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論文
恰當設計 推波助瀾
----淺談問題設計的要點
課堂提問是師生的家常便飯,它既是教學的重要手段,又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教學藝術。恰當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可以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幾乎所有的老師都非常重視課堂提問,因為它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提問能觸及學生心理,使學生產生疑慮或困惑,從而迫使學生追求問題的解決;其次,提問有利于把學習主體的思維注意點引向被問的認識對象,因為思維是由問題開始,最終又回到問題上來的;第三,提問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反饋信息,因為教與學、提問與回答處于同步狀態(tài),所以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接受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情況,從而隨機調節(jié)自己的教學方案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課堂提問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進行問題設計便成為重中之重,恰當的問題設計能幫助師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xiàn)教學目的,提高課堂效率。
以下是本人進行問題設計的幾點體會:
1、設計的問題要有啟發(fā)性。
提問不只是提出問題,更是給學生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利用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既可以節(jié)約教學時間,又可以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風景談》,該文深刻含蓄,在引導學生思考中心思想時,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六幅畫面的背影都是單調、貧乏的,為什么作者卻讓我們看到了如此優(yōu)美的畫面呢?
之所以設置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從畫面主體與背景之間的對比著手來理解文章中心,即人比自然偉大,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抗日軍民是最偉大的人,他們不光改造自然,更改造社會。
正如上文所說,該問題如同一把鑰匙,有了它,學生們就能輕松地打開中心思想這把鎖。這樣的問題同時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收到了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效果。
2、設計的問題要使學生能有所發(fā)現(xiàn)。
好的文章學生也愛讀,但他們的注意點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會忽略某些方面。作為教師,在恰當的時機提出一兩個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被忽略的一面,就可以在延長學生有意注意的同時重新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使學生通過思考有所發(fā)現(xiàn)。
例如在學習《雨中登泰山》一文時,學生們的注意力大都集中于登山路線這方面,路線明確后,學生們的注意力普遍松懈下來。如何再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吸引他們的有意注意呢?我設置了如下問題:我們只忙著爬山了,看題目是“雨中登”,那么這登山時的風景與“雨中”有關系嗎?
設計這個問題,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們在完成階段目標后注意力可能有所松懈,如果不能將他們的求知欲重新激發(fā)出來,那接著講“行文處處扣住題目”這一內容時就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而該問題提出后,學生們再次認真研讀了課文,找出了各處風景與“雨中”相關的句子,真正體會到了行文與題目的絲絲入扣,從而可以順水推舟地得出“行文處處扣住題目”這一結論。這樣一來,學生們通過思考有所發(fā)現(xiàn),并從中體會到思考與創(chuàng)造的快樂。
3、設計問題要從已知到未知。
已知,是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未知,是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已知是未知的基礎,未知是已知的提高。問題的設置應從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出發(fā),輔以引導,將思維之活水引向未知的領域。
如學習《瑣憶》一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全文的總綱,正是魯迅先生偉大人格的寫照。如何理解“橫眉”與“儲首”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卻和諧地統(tǒng)于魯迅一體呢?根據從已知到未知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問題:
①這兩種態(tài)度是分別針對什么人的?
②這兩種態(tài)度分別體現(xiàn)了魯迅什么樣的情感?
③這兩種感情的源頭在哪里?
④這兩種態(tài)度是相互矛盾呢?還是和諧地同于一體?
以上四個問題中,第①②是學生的已知領域,學生們一般都能輕松回答。③④則是學生的未知領域。③問的答案可以由前面的答案討論得出,而④問的答案則是在前三問的基礎上推導而出的。
這樣看來,按從未知到已知的順序設計問題,是遵循了思維遞進律的。而且,從實踐來看,教者無須贅述,學者領會輕松,印象深刻且不易遺忘。
4、設計的問題要注意安排好坡度。
在教學中,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一頭霧水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怎么辦?我認為:安排好問題的坡度有利于解決這一現(xiàn)象。如果我們把疑難問題比作一個陡峭的斜坡,那么恰當地安排問題的坡度好比在斜坡上砌上高低合適的臺階,讓學生沿著臺階,在不知不覺中到達坡頂。
例如《包身工》一文,該文之背景離現(xiàn)在的中學生太遙遠了,學生們往往以旁觀者的姿態(tài)無所動地學習,這樣顯然是達不到效果的。為了激起學生的感情,使他們溶入到課文中去,我決定一上課就討論“包身工制度產生的背景”這一問題。但對于未曾學過文章的學生來說,這問題太深了。于是我在這個問題下面砌了幾級臺階:
①什么是包身工?雖然課文還未學,但因為有課前預習,該問題迅速解決了;
②這些十六、七歲和大家一般大的姑娘怎么會成了包身工?該問題課文中講得很清楚,所以學生們也能照樣答出“窮”、“災荒”、“不識字、上當受騙”等。
③今天不也有“窮”、“災”、“不識字”嗎?今天有包身工嗎?這個問題已經離開課文,需要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狀來思考了。大家討論后一致認為:今天雖然也有“窮”、“災”等等,但社會上有“扶貪”、“救災”,還有法制教育等,國家與社會正在努力地幫助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當然不會有包身工了。
④她們那時候怎么沒有這些措施呢?該問題旨在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從中領悟到社會制度產生了包身工。這樣開頭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我順勢激發(fā)感情:同為十六七歲,你們在享受美好的生活,而她們呢?請大家朗讀“兩粥一飯,十二小時工作……還是被壓迫著做工。”
在學生們充滿感情的朗讀中,一種鮮明的愛憎流露出來了,毫無做作。隨后的課文分析,在這樣的氛圍中進行得相當順利。
從上例可以看出,對于一個目前的疑難問題,教師不必急著分析、講標準答案,砌幾個適當高度的臺階即能幫你省點口舌,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通過師生的雙向活動,達到預期的效果。
5、設計的問題要能夠引起爭論。
提出矛盾、引起爭論,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的好方法。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如果能恰當地利用矛盾,讓學生從爭論中求解,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如《孔雀東南飛》一文中,主人公以雙雙自殺來反抗是一種積極斗爭。但是,如何讓現(xiàn)在的這些思想活躍的學生認同這點呢?我動了一番腦筋,先是設計了這樣兩個矛盾:
①主人翁可能不自殺,可能逃走,或者說服雙方父母等,大家的意見如何?
問題出來后,學生們頓時興趣高漲、議論紛紛。我要求大家從課文中找根據,結果同學們討論后認為:從當時的大環(huán)境而言,整個社會不容這樣的逃走;從文中的小環(huán)境而言,雙方家長態(tài)度堅決,無回轉余地。
②太守家對迎娶蘭芝非常重視,與焦家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那她還自殺干什么?該問題點出的這個矛盾,旨在誘導學生懂得:自殺是為保愛情的忠貞、對愛情忠貞是主人公的理想,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為保愛情的忠貞而自殺,當然是一種積極的斗爭與反抗。
這兩個矛盾問題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對這兩個矛盾的爭論中,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觀點也逐漸明朗起來,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如何在日復一日的課堂提問中,問出學生的興趣、問出他們的求知欲,問出問題,問出收獲,當然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而且各人各法,提問本就應該五彩紛呈,百花齊放,甚至設計好的問題在課堂上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臨時更改,因而我越鉆研,越覺得這問題設計奇妙無窮。希望有一天我的學生們能不怕問、不躲問,迎問而上。這是我努力的方向。
【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論文07-24
語文板書設計論文08-23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論文05-31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論文(精選23篇)07-25
語文教學論文:淺談語文導語的設計07-22
語文課堂教學論文:“插嘴”擦出的火花08-08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論文08-15
語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之我見論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