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媒體道德的微觀表現(xiàn)
任何媒體要表達一定的道德觀念,都必須通過語言作為物質材料和手段。語言是新聞作品的重要構成要素,它使新聞信息具有了可傳達性。因此,從微觀層次考察媒體的道德,可從媒體的語言入手。因新聞傳播媒介的不同,我們可以把新聞作品的語言分為三大類:文字語言、聲音語言、圖像語言。這三種載體表現(xiàn)三種不同的道德類型。一、文字道德
文字道德主要反映在紙質媒介。
改革開放以來,出版物和傳媒市場日趨擴大,傳媒業(yè)包括紙質及聲光電介質的傳媒有了長足發(fā)展。為了充分吸引讀者的閱讀欲望,現(xiàn)代感的報紙行文拋棄了干癟的敘述、刻板的面孔,娓娓道來,引人入勝,講求精彩和個性成為共識。毋庸諱言,在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同時,傳媒在語言上也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有些傳媒的語言表達流于虛浮,把活潑生動、具備感染力等同于耍貧嘴、玩文字游戲;有的記者在追求別出心裁時誤入了另一個歧途,認為語言“越花哨越”,不顧所表達事件的本來面目,語言華而不實;有的報道,用過于調侃的語言嘩眾取寵,甚至出現(xiàn)不文雅的“粗口”,看似幽默,實則失態(tài),影響了傳媒的整體品位;有意無意地傳播色情淫穢內容,更是近年值得關注并不斷花樣翻新的一個惡劣現(xiàn)象。聲訊臺的“誨淫誨盜”由來已久,有的借提供信息為名,有的以心理咨詢?yōu)榻杩,干的卻是教唆、勾引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勾當,而不擇手段,通過黃色、淫穢話題謀取利潤,更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2002年7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報的主標題是“‘中國皇家衛(wèi)隊’壯國威”,把象征我國尊嚴的“國賓護衛(wèi)隊”冠上了“皇家衛(wèi)隊”的稱號。中國辛亥革命后,已徹底脫離封建制度近百年,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在這里仍然援用“皇家”這個稱呼顯然不當。
長期以來,我國新聞媒介的機關色彩比較濃厚,習慣于在新聞報道中作決斷,如“犯罪行為”、“人為事故”、“偽劣產品”等。媒介一旦錯了,就很可能被視為新聞基本內容失實,構成誹謗,打起“官司”來兇多吉少,且對公眾也是一種嚴重的誤導。
有的新聞報道中雖然反映的是正面的事實,或者是以正面的、積極的事實報道為主,但卻起到了某些消極的影響。如有的案件報道,文字表述的是公安干警機智勇敢,排除各種困難破獲大案、要案的內容。由于對其中警方的一些偵破過程寫得很具體、很詳細,等于是無意中告訴了類似的犯罪分子如何來對付警方的偵察,從而在作案中采取更狡猾、更隱蔽的手段。
二、聲音道德
聲音道德主要表現(xiàn)在廣播媒介,電視與網絡則具有視聽兼容的優(yōu)勢和綜合的表現(xiàn)力。施拉姆曾說:“無線電廣播已將人類傳播活動,由印刷媒介拉回到口頭傳播時代,它使所有人類接受新聞及娛樂之習慣發(fā)生了極顯著之變化!雹僖话阏f來,人的聽覺器官是最敏感、最易被激發(fā)的感覺器官,聲音相對于“觀看”來說,也要親切得多,這就比較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接近。廣播使用的是規(guī)范口語,加上聲音的表情性,很容易使受眾得到心理認同。廣播用口語化的語言,直接同受眾交談,不受文化水平高低的限制,因此具有較強的滲透性。
1938年10月30日晚,是西方萬圣節(jié)前夜,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播音員突然以“新聞記者”的身份,向聽眾“現(xiàn)場廣播”他的“目擊”情況:一批火星人正在新澤西州降落,見人就殺,美國軍隊根本抵擋不住火星人的攻擊,紛紛潰退。最后,“現(xiàn)場”的播音員也被“消滅了”,火星人正在美國全面推進。這令人毛骨悚然的消息,立刻引起了人們的驚恐,以為世界末日到了,社會一片混亂。其實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的只是一部叫《星際大戰(zhàn)》的廣播劇,事先也預告過。但由于逼真的音響,煞有介事的描述,聽眾把它當成了新聞報道。而且不少人事前也不知道預告,剛好調到這個臺時聽到繪聲繪色的“大戰(zhàn)”廣播,也就信以為真,結果造成了全國性的恐慌。聲音在其中起了很壞的影響。
三、圖像道德
我們已步入“讀圖時代”,圖像的直觀性效果,具有文字表述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某些所謂“非筆墨所能形容”的事,往往一幅新聞照片、一個電視鏡頭就表達清楚了。特別是圖像報道利用直觀形象的特點,將觸目驚心的事實展現(xiàn)出來,受眾一目了然,即刻就可產生審美效應。但問題是,媒體受某些利益的驅使,利用掌握的話語權力,把世界展現(xiàn)為概念化的圖像,受眾僅僅面向圖像并且將圖像看作世界。半個世紀前,人類對戰(zhàn)爭的痛苦與殘忍深有體會,而上個世紀90年代發(fā)生的海灣戰(zhàn)爭在媒體中表現(xiàn)出的輕松感,使本土的美國人民覺得他們的大兵正在那里玩煙火,一切就跟卡通讀物一般充滿了游戲的樂趣。人們只要稍加思考,就可知媒體出于一定目的擇取了畫面,策劃了人們對現(xiàn)實的意象。曾轟動一時的臺灣女藝人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遭到綁架、最后被綁匪殺害一案,臺灣一些媒體刊登了白曉燕雙手被綁、全身赤露、面目全非的尸體的大幅照片,被害人親屬對此表示出強烈的抗議,不少受眾也紛紛指責。2002年大連“5·7”空難發(fā)生后,由于事發(fā)海域情況復雜,打撈人員歷盡艱辛才于5月14日找到第一黑匣子(語音記錄器)。5月15日,一幅表現(xiàn)黑匣子被打撈出水的照片發(fā)表在全國各大小報刊上:“打撈員抱著黑匣子站在照片中央,滿臉高興:站在他身后的一群人無不面帶笑容,有的鼓掌,有的還激動地把雙手舉過頭頂!边@幅新聞照片在報上一露臉,立刻引來一片憤怒聲、聲討聲和質疑聲。5月17日《中國青年報》的青年話題版刊登一篇讀者對媒體的批評文章《媒體的成就感與人性的光芒》,文中寫道:“的確,作為讀者,我們想知道事件的詳情和后續(xù)進展,這就需要媒體進行及時和詳盡的報道,但這必須是在一定的原則之下——愛心、悲天憫人、尊重人、尊重當事人的隱私權、講求科學精神等。我可以理解打撈員勝利完成工作后的喜悅心情,但是將這一剎那定格后進行傳播,我認為是記者感情麻木的表現(xiàn)。這張引起質疑的照片,雖然有較高的新聞價值,但人們畢竟還沉浸在這場災難事故的巨大悲痛中,媒體未考慮照片中蘊藏的人性因素,將如此歡天喜地的?與災難相?關的照片見諸報端,廣為傳播,這無疑使媒體有“漠視生命,漠視情感”之嫌,從而引起廣大讀者的憤怒。
傳媒工作者,肩負著引導輿論、塑造靈魂的重任,其產品具有移易人心之功用。無論是文字、聲音,還是圖像,媒體工作者在傳播時,都應慎之又慎,不可小視。
注釋:
①鄭貞銘:《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臺灣三民書局,1984年版,第380頁。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倫理學博士研究生 郵編:410081)
【責任編輯:姜依文】
(完)
論媒體道德的微觀表現(xiàn)
【論媒體道德的微觀表現(xiàn)】相關文章:
論媒體道德的微觀表現(xiàn)08-11
論國債的微觀經濟功能及其啟示08-07
論投影媒體在地理教學中的功能08-07
道德情操論讀書筆記08-24
淺析康德論有道德價值的行為08-05
論直覺與道德直覺能力的審美培育08-08
論直覺與道德直覺能力的審美培育08-17
社會學論文:論環(huán)境道德與環(huán)境道德教育08-17
論多媒體技術如何輔助英語教學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