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怎樣辯證地理解“客觀存在”
“別人的思想對我來說,是不是客觀存在?”對這一問題,《中學政治教學參考》1997年第1~2期上發(fā)表了郭吉星同志“辯證地理解‘客觀存在’這一命題”一文,(以下簡稱“郭文”)提出了新的看法。文章認為:在本體論范圍內,別人的思想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是主觀的東西,而“郭文”認為,“在認識論領域,在分析具體的認識過程時,我們可以把別人的思想看成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賴于我們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認識客體”。我們認為如此理解“客觀存在”違背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會在哲學基本問題及認識論的一系列問題上帶來混亂,我們對“郭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同看法,特與郭吉星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各位學者同行。
一、辯證唯物主義的本體論和認識論不是對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
“郭文”的第二部分認為:在認識論領域,把別人的思想看成是客觀存在,不會違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路線,因為“我們已從本體論的角度同唯心論的先驗論劃清了界限”,“超出本體論的范圍,主觀的精神現(xiàn)象就轉化為客觀的認識對象,轉化為認識的客體,而‘客觀存在’也就有了特殊的含義和內容,即有了特殊的規(guī)定性”。這實際上割裂了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統(tǒng)一,以為只要在本體論上同唯心主義劃清界限,就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了,殊不知歷史上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者不正是在本體論上是唯物的,到認識論領域和社會歷史領域就成了唯心的了嗎?
恩格斯說:“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系問題,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220頁)這是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即在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這個問題上,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對立才有絕對的意義,“郭文”也引用了列寧的論述來證明這一點:“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范圍,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無疑是相對的!睘槭裁词窍鄬Φ?因為關于哲學基本問題還有第二方面,即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也就是“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xiàn)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于現(xiàn)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xiàn)實?”(同上)就是說作為主體的人能否認識同他相對立的客體,能否正確地從認識客體的表象進而達到對客體的本質的認識。針對唯心主義認識論和歷史上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論及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恩格斯說“對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學上的怪論的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同上)馬克思、恩格斯在堅持從物質到意識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基礎上,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把辯證法應用于認識論,從而科學地解決了認識論的根本問題,克服了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缺陷,徹底批駁了唯心主義認識論和各種不可知論。
因此,把思維與存在關系的兩方面割裂開來是不科學的。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是本體論,是“第二方面”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前提;“第二方面”是認識論,是“第一方面”的實際表現(xiàn),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認識論從屬于本體論,所以,認為認識依賴于實踐,來源于客觀的物質世界,就是在認識論中堅持了唯物論;認為認識是一個從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飛躍到實踐的辯證過程,正是在認識過程中堅持了辯證法。由此不難看出,在認識論領域,“把別人的思想看成客觀存在的認識客體”,是割裂了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統(tǒng)一,在認識論上陷入了二元論,最終抹殺了物質和意識,思維和存在的質的差別。
二、認識對象或客體不等于客觀存在
作為認識的對象,既可以是客觀的物質世界,也包括思想、思維等精神世界。在這一點上,我們同意“郭文”的觀點!肮摹钡牡诙糠种赋觯骸巴黧w既相對立又相統(tǒng)一的客體,不再完全等同于與思維、意識相對立的客觀物質現(xiàn)象,而是指同人的感知能力、思維能力、心理素質、實踐能力相關并在實際上進入實踐過程的認識的對象!憋@然在這里的認識對象不再完全是客觀物質現(xiàn)象,而且也包括經(jīng)過人類數(shù)千年積淀業(yè)已形成的認識成果、文化成果等精神現(xiàn)象,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不承認這一點,就不是辯證唯物主義者,這在認識論上對今天的實踐活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郭文”則說:“既定的社會事實、已經(jīng)形成的精神現(xiàn)象是人們面臨的客觀環(huán)境的組成部分,是人們面對的認識對象,是客觀存在的認識客體。”請注意“客觀存在”,我們這里并非摳字眼,“客觀存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不依賴于我們的思維而存在的客觀實在。把精神現(xiàn)象看作是不依賴于我們意識的客觀存在,實質上是把精神現(xiàn)象混同于物質現(xiàn)象,把兩者都看成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否認了二者的本質區(qū)別。同時,也等于承認認識有兩個來源,一個來源于物質客體,一個來源于精神客體或思維客體。我們說精神客體或思維客體是認識的對象,但卻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否則我們在哲學基本問題上就會陷入二元論,回到柏拉圖的理念論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為什么精神現(xiàn)象可以是認識對象而不能是客觀存在呢?我們認為,人類文化、科學知識不等于人們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理論也不等于對理論的主觀理解,人類文化作為認識客體對于主觀意識有著重要的影響。在今天隨著實踐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理論的提出和一切科學幻想、待征的假說對主體的活動產生愈來愈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更廣闊的空間和更深層次的領域指導著主體的實踐活動。例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產物,是改革開放實踐的產物,是精神產品,人們學習它,把它作為認識對象,正是為了更深刻地領會其精神,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實踐;但是把這個理論或其他一切精神產品看成是“客觀存在”,就意味著把客觀意識(如“郭文”所列舉的思想史等一類的科學)“實體化”,即把客觀意識和主觀意識本質上的聯(lián)系割裂開來,取消了客觀意識的“反映”的本質特征,把客觀意識等同于客觀存在。我們認為,思想客體雖然存在于具體的認識主體的主觀意識之外,但它并不是一個實在的世界,它與客觀意識不是分屬兩個彼此獨立的世界,而是同一精神世界的現(xiàn)象,區(qū)別僅僅在于一個存在于人們的主觀意識中,一個作為主體意識凝結成的精神產品成為我們所面臨的環(huán)境的一部分,弄清了這一點,在認識中就貫徹了唯物論。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還有必要弄清“存在”的含義,“存在”不等于“客觀存在”。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批駁杜林的“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存在”這一折衷主義命題時指出:“世界的統(tǒng)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并且指出:當我們說到存在,并且僅僅說到存在的時候,這個存在不是作為思維和意識的對立面的存在,而是與無相對立的存在。因此,關于“存在”有兩層含義:一是相對于思維而言的存在,是物質的同義語。唯物主義認為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維是第二性的;唯心主義者則認為思維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二是指有(存在的東西)同無相對立,既包括物質的東西,也包括精神的東西。由此不難看出,“郭文”把“精神現(xiàn)象看成是客觀存在的認識客體”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如果說精神現(xiàn)象是存在的,那也只能是主觀存在。例如: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作為認識是實踐的產物,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它們存在于我們的思想意識之中,而絕非在思想意識之外,理論不是研究的出發(fā)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人們研究理論,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根本上是實踐發(fā)展的需要。
三、正確把握主觀精神現(xiàn)象到客觀認識對象的轉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主體與客體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兩者的對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即所有客體都不依賴于某個具體的主體而存在。但并非說到了認識論領域,“主觀的精神現(xiàn)象就轉化為客觀存在的認識對象”,而是說主體與客體不僅是對立的,而且是統(tǒng)一的。主體是指認識者,即有意識有意志的人,客體和主體相對立,作為主體認識和改造的對象。一方面作為客體,它必須以主體的存在為前提,并受主體所制約。物質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都可能成為客體,但由可能性的客體轉化為現(xiàn)實性的客體要受到主體實踐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作為同客體相對立的主體,并不是消極被動地適應客體,而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能夠逐步認識客體,并積極改造客體為人類造福,人類的認識史和實踐史都證明了這一點,作為客體無不打上主體的印記,F(xiàn)在自然界已從史前的“洪荒之世”演變?yōu)椤叭嘶匀弧,對《紅樓夢》的研究已不再是《紅樓夢》本身,魯迅先生說過,1000個人看《紅樓夢》就有1000種想法(大意如此),因此客體不再是純粹的客體,應當說它們對象化著主體的某種性質,即可以看作是主體的對象性存在。上述是統(tǒng)一、轉化的真正含義,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唯心主義雖然看到客體依賴于主體,但卻片面夸大了主體的能動作用,把一切客體看作是主體的產物;而“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所以,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fā)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fā)展了!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上,16頁)這就是說舊唯物主義只承認客體不依賴于主體,卻不了解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認識和改造作用。因此,馬克思把實踐引入認識論,找到一條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橋梁,主體通過實踐認識客體,改造客體,主體是否符合客體,實踐是檢驗的標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主體與客體達到了統(tǒng)一,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同其他一切認識論的本質區(qū)別。所以,不能把精神現(xiàn)象轉化為認識客體理解成主觀的精神現(xiàn)象轉化為客觀存在的認識客體。
總之,“郭文”的結論有合理的一面,我們是贊同的,即認為精神現(xiàn)象、人類的文明成果可以是人們的認識對象或認識客體,這一點已被客觀事實所證明,不再贅述。而傳統(tǒng)的理論則認為,認識對象或客體只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現(xiàn)象,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但是,“郭文”把作為認識客體的精神現(xiàn)象看作是客觀存在,我們是不能茍同的。一方面,它會在理論和教學上帶來混亂,甚至會得出荒謬的結論。如上帝是否存在?按“郭文”邏輯,在本體論范圍內是主觀的東西,而在認識論范圍內,相對于某個“具體的認識主體而言,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認識對象”,因此,每個人都有理由相信,上帝是客觀存在的。另一方面,在實踐上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人們在想問題、辦事情過程中不一定要從實際出發(fā),可以把他們的思想作為自己的出發(fā)點,從書本出發(fā),唯書唯上不唯實。我們的觀點是既要實踐,又要讀書,既要把客觀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又要認真研究、批判地繼承人類歷史上一切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和文化遺產,更好地服務于實踐,服務于現(xiàn)代化!罢軐W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怎樣辯證地理解“客觀存在”】相關文章:
辯證地理解“客觀存在”這一命題08-17
怎樣理解“罪人”?08-16
怎樣理解物理新課程的“新”?04-21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08-17
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08-17
怎樣理解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精神支撐08-15
怎樣理解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08-15
怎樣理直氣壯地教育未成年人08-17
見面后怎樣正確地作自我介紹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