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楊康與喬峰悲劇命運之比較
楊康與喬峰,兩人均是金庸武俠世界中的璀璨星辰,卻各自背負著沉重的命運與不同的悲劇。他們同樣生于亂世,成長于敵國,然而最終的人生軌跡與命運結局卻大相徑庭。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楊康與喬峰悲劇命運之比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楊康與喬峰悲劇命運之比較
作者/魏娜
金庸在《射雕英雄傳》“三聯(lián)版”序中寫到這么一段話:
我在創(chuàng)作這些小說時有一個愿望:“不要重復已經寫過的人物、情節(jié)、感情,甚至是細節(jié)。”限于才能,這愿望不見得能達到,然而總是朝著這方向努力,大致來說,這十五部小說是各不相同的,分別注入了我當時的感情和思想,主要是感情。我喜愛每部小說中的正面人物,為了他們的遭遇而快樂或悲傷,有時會非常悲傷。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金庸先生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特點進行了一個簡要概述:不要重復。但筆者在閱讀金庸小說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兩個命運極像的人物——《射雕英雄傳》里的楊康和《天龍八部》里的喬峰。這里稍作比較:
。1)同樣復雜的出生背景:楊康生于北宋“靖康之難”后,生長于南宋時期,宋金對峙,矛盾激烈;喬峰生長于北宋,宋遼戰(zhàn)事一觸即發(fā),矛盾尖銳。
(2)相同的遭遇:楊康本是漢人,卻從小在金國王府長大,是尊貴的小王爺;喬峰本是契丹人,卻由漢人撫養(yǎng)長大并學習武功,成為丐幫幫主。
。3)相似的抉擇:當真實身份被揭露之后,兩人都做出了痛苦的抉擇:接受生父,但不接受命運安排。楊康不愿放棄小王爺?shù)淖鹳F身份,仍留戀金國;喬峰毅然辭去幫主之位,但對宋、遼兩國的態(tài)度仍很曖昧,對大宋也是依依不舍。
。4)相同的結局:死亡。無論是爭名逐利的楊康,還是有民族大義的喬峰,都難以在世間立足,唯有一死。
《射雕英雄傳》于1957年至1959年連載于香港《商報》,是改變金庸人生的一部著作。而《天龍八部》創(chuàng)始于1963年,是金庸武俠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兩部作品雖然都是寫大俠,但側重點還是有所不同。筆者在這里主要想談論的是《射雕英雄傳》里的一個次要人物——楊康。雖然他一直被視為愛慕虛榮、貪戀權勢的反面角色,但作為主人公郭靖成長的一面鏡子,他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在小說結構上,還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很重要,但這點卻常常被人們忽視或遺忘。
金庸理想的英雄是“為國為民”,這一大俠的經典形象就是郭靖。所以,《射雕英雄傳》可以看成是大俠郭靖的成長史。他從一開始的木訥的毛頭小子成長為一個武藝高強、憂國憂民的大俠,他的性格在不斷地發(fā)展完善,而伴隨他一起成長起來的楊康卻一步步“淪落”,最后自食惡果,中毒身亡。從這一明顯的成長對比中,我們是否可以以這樣的角度來分析:楊康的悲劇命運是作者金庸為了塑造“大俠”郭靖形象有意而為之,楊康是郭靖成長經歷的一個反面“參照物”。楊康的尷尬處境是作者初期創(chuàng)作武俠小說探索人物“悲劇命運”不成熟的想象,而《天龍八部》里喬峰形象的塑造則是這種探索和想象的一個完美終結。
一、從創(chuàng)作結構上看
楊康在《射雕英雄傳》中只是線索人物之一,是郭靖成長的一個重要的道德“鏡像”,在道德完美的郭靖的映射下,這一“鏡像”不斷地裂變、矛盾,最后走向死亡。
《射雕英雄傳》的主人公是郭靖,他一開始只是一個武功平常、憨厚老實的傻小子。比起風流倜儻、身份尊貴的小王爺楊康,差距實在是太大。但作為小說中的男主角,郭靖的成長周圍聚集著很多次要人物,江南七怪、全真七子、黑風雙煞、楊康……這些形象各異、個性鮮明的次要人物的在場也只是為了讓大俠郭靖的成長經歷更復雜、更驚心動魄。在這群人中,筆者認為楊康是其中最生動、最復雜的人物形象。
楊康一出場就很吸引人。郭靖初次看到楊康時覺得“這公子跟這姑娘倒是一對兒”,而楊鐵心也覺得他“人品秀雅,豐神雋朗”,而穆念慈對他更是一見傾心:“他是王爺也好,是乞兒也好,我心中總是有了他。他是好人也罷,壞蛋也罷,我總是他的人了!边@樣一個風流不羈的小王爺卻很快被卷進一個命運的漩渦中,無力招架。他是漢人,養(yǎng)父完顏洪烈是造成他悲劇命運的劊子手,也是賜予他榮華富貴的大恩人。這種巨大的身份轉換和命運的重新抉擇讓楊康進退兩難:“楊康心中感慨不已,一月前命駕南來時左擁右衛(wèi),上國欽差,何等威風,這時悄然北往,榮華富貴,頓成一場春夢;郭靖不再要他同去中都行刺,固是免得他為難,但是否要設法去通知完顏洪烈防備躲避,卻又大費躊躇!笔沁x擇生父楊鐵心還是選擇養(yǎng)父完顏洪烈,對于楊康來說是兩難選擇。我們知道他最后選擇了養(yǎng)父,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深夜無人時,他撫槍悼父;臨死前,一邊撲向父王懷里,一邊又痛斥完顏洪烈害完自己的生身父母又來害自己。這種道德沖突和靈魂掙扎的現(xiàn)實又讓我們看到一個復雜而真實的楊康,他作出的選擇僅僅是對自己傷害最輕的。
這樣復雜的一個人物在美學上有一定的審美價值,但因為他在政治上和道德倫理上的選擇使他難以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當他作為個體的人的生存條件得到保障和滿足的時候,他更應該在道德和倫理上作做出正確的選擇。雖然楊康對養(yǎng)育自己多年的養(yǎng)父完顏洪烈產生了感情,這是讓人無法質疑的,但他不接受悲劇命運安排的主要原因是他不愿過苦日子,不愿拋開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權力和地位。所以,即使在心底他仍會因親生父母的死而對完顏洪烈耿耿于懷,但只要完顏洪烈以更大的利益誘惑他、勸導他,他還是會將仇恨埋在心底,或者選擇遺忘。這也是他一直被人詬病和不齒的原因。
二、人物個性和情感方面
金庸認為自己后期的創(chuàng)作較前期有進步,這主要體現(xiàn)在人物的個性和情感方面。對比楊康和喬峰,《天龍八部》中喬峰的身世遭遇較楊康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喬峰剛毅果斷,深明大義,而楊康只會用盡心機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喬峰的超越個人榮辱,為民族、為人類的安危犧牲自己生命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是普通人無法做到的,更是楊康無法想象和超越的。這一形象也是作者金庸在武俠小說中探索人物悲劇命運和英雄主義所達到的巔峰。我們可以這樣猜測,作者把《射雕英雄傳》中楊康的悲劇命運深加工,再將人物的性格完善和豐滿,最后鑲嵌到《天龍八部》這本巨著里,使這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的悲劇小說悲劇意味更強,更能打動人心。
作為《天龍八部》的主角,喬峰一出場,他的豪爽氣概就引得旁人心馳神往:“段譽心底暗暗喝了聲彩:‘好一條大漢!這定是燕趙北國的悲歌慷慨之士。不論江南或是大理,都不會有這等人物。包不同自吹自擂什么英氣勃勃,似這條大漢,才稱得上‘英氣勃勃’四字’!倍篝[聚賢莊,赤手屠熊搏虎,最后喋血雁門關,哪一場不是驚心動魄,扣人心弦?這樣一個堪稱完美的英雄形象最后卻走向了死亡。他這一帶有濃郁的悲劇色彩的形象不僅僅是因為命運本身的無法抗拒,更包括他自身性格和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所不能擺脫的某些社會屬性。
喬峰作為一個契丹人出生,卻生長在大宋的國土上,這一帶有傳奇色彩的身世本身就為喬峰以后的悲劇人生埋下了伏筆。如果不是生活在一個種族對立、民族沖突激烈的動蕩年代,這種復雜的身世未必就會導致悲劇命運。這種命運和歷史本身的悲劇性不可避免地附加在喬峰的身上,不容他選擇和反抗,只能被動地接受。他與楊康相比,形象更加成熟,性格也更加正義和光明。不僅因為他是《天龍八部》的主角之一,更是因為他身上凝聚著作者金庸對武俠世界里的“大俠”命運的反思和對英雄主義的解構。
有人說金庸筆下的郭靖在一定程度上被神性化了,而作為他理想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喬峰,則沖破了這一英雄神話,達到了一個“俠之大者”所能走到的最高峰,最后必然走向死亡。這個分析不無道理。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喬峰性格中致命的缺點:太過執(zhí)著。執(zhí)著于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執(zhí)著于找到“帶頭大哥”,更執(zhí)著于維持天下太平。金庸自己曾坦言,《天龍八部》表達了一些佛家思想,人生有很多痛苦無可避免,但從另一角度看,遇到悲傷時要能平心靜氣地化解,不要過于執(zhí)著。這樣或許能避免更多的人生悲劇。
三、身份認同上的態(tài)度
筆者認為楊康和喬峰兩人在對身份認同的問題上態(tài)度也很相似。所謂的“認同”,是人們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對自身角色及他人關系的一種動態(tài)的評估或判定,它包括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一般來說,自我認同比較容易,但是社會認同就比較難。這與一個民族或團體傳統(tǒng)信仰和文化精神有關,也和政治、權力、話語等有關。作為社會的人,每個人都有強烈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感,一旦被社會或團體分離出去,就會造成精神的疏離感和創(chuàng)傷感,勢必會再次尋找并依附于某個團體。楊康不愿舍棄榮華富貴的小王爺身份,其實包含了他對“王爺”身份的認同以及害怕失去這一權力集體的認同的恐懼。喬峰在背負殺父、殺母、殺師的罪名并被中原武林人士驅逐的時候,也會產生“天地之大竟無容身之處”的孤獨感,因為這時的他在肉體上和精神上都找不到集體認同感,這也是人類生存的悲劇之一。但是,他在尋找肉體和精神皈依的過程中,逐漸超越了單純的社會認同或集體認同,超越了民族和種族狹隘的偏見,超越了個人的生死和榮辱。他最終的自我價值實現(xiàn)里包含著一種佛家對人類的仁慈和悲憫,他甚至是基于對生命本質的熱愛而自殺的,他是為了謀求更多人的生而自盡的。這種境界是無人可以超越的。
綜上所述,金庸武俠小說之所以雅俗共賞,就在于他能將“純文學”中探討的人性關懷、情感追求和人類命運悲劇嫁接到通俗的武俠小說中,使單一的刀劍江湖世界帶上了一抹人性的光輝,從而使武俠世界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更加發(fā)人深思,也更加有魅力。
注釋:
①②③⑤金庸:《射雕英雄傳》,廣州出版社,2009年版。
、軠苈曋骶帲骸吨袊敶ㄋ仔≌f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尥跖d旺:《灞陵斜日重回頭——金庸創(chuàng)作中英雄主義流變的文化闡釋》,《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
、呓鹩梗骸督鹩股⑽募罚骷页霭嫔,2006年版。
、鄬O英春:《大眾文化:全球傳播的范式》,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簡介]
魏娜(1981-),女,河南鄭州人,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0級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楊康與喬峰悲劇命運之比較
楊康,生于北宋靖康之難后,于南宋時期成長,面臨宋金對峙的尖銳矛盾。他本為漢人,卻在金國王府長大,成為尊貴的小王爺。然而,他的命運卻因此變得復雜而糾結。當真實身份被揭露后,他面臨著艱難的選擇。他既不愿放棄小王爺?shù)淖鹳F身份,又無法割舍對金國的眷戀。這種矛盾的心理使得他最終走上了背叛的道路,成為漢奸,最終慘淡收場。
而喬峰,契丹名蕭峰,生于遼國,長于大宋。他同樣面臨身份認同的困境,但他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師從少林和丐幫,武功蓋世,光明磊落,是當時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英雄。當?shù)弥约旱钠醯ど矸莺螅x擇了接受并面對,但并未因此背離自己的信念與原則。他倡導宋遼和平,不愿生靈涂炭,最終為了兩國和平自盡于雁門關外。
兩人的悲劇命運,既源于他們的身世背景,也源于他們的選擇與抉擇。楊康的悲劇在于他過于迷戀權力與地位,無法割舍對金國的眷戀,最終走上了背叛的道路。而喬峰的悲劇則在于他身負兩國的仇恨與矛盾,卻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與原則,最終為了和平而犧牲自己。
然而,兩人的人生軌跡與命運結局也反映了人性的復雜與多樣性。楊康的選擇或許可以被理解為對權力的渴望與對身份的認同危機,而喬峰的選擇則展現(xiàn)了他的大義與擔當。兩人雖同處于亂世之中,卻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這也正是金庸武俠世界的魅力所在。
綜上所述,楊康與喬峰的命運雖同為悲劇,但其中的原因與意義卻大不相同。楊康的悲劇源于他的選擇與背叛,而喬峰的悲劇則源于他的堅持與犧牲。兩人的人生軌跡與命運結局為我們展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與多樣性,也讓我們思考如何在亂世之中堅守自己的信念與原則。
【楊康與喬峰悲劇命運之比較】相關文章:
命運之橋作文(精選21篇)12-25
關于《當代戲劇之命運》的幾點補充02-20
當代戲劇之命運——在岳麓書院演講的要點08-05
公司設立無效之訴比較法考察08-18
試從“人道——人性——性”的角度分析杜十娘悲劇之因08-16
幽徑悲劇08-16
大山的悲劇08-16
《幽徑悲劇》08-16
偉大的悲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