喜愛,及故都的秋的特點——清、凈、悲涼。這是北國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
問題三:第十二至十三段寫的是什么?
——議秋,說明秋的深味,只有在北方才能體會得到底。
問題四:第十一段寫的是什么?
——愛秋戀秋。
七、本文的結構思路:
1、思秋
2、繪秋:破院賞秋、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棗奇景
3、議秋
4、戀秋
提示:作者所寫的景似乎是信手拈來,無序,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xiàn),這些景雖散,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清、靜、悲涼。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賞析景物描寫,把握文章的神
1、欣賞第一幅畫
(1)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畫面內(nèi)容。
學生交流:
碧綠的天底下,五顏六色的牽;ㄋC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間,偶爾出現(xiàn)一兩只白色或灰色的馴鴿,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舉頭望碧空,俯身擷牽牛,耳邊不時傳來馴鴿聲。
提示:畫面有動有靜,繪聲繪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這藍天白花中。
(2)畫面中是如何體現(xiàn)“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冷色:青、藍、灰、白
破敗景象:破屋、破壁腰以動襯靜:馴鴿的飛聲
(3)有感情地朗讀本段。
(4)教師小結:
從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是清閑淡泊的,作者的審美情趣是高雅恬淡的。通過對本段的賞析,我們也明確了寫景散文要通過文字展開聯(lián)想進入意境,把握景與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2、自由賞析另外四幅畫,品味故都的秋。
(1)小組討論
提示:用“我從……的描寫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點”的形式表述。
示例:我從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我從秋蟬的殘鳴聲中品出了秋的寂靜;
我從秋雨的忽來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涼;
我從都市閑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閑;
面對此情此景,我們不由詩興大發(fā),我們一起來做詩: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濃濃的香茶里,
在小院的每一朵牽牛花上,
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
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
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
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
在都市閑人的互答聲中里。
三、品味比喻等修辭手法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略秋的過程中,是并不合適的。(秋與名花、美酒,在欣賞角度上有何不同之處?)
提示:名花在品味中,只有在半開的含苞欲放時,才使人陶醉,使人欣賞到其朦朧之美;美酒在品味中,只有達到半醉微熏的狀態(tài),才會感到酒之香、酒之美,使人陶醉其中,而秋則不然,那種“渾渾沌沌”地只感到一絲清涼,而草木還是綠的,天氣還是濕潤的,是不能使人陶醉的,只有在颯爽的秋風中,在清涼的秋雨中,在殘弱的秋聲中,才會真正感到十分的秋意。在秋天,只有草木凋得快,空氣來得燥,天色對比度大,才是故都的秋,才使秋具有獨特的個性。
2.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作者認為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最大的區(qū)別在哪個方面?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從哪個角度入手的呢?)
黃酒之與白干一個溫和一個剛烈,稀飯之與饃饃,一個稠潤一個硬實;鱸魚之與大蟹,一個細膩,一個鮮美;黃犬之與駱駝,一個靈活一個沉穩(wěn)。
2.黃酒之與白干,比喻南國秋的平淡北國秋的濃味;稀飯之與饃饃,比喻淡薄和厚實;鱸魚之與大蟹,比喻柔軟和剛烈;黃犬之與駱駝狹小和范圍大。
本文排比句、比喻句很多,說明作者非常喜歡運用這種工整、雅致的語言,而且運用起來非常妥帖恰當,全無生硬之感。使文章清新美麗具有詩意。
3.自主探究
作者寫《故都的秋》,為什么在開頭結尾都寫南國之秋?
對比烘托、首尾照應、結構嚴謹。
四、總結全文
讀完全文,你認為作者是在頌秋還是在悲秋?
明確: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戀,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diào)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本文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五、本課小結
(1)品味了郁達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感悟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感情。
(2)了解了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
(3)體會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和嚴謹?shù)慕Y構。
(4)學習了鑒賞寫景散文的方法:①展開想象進入意境,把握情與景的關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觀色彩。②結合作者個人生活經(jīng)歷和氣質(zhì),體驗作者情感。
六、作業(yè)布置
1搜集整理關于秋的名句及古今詩文,并寫幾句話表達自己對秋的感悟。
2背誦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試著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連綴成詩,并表達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創(chuàng)新學案】相關文章:
故都的秋作文05-27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4-01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8-26
(精選)《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7-06
故都的秋作文4篇05-31
《故都的秋》 教案(通用11篇)10-22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8篇)12-13
《故都的秋》說課稿(通用14篇)08-09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15篇02-28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12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