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幼小銜接過程中學生優(yōu)秀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
淺談幼小銜接過程中學生優(yōu)秀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南京市三牌樓小學 楊秋楓
當許多家長十分欣喜地把孩子從幼兒園送入小學的時候,孩子們和他們一樣感到新鮮、激動、緊張。
可是,不久之后,背上書包像模像樣地學習了幾天的孩子們開始出現(xiàn)了千奇百怪、始料不及的問題:學校還沒有放學,就背著書包往家跑;有的沉默寡言,沒有新朋友;課堂上缺乏專注,教師布置的作業(yè)記不住,一項作業(yè)做出十幾個版本,甚至忘記做;忘記帶作業(yè)本、書包回家;跑錯教室;在課堂上要求上廁所,可是,自己卻不會處理……
如此這般的事情屢有發(fā)生,平時活潑、聰明的孩子帶來的麻煩不斷,看似再簡單不過的一年級害得學生、家長、教師手忙腳亂。
一、問題的根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斷層
從幼兒園到小學,并不僅僅是學習內容的變化,在學習方式、人際交往、行為規(guī)范、社會環(huán)境以及家長的期待值上都有明顯的變化。
1.在學習方面
小學的學習內容是按照教材有坡度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各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分明,正規(guī)的課堂集中教學模式取代了幼兒園游戲、探索、發(fā)現(xiàn)的自由學習模式,幼兒期的自由、活潑、自發(fā)的學習環(huán)境也轉換成為分科學習、有作業(yè)、受教師支配的學習環(huán)境,孩子容易陷入注意力不集中狀態(tài)或學習障礙。
2.在人際交往方面
(1)教師職責的變化:小學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教育、教學,不等同類似于“第二母親”的幼兒園教師。許多在幼兒園被許可的行為,在小學是不受重視的。
。2)由玩伴到同學的變化:孩子入小學后與幼兒園的玩伴分離,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結交新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并為班級所認同。
3.在家長方面
家長對上了學的孩子會給予新的期望和壓力,學習成為超越于其他的最重要的任務,為了學業(yè),會相對減少孩子游戲、看電視的時間等。
幼小的孩子們需要學會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周圍的人,認識自己所在的集體,認識自己將要面臨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從前的感性也將漸漸被理性和規(guī)則所控制。
德國的哈克教授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德國有30%的小學生對于初入學有不適應現(xiàn)象,從而導致他們學習興趣低落、恐懼、焦慮以及攻擊性強等行為發(fā)生。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斷層中的困難,適應新的環(huán)境呢?孩子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的心理因素成為我們研究的重點。做好入學的心理準備,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地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進行心理調整和完善,是入學初教育中貌似簡單實則重要的一環(huán)。
二、問題的解決——優(yōu)秀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
1.耐挫力和自信心的培養(yǎng)
由上所述,幼小銜接教育過程中的斷層往往讓孩子陷入不適應的狀況,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孩子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在幼兒園中屢受表揚的舞蹈、繪畫、游戲等項目,在小學學習生活中并未擁有同等的重視程度。此外,有一定難度的新知識也會帶給孩子挫敗感。
面對挫折,教師和家長都要注意預防孩子的習得性無能。所謂習得性無能是指個人經歷了失敗和挫折后,面臨新的困難時所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這在兒童中表現(xiàn)得尤為普遍,他們不善于在挫折中總結經驗教訓,往往因挫折或是輸面子的小事,產生很大的情緒,結果影響了日后對困難和問題的處理,產生了習得性無能行為的消極處理。
面對孩子的挫折,我們也應看到對孩子有益的一面,家長、教師和孩子一起面對的時候應發(fā)揮好榜樣的示范作用,表現(xiàn)出對困難的無所畏懼,讓孩子產生積極的心理,認識到困難并不可怕。家長和教師繼續(xù)采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從情感和思想上支持孩子,鼓勵孩子,以達到對孩子真正的保護。孩子在不斷地面對困難并解決困難的過程中,也就擁有了自信。他們自我感覺良好,相信自己能夠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嘗試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嘗試失敗后再做努力。
實踐證明,給孩子不斷地進行恰當?shù)墓膭,有利于孩子改變受挫意識,有利于其茁壯成長,并樹立自信。
2.獨立意識的樹立
一年級新生入學不久,班主任老師就會不斷接到家長的電話,請老師幫忙提醒孩子注意這個,記住那個,事無巨細,甚至連晚上也不例外,老師布置的作業(yè)記不住,家長幫孩子詢問作業(yè)的電話此起彼伏。家長們冒著上班遲到的風險,給孩子送來忘帶的學習用品的現(xiàn)象極其普遍。有的家長甚至因為不同的科目需要,一個上午就跑了好幾次。當學生被問及為什么忘記帶學習用品時,孩子堂而皇之地回答:“是爸爸媽媽幫忙收拾書包的,我不知道。”
北京某小學調查發(fā)現(xiàn),97%的小學生回答遇到問題怎么辦時,首先想到的是找父母和老師,卻忽視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依賴,已經成為新一代中國兒童致命的弱點。
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并舉的當今,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不可忽視。家長的文化素質、道德素質直接制約著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進而影響到子女品性的培養(yǎng)和形成。家長的心軟、一時姑息,祖輩們的一味溺愛,這些都無形地助長了孩子的依賴性。
一時的縱容,往往會帶來長久的影響,再新的教育觀念也必然陷入溺愛的旋渦。常聽不少家長抱怨:“我的孩子為什么這么大了,很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卻總要父母操心?難道要我操心一輩子嗎?”
試問,如果孩子第一次沒有帶學習用品時,如果孩子第一次不會勞動時,如果孩子第一次不愿意背書包時,如果孩子第一次記不住作業(yè)時,家長們就讓孩子承受依賴心理的惡果,抓住教育的先機,進行正確的教育,那以后的情景就會截然不同。
學齡兒童應該有能力學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整理書包,準備第二天的學習用品,收拾自己的房間,幫助父母做簡單的家務等。
3.探索能力的激發(fā)
我們鼓勵孩子對不理解的事物進行探索、思考、詢問,其益處可想而知。初入學的兒童由于環(huán)境的改變,對于新知識的探索顯得較為稚嫩、怯懦。不少孩子對于一知半解的知識不加深究,綜合的判斷能力較弱。
所以,對于孩子初入學的這種情況,家長和教師切不能代替孩子完成探索的過程,或者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應當給予孩子正確方向的指導,恰當路徑的指引,多讓孩子問幾個為什么,讓孩子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從中受益,進而享受這一過程,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鍛煉自己判斷問題、理解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真正的探索能力。
4.人際關系的融洽
我們的孩子生活于社會,成長于社會,必然要和周圍的人產生人際關系,形成自己的交際活動圈。
有些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不適應初入學的環(huán)境,會沒有朋友。其實,與其擔心孩子會沒有朋友,還不如教會孩子一些與人交往的方法,主動去認識新的朋友。如:
。1)主動介紹。主動向欲結交的伙伴表達交友意愿:“我叫×××,我想和你做朋友,你愿意嗎?”
(2)借物介紹。以自己或對方的玩具為媒介,達成交友愿望:“我有一個小皮球,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嗎?”
。3)參與游戲。以參加對方的游戲為由,結交新同伴:“你們的游戲真好玩,能讓我和你們一起玩嗎?”
同時,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因為熱情、善良、寬容、樂于助人、獨立性強的孩子往往能引起周圍小朋友的好感,獲得的友誼也就更多。廣泛、良好的人際關系更能幫助孩子們盡快適應新的環(huán)境,在班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會覺得孤立無助。
5.約束力的增強
學校有著正規(guī)的集中課堂教育的模式,每一天的學習也是有一定秩序的,這就要求孩子對自己的約束能力有所加強。
課堂上、站隊時、做操時、觀看演出時,都要求學生加強自控,遵守紀律。當然,一味嚴格的命令是孩子們難以接受的,教師和家長可采用以下的方法幫助孩子逐漸適應。
(1)學會指導孩子的活動,不加以不必要的限制或試圖進行控制。
。2)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時候最好說出理由,例如,對孩子說:“請把玩具車從樓梯上搬走,這樣別人才不會被絆倒!倍灰f:“照我說的做。”
。3)傾聽孩子的話,了解他們的感受,看看他們是否需要特別的幫助。
。4)家長和教師生氣的時候,別忘了表現(xiàn)出對孩子的愛和尊重,批評應針對孩子的行為而非孩子本人。例如,對孩子說:“我很喜歡你,可你在墻上畫畫是不對的,你這么做讓我生氣!
(5) -定要讓孩子明白某些行為,如打人是不對的,他們應該學會區(qū)分正確和錯誤的表達憤怒的方式。
。6)幫助孩子作出選擇,解決問題,可以問孩子:“我們怎樣做才能不在課堂上隨便說話,下座位?比如這樣……”
。7)對孩子抱積極鼓勵的態(tài)度,對他們做得好的事情予以贊揚。微笑和鼓勵永遠比粗暴的懲罰更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
相信孩子的辨別能力,相信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并讓他們理解這樣做的目的。
當孩子邁著稚嫩的步伐邁向他人生的學習旅程的時候,讓我們共同努力,注意培養(yǎng)孩子熱情開朗的個性和穩(wěn)定樂觀的心理品質,正如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的:“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
【淺談幼小銜接過程中學生優(yōu)秀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相關文章:
幼小銜接培訓心得11-25
數(shù)學幼小銜接教案03-28
淺談美術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08-18
幼小銜接數(shù)學教案01-07
幼小銜接教學計劃11-05
幼小銜接的教學計劃11-22
幼小銜接工作計劃01-16
幼小銜接工作總結01-20
幼小銜接數(shù)學全部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