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教讀課究竟該教什么
眾所周知,構成語文教學基本內容的,主要是閱讀課與寫作課。而閱讀課是基礎,占了教學內容的絕大部分,因此可以推論,語文教學效率不高,主要是閱讀課的效率不高。閱讀課按教讀課、課內自讀課、課外自讀課組成教學單元,教讀課是領頭課、重點課、關鍵課,教學效率不高,就主要反映在教讀課上。
所謂提高效率,指提高單位時間的工作量,花時少而取得較好的工作效果。由于時間不能倒流,不能代替,不能增添,所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世上一切事物的優(yōu)化,最終都歸結到時間的節(jié)省上。提高教讀課的效率,說到底,是指在較少的時間取得最佳或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提高教讀課的效率,至關重要的是解決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層是教什么,第二層是怎樣教。前一層是實質問題、原則問題,后一層是方法問題、操作問題。本文想重點探討教讀課教什么的問題。我認為:
一、教學生學生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
教讀課,顧名思義,就是教學生讀書,或者說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通過“讀”,學習、理解祖國的語文文字,積累語言材料。
對于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在研討中見仁見智,不管有多少種看法,有多少種觀點,但總改變不了一個基本事實:1903年語文獨立設科,就是為了要使語文從歷來的經(jīng)學、史學、哲學、倫理學等混合教學中分離出來,而以教學生學習祖國的語文文字為專職。如果今天又給語文教學這樣那樣的“任務”,或者模糊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那就不僅有悖于語文獨立設科的初衷,而且于歷史簡單就是倒退了。語文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葉圣陶先生精辟地回答:“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配合的!雹佟罢Z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教讀課的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即書面語言)的學習,正確理解祖國的語文文字,積累語言材料,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
構成一種語言的基礎和決定語言的基本面貌是基本詞匯和語法結構,它們還是區(qū)別其他語言的標尺。只有掌握了基本詞匯和語法結構,才算是掌握了一門語言。所以,學習祖國的語文也必須掌握基本詞匯和語法結構,積累語言材料。郭沫若說過“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币彩钦f,先掌握一定的詞匯,運用語文表情達意才有基矗學生在語文表達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詞匯貧乏、詞不達意、言不逮意、言不盡意等“語文痛苦”的現(xiàn)象,就是因為掌握的詞匯量太少,基本的語法知識沒有學好。而掌握基本詞匯和語法知識不能靠閱讀詞典和語法書籍獲,那不僅嚴重脫離生活實際,而且根本就學不好、記不祝因此,從古到今,從中國到外國都是通過選文讓學生閱讀,借以了解祖國語文的基本形態(tài),認識各種不同的語言形式,接收“活的語言”。課文是一篇篇的“言語作品”,雖不是語言知識的解說,卻是以語言知識靈活運用的形式出現(xiàn)的。這樣,在學習課文中既學習了語言的基本形式,如詞、短語、單句、復句、句群等,也學習了語言知識。葉圣陶先生指出:“不論國文、英文,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雹谙呢ぷ鹣壬仓赋觯骸皩W習國文應該著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面!雹劭梢,學習語文重在學習語言形式,如果拋開語言形式只就課文內容進行分析,大搞“滿堂灌”“滿堂問”,憑教師個人的興趣愛好教學,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必然導致教學效率低下。試想,如果每篇課文的教讀,能抓住學習語言形式這個根本目的,指導學生學會新的字、詞、句、段,從小學到高中畢業(yè),近千篇課文,3000多語文課時,該要掌握多少字、詞、句、段!學生的語文程度還會低嗎?
毛澤東同志指出:“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雹芟驴喙Φ闹攸c就是要積累語言材料!胺e學如積寶”,對于祖國語文中那些久經(jīng)歲月磨煉仍放出奪目光彩的古典詩詞,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則尤其要積累,因為它們是祖國語言的瑰寶和典范。“記誦者,學問之舟車也。”(章學誠《文史通義·辨似》)積累的辦法就是多讀多背。朗讀是語文課的第一教學法,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第一基本功。朗讀,將課文入于眼,看清字形、詞語、句子,不掉字,不添字,是為“目治”;出于口,吐珠噴玉,流利順暢,口中自有情詞芬芳,是為“口治”;入于耳,聽來抑揚頓挫,聲韻合拍,是為“耳治”;記于心,依文賦情,心旌搖蕩,潛移默化,熏陶感染,是為“心治”;如此眼、口、耳、心并用,一舉數(shù)得,何樂不為?當學生把課文讀下字音,讀通詞句,讀斷句逗,讀準語調,讀清思路,讀出情味,讀順文氣,讀懂技法時,在瑯瑯書聲中,學生的語感便形成了,課文內容化為營養(yǎng)不知不覺被學生吸收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在潛滋暗長了,語言材料的積累由熟讀而記憶也就實現(xiàn)了!案褂性姇鴼庾匀A”(蘇軾語),腹中積累了不少詩文的名句、名段,何愁語言能力不能提高?可現(xiàn)在的教讀課朗讀、背誦太少了,難怪學生胸無點墨、頭腦空空!
二、教學生理解語言文字,學習語言表達技巧
教讀課,要教學生讀懂(即理解)課文。怎樣才能讀懂了呢?古人云:“讀者,抽也”,“抽釋其義蘊至于無窮”。就是說,閱讀要抽出讀物的意義,才算讀懂了讀物。在語言交際中,聽和讀是接收語言信息,以理解意義為中心。聽,把語音意義結合起來;讀,把文字符號按組合順序同意義結合起來,把語言文字承載的信息意義揭示出來。教讀課就是指導學生反課文的意義抽釋出來,否則就沒有理解課文,就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等)。
課文意義的理解,從語用的角度說,就是把語言交際作為一個動態(tài)過程,理解語言在一定語境中的實際運用,包括理解語表意義和隱含意義。葉圣陶先生曾諄諄告誡:“語文老師不是只給學生講書的。語文都是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些的地方,隱藏在字里背后的意義,他們就未必能夠領會。老師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兩語,不要羅哩羅嗦,能使他們開竅就行,老師經(jīng)常這樣做,學生看書讀書的能力自然會提高。”⑤由于課文的語表意義學生能“粗略地看懂”,因而教讀課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給學生“指點”課文“深奧些的地方”,理解課文“那隱藏在字里背后的意義”,即隱含意義。
語言的隱含意義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或是說話人受到環(huán)境、場合、條件的某些限制,話不能直說,故有時語意雙關,綿里藏針;有時吐吐吞吞,閃爍其詞;有時正話反說,指桑罵槐;有時明知故問,影射比喻,等等;或是為了追求“隱以復意為工”(劉勰《文心雕龍·隱秀》)、“文貴曲”的表達效果,而有意曲筆,夸張變形,跳躍跌宕,含蓄隱晦,模糊省略,等等;這樣就使語言形式和表達意義不能統(tǒng)一,“言在此而意在彼”,給讀者理解帶來困難。但只要不離語境、揣摩語境,那語言的隱含意義———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旨,語言內在的潛臺詞是一定能夠理解的,那字里行間的“沉默的語言”是會呼之而出,那隱形的“立體的語言”就會站在我們面前。例如:《祝福》中魯家年終祭祀,描寫四嬸制止祥林嫂配置祭器的話語有三次:
①“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
②“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
③“你放著罷,祥林嫂!”
比較一下,細微差別,卻話中有話。第①、②次只一字之差,含意可不同:第①次呆以拿,但不能擺,第②次連拿都不行了。第③次先制止后稱呼,生怕她沾了邊,且語氣強烈,這無異在說,傷風敗俗的,不干不凈,靠邊站吧!鑼鼓聽音,說話聽聲,在特定的語境中一比較,不是清楚地聽出那話外之音么?不是理解了那話中的分寸感與情葉感么?
正確理解了課文的意義,還要引導學生明了課文是怎樣運用語言來表達意義的,學習語言表達的技能技巧。語言運用的技巧,有選擇最恰當?shù)脑~語、句子、修辭格,選用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方法,但段落層次和篇章結構的技巧尤為重要。一則可讓學生認識課文的內部的邏輯聯(lián)系和關系,明白文章的思路,增進對課文的理解;二則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他們作文訓練安排段落層次、篇章結構搭起了橋梁。如《誰是最可愛的人》記敘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三個故事(松骨峰戰(zhàn)斗、馬玉祥搶救朝鮮小孩、坑道里與戰(zhàn)士談話)能否將其位置互換呢?為什么?學生弄清楚了這個問題,就能懂得語言表達必須服從中心的需要,必須言之成理、言之有序。學生思考后,回答不能互換。因為志愿軍出國作戰(zhàn)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翱姑馈保驌羟致哉呤鞘滓蝿,“松骨峰戰(zhàn)爭”必須放在第一部分。第二個故事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另一個側面,體現(xiàn)“援朝”,也是回答對敵恨的緣由。然而,志愿軍為什么憎愛分明,具有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其根由是對祖國的愛,愛國主義精神是其思想基礎,所以把第三個故事放在最后。
積段而成篇,只有建立“篇”的觀念,才能從整體上認識運用語言表達的主旨和特點,“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揭示了學習詩、文要以“首”或“篇”為單位的道理。只有“首”或“篇”這個語言表達的整體,才能認識表達的“主腦”,才能領悟作者的匠心和運用語言的技巧。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首”和“篇”是“皮”,字詞句段是“毛”,沒有“首”和“篇”,一個孤立的字詞句段即使再好也會暗然失色。猶如一片葉、一朵花、一個枝杈,離開了有生命的樹,終究是要枯萎的!皟A國宜通體,誰肯獨賞眉?”一個傾國傾城的美人是整體的美,如果只是眉毛美麗誰愿意去欣賞她呢?因此教讀課文,必須引導學生經(jīng)由“整體———部分———整體”的認識過程,既完整地理解課文,又獲得語言運用的全面技能。
三、教學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呂叔湘先生曾在《語言與語言研究》中指出:“說到底,語言學本質上是一門人文科學。它跟別的人文學科一樣,可以盡量利用技術學科的幫助進行它的工作,蛤是它自身不會變成一門技術科學!闭Z言集中而突出地體現(xiàn)了人文性,體現(xiàn)了人之為人的特點。人是“語言的動物”(盧梭語),言為心聲,語言是人的心靈活動的表現(xiàn),是人的生命活動、社會活動的交際工具,因此語言在產(chǎn)生、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凝聚著人的意識,積淀著人的精神,這樣人的意識、精神和語言天然地形成了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情結”,以意識、精神為內核,以語言形式為物質外殼。因而,學習語言就是在學習社會、學習人的思想意識和精神,學習做人。
就人的心理成長過程來看,一是依賴自然的發(fā)展進化,由最簡單的單細胞動物發(fā)展進化,由最簡單的單細胞動物發(fā)展進化為高級哺乳動物,奠定了人的心理成長的物質基矗二是依賴文化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心理得到文化歷史的熏陶感染,逐步“人化”,在社會活動和人們的交際中成熟起來,其中介就是語言。語言天經(jīng)地義地成為人的心理內化和外化的工具。所以學習語言可以促進人的心理健康成長,教讀課也就責無旁貸地要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實現(xiàn)教書育人、讀書做人。
科學無國界,而語言是有國界的,是屬于民族的。學習一種語言,就意味著從思想意識上加入這種語言所屬的國家或民族,接受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影響。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就是對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意識的體驗,對表現(xiàn)于語言中的民族精神的認同,個體心理得到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的同化?梢姡虒W民族語言,其價值遠遠超出了語言本身,是在傳播、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在塑造未來的民魂和國魂。
我們學習母語,知言養(yǎng)氣,讀書美身,理所當然地要接受中華民族精神的熏陶,體驗我們的民族精神,同化并發(fā)揚我們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如崇德重義的價值取向,自強務實的人生態(tài)度,見賢思齊的理想人格,樂善好施的道德規(guī)范,見義勇為的做人品性,忠孝兩全的基本尺度,禮儀修身的倫理準則,等等,讓學生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同時,教育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不忘肩上的歷史責任,振興中華,開創(chuàng)未來,為世界和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傊覀冊诮套x課中,要以祖國優(yōu)美豐富的語言文字,伴隨著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思教育學生,直至影響他們的一生。
以上從三個方面回答了教讀課究竟應該教什么的問題,而在實際操作中,這三個方面統(tǒng)一在一個教學過程之中。這個過程是一個教、學、做合一的過程,是一個知、情、意結合的過程,是一個真、善、美統(tǒng)一的過程,它以教學生學習語言、培養(yǎng)語文能力為中心,同時也在進行人文方面的情操陶冶。明乎此,教讀課才算盡到了份內的責任,語文教學效率也就有望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