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整。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1
知識和技能目標
、倮斫庥杏霉,額外功,總功,以及三者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②掌握機械效率的意義、計算、測量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和分析,理解功和機械效率及影響機械效率的各種因素,并且最終能夠從理論走向生活和生產。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團隊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理論實踐相結合,主動探究尋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學習重難點
重點: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機械效率,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分析
難點: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區(qū)分功、功率、機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
教具準備:滑輪、彈簧測力計、鉤碼、細線、鉤碼、刻度尺等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1、使用機械時,對完成工作任務有用的功叫做_________,用________表示,對人們無用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___________,用________表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總功。
3、人們用水桶從井中提水,對_____做的功是有用功,對______做的功是額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從井里撈桶時,撈上來的桶帶有一些水,這時對桶做的功是_____功,對水做的功是_______功。
4、大小為20N豎直向上的拉力F通過一個動滑輪把重30N的物體向上提升了5m,在這個過程中,有用功為______J,額外功為______J,總功為______J。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機械效率。其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
7、任何機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額外功,有用功總是______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是______1
二、合作探究
、 有用功與額外功
[實驗] 利用動滑輪是否省功(參照課本進行)
1.提出問題:使用動滑輪省功嗎?
2.設計實驗:利用彈簧測力計將鉤碼提升一定高度,再借助一個動滑輪將同樣的鉤碼提升相同的高度,計算拉力做的功
3.進行實驗,并將結果填入表格
實驗分析:Gh與Fs相等嗎?如不等,哪個大?為什么?
使用機械時,對完成工作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用W有表示。
對于額外負擔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額外功,用W額表示。
有用功與額外功的和叫總功,用W總表示。即W總=W有+W額。
、 機械效率
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η)。公式_________
機械效率總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例題:一臺起重機將1800N的物體提高2m,起重機做的有用功是多少?如果額外功是4800J,總功是多少?機械效率是多少?
[實驗] 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三次實驗中測得的機械效率一樣嗎?分析你的測量結果,看看影響滑輪機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提高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方法:
(1) 減少額外功(使用較好機械)
。2) 在額外功一定的情況下,增加有用功(增加物重)
三、鞏固提升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用水桶從井中提水的時候,對水做的功是總功
B、用水桶從井中提水的時候,提一桶水和提半桶水做的有用功相等
C、水桶掉到井里,從井里把水桶撈上來的時候,對水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D、水桶掉到井里,從井里把水桶撈上來時,水桶里帶了一些水,對水桶和水做的功是有用功
2、用圖示滑輪組把重G=120N的物體勻速提升1m,繩端的拉力為F=50N,則:繩端移動的距離為_____m,有用功W有用=______J,總功W總=______J,額外功W額外= ______,該動滑輪的機械效率η=______。
3、如上右圖所示,工人用滑輪組提升重為220N的泥桶,動滑輪重為20N,不計滑輪與軸之間的摩擦及繩重。若工人在5s內將繩子勻速向上拉6m,則泥桶上升_____m,手拉繩子的力為____N,拉力的功率為____W,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_____。
4、下列關于機械效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 機械效率可以提高到100% B.機械效率總小于1
C.功率大的機械,機械效率高 D.機械效率越高,有用功就越多
5、通過測
A.增加動滑輪,減小拉力 B.減少提升重物重力,減小拉力
C.減少提升高度,減少做功 D.增加提升重物重力,增大有用功
四、拓展延伸
1、關于機械效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功率越大的機械,機械效率越高
B.機械效率大小與功率大小有關
C.機械效率越低的機械,做的功就越少
D.由于有用功總小于總功,因此機械效率總小于1
2、下列關于功率和機械效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功率大的機械,做功一定多 B.做功快的機械,功率一定大
C.效率高的機械,功率一定大 D.做功多的機械,效率一定高
3、如圖,小馮分別用甲、乙兩滑輪把同一桶沙從一樓地面提到二樓地面,用甲滑輪所做的'總功為W1,機械效率為ηl,用乙滑輪所做的總功為W2,機械效率為η2,若不計繩重與摩擦,則 ( )
A.Wl=W2 l=η2 B.W1=W2 ηl<η2
C. W1η2 D.W1>W2 ηl<η2
4、甲乙兩臺機器,甲的機械效率是85%,乙的機械效率是60%,則( )
A.相等的時間內,甲機器所做的功多 B.做同樣多的功,甲機器花的時間少
C.甲機器比乙機器省力 D.上述說法都不對
5、要提高某機械的機械效率,應該 ( )
A.減小外力所移動的距離 B.減小額外功占總功的百分比
C.減小總功 D.減小外力
6、工人師傅常利用斜面把重物搬運到汽車上,如圖,車廂底板高度h=1.5m,斜面長度s=3m,用力F沿著斜面把G=1800N的重物勻速拉到車上,若不計摩擦,拉力F為多少?若實際拉力F′=1200N,則該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7、用滑輪勻速提升360 N的物體,假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0%,繩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100 N,考慮既省力又方便,問:此滑輪組應由幾個定滑輪幾個動滑輪組成?實際拉繩的力多大?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2
導入一:
如圖所示,小朋友在玩蕩秋千,當被推動幾下后,秋千就會蕩起來,秋千蕩得越高,感覺到蕩的過程速度就越大。
蕩秋千的過程中,小朋友的動能和勢能是如何變化的。
導入二:
手持粉筆頭高高舉起。
提問:被舉高的粉筆頭具不具有能量為什么。
學生回答提問后,再引導學生分析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粉筆頭下落路過某一點時,粉筆頭具有什么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筆頭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么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在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指出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
[設計意圖]從身邊的實驗出發(f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導入三:
教師利用事先準備好的演示器材,請兩個同學配合,指導他們完成一個小游戲,讓同學們認真觀察并思考游戲里面的科學道理。
如圖,將小鋼球或鐵鎖固定在細線的一端,細線的另一端系在鐵架臺上,使小鋼球與細線形成一個擺、讓一個同學靠近鐵架臺,頭稍低,另一同學把小鋼球由該同學的鼻子處釋放,小鋼球(鐵鎖)擺動過程中能否碰到該同學的鼻子,提醒注意安全,并思考其中的科學道理。
導入四:
多媒體展示過山車的動畫過程、畫面上出現(xiàn):過山車從很高的軌道一側的頂端釋放,不斷地加速向下運動,越過圓環(huán)軌道的最高點,最后沖上軌道的另一側、
在學生觀看過山車的同時,教師提醒學生分析過山車在運行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變化情況、
思考:過山車為什么要從很高的軌道一側的頂端釋放
說明:教師不對學生的回答做評判,只告訴學生,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學習本節(jié)課的內容、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機械能及其轉化。
一、機械能及其轉化
思路一
給出機械能的概念,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統(tǒng)稱為勢能,動能、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物體具有的機械能等于動能、勢能兩種能量之和。
[知識拓展]能量的種類很多,如太陽能、電能、原子能等,而機械能是與物體的機械運動情況有關的一種能量,單位跟其他形式的能量單位相同,都是焦耳(J)。
之所以把動能、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是因為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滾擺和單擺是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的常見實例、下面通過實驗分析實例中動能和勢能是如何相互轉化的。
1、探究活動一:
如圖所示,將滾擺卷起后釋放,讓學生觀察分析:
①滾擺在最高處時具有什么能。
②釋放后觀察滾擺的高度、速度、質量的變化,分別分析滾擺下降和上升過程中動能、勢能的變化情況。
③動能和重力勢能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
學生進行實驗并回答問題:
①重力勢能。
、谙陆禃r:質量不變、高度變小、速度變大、重力勢能變小、動能變大,減小的.重力勢能變成了動能、上升時:質量不變、高度變大、速度變小、重力勢能變大、動能變小、減小的動能變成了重力勢能。
、蹌幽芎椭亓菽苤g可以相互轉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參與實驗探究、在實驗中獲取知識,增長本領。
2、探究活動二:
如圖所示,將單擺的擺球置于A處,然后釋放、擺球就可以在A,C之間來回擺動。
、贁[球在哪些位置高度最高。
②擺球在哪些位置速度最大。
、鄯治鰯[球從A~B運動過程中,動能、勢能的變化情況。
④分析擺球從B~C運動過程中,動能、勢能的變化情況。
學生進行實驗并回答問題:
、贁[球在A,C處高度最高,具有的重力勢能最大。
、跀[球在B處速度最大,具有的動能最大。
、蹟[球從A~B運動過程中,重力勢能不斷減小,動能不斷變大,是重力勢能不斷轉化為動能。
、軘[球從B~C運動過程中,重力勢能不斷增大,動能不斷減小,是動能不斷轉化為重力勢能。
總結: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3、探究活動三:
。1)手持著木球將彈簧片推彎,而后突然釋放木球,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在此過程中,涉及哪些能量的轉化
。2)按下圖進行實驗:
讓木球從斜槽上端滾下,觀察木球碰擊彈簧的過程、分析圖中,木球從甲→乙圖和乙→丙圖能量轉化的過程。
學生進行實驗并回答問題:
。1)觀察到木球在彈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內運動、在此過程中,彈簧片的彈性勢能轉化為木球的動能。
(2)從甲→乙圖中,木球的動能轉化為彈簧的彈性勢能、從乙→丙圖中,彈簧的彈性勢能轉化為木球的動能。
這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設計意圖]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4、回顧滾擺實驗后思考:
①滾擺上下運動的過程中機械能總量有什么變化,為什么
、跐L擺機械能總量減小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沒有摩擦和空氣阻力,機械能的總量還會不會變化
學生討論回答:
①滾擺上升的最大高度越來越小,說明滾擺具有的機械能總量不斷減小。
、跐L擺機械能總量減小的原因是摩擦和空氣阻力、如果沒有摩擦和空氣阻力,機械能的總量不會變化。
總結:在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摩擦和空氣阻力則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這就是機械能守恒定律。
思考:乒乓球落地后又彈起來,為什么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能量是怎么轉化的。
介紹人造地球衛(wèi)星在運行過程中發(fā)生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思考:
、傩l(wèi)星運行過程中機械能是否守恒
②衛(wèi)星從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時重力勢能、動能、速度分別怎么變化
、坌l(wèi)星在什么時候動能最大什么時候重力勢能最大
學生思考后回答:
①守恒,因為衛(wèi)星在太空運行,沒有空氣阻力,只有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
、谥亓菽茉龃,動能減小,速度減小。
③在近地點時動能最大,在遠地點時重力勢能最大。
[設計意圖]人造地球衛(wèi)星涉及機械能的轉化和守恒,可以拓寬學生視野。
思路二
1、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一個物體可以既有動能,又有勢能。
多媒體展示:從高處下落的蘋果,速度越來越快,用頻閃攝像機攝下它下落的過程,如圖所示。
提出問題:被舉高的蘋果具不具有能量為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提問后,再引導學生分析蘋果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蘋果下落到某一點時,蘋果具有什么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蘋果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么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在蘋果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們共同觀察滾擺的運動,并思考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2、動能與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實驗1:用細線把小球系好,吊在天花板上,做成如圖甲所示的單擺、將單擺拉至A點處,松手,讓單擺自由擺動、發(fā)現(xiàn)單擺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從B點運動到C點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小。
實驗2:把一個滾擺懸掛起來,如圖乙所示,用手捻動滾擺使懸線纏在軸上,滾擺升高到最高點,松手,發(fā)現(xiàn)滾擺下落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快,滾擺上升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慢。
問題研討
問題1:
單擺從A點運動到B點,C點的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如何變化的又是如何轉化的呢?
答:
問題2:
滾擺在下落、上升的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如何變化的又是如何轉化的呢?
答:
學生活動:交流討論,思考回答。
。1)單擺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動能變大,重力勢能變小,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單擺從B點運動到C點的過程中,動能變小,重力勢能變大,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2)滾擺在下落的過程中,動能變大,重力勢能變小,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滾擺上升的過程中,動能變小,重力勢能變大,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知識歸納:在一定的條件下,物體所具有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友情提示:
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一種形式的能減少,另一種形式的能增加,減少的那種形式的能轉化為增加的那種形式的能。
3、動能與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
實驗3:如圖所示,在水平槽里豎立一個彈簧片,讓木球從斜槽滾入水平槽,撞擊彈簧片、觀察到木球接觸、碰撞彈簧片的過程中,木球的速度越來越慢,彈簧片彎曲程度越來越大;木球被彈簧片彈回的過程中,木球的速度越來越快,彈簧片彎曲程度越來越小。
問題研討
問題1:
在木球與彈簧片接觸、碰撞和被反彈的過程中,動能和彈性勢能是如何變化的又是如何轉化的呢?
答:
問題2:
由上面的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答:
學生活動:交流討論,思考回答。
(1)在木球與彈簧片接觸、碰撞的過程中,木球的動能減小,彈簧片的彈性勢能增大,木球的動能轉化為彈簧片的彈性勢能、被反彈的過程中,彈簧片的彈性勢能減小,木球的動能增大,彈簧片的彈性勢能轉化為木球的動能。
。2)動能和彈性勢能能夠相互轉化。
實驗4:用彈簧振子演示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
學生活動:觀察演示實驗,思考問題,選出代表發(fā)表見解。
問題:這個實驗中,小球的受力情況如何各個力的做功情況如何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小球在往復運動過程中,豎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桿的支持力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彈力作用、重力、支持力和速度方向總垂直,對小球不做功;只有彈簧的彈力對小球做功。
實驗表明,小球在往復運動過程中總能回到原來的位置,小球在往復運動過程中彈性勢能和動能在不斷轉化。
知識歸納:在一定的條件下,物體所具有的動能和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友情提示: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動能和彈性勢能也可以相互轉化;不同形式的機械能都可以相互轉化。
[知識拓展]各種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轉化,如電能可以轉化為光能,太陽能可以轉化為電能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只是能量轉化中的一種形式,能量轉化過程中總是一種能量減少,另一種能量增加。
二、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請學生觀看圖片或者視頻,認識自然界存在的機械能、指出:水能和風能是水或者空氣因為運動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機械能。
修筑攔河壩可以提高壩前上游的水位,水位越高,水的重力勢能就越大、這樣水從壩上落下時轉化成的動能就越大,水推動壩下方的水輪機轉動,水輪機又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水能最終轉化為電能。
利用風能做功主要是靠風車,也可以用風車的轉動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利用風能不會有環(huán)境污染,但風能不穩(wěn)定,不像攔河壩那樣能把“風能”儲存起來。
展示圖片或者視頻,表現(xiàn)自然界的機械能有利也有弊。
在水(風)力發(fā)電站,將水(風)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設計意圖]通過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知道人類如何利用機械能的轉化與守恒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運用機械能轉化與守恒觀點分析力學問題的意識。
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設計意圖]加強知識的鞏固掌握、提高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1、如圖所示,已知某人造地球衛(wèi)星沿橢圓軌道運行,其近地點距離地面高439km,遠地點距離地面高2384km,衛(wèi)星在近地點時動能,在遠地點時勢能(前兩空選填“最大”或“最小”)、從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過程中,轉化為(后兩空選填“動能”或“勢能”)。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衛(wèi)星環(huán)繞地球運動過程中,其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衛(wèi)星從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的過程中,高度增大,重力勢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勢能由動能轉化而來,則動能減;衛(wèi)星從遠地點向近地點運動的過程中,高度減小,重力勢能減小,減小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則動能增加、在近地點時,衛(wèi)星的動能最大;在遠地點時,衛(wèi)星的勢能最大。
【答案】最大最大動能勢能
2、在一次軍事演習中,一架飛機沿水平方向一邊勻速飛行一邊投放軍用物資,在此過程中飛機的動能(填“變大”“變小”或“不變”),物資在加速下落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之間的轉化情況是、
解析:本題考查動能和勢能之間的轉化、飛機沿水平方向一邊勻速飛行一邊投放軍用物資,在此過程中飛機的速度不變,質量變小,所以動能變小;物資在加速下落過程中,質量不變,高度變小,重力勢能變小,但速度越來越快,動能越來越大,所以,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答案】變小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3、如圖所示是某建筑工地用起重機起吊貨物的情景、貨物在鋼繩的拉力作用下先沿豎直方向勻速上升,再水平移動到卸貨地點、若不計摩擦和空氣阻力,則貨物在勻速上升過程中()
A、重力勢能增加,動能減少。
B、重力勢能增加,機械能增加。
C、動能不變,機械能增加。
D、動能減少,機械能減少。
解析:質量越大,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就越大;質量越大,高度越高,物體的重力勢能就越大、本題中,貨物的質量不變,在勻速上升過程中,貨物的速度不變,所以動能不變,而高度增加,所以貨物的重力勢能在增加,又因為機械能為動能和重力勢能之和,所以機械能增加,故B,C選項正確、故選BC。
4、如圖所示,小球沿軌道由靜止從A處運動到D處的過程中,忽略空氣阻力和摩擦力,僅有動能和勢能互相轉化、則()
A、小球在A處的動能等于在D處的動能。
B、小球在A處的動能大于在D處的動能。
C、小球在B處的機械能小于在C處的機械能。
D、小球在B處的機械能等于在C處的機械能。
解析:對于AB選項:根據題意,小球在運動的過程中僅有動能和勢能互相轉化,所以小球在重力勢能較大的地方其動能肯定較小、觀察圖像,發(fā)現(xiàn)小球在A處比在D處所處的高度較高,具有的重力勢能較大,所以小球在A處具有的動能較小,故AB選項都不正確、對于CD選項:根據題意“小球沿軌道由靜止從A處運動到D處的過程中,忽略空氣阻力和摩擦力,僅有動能和勢能互相轉化”,所以在整個過程中沒有能量的損耗,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即機械能是不會減少的,小球在各處的機械能都是相等的,故D符合題意,C不符合題意、故選D。
5、如圖所示為小球在地面彈跳的頻閃照片、根據此圖,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A、小球在下落時,它的重力勢能減小,動能不變。
B、小球在上升時,它的重力勢能減小,動能減小。
C、小球在彈跳過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機械能減小。
D、小球在彈跳過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機械能不變。
解析:小球在下落時,其質量不變,高度變小,所以重力勢能減小,下落速度越來越快,所以動能增大,A說法錯誤;小球上升過程中,質量不變,高度增大,所以重力勢能增大,速度越來越慢,所以動能減小,B說法錯誤;在彈跳過程中,由于克服阻力做功,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消耗掉,所以高度越來越小,機械能減小,所以C正確,D錯誤、故選C。
1、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
2、一個物體的勢能和動能之和,就是物體的總的機械能。
3、機械能=動能+勢能。
4、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5、機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時,(不計摩擦)機械能的總和保持不變即物體的機械能守恒。
一、教材作業(yè)
【必做題】
教材第74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的2,3題。
【選做題】
教材第74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的1,4題。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磁場對電流作用的計算方法。
2、掌握左手定則。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在掌握磁感應強度定義的基礎上,掌握磁場對電流作用的計算方法,并能熟練地運用左手定則判斷通電導線受到的磁場力的方向。
2、計算磁場力時,對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不同空間位置,正確地運用不同的三角函數(shù)和題目提供的方位角來計算是難點。
三、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提問:
1、磁感應強度是由什么決定的?
答:磁感應強度是由產生磁場的場電流的大小、分布和空間位置確定的。
2、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是什么?
3、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在什么條件下才成立?
成立。
4、垂直磁場方向放入勻強磁場的通電導線長L=1cm,通電電流強度I=10A,若它所受的磁場力F=5N,求(1)該磁場的磁感應強度B是多少?(2)若導線平行磁場方向。
答:因通電導線垂直磁場方向放入勻強磁場,所以根據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
5、若上題中通電導線平行磁場方向放入該磁場中,那么磁場的磁感應強度是多大?通電導線受到的磁場力是多少?
答:當電流仍為I=10A,L‖B時,該處磁感應強度不變,仍為B=0.5T,而通電導線所受磁場力F為零。
。ǘ┙虒W過程設計
1、磁場對電流的作用(板書)
我們已經了解到通電直導線垂直磁場方向放入磁場,它將受到磁場力的作用,根據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可以得出:
F=BIL
當通電導線平行磁場方向放入磁場中,它所受的磁場力為零。看來運用F=BIL來計算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的大小是有條件的,必須滿足L⊥B。
磁場力方向的確定,由左手定則來判斷。
提問:如果通電導線與磁感應強度的夾角為θ時,如圖1所示磁場力的大小是多少?怎樣計算?
讓學生討論得出正確的結果。
我們已知,當L⊥B時,通電導線受磁場力,F(xiàn)=BIL,而當L∥B時F=0,啟發(fā)學生將B分解成垂直L的B⊥和平行L的B∥,因平行L的B∥對導線作用力為零,所以實際上磁場B對導線L的作用力就是它的垂直分量B⊥對導線的作用力,如圖2所示。即
F=ILB⊥=ILBsinθ
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安培力(板書)
大。篎=ILBsinθ(θ是L、B間夾角)
方向:由左手定則確定。
黑板上演算題:下列圖3中的通電導線長均為L=20cm,通電電流強度均為I=5A,它們放入磁感應強度均為B=0.8T的勻強磁場中,求它們所受磁場力(安培力)。
讓五個同學上黑板上做,其他同學在課堂練習本上做,若有做錯的,講明錯在哪兒,正確解應是多少,并把判斷和描述磁場力方向的方法再給學生講解一下(如圖4示)。
例1.兩根平行輸電線,其上的電流反向,試畫出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分析:如圖5所示,A、B兩根輸電線,電流方向相反。通電導線B處在通電導線A產生的磁場中,受到A產生的磁場的磁場力作用;通電導線A處在通電導線B產生的磁場中,受到B產生的磁場的磁場力作用。我們可以先用安培定則確定通電導線B在導線A處的磁場方向BB,再用左手定則確定通電導線A受到的磁場力FA的方向;同理,再用安培定則先確定通電導線A在導線B處的磁場方向BA,再用左手定則確定通電導線B受到的磁場力FB的方向。經分析得出反向電流的.兩根平行導線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力是斥力。
完成上述分析,可以讓同學在課堂作業(yè)本上畫出電流方向相同的平行導線間的相互作用力,自己得出同向電流的兩根平行導線間存在的相互作用是引力。
例2.斜角為θ=30°的光滑導體滑軌A和B,上端接入一電動勢E=3V、內阻不計的電源,滑軌間距為L=10厘米,將一個質量為m=30g,電阻R=0.5Ω的金屬棒水平放置在滑軌上,若滑軌周圍存在著垂直于滑軌平面的勻強磁場,當閉合開關S后,金屬棒剛好靜止在滑軌上,如圖6,求滑軌周圍空間的磁場方向和磁感應強度的大小是多少?
解:合上開關S后金屬棒上有電流流過,且金屬棒保持靜止,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金屬棒靜止在滑軌上,它受到重力mg1和滑輪支持力N的作用,因軌道光滑,二力金屬棒不可能平衡,它必然還受到垂直于滑軌平面的磁場的安培力作用才能平衡,根據題意和左手定則判斷出,磁場方向垂直滑軌面斜向下,金屬棒受到磁場的安培力沿斜面向上,如圖7所示,由進一步受力分析得出,若金屬棒平衡,則它受到的安培力F應與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量mgsinθ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F-mgsinθ=0……①
又 F=BIL代入①得BIL=mgsinθ
(三)課堂小結
1、當通電直導線垂直磁場方向放入磁場中時受到磁場的安培力,F(xiàn)=BIL;當通電直導線平行磁場方向放入磁場中時受到磁場的安培力為零。
2、當通電直導線在磁場中,導線與磁場方向間的夾角為θ時,通電導線受到磁場的安培力F=ILBsinθ。
3、磁場對通電直導線的安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則來判斷。(其內容在書中p.226)
課外作業(yè):物理第三冊(選修)p.227練習二。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識與技能
(1)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2)知道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
(3)會根據要求使用和組裝滑輪
(4)了解其他簡單機械(輪軸、斜面等)的一些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定滑輪、動滑輪工作特點的過程,進一步掌握用觀察、對比來研究問題的方法。
(2)經歷組裝滑輪組的過程,學會按要求組裝滑輪組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關心生活、生產中有關滑輪、輪軸、斜面的實際使用。
(2)對實踐中的滑輪、輪軸、斜面的工作特點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簡單機械改善勞動條件的愿望。
(4)具有對現(xiàn)實生活中簡單機械的應用是否合理進行評價的意識。
(5)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由學校升旗桿頂部裝置引入新課。
一.定滑輪:滑輪的.軸固定不動。
性質:不能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實質:等臂杠桿
二.動滑輪:滑輪的軸隨重物一起移動
性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實質:動力臂是阻力臂兩倍的杠桿
三.滑輪組:由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而成。
性質: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
應用:使用滑輪組時,動滑輪和重物由幾段繩子承擔,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輪軸:動力作用在輪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盤,自行車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長越省力。
四.練習:一課一練。
五.作業(yè):P731
六.教學后記: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5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3.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4.會用彈簧測力計測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實驗器材:正方形木塊、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鐵塊、小藥瓶、注射器,細砂。
學生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石塊、細線、燒杯、水和酒精。
(四)教學過程 :
一、引入新課
船可以浮在水面,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節(jié)日放飛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輕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動等等是一些有關浮力的問題。從本節(jié)起學習新的一章“浮力”。
板書:“第十二章 浮 力
一、浮力”
二、進行新課: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實驗:放入水中的木塊放手后,木塊從水里浮上來,最后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在水里浮上來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施力物體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學生回答后小結:從水里浮上來的木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還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上浮過程中木塊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塊浮在水面靜止不動時,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浮力。木塊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tài)?梢,從水里浮上來的物體和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2)演示實驗:把石塊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塊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石塊受浮力作用嗎?
教師指出,為研究這個問題,同學們分組完成課本12-2的實驗。(兩人一組進行實驗)
要求:①明確實驗目的是判斷浸沒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塊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谑瘔K要用細線拴牢。讀取石塊浸沒在水中彈簧秤的讀數(shù)時,石塊不要觸及杯底或杯壁。
學生實驗時,教師巡回指導。
實驗完畢,組織討論,教師總結。
、賿煸趶椈沙由系氖瘔K在空氣中靜止不動,受幾個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什么?這幾個力的關系是怎樣的?說出石塊在空氣中重多少牛。
小結:石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體是細線。二力的關系是彼此平衡。此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就是石塊所受的重力。
、趻煸趶椈沙由系氖瘔K浸沒在水中的讀數(shù)是多少牛?此時,浸沒在水中的靜止石塊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多少?這幾個力的關系如何?兩次彈簧秤的讀數(shù)之差說明了什么?
小結:石塊此時受到三個力的作用,一個是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體細線;另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石塊靜止不動說明: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受到的拉力+石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時彈簧秤的讀數(shù)。所以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shù)+浮力。彈簧秤兩次讀數(shù)的差就是浸沒在水中的石塊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塊重-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shù)(也可叫做石塊在水中時的視重)。以上實驗,說明浸入水中的石塊也受到浮力。
教師總結講解時,邊講邊畫出石塊受力分析圖(見圖12-1)。
總結、板書: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液體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體里的物體都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體重-物體在液體中的彈簧秤讀數(shù)。F浮=G-F'
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提問:浸沒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塊,放手后豎直向上浮,它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運動?
復習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啟發(fā)學生答出:立方體木塊浸沒在水中,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后兩個側面相對應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對它們的壓強相等。因而它的左右兩側面和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塊不向前后、左右運動。以上講解可結合圖12-2進行。
(2)提問: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木塊)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壓強是否相等?哪個大?為什么?立方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如何計算?是否相等?哪個大?為什么?
啟發(fā)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并結合畫圖講解。說明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們受到水的壓強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強。上下表面面積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上的壓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下的壓力(見圖12-2)。上下表面的壓力差就是浮力。
板書:“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即F浮=F'-F。
(2)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
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可啟發(fā)學生舉例答出。
3.物體的浮沉
提問:既然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為什么物體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還可停留在液體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學觀察物體在水中運動情況。
把鐵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鐵塊下沉。
把木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木塊上浮。
把裝有少量水并用膠蓋蓋嚴的小瓶(可用裝青霉素的小藥瓶,用注射器仔細調整瓶內水量或調整裝入的細砂,直至可懸浮在水中為止)浸沒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懸浮在水中。
學生討論: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懸浮的小瓶各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大小關系如何?說明力的方向。
教師結合實驗,邊講邊畫出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和懸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圖,總結出浮沉條件。
讓學生觀察實驗:浸沒在水中的木塊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動。教師指出,木塊漂在水面上時,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它們的關系如何?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物體的浮沉條件并板書:
板書:“3.物體的浮沉
(4)漂。篎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教師說明:
(1)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不動。但漂浮是物體在液面的平衡狀態(tài),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tài),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
(3)完成課本圖12-3中的填空題。
1.什么是壓力
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板書)
上述的例子中,靜止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等于物體的重力,但是不是所有靜止在接觸面上的物體對接觸
面的壓力都等于物體的重力?請同學觀察一個實驗.
觀察實驗用兩塊木塊支起一只鋼板尺(在鋼板尺兩端支起),以下內容邊演示邊講述.
。1)用手指輕壓鋼板尺中央,鋼板尺會彎曲變形,用力越大彎曲形變越大,用力越小彎曲形變越小,可以用形變大小來判斷鋼板尺受壓力的大。
。2)將一長方體金屬塊置于兩端支起水平放置的鋼板尺中央,鋼板尺發(fā)生彎曲形變,表示它受到一個壓力,這個壓力是多大呢?(請學生回答:等于金屬塊重力)
。3)將鋼板尺一端高度不變,另一端抬起(為使金屬塊不下滑,可以用兩面膠把金屬塊粘在鋼板尺上)請學生觀察鋼板尺彎曲形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這里請學生回答;鋼板尺彎曲形變變小,說明它受的壓力變。
(4)如果繼續(xù)抬高鋼板尺一端,會看到形變繼續(xù)變小,表明壓力變小.
這個實驗表明,自由的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對斜面的壓力小于物體的重力.
如果我們將圖釘投入墻內,這時圖釘對墻面的壓力方向如何?圖釘重力的方向如何?
圖釘對墻的壓力方向垂直于墻面,圖釘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這時圖釘對墻的壓力來自哪兒?這個力與圖釘重力有沒有關系?
這個力來自拇指對圖釘?shù)淖饔昧,與圖釘?shù)闹亓o關.
通過以上實驗及事例分析可以知道,壓力有時等于物體重力,有時與物體重力有關但數(shù)值上不相等,有時與重力無關.
2.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
(板書)
為了研究壓力產生的效果,我們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進行比較,這就是壓強.
3.什么是壓強
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板書)
三、布置作業(yè)
1.完成本節(jié)課文練習1~5題。
2.思考題:本節(jié)后面的“想想議議”。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的重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難點:
重力方向的應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學法指導:
1、通過觀察水往低處流、物體從空中落下、拋向空中的物體最終落回地面等現(xiàn)象,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引出重力的概念,培養(yǎng)學養(yǎng)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經歷探究過程得到重力與質量的關系G=mg,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歸納能力
3、由實驗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運用結論對實際問題做出分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預習導入:
通過閱讀“重力的由來”回答:
、儆钪骈g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________
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
、谟捎诘厍虻奈刮矬w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_.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過閱讀“重力的大小”回答:
、傥矬w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谥亓εc質量的比值大約是________,二者關系可用______來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單位是_____,質量用______,單位是_____.
通過閱讀“重力的方向”回答:
、僦亓Φ姆较蚴莀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重力方向的應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閱讀“重心”回答:
、僦亓υ谖矬w上的作用點叫做_______.
、诜叫伪“宓闹匦脑趦蓷l對角線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細均勻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學習導入:
(4)重心
提出問題:什么叫物體的重心?
學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重力的作用點叫重點
規(guī)則:幾何中心。不規(guī)則:可根據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來找重心。
課堂達標:
1、下列幾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質多少成正比
B.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因此物體的質量與它的物重相同
C.質量相同的木塊與鐵塊相比,鐵塊所受重力比木塊所受重力大
D.重力為1N的所有物體,其質量為9.8kg
2、人站在一個豎直上下的電梯上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電梯勻速上升時,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B.電梯勻速下降時,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C.電梯勻速上升或下降時,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D.電梯沒有開動時,人的重力才可能等于支持力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7
一、教學任務分析
勻速圓周運動是繼直線運動后學習的第一個曲線運動,是對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線運動復雜的運動的拓展,是力與運動關系知識的進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學習其他更復雜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的簡諧振動等)的基礎。
學習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以勻速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等知識為基礎。
從觀察生活與實驗中的現(xiàn)象入手,使學生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歸納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體會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學研究方法。
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感受圓周運動快慢不同的情況,認識到需要引入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再通過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類比和多媒體動畫的輔助,學習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 ,創(chuàng)設平臺,讓學生根據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 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學會合作與交流,養(yǎng)成嚴謹務實的科學品質。
通過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和研究圓周運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發(fā)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于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于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于與人交流。
三、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
(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
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四、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鐘,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筑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 接的小球。
2、課件:flash課件——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3、錄像:三環(huán)過山車運動過程。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 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 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表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征;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并與 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實驗、動畫為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概念和規(guī)律的教學體現(xiàn)“建!、“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為主,涉及的問題聯(lián)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流程圖說明
情境I 錄像,演示,設問1
播放錄像:三環(huán)過山車,讓學生看到物體的運動有直線和曲線。
演示:讓學生向正在做直線運動的乒乓球用力吹氣,體驗球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設問1: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情境II 觀察、對比,設問2
觀察、對比鐘表指針和過山車這兩類圓周運動。
設問2:以上兩類圓周運動有什么不同?鐘表指針所做的圓周運動有什么共同特 征?建立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情境III 演示,動畫
情景:月、地快慢之爭。
多媒體動畫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比較得出線速度表
表達式。
演示1:用細繩捆著小球在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突然松開繩的一端,看到小球沿著圓弧切線方向運動。
演示2:通過實物投影演示旋轉的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顯示線速度的方向。
情景:變換教室內電風扇的變速檔,看到圓周運動轉動快慢的不同情況,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體動畫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比較得出角速度表達式。
活動 討論、實驗、交流、小結。
識別:請同學們說說生活中有哪些圓周運動可以看作是勻速圓周運動。了解學生對勻速圓周運動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觀察分析:磁帶、涂改修正帶、自行車鏈條等傳動設備中,兩輪軸邊緣各點的線速度有何關系。了解對線速度概念的理解情況。
算一算:計算壁掛鐘的時針、分針、秒針針尖的線速度大小和它們角速度的倍數(shù)關系。了解能否通過實際測量獲取有用數(shù)據,靈活運用線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小實驗:提供回力玩具小車,玻璃板,建筑用黃沙,通過對實驗的觀察說明汽車車輪的擋泥板應安裝在什么位置合適,了解對線速度方向的掌握情況。
釋疑:評判地球與 月亮之爭。
小結:幻燈片小結。
3、教學主要環(huán)節(jié) 本設計可分為四個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通過播放錄像和演示,歸納物 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第二環(huán)節(jié),通過觀察對比,建立理想模型,歸納勻速圓周運動特征,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得出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第三環(huán)節(jié),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借助多媒體動畫,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得出線速度、角速度定義和公式。
第四環(huán)節(jié),以學生活動為中心,針對幾個實際問題開展討論、探究、交流,深化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七、教案示例
第一環(huán)節(jié)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創(chuàng)設情景] 播放錄像:森林公園三環(huán)過山車的運動。
[提出問題]
1、請同學們說說過山車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質的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勻減速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圓周運動等)
2、什么條件下物體將做曲線運動?
[演 示] 讓乒乓球從斜面上滾下到達水平桌面上做直線運動,請一個同學向著與球運動不一致的方向用力吹球,觀察球的運動軌跡有何變化?
[結 論] 當物體受到的合力與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引 言] 運動軌跡是圓的曲線運動叫做圓周運動,下面我們就從圓周運動開始學習如何對曲線運動進行研究。
第二環(huán)節(jié) 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觀察討論] 鐘表的時針、分針、秒針的圓周運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們與過山車的圓周運動有什么不同?
。ㄧ姳淼臅r針、分針、秒針的圓周運動,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勻速轉動的,而過山車的'圓周運動列車的速度大小是不斷變化的)
[提出問題] 怎樣給勻速圓周運動下定義呢?(引導學生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定義勻速圓周運動)
[結 論] 質點在任何相同時間內,所通過的弧長都相等的圓周運動叫做勻速圓周運動。
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它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 言] 我們如何對圓周運動進行研究呢?
第三環(huán)節(jié) 線速度、角速度概念
[創(chuàng)設情景] 地、月快慢之爭
地球:我繞太陽運動1秒走29.79千米,你繞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繞一圈,我28天就繞一圈,你才慢呢!
[提出問題] 怎樣定義 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引導 學生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類比)多媒體動畫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結 論] 線速度定義:質點經過的圓弧長度s與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圓 周運動的線速度。
公式: 單位:m/s(米/秒)
[問 題] 速度是矢量,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是怎樣的?
[演 示]
1、用一端連有細線的小球,將線的一端套在釘子上,釘子豎直立在桌面上,給球初速讓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圓周運動,突然向上抽出釘子,看到球沿圓周的切線方向運動;
2、通過投影儀觀察旋轉圓盤邊緣紅墨水飛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紙面上的徑跡分布;
[結 論] 線速度方向:沿圓弧的切線方向
線速度表示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它是矢量;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是不斷改變的,所以勻 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勻速圓周運動中的“勻速”是“勻速率”的意思。
[情 景] 打開教室內的電風扇,變換不同的檔觀察它轉動的快慢。(引導學生認識要引入與線速度不同的、描述圓周運動轉動快慢的物理量)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8
—、活動:
探究影響物體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設計實驗
2.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得出結論
5.交流與評價
二、判斷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勢能
四、學生小結本節(jié)課內容
五、布置作業(yè)
討論圖8-12至圖8-14提出的問題,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據圖8-15介紹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方法
提問: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與哪些因素有關
指導學生對實驗方案進一步修正。
結論: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它的質量成正比。
關系式:G=mg
g=9.8N/kg
對學生的探究結果給予一定的評價
例題:質量是450g的物體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過演示課本圖8-17實驗,讓學生明確物體所受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演示被舉高的物體在下落過程中能對其它物體做功,而具有重力勢能參與體驗,參與討論。
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所受的重力,并正確讀數(shù),記錄數(shù)據。
猜想1:可能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猜想2: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猜想3:……
根據所提供的器材設計一個簡易實驗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小組交流探究結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體所受的重力是4.41N.
體驗豎直方向是與水平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2、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
3、理解慣性,認識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4、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學難點:
對慣性現(xiàn)象的理解
教學準備:
斜面、小車、毛巾、棉布、木板、象棋子、硬尺片、杯、水、雞蛋、硬紙片、鐵架臺、細線、紙箱、木塊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新課引入:我們學過了力,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我們也學過了運動,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的。物體都受力,同時又都在運動,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梢,力和物體的運動有密切的聯(lián)系。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力和運動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古希臘的學者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的根據是一個物體(例如一輛車)運動起來后必須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運動下去,失去力的作用,運動會停下來。物體的運功需要力來維持嗎?
新課:
一、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強調實驗中注意事項:同一小車、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學生要理解實驗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實驗: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W生回答)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師提問:小車滑行的距離怎么長了?
。▽W生回答)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變小了
3)教師提問: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W生回答)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結論:表面越光滑,小車受阻力越小,小車速度變化越慢,小車前進越遠。
設想:如果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滑到一個非常光滑、阻力無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車的運動將如何?
小車應該永遠運動下去。最后,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的第一條規(guī)律——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也就是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也能運動,所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進一步的科學推理得到的.非實驗定律。
大家要學習科學家的刻苦鉆研精神,也要向他們學習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推理法。
二、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那么,什么是慣性呢?
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
1、打棋子實驗(學生參與演示)將七個象棋子疊放講臺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個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失去了第四個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慣性雞蛋實驗:突然彈擊雞蛋與水杯間的硬紙片,雞蛋有慣性,不會隨紙片飛出去,而是掉進水杯里。
鼓勵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慣性和預防慣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機脫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塵,抖落傘上的雨點,跳遠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對汽車之間的車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彎較多的地方限制車速等)
教師強調:慣性是萬物皆有的一種固有屬性,慣性與物體是否受外力、處于何種狀態(tài)無關。慣性由物體的質量決定,質量越大,慣性越大。慣性不是力,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
一、牛頓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2、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
二、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慣性只與物體質量有關。與物體的速度,體積等無關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10
1.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能分析簡單情況下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2) 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兩種作用效果;
(4)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分析、演示、講解、討論與分析過程。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力的概念
力的概念以及物體間力的相互性。
演示實驗:手握握力計、折彎銅條、棒擊小球、彈簧拉鉤碼。以上實驗可用投影儀展示,以利于學生觀察。
引導學生記錄,分析情況。提問:以上實驗都有哪些特點?你們還能舉出哪些這樣的例子?觀察老師演示實驗,觀察投影儀展示試驗情況。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果:以上實驗都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它們有的外形發(fā)生了變化,有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
學生再舉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運動員舉重、踢足球、拉車、折樹枝 ……通過觀看實驗與學生討論發(fā)言,使學生明白: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學生明白力的概念。帶領學生總結上面實驗,對實驗結果以及學生舉例結果進行歸類。學生對上面實驗結果進行總結歸類,最后歸于兩類:一種是物體的外形發(fā)生了變化,另一種是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老師對學生的結果進行總結: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伸長、縮短、彎曲、扭轉等),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動到靜、靜到動、 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變等)。提問:你們還能舉出哪些形變的例子,以及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例子?形變例子:擠壓氣球(變扁)、拉長彈簧(伸長)、折彎銅條(彎曲)、扭轉塑料尺(扭轉) …… 運動狀態(tài)改變:踢球(靜到動)、守門員撲球(動到靜)、火車剎車(快到慢)、火車啟動(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變) ……演示實驗:帶有橡膠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裝滿水,手握,水上升。提問:瓶子是不是發(fā)生了形變?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學生觀察實驗,討論得出結論:瓶子發(fā)生了形變。老師總結:生活中有很多形變很微小,用肉眼觀察不到。學生對形變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利用多媒體演示實驗:
(1)磁鐵吸引鐵釘;
(2)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吸引紙屑。
請學生觀察,思考討論。提問:以上兩個實驗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觀察實驗,討論分析得出結果:
以上實驗中兩物體之間都沒有接觸。老師總結:相互接觸的物體間能發(fā)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也能發(fā)生力的作用。
提問:你們還能舉出哪些這樣的例子?學生舉例:有些衣服吸引毛發(fā),在毛發(fā)上摩擦過的塑料尺同樣吸引紙屑 ……老師演示實驗:木板上有一鐵釘,木板后有一磁鐵(隱藏),移動磁鐵,鐵釘運動。提問:鐵釘為什么會運動?學生觀察實驗,討論分析得出結果:鐵釘運動是因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測 ( 木板后有磁鐵 )。老師肯定學生的猜測,總結:當有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必然有物體對它施加了這個作用。學生知道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的概念。讓學生分析教材圖8-1-1中誰是受力物體?誰是施力物體?學生通過分析,對施力物體及受力物體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老師做實驗:
(1) 彈簧拉鉤碼。
多媒體放映:
(2) 小車撞擊繃緊的橡皮筋。
(3) 兩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帶領學生討論、分析。提問:誰是施力物體?誰是受力物體?觀看實驗:彈簧拉鉤碼時自身也被拉長;小車撞擊橡皮筋時自身運動方向改變;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當彈簧是施力物體時,鉤碼是受力物體,反之,當鉤碼是施力物體時,彈簧是受力物體。其他也是這樣。老師通過大量實例使學生明白:兩物體發(fā)生力的作用時,每一個物體即是受力物,同時又是施力物。它們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對出現(xiàn)的。 學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通過觀看實驗、投影、錄像、思考、討論、交流。使學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兩種作用效果!鞍l(fā)展空間”中的練習
讓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力的作用的現(xiàn)象做一個調查。通過調查,使學生認識到身邊力的現(xiàn)象的普遍,同時將自己在課堂學到的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應用,增加其對物理科學的興趣。
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探索是經過某些活動完成的,教師的教學過程應當是設計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在參與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知識與技能,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本節(jié)可通過設計觀看有關力的作用的演示實驗、錄像以及學生自己動手的活動,提高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在觀察中思考、學習。學生的課堂反應積極主動,學習輕松活潑,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11
——新授課
整體設計說明
本課由生活中大量實例建立模型,引出功的概念,讓學生知道只有在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且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了距離時,該力才對物體做了功。即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并了解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教材分析
各種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間的轉化都與功緊密相連,而且功的計算能夠為能量的定量表達即能量的轉化提供分析的基礎,可見該節(jié)內容的重要性。
教法建議
本課有兩個內容:知道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并能在實際應用中判別三種不做功的情況,能正確計算力對物體做的功。很多學生對于功的計算只關注力和距離,而忽略了物體移動距離是否沿力的方向,這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教師可根據生活中的大量實例,并對這些事例進行分析,歸納,提煉出一種模型,即物體在受到力時,且使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一段距離,力才對物體做了功,讓學生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的因素。再利用學,F(xiàn)有的器材,如鉛球、啞鈴等讓學生體驗,感受做功的多少與作用在物體上力的大小及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的距離都有關。在得出功的計算公式之后,再讓學生體驗測量直接提4個鉤碼上升5cm做的功。這樣的探究過程體現(xiàn)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的主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在建立模型的基礎上建立功的概念,使思路清晰起來,并逐步培養(yǎng)學生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對受力分析、力的測量、判斷物體的移動距離及其測量方法已經了解,但往往對兩者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并不清楚;常導致功的計算產生錯誤,本課通過對大量生活實例的歸納,及實驗測量,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學習功,將有利于學生對功的理解。
學法引導
放手讓學生通過對生活中的大量事實認真觀察,同時深入思考,然后小組同學之間動手做實驗,相互討論交流,歸納總結。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也鍛煉了動手能力、溝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判別三種不做功的情況。
。2)掌握功的計算公式及其單位。
2.過程和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歸納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及語言表達能力,初步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踐操作,使同學們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熱愛科學的情感。
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功的公式進行計算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難點:判斷物體是否做功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
實驗器材
教師器材:啞鈴(大小各一對)
學生器材:每組一套共20組:彈簧測力計1把、刻度尺1把、鉤碼4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約7分鐘)
播放一段大力士拉車的視頻,觀察兩位大力士的拉車情況。
教師:掌聲送給取得勝利的亞諾,但我認為掌聲更應該送給明知道已經失敗卻堅持到底的湯米。其實在人生的旅途上,到處充滿著各種比賽,希望大家向湯米一樣,勇于面對困難,永不放棄。
【設計意圖】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滲透,培養(yǎng)熏陶學生敢于面對挫折,凡事有鍥而不舍的勇氣和決心。
教師:(展示兩幅圖片,①拉汽車水平運動,②提起重物)物體由靜止變?yōu)檫\動時,是什么力改變了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學生:拉力。
教師:物體運動過程中,運動方向與這個力的方向有什么關系?
學生:物體受到繩子施加的拉力,且物體運動方向與拉力方向一致。
教師:(再展示兩幅圖片,①搬石頭卻沒搬起,②拉汽車卻沒拉動)人對物體施加了什么力?
學生:拉力。
教師:這個力是否改變了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學生:物體雖然受力,但未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沒有移動距離。
教師:(播放一段視頻,頭頂西瓜的神騎哥;圖片:學生背書包行走)在物體勻速運動的過程中,人對物體施加了什么力?
學生1:神騎哥給了西瓜向前的摩擦力。
學生2:因為西瓜已經勻速運動,所以水平方向不受力,
神騎哥給西瓜豎直向上的支持力。
。▽W生之間相互交流、補充,并明確學生2的說法是正確的。)
學生3:學生給書包施加了豎直向上的支持力。
教師:(播放一段視頻,足球比賽視頻;圖片:子彈離開槍膛的瞬間)不計阻力時,球離開腳后(子彈離開槍膛后)水平運動過程中,豎直方向受到什么力?
學生1:足球在草地上受重力和支持力。
學生2:子彈受重力。
教師:它們的運動方向與受力方向有什么關系?
學生:兩個物體運動方向都與受力方向垂直。教師:(用課件將以上四種情況展示在一張幻燈片上)請將上述四種情況對應填入下表。
是否受力 運動距離 兩者方向
1
2
3
4
學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寫。
【設計意圖】課始,通過一系列的生活現(xiàn)象,引發(fā)學生對物體受力情況及運動情況的思考,通過學生討論相互啟發(fā),發(fā)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中的異同點,從而提煉出物體受到力且使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了距離這一模型,引出本課的主題。
二、新課講解
1.功的定義(約8分鐘)
教師:在物體學中,把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且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一段距離的情況提煉出一種模型,這種模型叫做功。
。ò鍟Φ亩x)
教師:由定義可知一個力是否對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必須有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
教師:對,這也就是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
教師: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用啞鈴完成一些動作,大家一起判斷他是否對啞鈴做了功。
動作1要求:請學生A將一對小啞鈴平舉在手中,從講臺左側勻速慢慢走到講臺右側。
動作2要求:請學生A將一對小啞鈴從地上拿起并慢慢舉至與肩齊平。
動作3要求:請學生A將一對大啞鈴從地上拿起并慢慢舉至與肩齊平。
動作4要求:請學生A將一對大啞鈴從地上拿起并慢慢舉過頭項。
學生:判斷A是否對啞鈴做了功。
教師:請A同學談談將啞鈴舉到與肩齊平時,是舉哪一對啞鈴更累?
學生A:舉大啞鈴。
教師:請大家思考,學生A將大啞鈴舉到與肩齊平更累說明了什么?
學生:學生A將大啞鈴舉到與肩齊平時要做更多的功。
教師:請A同學談談都是舉大啞鈴時,舉到與肩齊平還是舉過頭頂更累?
學生A:舉過頭頂。
教師:請大家思考,學生A將大啞鈴舉過頭頂更耗體能說明了什么?
學生:學生A將大啞鈴舉過頭頂時要做更多的功。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并通過學生的體驗活動,強化學生對于做功兩個必要條件的理解。同時意識到功是有多少之分的,且功的多少與力的大小及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距離的多少都有關。
2.功的計算(約4分鐘)
教師:通過以上的體驗活動,大家知道了功是有多少之分的,且功的多少與力的大小及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距離的多少都有關。物理學中規(guī)定:功等于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W=FS
教師:介紹功的單位及焦耳生平。
板書:功的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對焦耳生平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物理學史,進行人文教育,并學習這位偉大科學家為了科學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教師:請大家想想,剛才所舉的事例中,另外三種情況為什么沒做功呢?
學生1:第2種情況物體受力但沒移動距離。
學生2:第3、4兩種情況物體受力也移動了距離,但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垂直。
教師與學生共同歸納出三種不做功的情況。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剛剛建立的功的概念,反推不做功的情況,強化學生對于做功兩個必要條件的`理解。
3.實驗探究:
學生活動:(約5分鐘)
教師:請大家設計實驗測量直接用手提起四個鉤碼上升5cm所做的功。
要求:
。1)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2)選擇實驗儀器
。3)設計實驗數(shù)據表格
學生討論交流實驗方案,并根據方案選擇儀器,設計數(shù)據表,然后進行實驗。
教師:請大家在實驗時必須沿力的方向勻速緩慢拉動彈簧測力計,并正確記錄實驗數(shù)據。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設計實驗數(shù)據表格,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
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確定實驗方案及儀器,并設計數(shù)據表,如下表:
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F/N 鉤碼上升的距離S/m 做功的大小W/J
直接用手做功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選擇儀器并動手實驗,練習設計實驗數(shù)據表格。
三、課堂小結(約2分鐘)
讓學生歸納這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
四、課堂例題(約5分鐘)投影
1.雖然司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車還是紋絲不動,司機對汽車做的功是多少?
2.如圖為運動員投擲鉛球的過程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從a到b,運動員對鉛球做了功
B.從b到c,運動員對鉛球沒有做功
C.從c到d,沒有力對鉛球做功
D.從a到d,鉛球的運動狀態(tài)在不斷的變化
讓學生快速思考回答,老師做適當點評。
五、達標測試(約8分鐘)學案
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單獨完成達標測試的8道題,對學生錯誤的題目進行講解。
六、布置作業(yè)(約1分鐘)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總結和歸納,以及達標測試演練、課后作業(yè)等方式,運用不同的手段來考核評價學生這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技能與思想方法的掌握情況。
板書設計
一、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定義: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且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一段距離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僮饔迷谖矬w上的力;
、谖矬w沿力的方向移動一段距離
二、功的計算:
1.公式:W=FS
2.單位:J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用大量的生活實例,并從生活實例中熟悉的受力分析和與移動距離找出共性與差異,提煉出要研究的物理模型,符合STS的理念。提煉出模型之后,再通過學生的體驗活動,激發(fā)興趣,從而順利得出功的計算公式。為了化解本節(jié)課的難點突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都是從學生身邊的場景設問,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交流討論──實驗探究”這一個性化的過程,去主動突破“外力是否對物體做功及做功多少”這一教學重難點,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教科書采用了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以學習發(fā)展水平為線索,兼顧到物理知識結構的體系。這樣編排既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
教科書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學生當作第一讀者,按照學習心理的規(guī)律來組織材料。全書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實踐活動和物理科普講座,每章開頭都有幾個問題,提示這一章的主要內容并附有章節(jié)照片,照片的選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啟發(fā)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學習時心中有數(shù)。章下面分節(jié),每節(jié)內都有些小標題,幫助學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課題、講述知識、歸納總結等環(huán)節(jié),以及實驗、插圖、練習中,編排了許多啟發(fā)性問題,點明 思路,引導思考,活躍思維。許多節(jié)還編排了“想想議議”,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討論的問題,促使學生多動腦、多開口。
二、學年的教學總目標和總的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學的初步知識及其實際應用,了解物理學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創(chuàng)新精神,結合物理教學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處于積極狀態(tài),經過認真的觀察、實踐、思考,才能體會物理現(xiàn)象中蘊含的規(guī)律,產生探究物理世界的興趣,理解所學的物理知識,獲得相應的能力。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鼓勵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指導他們學會適宜的學習方法,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們的知識、能力基礎,從實際出發(fā)進行教育,并且根據他們的反應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安排。由于學生的基礎差異比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初步認識物質的形態(tài)及形態(tài)及變化,物質的屬性及結構等內容,了解物體的尺度,新材料的應用等內容,初步認識資源利用與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
B、初步認識聲光電等自然現(xiàn)常見的現(xiàn)象,了解這些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學及其相關技術中產生的一些歷史背景,能意識到科學發(fā)展歷程的艱辛與曲折,知道物理學不僅物理知識,而且還包科學的研究方法,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2、過程和方法:
A、經歷觀察物理現(xiàn)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的物理現(xiàn)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B、能在觀察物理現(xiàn)象或學習物理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C、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信息處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處理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A、能保持對自然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xiàn)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大自然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
B、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能體驗戰(zhàn)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的喜悅。
五、具體措施:
1、鼓勵科學探究的教學
在現(xiàn)代社會和科學工作中,個人之內與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學生這方面良好素質的形成。
2、幫助學生盡快小入自主性學習的軌道。
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自己進行知識模地的構建,而不是去復制知識,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才是至關重要的。
3、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4、加強與日常生活,技術應用及其他科學的聯(lián)系。
由于物理學與生活、社會有著極為深密和廣泛的聯(lián)系,困此在實際教學中,要結合本地實際,進取學生常見的事例,盡可能采作圖片、投影、錄像、光盤、CAI課件進行教學。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是第七章電功率的第一節(jié)電能,教材沒有給出電能明確的定義,而是從社會日常生活生產中常見的獲得電能和使用電能的例子來引出電能和學習電能的,突出了科學與社會和生活的關系。教材從電能的來龍去脈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學習電能。教材舉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大量生動活潑的圖片來說明電能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深刻地體味到物理學在促進人類社會現(xiàn)代化中起著的重要作用。然后從不同家庭使用電能多少的不同,電能有多少,來引入電能的單位,從而介紹單位的換算關系。在此基礎上介紹電能的測量工具──電能表。介紹電能表的時候先說明怎樣讀數(shù),再給出電能表銘牌上的一些參數(shù)及其意義,給學生進行學習與探究以一種途徑和方法上的指導。然后緊跟時代步伐,介紹新型、現(xiàn)代化的電能表,把現(xiàn)代新技術及時地引進教科書。教材最后從量度能量轉化的多少的角度給出功的概念。還舉了一些具體的例子說明:有多少電能發(fā)生了轉化或消耗了多少電能就說電流做了多少功。結果很自然的得出功的單位和能的單位一樣。
在新教材中是第一次單獨列一節(jié)來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學習能。新教材中“能”是一個重要的物理知識,它是貫穿整個新教材內容的一條主線。“能”的概念在聲學、物態(tài)變化等內容中有提及,但都不夠全面、系統(tǒng)和深入。新教材在處理“能”這一知識上有了新的突破,不僅僅把“能”作為新教材一條鮮明的主線,在內容安排上更是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觸“能”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這一實際,重視學生的生活經歷在學習科學知識時的作用,光學習能量,然后從量度能量轉化的角度來定義功,這樣一來把功定義為“用來量度轉化或消耗了多少能量”,這樣比舊教材對功的定義,就更具有科學性和普遍性,體現(xiàn)了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而舊教材在處理能和功上,在學習能的知識之前,先從機械功給出功的概念,此時只能生硬的把功定義為“功等于力乘以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即“W=F·L”,至于為什么要這樣來計算功,教材再沒有解釋和說明。學生更是覺得非常突然而難以理解和接受。新教材作了光電學后力學的安排,而且在電能這一書里給出了功和能的關系──功是用來量度轉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這樣安排以后在后面的力學部分學到機械功以及做功與內能的改變的時候,學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得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倭私怆娔艿母鞣N來源與應用;
、谥离娔芗半姽Φ膯挝唬
、蹠褂眉彝ル娔鼙。
過程與方法
、偻ㄟ^調查、查閱資料收集電能的各種來源和各種應用的知識,學習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方法;
②通過小組的討論與交流,課堂踴躍發(fā)言,了解電能對促進人類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初步認識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谂囵B(yǎng)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究日常生產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學知識,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2、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
3、理解慣性,認識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4、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教學設想 重點: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難點:對慣性現(xiàn)象的理解 教學準備 斜面、小車、毛巾、棉布、木板、象棋子、硬尺片、杯、水、雞蛋、硬紙片、鐵架臺、細線、紙箱、木塊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新課引入:
我們學過了力,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我們也學過了運動,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的.物體都受力,同時又都在運動,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可見,力和物體的運動有密切的聯(lián)系.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力和運動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
古希臘的學者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的根據是一個物體(例如一輛車)運動起來后必須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運動下去,失去力的作用,運動會停下來.
物體的運功需要力來維持嗎?
新課:
一.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強調實驗中注意事項:同一小車、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學生要理解實驗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實驗: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W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師提問:
小車滑行的距離怎么長了?
(學生回答)
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變小了
3)教師提問
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結論:表面越光滑,小車受阻力越小,小車速度變化越慢,小車前進越遠。
設想:如果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滑到一個非常光滑、阻力無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車的運動將如何?
小車應該永遠運動下去
最后,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的第一條規(guī)律——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也就是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也能運動,所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進一步的科學推理得到的非實驗定律。
大家要學習科學家的刻苦鉆研精神,也要向他們學習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推理法。
二.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那么,什么是慣性呢?
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
1、打棋子實驗(學生參與演示)將七個象棋子疊放講臺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個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失去了第四個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慣性雞蛋實驗:突然彈擊雞蛋與水杯間的硬紙片,雞蛋有慣性,不會隨紙片飛出去,而是掉進水杯里。
鼓勵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慣性和預防慣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機脫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塵,抖落傘上的雨點,跳遠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對汽車之間的車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彎較多的地方限制車速等)
教師強調:慣性是萬物皆有的一種固有屬性,慣性與物體是否受外力、處于何種狀態(tài)無關。慣性由物體的質量決定,質量越大,慣性越大。慣性不是力,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
一.牛頓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2.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
二.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
慣性只與物體 質量 有關。
與物體的速度,體積等無關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15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jié)內容在全書及章節(jié)的地位:《慣性現(xiàn)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章第六節(jié)《慣性慣性定律》的第一課時內容,本節(jié)的學習為后面學習慣性定律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因此,雖然內容相對簡單,但對于慣性定律的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在多媒體演示實驗和學生自主實驗中,通過有趣的慣性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欲;并培養(yǎng)學生有重點地觀察實驗現(xiàn)象,和準確按照實驗要求進行操作的能力。在對慣性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進行討論和解釋時,糾正學生對慣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錯誤認識,加強學生使用物理語言的規(guī)范性和準確性,從而達到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和運用,難點在理解慣性是物體本身固有的一種屬性。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jié)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物理是一門培養(yǎng)人的思維,發(fā)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xiàn)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诒竟(jié)課的特點,應著重采用實驗與討論的教學方法。即:通過對慣性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和討論,加深學生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從而達到會用慣性概念解釋現(xiàn)象的目的。
五、學法
我們常說:“現(xiàn)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為上這節(jié)課作鋪墊,我提前一周讓學生以慣性為題出了一期黑板報,使學生對慣性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起到預習的效果,在接受這節(jié)課的知識時不會感覺太過生硬。在慣性概念和對慣性現(xiàn)象的解釋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學生自主分析、討論、歸納的方法,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其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解釋過程。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對于本課教學中的演示實驗和學生活動,都采用先猜測,后實驗,再分析解釋的方法,使學生思維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利于知識的不斷鞏固和理解。
2、分析實例。我們在分析實例時,不僅在于怎樣解釋現(xiàn)象,更在于為什么這樣解釋現(xiàn)象,而及時對解題方法進行概括,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對鐵鍬鏟沙的現(xiàn)象分析中,按照這樣的步驟來解釋:沙子開始和鐵鍬一同運動,當鐵鍬在外力作用下突然停止運動時,沙子由于具有慣性,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所以脫離鐵鍬飛了出去。在具體事例的分析中,通過對學生語言的規(guī)范,進一步加深他們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并鍛煉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
通過活動卡上的練習,使學生能鞏固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解題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板書。
§4.6慣性現(xiàn)象
一、慣性概念
一切物體不論它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都具有一種維持它原來運動狀態(tài)(靜止也是一種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物理學中把這種性質稱為慣性
二、解釋慣性現(xiàn)象的表述步驟:
(1)確定研究對象。
(2)弄清楚研究的物體原來處于什么狀態(tài)?(運動還是靜止)
。3)什么原因使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4)由于慣性,研究對象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于是出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
7、布置作業(yè)。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結束: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上說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闡明了“為什么這樣教”。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物理下冊教案11-19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12-17
八年級物理下冊《壓強》教案12-04
八年級物理下冊《浮力》教案11-26
物理八年級下冊 《重力》 教案12-15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15篇11-03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滑輪》教案11-12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精選22篇)02-02
物理八年級下冊 《重力》 教案3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