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言:師生心靈之約
[摘 要]本文著重討論了語言對于師生心靈交往的作用,指出:通過語言,師生確認存在,從而使教育成為可能;通過語言,師生共享世界,從而使生命敞亮起來;通過語言,師生對話人生,從而引起師生同往。
[關鍵詞]語言 師生心靈 交往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培養(yǎng)人意味著教育在語言中,通過交往作用于師生的心靈,開掘著精神的生命。因此,語言就是教育的存在,是師生靈魂碰撞的媒介。語言對于教育的進行,對于師生的交往具有本源上的意義。
一、通過語言,師生確認存在,從而使教育成為可能
20世紀西方美學的一個重要轉(zhuǎn)向就是所謂“語言學的轉(zhuǎn)向”:從對美學問題的思考轉(zhuǎn)向語言的分析與研究,并在多個層面對語言與人類的關系、語言的審美意義進行了闡述。意大利學者克羅齊將美學與語言學看成是統(tǒng)一的科學,美學就是表現(xiàn)的科學,因而表現(xiàn)既是藝術問題,也是語言的本質(zhì)。德國學者卡西爾一方面把語言看成是文化賴以構成的基本要素,是文化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條件;另一方面把語言視為一種用以交往、認識和固定意義的工具,并得出了人是符號的動物的結論。海德格爾否定了語言作為表達工具的觀點,強調(diào)人和語言的關系不是人用語言去做什么,而根本就是人存在于語言之中,語言是人的主人,是人的存在家園,是真理的場所。維特根斯坦把語言比喻為“工具袋”,里面有各種各樣用途不同的工具,語言的意義即取決于它的用法,尤其是對特定語境的把握,而衡量意義的標準則是我們共同生活于其中的由各種各樣的生活形式組成的現(xiàn)實的世界,只有把語言與人們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才能真正理解其意義;同時,語言不但是傳達的手段,而且本身也對傳達內(nèi)容的構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伽達默爾進一步發(fā)展了海德格爾的思想,指出語言不是派生的和次要的,它乃是人存在的前提,在語言中,尤其是在母語中,人有一種“在家里”的感受,它印證了人的存在,體現(xiàn)了一種永恒的親呢;人存在于語言之中,而語言是歷史的,所以人存在于歷史中,語言也是一種提問和解答的關系,語言并不是對話任一方的擁有物,而是對話雙方之間理解的媒介。?鲁幸u了海德格爾關于“語言乃存在之家”的思想,進一步強調(diào)了語言對人的制約及作為驅(qū)使主體動作的內(nèi)在力量,他從對中心化的權力話語的顛覆和對非主流話語的關切中,表述了這樣一個思想:正是在“反叛的話語”和“理性的他者”這種非主流的邊緣性的話語中,才說出了真話,說出了新的可能,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凡高就是這樣的人。在他們身上,審美作為一種倫理學,不再只限于一種生存方式,而成為一種審美的生存。巴赫金更從“對話主義”的角度論述了他對語言的看法。他指出:人總是處在與他人的相互關系之中的,自我與他人的對話關系構成了我們真正的生命存在,“兩個聲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條件”,人的思想的存在以對話為前提,“恰是在不同聲音、不同意識互相交往的連接點上,思想才得以產(chǎn)生并開始生活”①,而對話永遠是一個開放的未完成的運動過程。對話交流所體現(xiàn)出的自由、獨立、變化、動態(tài)以及最終達成的理解正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
從克羅齊到巴赫金這一粗略的勾勒,展示了西方美學的語言學轉(zhuǎn)向的發(fā)展軌跡:從表現(xiàn)的語言論和工具的語言論走向存在的語言論;從被動的語言工具論走向話語理論,進而走向?qū)υ捴髁x。它顯示了語言在美學中日益突出的地位,語言成為審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重要媒介。
西方美學的語言學轉(zhuǎn)向為我們思考語言在師生心靈交往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本文所說的“語言”,是廣義上的表述,意指人們通過無聲和有聲的方式,借助于體態(tài)、文字和口語表情達意,進而證實人的本體的存在。在教育中,它們“構成了一個以口頭語言為主、以書面語言和體態(tài)語言為輔的綜合語言系統(tǒng)”②?梢哉f,語言不僅是師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教育存在的“居所”,是師生心靈交往的意義所在。
語言是師生存在的證明。教育得以進行的先決條件即是:教師運用語言向?qū)W生傳遞人類文化、發(fā)展學生的身心,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而,語言的產(chǎn)生是教育產(chǎn)生的前提。教師以美的語言詩意地言說,在言說中把枯燥的公式與生動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把深奧的道理與熟悉的經(jīng)驗結合起來,將節(jié)奏與色彩滲透到教學中,將情感與期待寄予于語言里。學生也以美的語言詩意地言說,在言說中表達自己的疑問、好奇、不解、焦慮,表現(xiàn)自己的歡喜、快樂、興奮、欣慰,把陌生的世界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認知,把遙遠的過去融入自己的生活。于是,教師就不僅使自己也使學生在經(jīng)受著語言之體驗中自己進入語言,并被這種體驗所改變。師生就這樣在語言中存在著、生活著、成長著、發(fā)展著!斑M入這種語言的解釋就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中成長。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語言是人的有限性的真實標志!雹鄱鴰熒p方的對話與交談共同構成了生命,也構成了教育。“只有語言才使人成為人的生命存在”④,進而使師生成為師生的存在。
語言也是師生交往的方式。人是社會關系的產(chǎn)物。社會關系的存在意味著人需要交往,人也依賴著交往。人就是在交往中存在并生活的。而交往又需要語言。按照約翰?塞爾的概念,“以言行事要旨”有五種不同的類型:一是斷定式,二是指令式,三是承諾式,四是表情式,五是宣告式。⑤無論何種類型,師生的交往都離不開語言。陳述、敘述、描述,分析、歸納、綜合,闡釋、解釋、注釋等是語言;要求、命令、指示,應允、許愿、保證,道歉、致謝、慰問等也是語言。“語言原本是人的本質(zhì)在其中首次可以符合存在以及存在的召喚并且在此符合中歸屬于在的那一本源的維度”⑥,“當且僅當人通過傾聽語言的召喚而對語言作出反應時,他才第一次說話”⑦。正是通過語言,師生走進了書本、走進了歷史、走進了心靈。語言打破了過去與未來之間的界限,拆掉了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籬笆,架起了自然與社會之間的橋梁,跨越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鴻溝。語言使生命的存在成為必然,使教育與交往成為可能。教師用語言把自然世界的瑰麗絢爛、社會生活的多姿多彩、人類自身的神秘變幻展示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貢獻。學生則通過語言感受歷史的浩瀚,領略文化的深遠,品味人類的智慧。教育便真正成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
語言還是師生心靈的述說。教育是作用于人的心靈乃至生命的活動,是塑造靈魂、發(fā)展智慧的過程。因而,教育只能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靈魂喚起靈魂,用智慧培植智慧。在這一過程中,言,是心靈之窗;心,是生命之源。師生用言來述說各自的視界,用心來感悟身邊的世界。在語言中,師生敞開了封閉的心扉,展示了彼此的生活,超越了有限的經(jīng)驗,馳騁于廣袤的思緒。語言的心靈交流使師生探尋著生命的存在,尋繹著生活的意義,追求著自我的價值,創(chuàng)造著真正的生活。這正是人的本真的表現(xiàn),是人之為人而不是異化之物的發(fā)展。教育的真義也就蘊涵于其中了。
二、通過語言,師生共享世界,從而使生命敞亮起來
幾千年來人類在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規(guī)律、了解自身存在的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知識財富,孕育了璀璨的文化瑰寶,它們構成了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當代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又使我們置身于一個豐富多彩、氣象萬千的世界之中,它為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和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活動的展開就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內(nèi)容和更多元化的手段。然而,盡管教育技術手段促進了教育教學活動的現(xiàn)代化開展,語言卻始終是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是教師職業(yè)的存在形式。
自教師職業(yè)產(chǎn)生之初,它就和語言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是借助于書面語言對已有知識的了解,還是運用體態(tài)語言傳遞某種信息,或是通過口頭語言表達某種思想,它都忠實地伴隨著教師的職業(yè)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語言已不再是似工具那樣的可以用之棄之的東西。語言就是教師職業(yè)的生命存在,教師就聚集于對語言的擁有之中,教師職業(yè)與語言一刻也不能分離;教師就處在語言的包圍之中,教師就生活在語言的“能指”(聲音)和“所指”(概念)當中,教師就是語言的使用者、受益者、創(chuàng)造者。同樣,學生也與語言須臾不可分。學生學習說話和寫作就是在認識和了解所處的世界,所進行的作業(yè)、練習就是在熟悉和接觸身邊的世界,運用語言去描述和指稱就是在感受和創(chuàng)造所愛著的世界。學習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了解世界、相互溝通的過程。而“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學生在語言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僅僅是語言對自身和周圍一切存在的“反映”,其實,語言就是生活,語言就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運用,而且直接決定著師生交往的客觀存在,“語言自身就是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的解釋的游戲”,“學著說話并不是指學著使用一種早已存在的工具去標明一個我們早已在某種程度上有所熟悉的世界;而只是指獲得對世界本身的熟悉和了解,了解世界是如何同我們交往的”。⑧這時,語言不再是師生借以同世界打交道的一種工具,而就是師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語言不再是游離于、附著于學習活動的一種符號,而就是生命存在的本身。通過語言的理解,師生不斷地檢驗各自原有的“前見”,尋找“歷史視城”與“現(xiàn)在視域”的關聯(lián),并在理解的過程中真正產(chǎn)生“視域的融合”;通過語言的交流,師生共同發(fā)現(xiàn)那敞開的、變幻無窮的神秘世界,學著去“思”,并在“思”的追問中共享世界的無盡資源。按照哈貝馬斯的觀點,在以理解為目標的語言的交流中,“言說者必須選擇一個可領會的表達以便說者和聽者能夠相互理解;言說者必須有提供一個真實陳述的意向,以便聽者能分享說者的知識;言說者必須選擇一種本身是正確的話語,以便聽者能夠接受之,從而使言說者和聽者能在以公認的規(guī)范為背景的話語中達到認同”,或者說,可理解的語言必須滿足可領會性、真實性、真誠性、正確性四個條件。⑨教師以真誠的、真實的、正確的、可領會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事件的看法,也傾聽學生用同樣真誠的、真實的、正確的、可領會的語言表達的心聲。由于語言的作用,使原本被遮蔽的世界“去蔽”,使模糊的存在“澄明”,使隱約的自我“敞亮”,使內(nèi)在的意義播撒,師生便生活在語言之中,成為語言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和完成者,并在語言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于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語言交流便揭示出人的生命之泉和存在之謎,引導師生最終理解和體會到生命的價值所在。
需要提起的是,教師在以語言進行師生交流和相互理解的過程中,還需懷有如堯斯所說的“期待視界”。教師對學生這部“剛剛打開的書”需秉持著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它是對學生無限發(fā)展可能性的信念,因而以極大的熱忱和耐心去閱讀和感受其中豐富的內(nèi)涵;它確信“變化的眼光會改變一切”,⑩因而表現(xiàn)出對這部書的作者──學生在成長中可能出現(xiàn)的這樣或那樣問題的寬容和最大的信賴;它不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而是隨時準備聽取和接受學生的意見以縮短師生的審美距離;它以一種欣賞和積極的態(tài)度去調(diào)整在“觀審”中可能出現(xiàn)的來自于閱讀者(教師)或作者(學生)的矛盾,更以極強的責任感與學生一起去建構審美的人生。
三、通過語言順生對話人生,從而引起師生的同往
把語言活動視為一種對話關系,表現(xiàn)了人們對一種審美人生的追求。布貝爾曾經(jīng)說到,人與人之間就是一種對話的關系、一種“我和你”的關系,對話的過程就是主體之間的相互造就過程,對話的實質(zhì)就是人與人之間在精神上的相遇。海德格爾將語言的任務定義為通過它的作用使存在者敞亮,以此來保持存在者。語言過程實際上是由“聽一說”關系構成的,說之所以可能,原因在于有聽,有聽才會有說,“人正是在回應語言的意義上講話。這回應就是傾聽。他聽,因為他聆聽那寂靜的命令”⑾,因此,說就不是單一的活動,而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這就是“交談”!敖徽動质鞘裁匆馑寄?明確地講,它是與他人講關于某事的活動。從而講也就引起了同往的過程!徽劶捌浣Y合支撐著我們的此在”。⑿伽達默爾提出,在自我和他人之間存在著溝通的可能,人們對文本的解讀過程實際上就是自我與他人的交流過程,通過交流而獲得理解,通過理解而產(chǎn)生意義!八囆g語言正是通過以下事實建立的,它向每個人的自我理解講話,并且永遠作為當下的、借助于它自己的同時性進行講話”。⒀巴赫金認為,自我和他人的對話關系乃是生存的基本條件,人之所以意識到自己的精神存在,就是體現(xiàn)在通過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同他人思想的積極交往中,一切思想的存在都有賴于不同主體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不是同一種聲音的“獨白”,而是由不同思想和觀念構成的“復調(diào)”,有不同聲音之間的相互論爭才會有對話中的相互理解。顯然,對話成為師生心靈交往的重要方式。
從教育的角度看,對話永遠是一個開放的未完成的動態(tài)過程。它的美學價值來源于師生之間精神上平等的相遇。語言的交談和對話就意味著對學生作為對話一方的獨立性和內(nèi)在自由的承認,意味著以平等的態(tài)度在與學生經(jīng)驗共享的過程中進行相互的造就,意味著通過對話而使師生共同進入一個尚不熟悉的未知的領域,意味著對學生個體生活世界特別是內(nèi)心世界的關注,意味著對來自學生不同觀點之間爭論的贊許,意味著教師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永遠作為一個學習者的姿態(tài)!霸谕苏f話的時候,我們不斷地進入到他人的思想世界;我們吸引他,他也吸引我們”,@于是,對話豐富了自我,也證明了生命的真實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是以絕對真理的擁有者自居,不是作為高高在上的學術權威出現(xiàn),不作學生討厭的“教唆者”和“訓導員”,不搞單向傳遞的獨白式教學,不扼殺兒童不斷提出“為什么”時的猜想沖動,不磨滅學生與生俱有的熱情探究世界的火花。教師只是一個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談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對話教學的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傾聽者,是學生游戲的伙伴和可信賴的朋友。“教學總是涉及某一心靈與另一心靈之間的關系。教師不只是一本談話的書、一張活的留聲唱片,對一群不認識的現(xiàn)象廣播。他與學生進行對話,這種對話遠甚于‘談話’,因為大部分教學內(nèi)容幾乎都是不知不覺由師生間的個人交換而傳授下去!雹印罢嬲膶υ捠浇虒W中的對話,發(fā)生在對話雙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發(fā)的討論中,發(fā)生在對話雙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應與相互碰撞中,發(fā)生在雙方認知視界的真正融合中。”⒃這樣的對話不僅使教育充滿著流動生成的變化美,而且由于師生的視界從外部轉(zhuǎn)向了自身,轉(zhuǎn)向了雙方的心靈互動,就使得理解在更高的層面上得以實現(xiàn)。這就是師生同往的含義,這才是審美化的教學。惟此,才有教師職業(yè)的美,也只是這樣的教育,才會帶給教師自身以及學生曼妙豐盈的審美人生。
教育活動中的對話還表現(xiàn)為教師與自己的心靈進行對話,這一情形建立在教師對“自我存在”的意識和自己所從事職業(yè)的反省基礎上。“這種對話的可能性首先要把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并和自己談話作為前提,如不能進行反省,對話就不能成立。語言能力即對話的能力,是把握自我的能力”。⒄教師不僅能意識到自我,而且通過自問“被意識到的自我還好嗎”來提高自我存在的價值。每一次反省是使自己站在自己的面前,凝神觀照,進行自我拷問。這是一種自我的靈魂洗禮,是用自省的目光審慎地打量自己,并運用內(nèi)在語言進行心靈深處的自我反思。如:我是否應該這樣對待那個學生?我的做法會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如果做得不好我該怎樣彌補?究竟采用什么辦法才能使我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喜愛?由于語言是具有思想力的自我的顯現(xiàn),能反省自己,語言又是“通向美的道路”⒅,因此,類似的經(jīng)常自問會極大地提高教師的職業(yè)意識和審美能力,從而在職業(yè)活動中自覺地表現(xiàn)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使自己處于不斷向上的狀態(tài)之中。
并非教師所有的語言都有上述的功用。它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前提,即這種語言必須是藝術化的語言。瑞恰茲區(qū)分了情感語言和符號語言,認為符號語言是科學語言,情感語言則是藝術語言!皩υ~語的符號學使用是陳述;是對有關事物的記錄、證實、組織和傳達。對詞語的情感上的使用是較單純的事,正是對詞語的這種使用,表達或激發(fā)情感和態(tài)度”。⒆情感語言有兩種功能;傳達和喚起。所謂傳達是相對于說話者而言的,即要傳達說話者的感情;所謂喚起是相對于聽話者而言的,即要喚起聽話者的感情;兩者不可截然分開,任何對情感的傳達都同時是對情感的喚起,任何對情感的喚起都是對情感的傳達。衡量情感表達的美丑標準是誠與偽;如果情感表達是誠摯的,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此外,情感語言與符號語言并不是兩套對立的符號系統(tǒng),在情感語言中也可以融入符號語言。蘇珊?朗格也明確區(qū)分了純粹符號與情感符號從為純粹符號是以推理性的形式表達事實的,它可以傳達出那些觀念的東西和事實的東西,而情感符號是以表現(xiàn)性的形式來表現(xiàn)事實的,它可以藉以傳達領悟生命和感覺的過程,藝術就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chuàng)造”⒇,是人的情感生命形式的表現(xiàn)。瑞恰茲關于情感語言和符號語言的區(qū)分與蘇珊?朗格關于純粹符號和情感符號的劃分從審美的角度來看,確有其合理性。他們把傳達和喚起情感的語言看成是美的藝術化的語言,也只有這樣的語言才具有情感的意義。依此推論,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所使用的語言雖然都承載著論證、推理、概括、抽象等職責,但是,教師必須進行一番語言的轉(zhuǎn)換,即將陳述性的語言轉(zhuǎn)變?yōu)樗囆g性的語言,將語言從邏輯法則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只有藝術化的語言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語言也是一種游戲。在維特根斯坦的語言理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語言游戲”,即語言是一種活動的組成部分或是一種生活形式的組成部分,一種語言的游戲便包括了整個文化。維特根斯坦還專門提出了一套語言游戲規(guī)
[1] [2] 下一頁
則:第一,規(guī)則是一項約定;第二,規(guī)則沒有例外;第三,每一個語言行為在整個游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第四,游戲志在取勝;第五,并非每一步行動都與取勝有關;第六,規(guī)則之間不可通約。利奧塔也喜歡“語言游戲”這個詞,認為“語言游戲”強調(diào)了人的生活方式對語言使用的影響,但是,語言游戲的關鍵是游戲規(guī)則,進入游戲的人必須服從這些游戲規(guī)則。即是說,不是我們在做語言游戲,而是語言自己在做游戲,語言使我們進入游戲成為玩家。換言之,不是人做語言游戲,而是語言通過人做游戲。在教師的職業(yè)活動中,語言同樣遵循著“藝術化”的游戲規(guī)則得以在課內(nèi)課外全面地發(fā)揮其特有的功能。也因此,教育活動才具有了深遠綿長,令人癡迷沉醉的韻味。
注釋:
①④周憲.20世紀西方美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337—346、303.
②王丹.教學語言藝術──課堂教學的主旋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5.
③⑧⒀⒁加達默爾.哲學解釋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64、32、62、102、56.
⑤約N.塞爾.心靈、語言和社會[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142一143.
⑥⑦⑾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O.10、72、62.
⑨陳學明,吳松,遠東.通向理解之路一哈貝馬斯論交往[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23.
⑩C.T,Patrick Diamond:Teacher education as trens forma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lished 1991.
⑿伍蠢甫,胡經(jīng)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577—578.
⒂阿德勒.西方的智慧[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95.
⒃復正江.對話人生與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7,(4).
⒄⒅今道友信.美的相位與藝術【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237、246.
⒆瑞格茲.美的意義[A」.蔣孔陽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上)[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381.
⒇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57.
[作者簡介]王丹,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校長、教授、博士(廣西桂林 541004)
上一頁 [1] [2]
【語言:師生心靈之約】相關文章:
心靈之約作文03-09
心靈之約廣播稿06-15
心靈之約——千紙鶴08-15
談心——架起師生心靈的彩虹08-16
天堂之約08-24
寧夏之約08-17
語言互動:師生課堂交流的窗口08-15
采茶之約作文11-14
堅強之約小學作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