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
《根和莖》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單元中的第二課,根和莖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發(fā)揮著支持植株、吸收、傳輸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功能。本課的設計意圖是指導學生分別認識根和莖的不同類型,了解根和莖在生長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教學中有選擇地利用生活中常見和學生熟悉的菠菜、大蒜、水芹、西芹等。通過直觀的觀察、比較活動,引導學生正確把握直根和須根形態(tài)上的特點,鼓勵學生嘗試著給根分類,可以加深學生對根的形態(tài)和名稱的認識,從而更高效地了解植物根的分類。而對于莖,我通過實驗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和課件演示的方法向?qū)W生介紹,對于莖的作用,課前準備好插在紅水中的莖,課堂上讓學生解剖,使學生對莖的運輸作用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教研員為我剖析了整堂課后,我覺得本課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設計的意圖需要明確。在教學根的.環(huán)節(jié)上,沒有能夠明確指出哪里到哪里是根,以至于學生在比較直根和須根的時候不能發(fā)現(xiàn)直根部分,而只是注意到細小的側根。在教學莖的時候同樣沒有能夠讓學生找一找不同植物的莖在哪里,而是教師講解的比較多。在教學方法上,我總是擔心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講授法用的太多,沒有體現(xiàn)“雙主體”理念。今后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將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必須是科學的,必須符合科學教育的規(guī)律,符合學生的任知規(guī)律。
2、主體性原則。必須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3、活動性原則。必須有利于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須有利于學生各種探究活動的開展。
4、過程性原則。必須有利于學生親身經(jīng)歷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獲得過程的體驗;
5、創(chuàng)新性原則。應當在吸收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立足創(chuàng)新,重視創(chuàng)造出一些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不同的教學方法。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電磁鐵的特性作假設性的解釋;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會設計簡單的實驗記錄表和試驗報告。
2、知道電磁鐵在通電條件下有磁性,電磁鐵也有兩極,它的兩極是可以改變的。
3、培養(yǎng)學生的.制作能力(學會制作電磁鐵的方法)、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4、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培養(yǎng)探究問題的興趣和態(tài)度。
教學方法:
1、本課通過課題直接引入新課,以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興趣。
2、教師在組織制作電磁鐵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往往采取教師教,學生做這種方法,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本課教學時,教師可課前組裝好電磁鐵,課上實驗完畢后,讓學生自己拆開電磁鐵,觀察結構,再組裝好。既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探究電磁鐵的特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也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的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及感受、體會、從而導入新課。
教學重點:
知道電磁鐵的磁性。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出示課前收集的各種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板書通電的線圈)
2.提問:
他們是怎樣工作的?(引導學生說出電磁鐵是否有磁性和兩極)
二、猜想假設
學生質(zhì)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學生討論并制定探究方案
四、實施探究
1.演示實驗:
(1)做個電磁鐵,不接電源,用它接近大頭針。
。2)將電磁鐵連接電源,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3)將電磁鐵電源切斷,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2.談話:
剛才的實驗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討論:
這個裝置有時有磁性,有時沒有磁性。你認為這與什么有關系?
4.談話:
你想親自動手驗證自己的想法嗎?實驗完畢后,請你拆開這個裝置,看看它的結構是怎樣的?還要把它組裝好。
5.學生分組實驗、觀察:
學生自己動手做個電磁鐵,(分有鐵芯和無鐵芯兩種情況)
五、展示交流
小組匯報結果
(1)有鐵芯的電磁鐵磁力大。(2)電磁鐵通電時有磁性,切斷電流后沒有磁性。(板書通電有磁性斷電沒磁性。
六、拓展創(chuàng)新
生活中利用電磁鐵來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說一說它們都有什么作用。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知道了電能產(chǎn)生磁,學會了制作電磁鐵,了解了電磁鐵的應用。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3
為了讓孩子規(guī)范地使用溫度計測量水溫,我在《測量水的溫度》一課教學時將教學調(diào)整為兩課時。今天在班上課。主要包括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認識各種溫度計在認識各種溫度計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根據(jù)合理選擇溫度計。
學習正確測量水溫的方法
此部分教學十分重要,能為學生在后續(xù)測量的規(guī)范操作提供幫助。本環(huán)節(jié),我先讓學生閱讀教材,自學測量水溫的方法。學生自學后,讓他們邊講解要點,教師邊通過示范幫助學生強化正確的操作方法。同時還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溫度計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或杯壁?為什么讀數(shù)時不能讓溫度計離開?……讓學生認識到不規(guī)范的操作會引起的測量結果的誤差。
測量冷水、溫水、熱水的水溫教材設計的是測量冷水、溫水、燙手的熱水、剛從熱水瓶里倒出的熱水的溫度,考慮到安全,我只安排測量前三種水溫。在測量前,我先讓學生用觸覺判斷冷水、溫水和燙手的熱水,再猜測這三種水的溫度,其目的是期望讓學生通過后續(xù)的實際測量和此時的猜測比較,進一步認識和理解“涼、溫、熱”等詞。學生的猜測為:冷水:5——6攝氏度;溫水:30攝氏度左右;燙手的熱水50——60攝氏度左右。猜測后,讓學生分成兩人小組分別測量三種水的溫度(每組六人,每兩人一小組),實驗前提醒學生注意分工,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實驗時,我看到孩子們的態(tài)度是認真的,操作比較規(guī)范,巡查了幾組,認讀很準確。從孩子的實際操作中,我看到了他們對科學實驗的認真與嚴謹。在匯報測量數(shù)據(jù)是,我發(fā)現(xiàn):盡管孩子的操作比較規(guī)范,但還是存在誤差。
例如:冷水的溫度(共八組,四組為17攝氏度,四組為16攝氏度,測試16攝氏度的小組均靠窗)溫水的溫度:(四組測量為33攝氏度,兩組為34攝氏度,一組為31攝氏度)
燙手的熱水(四組為48攝氏度,兩組為47攝氏度,一組為51攝氏度)。誤差產(chǎn)生,就要分析原因,對于冷水,一般不應該出現(xiàn)差異,因為冷水的`溫度接近室溫,比較好測試,一位學生在分析時,認識到,臨近靠窗的四組測量的數(shù)據(jù)都低一度,是因為靠窗的溫度低些,所以測量的水溫也低些。確實,孩子很善于觀察和思考,我大力表揚了這位孩子。
對于溫水和熱水的測量有差異在預想之中,一來,實驗室的溫度計本身就存在誤差,大約在1度左右;二來測量溫水和熱水,孩子們讀數(shù)的時間不一致(有的還未等液面停止就讀了,有的溫讀開始下降了才讀)令我欣慰的是,孩子們居然也能把這些可能造成誤差產(chǎn)生的原因也分析了出來,確實思維很嚴謹。可愛的孩子們!你們的表現(xiàn)讓我覺得課前我花那么多時間準備材料很值得!分析原因后,通過實際測量的數(shù)據(jù),對比前面的猜測,孩子們會發(fā)現(xiàn)事實與猜測的差距,通過引導,孩子們認識到:冷水的溫度接近常溫,溫水一般在25—30攝氏度(我今天的溫水溫度調(diào)高了),熱水的溫度超過48攝氏度。從而加深了對“涼、溫、熱”等概念性名詞的理解。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4
1、化深為淺,以師生合做游戲的方式讓學生理解了“會團結”“互相拉著”。
水的表面張力實驗中,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水溢出前的形狀,但要讓學生理解“互相拉著”還是有些難度的。課前我也想過在學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后,直接告訴學生這種現(xiàn)象叫做水的表面張力,但總覺得有些抽象。課間學生的游戲給了我靈感,讓我想起了自己兒時的游戲“跨大步”,其中游戲者的合作不正似概念中的“會團結”“互相拉著”嗎?
2、讓學生在實驗中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提出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我最初提出讓學生將直尺插入水中觀察水是否會爬帶有很大的即興色彩。我想與其讓學生發(fā)現(xiàn)水會沿著紙巾向上爬后,再讓他們仔細觀察紙巾,不如給他們設置一個疑問:水為什么不會沿著直尺向上爬?接著我提示學生思考兩次實驗改變的條件是什么,不變的條件是什么。由于改變的條件只有材料,所以學生得出水爬與不爬與材料相關就相對容易一些。再加上紙巾和直尺一軟一硬,一個充滿空隙,一個結構質(zhì)密表面光滑,較容易對比,提出假設,這樣學生提出假設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3、將名人名言通俗化,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一下,我們?nèi)匀桓饔幸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都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彼詫W術上追求卓越的人一定要善于而且渴求和別人交換思想,集眾家之長。我認為在課堂上將這句話稍加改變不僅能使學生認真聽取別人發(fā)現(xiàn),而且也激發(fā)了學生交流的`積極性。今后總有一天學生能夠看到蕭伯納的名言,我想那時他們大概也會想起這節(jié)課學科的某些片斷吧。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
1、缺乏敏銳的洞察力,對一些有價值的細節(jié)沒有充分利用。比如在學生匯報水的表面張力猜測與實驗結果時,我沒有抓住機會讓實際放回形針數(shù)少的組分析少的原因;比如有個學生在匯報本組水的表面張力結果是,本應是“加滿水后水的表面呈……水將溢出前水的表面呈……”,而這名學生卻兩句話都是“水溢出前的杯子……”我只顧讓各組匯報結果,沒有及時糾正學生敘述上的錯誤;比如學生處理溢出來的水的方法,其實正好利用了水的毛細現(xiàn)象,但在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的毛細現(xiàn)象時,我沒有加以有效的引導。
2、語言不夠嚴密、準確、科學,沒有做到字斟句酌,隨意性比較大,針對性不強。
本節(jié)課留給我的啟示:
1、科學課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科學教師首先要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正如一句老話: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茖W教師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并能對學生在課堂內(nèi)外發(fā)現(xiàn)、提出的問題進行科學的分析,進而培養(yǎng)學生單獨或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愛科學,愛實驗,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作為科學教師應該多組織學生做實驗,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5
《科學》這門課對于學生來說有的內(nèi)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yōu)閷W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
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nèi)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fā),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zhì)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zhì),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zhì)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fā)展。
引導學生學會質(zhì)疑,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qū)W生展示發(fā)現(xiàn)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fā)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zhì)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五課《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質(zhì)疑。問學生:生物的生存需要什么?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為更好地理解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zhì)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zhì)疑,既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四課《土壤里有什么》一課,我問:同學們老師從山里為你們帶來了一些禮物,想不想知道它是什么?(師打開用報紙包著的土),千萬別小看這些土壤,俗話說:寧要黃土,不要黃金。不信?學了這節(jié)課咱們再理論。
你知道關于土壤的哪些知識?還想了解有關土壤的哪些知識?(生自由口答,老師隨機評價引導)是啊,土壤媽媽養(yǎng)育了許許多多動物和植物,那她是用什么來養(yǎng)育它們的呢?(生:土壤里有水、空氣、動植物需要的營養(yǎng)......),你認為土壤中還會有些什么?通過這幾個問題的交流把本課的重點、難點都體現(xiàn)出來。
3.從矛盾之處質(zhì)疑
在科學課堂上,學生經(jīng)常會提出自相矛盾的結論,這其實是孩子思維過程的表現(xiàn)。作為老師,要善于抓住和利用這些矛盾,讓孩子通過實踐得出結論。在《磁鐵的力量》一課中,學生拿著磁鐵興致勃勃地靠近不同的物品,填寫實驗表格。在匯報的時候,同學就毫不客氣地爭論起來:原來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硬幣可以被磁鐵吸引,但有的學生卻發(fā)現(xiàn)不行。我沒有急于給學生答案,而要學生通過觸摸、觀察、比較輕重等方式來判斷這兩種硬幣的質(zhì)地是否一樣,為什么會有兩種不同的結論。
這時,學生沒有剛才的急躁,而是饒有興趣地認真對比和思考,后來,他們得出結論:它們的質(zhì)地不同,所以有的可以被磁鐵吸引,有的則不行。我進一步引導他們思考,在這次小xx中,你們有什么收獲或思考?學生紛紛表示,在以后的實驗過程中,遇到問題,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并要多觀察,多思考。還有的學生對磁鐵的問題十分感興趣,表示在課后要繼續(xù)做實驗。這樣,一方面學生能發(fā)現(xiàn)科學活動的許多材料都能從生活中獲得,“科學從生活中來”。另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科學素材隨處可見,激發(fā)了學生對科學學習的濃厚興趣。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采取多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會提問、學會自行探究、學會匯報交流,那么科學探究就更有序更有效,學生就能更切實地自主探究、親歷科學了.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6
本課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
。ㄒ唬┯^察蠶卵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先讓學生通過肉眼觀察蠶卵的顏色、形狀、大小等特點,再讓學生使用放大鏡進行細致的觀察。從學生的匯報看,他們的觀察很到位。例如:他們能用借助直尺測量蠶卵的大小,用放大鏡觀察到蠶卵中心處略微向下凹,蠶卵有的是黃色,大多是灰紫色……這些說明學生已經(jīng)能借助有效的工具進行細致的觀察了,我感到十分高興。
(二)了解蠶健康生長需要的條件
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我通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1)蠶要從卵里鉆出來了,我們怎樣迎接小蠶的誕生?學生談到了要為小蠶建立一個“家”,并在盒蓋上鉆些小孔、為它準備食物等。這里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在盒蓋上鉆孔?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蠶的孵化需要空氣。再通過講解,讓學生明白蠶卵的孵化還需要適宜的'溫度與濕度。
問題(2)蠶寶寶誕生了,我們怎樣才能讓它健康成長?
這里讓學生根據(jù)以往的飼養(yǎng)經(jīng)驗來交流,同時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學生明確了蠶的健康成長還需要考慮光照、食物、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
(三)學習觀察記錄的要點和方法(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宜忽視)
提出兩個問題:
*你認為哪些是需要我們記錄的?
*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蠶的各個時期記錄下來?
旨在引導學生科學、細致地觀察和記錄。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7
力的現(xiàn)象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但力是無形的,根據(jù)力作用在物體上的效果來感受力又是學生所陌生的。因此本課的設計力求在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力的經(jīng)驗與體驗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具有引導性、啟發(fā)性的問題和活動,使學生對已有經(jīng)驗和信息進行檢索與篩選,對力的存在以及力的基本特征進行研究,進一步認識、發(fā)現(xiàn)有關力的科學規(guī)律,激發(fā)孩子們的科學探究興趣。
重視學生探究活動中的思維訓練。我在學生探究活動前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帶著問題去研究,使學生的活動目標明確,提高了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放手讓學生用身邊的`物體感受力的存在,帶領學生體驗力的發(fā)生過程,體驗科學研究的樂趣,體會科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本課成功的關鍵?傊谡麄教學中,我感覺比較有特色的是:
1、整堂課的設計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2、在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力的經(jīng)驗與體驗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具有引導性、啟發(fā)性的問題和游戲,使學生對已有經(jīng)驗和信息進行檢索與篩選,對具有典型特征的“力的現(xiàn)象”進行研究,進一步認識、發(fā)現(xiàn)有關力的科學規(guī)律,激發(fā)孩子們的科學探究興趣。{]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使學生從“我學會”變成“我會學”,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了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4、科學課需要學生有大膽實踐、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因此在實驗中我合理分工讓學生做實驗時井然有序。通過最后的評價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良好習慣。
對于課堂中出現(xiàn)的生成性問題處理能力不夠,不能靈活處理和引導?偸窍敕皆O法將學生拉到教師事先預設好的思路中來,沒有很好的抓住課堂中出現(xiàn)的閃光點。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8
《地球以外有生命嗎》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探索宇宙》中最后一課,本課引導學生由近及遠,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去探索“外星生命”,主要是喚起學生對宇宙的好奇心,不是要讓學生探究出什么結果,而是鼓勵他們大膽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為了上好這節(jié)課,我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制作、教學內(nèi)容、教學環(huán)節(jié)等多方面研究,構建了本課教學的大框架。根據(jù)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看學生能否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或書報查閱資料來推測地球以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二是探索外星生命的過程中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想象力。
課前,我觀看了多部各國有關外星生命的影視作品,查閱了多種文本資料。準備了大量的教學素材。去六年級了解了學生的情況,通過談話與他們進行了交流,F(xiàn)在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存在有外星人,再加之一些影視作品的'渲染,使得孩子們更加相信這些事情。根據(jù)學生情況調(diào)整了教學設計,制作了教學。
查閱資料的技能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要求基本掌握,只是熟練程度差異較大。想象力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培養(yǎng)出來的,對于此要求不能過高,主要看學生有沒有真正參與、有沒有創(chuàng)造性。因此,我要求學生課前查閱太陽系各大星球的基本情況,包括表面溫度,是否有水分等資料。
本課的教學以一段外星人蹤跡的視頻導入,而后組織學生探究地球以外太陽系內(nèi)的星球上是否有生命。這種探究是基于學生依據(jù)課前自己查閱的資料及教師提供的文字資料進行閱讀、思考、討論,進行有根據(jù)的猜測。由于學生預先有收集這方面的資料,所以課堂氛圍熱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小組代表研究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按照生命產(chǎn)生的依據(jù)對外星球是否有生命作陳述,使得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能夠適時調(diào)控,確保學生不游離于教學之外,提高探討交流的時效性,同時還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引發(fā)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創(chuàng)造空間。最后通過解釋地球信息卡和描繪外星人,激勵學生開展更深入的探究活動,把課堂延伸到了課外。雖然地球以外有無生命還沒有定論,但學生已經(jīng)懂得如何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證據(jù),并通過展現(xiàn),讓自己的研究更令人信服,滲透了“科學是發(fā)展的”這一教學思想,體現(xiàn)了新科學教學的理念。
在本課的教學中前一部分的教學略松后一部分有些緊,需要在以后注意教學時間的把握。我將這一次活動為契機,努力學習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方法。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9
觀察到“沒有明顯變化”跟觀察到“明顯變化”的現(xiàn)象同等重要!
這是本課最為重要的提示,可是什么是“沒有明顯變化”?什么是“明顯變化”?
課前,我就這個問題向?qū)W生咨詢,可是學生給我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答案。
生:“黃豆和沙混合,有明顯變化,像顏色就有改變!
生:“黃豆和沙混合,沒有明顯變化,分開后黃豆還是黃豆,沙還是沙!
兩種回答,雖然有思考的局限性存在,但也反映出一個問題,我們?nèi)绾谓缍ā懊黠@變化”和“沒有明顯變化”?在觀察的'過程中如果片面的強調(diào)觀察“明顯”及“不明顯”的變化,恐怕會有很多學生去細致的區(qū)分每一種變化,使得最終,他所觀察到的,對于他而言,都成為了明顯變化,從而沒有不明顯的變化。
如何改善這一現(xiàn)象,本人在教學中引入“本質(zhì)變化”一詞,將“明顯變化”與“本質(zhì)變化”相等同,告訴學生,出現(xiàn)了“明顯變化”是指物質(zhì)的本質(zhì)發(fā)生了改變,是一種“本質(zhì)變化”,而“沒有明顯變化”是指物質(zhì)的本質(zhì)并未發(fā)生改變,當物質(zhì)變化完畢后,該物質(zhì)還是原來的物質(zhì)本身。
如此區(qū)分之后,對于學生更好的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qū)別,亦有一定幫助。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0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要重視探究過程中的體驗,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努力使體驗轉(zhuǎn)化為學生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體驗性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運動的方式》這一課,是在學生已了解了運動的概念和運動的速度,能判斷運動以及分析運動快慢的基礎上,對物體運動的方式及其特點進行集中研究的教學內(nèi)容。通過教學,學生會用圖示的方法表示物體運動的方式,知道按照運動軌跡可以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兩類,并將這些運動方式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針對本課要研究的內(nèi)容,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體的運動方式
師:同學們,你們最喜歡干什么?今天老師讓同學們帶來了你們最喜歡的能動起來的玩具,現(xiàn)在老師請同學們在課堂上玩一玩,看看這些玩具是怎樣運動的?
學生活動
匯報自帶玩具的運動方式,導入新課。揭示課題:運動的方式
二、研究幾種物體的運動方式及其特點
三、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體的運動方式
師:拿出帶來的玩具,看看你的玩具剛才做的運動屬于哪種運動的方式。
四、分析復合運動物體的運動方式
五、鞏固、拓展
師:將自帶的玩具綜合起來玩,說說你怎樣玩,其中的運動的方式是什么?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因為好玩就是孩子們的特點,也是指導兒童學科學的教學特點。整堂課在課前、課中、課后設計了三處讓學生在玩玩具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環(huán)節(jié),是想讓學生在玩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影子”,通過交流談感受,得到收獲?稍诘谝淮螆(zhí)教中發(fā)現(xiàn)學生們在課上雖然玩了三次,但每次都沒有盡興,整個課堂教學中,心思一直被剛才的玩具牽引著,課上不時看看、摸摸自己帶來的玩具,聽講的效率驟減一半。這可怎么辦?學生研究的興趣雖然產(chǎn)生了,但研究問題的關注度下降了,自然不會有多少收獲。課后,我又找了幾名平日上課遵守紀律可是今天課上卻總想玩玩具的學生,交流后學生說:“老師,剛玩那么一小會兒,就收起來了,我們還沒玩夠呢,所以總想再偷偷摸摸玩一會!薄班,原來是這樣。那如果給你們足夠的時間,正大光明的來玩,是不是就會認真聽講和老師一起發(fā)現(xiàn)問題了呢?”“那當然了!庇谑,課后我又調(diào)整了方案,為了保證學生不被玩具分散注意,又有足夠的時間在玩玩具中發(fā)現(xiàn)問題,我把原先設計三次的玩玩具環(huán)節(jié),調(diào)整為一次,時間相對充裕,讓學生真正在玩中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原來的教學設計修改為:
一、談話導入:
師:通過前幾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一切物體都是在運動當中的,即使看似靜止的物體,它們也是在運動當中的。那么物體到底是怎樣進行運動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將一起研究物體的運動方式。(板書課題)
二、研究幾種物體的運動方式及其特點。
三、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體的運動方式
四、分析復合運動物體的運動方式
五、鞏固、拓展
師:請同學們把今天帶來的玩具拿出來,下面我們就在小組中玩一玩?也可以相互交換著玩一玩,要求:邊玩邊判斷這個玩具做的是直線運動、曲線運動還是包含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兩種方式?
這次,學生在足夠的時間里,邊分享著玩玩具的喜悅邊把自己剛才所學的知識融入到玩中,做到了學以致用。
在本課的學習中,指導學生學會利用簡單、明了的示意圖來表示物體的運動方式是本課教學研究中的'一個重點,教師必須在簡單物體運動方式的圖示方面給予示范、指點,指導學生抓住物體的運動方向和質(zhì)點的位移來合理設計、畫出表示物體的運動方式的示意圖,為掌握物體運動方式的特點和將來的物理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針對本課要研究的重點,我是制作了ppt課件,想通過實景、實物的演示讓學生掌握物體運動的方式。
1、研究滑滑梯上下滑的小朋友
。1)課件出示小朋友在玩滑滑梯。
(2)談話:玩滑滑梯是我們很喜歡的活動,你能說說小朋友是怎樣運動的嗎?運動的軌跡是什么樣的?你能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嗎?
(3)學生嘗試用圖示法表示,并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描述。
小朋友在玩滑滑梯的圖示:
當畫面出示后,學生不知道“軌跡”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用畫圖的方式來表示物體運動的軌跡,當看到老師出示的圖示,有部分同學明白,對另一部分同學來說,完成下面一些物體的運動軌跡仍有難度。為了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我把問題分解開:
1、課件出示小朋友在玩滑滑梯。
。1)師:同學們請看,玩滑滑梯是我們很喜歡的活動,你能說說小朋友是怎樣運動的嗎?用手隨小朋友一起活動,試著畫畫小朋友運動的軌跡。
(2)誰能用線條和箭頭畫出小朋友運動的軌跡?
(3)(指一生到黑板,其余生在書中32頁畫)小朋友在玩滑滑梯的圖示:
畫后追問:a、為什么這樣畫?
b、線條表示什么?
C、箭頭表示什么?
然后把圖示在實景圖上展示,學生很容易畫出各種物體的運動軌跡。本課的難點也迎刃而解。
總之,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最好方法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主動去探索,體驗其獨特的經(jīng)歷。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1
蚯蚓的觀察產(chǎn)生了頭,尾之爭和前進方式如何這兩個有趣的問題。通過學生的觀察,還是存在分歧。我對這兩個問題的解決不是太滿意。如果能用DV拍攝所需要的片段放給學生來看,那就圓滿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蚯蚓》一課的教學反思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勝利小學科學教師的韓晶,我今天執(zhí)教的是教科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動物》中的第四課時《蚯蚓》。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遵循了“科學概念與科學探究”相結合的新課程理念,教學中著力去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觀察技能和細致、認真的觀察態(tài)度,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到科學素養(yǎng)的教育。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對本節(jié)課進行反思:
一、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況。
1、科學概念。
教學中為了落實好這個目標,我利用了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將蚯蚓的身體結構呈現(xiàn)給學生,讓他們在親歷觀察活動后,正確地了解蚯蚓的的身體結構,之后我還利用一張蚯蚓的圖片進行了知識的'鞏固,從而達到了對這部分知識的夯實。對于蚯蚓對水的反應這部分內(nèi)容,我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經(jīng)歷猜測——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科學結論必須通過實驗去驗證的道理。
2、過程與方法。
此目標是在教學“觀察蚯蚓的身體”和“比較蝸牛和蚯蚓的相同和不同”時體現(xiàn)出來的,教學中讓學生根據(jù)自己觀察到的蚯蚓通過繪畫形式來描述動物的形態(tài),其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觀察用各利形式表述事物特點的一個過程。本節(jié)課中學生對于這部分內(nèi)表現(xiàn)得十分好,他們根據(jù)自己觀察到的蚯蚓繪畫出各種形態(tài),并且畫的淋漓盡致。而本課的最后是讓學生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采用維恩圖的形式來闡述蝸牛和蚯蚓的相同和不同,教學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填寫、匯報從而將此目標完成的十分順暢。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此目標在本課中體現(xiàn)的十分明顯,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都有體現(xiàn),特別是在每次觀察活動結束后,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將蚯蚓送回飼養(yǎng)槽中。
二、本課的成功之處
1、情境的創(chuàng)設。
在教學伊始,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觀看蚯蚓的圖片的情境,讓學生對蚯蚓這種小動物的喜歡之情,同時點燃了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對蚯蚓這種動物產(chǎn)生了濃厚的探究欲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2、師生角色的轉(zhuǎn)變。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充當著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指導者,而學生在教學中則扮演著課堂的領導者,占據(jù)著課堂的主體地位,使本節(jié)課充滿了兒童的趣味,更具有科學家的風格。
3、實驗教學借入。
在蚯蚓對水的反應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觀察實驗的借入,不僅增強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更大程度上提高了他們動手觀察的能力,使學生的探究欲望更加強烈,同時烘托出小組合作學習的氛圍,體現(xiàn)團隊學習的精神。
三、本課的不足之處
1、觀察技能有待提高。由于三年級上冊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在本節(jié)課對于這種能力體現(xiàn)更加明顯,而在本課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大部分還可以,但有少部分學生不知怎樣觀察,更不知如何去觀察動物,對于觀察的要求和目的不夠明確,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
2、學生課堂語言的準確性。這個問題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一點難度,但是我們做為科學教師應指導學生盡可能地規(guī)范科學課堂語言的準確性,因為我們這個學科的課堂語言要求規(guī)范、嚴謹、準確,所以從低年級開始我們就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這方面的能力,使我們的科學課堂語言規(guī)范、準確。以上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反思,請各位老師指政批評。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2
我對這課是這樣設計的:活動一、讓學生說說對放大鏡已有的認識;活動二、先用肉眼觀察寫有鋼筆字的宣紙、寫有鋼筆字的作業(yè)紙、撕開的報紙,再用放大鏡觀察剛才沒有發(fā)現(xiàn)的';活動三、提供一塊玻璃給學生,觀察玻璃和放大鏡有什么不同,怎樣用玻璃制造一個放大鏡。
學生都知道放大鏡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鏡和用肉眼有什么區(qū)別,在學生活動后大家都有體會放大鏡更觀察得更細、更清晰。對比過玻璃和放大鏡學生發(fā)現(xiàn)放大鏡比較厚,并且凸出來,那究竟是放大鏡厚起到放大的作用還是凸起來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讓學生來討論,并且想方法來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學生都說倒水,讓學生實驗,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經(jīng)過這樣的討論、實驗、分析,學生對放大鏡是凸透鏡,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認識。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3
整堂課追求“樸實”。從教師演示,師生協(xié)商,學生探究,到數(shù)據(jù)分析,后續(xù)研究,整個結構和課件都追求一種常態(tài)化的樸實路線,似乎都沒有太多新穎的處理。然而這恰恰是我們要提高日常教學實效所需要的科學課。
1、以“三問”拱形承受力強是什么原因而建構整堂課的研究。雖然問的是同一個意思,但每一問又都是其不同的意義和價值的。如“一問”各種建筑中都設計了拱形是什么原因?旨在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以及通過前一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研究后得到的認識;“二問”同樣的紙為什么拱形的承受力更強?旨在引起學生對實驗的反思和在數(shù)據(jù)的分析后,重新對照自己的觀點,并利用現(xiàn)有的證據(jù)對現(xiàn)象作出解釋;“三問”為什么增加抵住拱足的力量就能增強拱形的承受力?旨在引導學生在解釋實驗現(xiàn)象的同時,重新審視和修改自己的觀點,從而認為到“不斷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2、演示實驗引發(fā)學生認知需求?赡芪覀儸F(xiàn)在的科學課,太多的小組活動,而沖淡了教師演示實驗的功能,更多的是教師在小組內(nèi)幫扶著學生完成實驗。其實,演示實驗有著其獨有的作用與價值。在課堂一開始的演示實驗緊緊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球:當一個墊片放到平紙上時……,當一個墊片放到拱紙上時……,現(xiàn)場寂靜而又有點緊張。同時,借助這一演示,把實驗的注意事項,如紙要相同、跨度要一致、放墊圈的位置也要一樣等都高效而自然的得到所有同學的.認可,為后面實驗的規(guī)范性和公平性打下了良好地基礎。
3、學生探究實驗用時約15分鐘。我們的學生太需要長時間段的探究空間了。本節(jié)課中,讓學生有將近15分鐘的活動時間,是給學生以主動的一大保證。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有機會反復驗證自己的實驗結果;學生有機會通過討論來確定下一步的活動;學生能反思我們的實驗,進行改進……等等。這才是真正的探究實驗的開始。
4、師生交流中對“某個數(shù)據(jù)”的較真。在學生探究實驗后的交流活動中,對于一個有異樣的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探討,體現(xiàn)的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養(yǎng),即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分析數(shù)據(jù)。這也將給孩子們以潛移默化的強大影響。
當然,在課堂實施過程中,還肯定存在許多有待改善之處,但是就“尊重孩子的真實需求、尊重科學的實證意識、尊重課堂的時效實效”等方面來說,本課還是具有一定的探討價值的。
做一個樸素而真實的科學教師,給學生一個安全而自由的探究空間,把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結合起來,這將是小學科學課堂新的趨勢。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4
《植物的葉》是主題單元“植物”中的第五課。教材通過撿樹葉、研究樹葉來發(fā)現(xiàn)葉子有相同的結構;再從新鮮的葉與落葉的比較,顯出葉子的生命特征,最后從一條枝葉的葉子變化過程中得到葉子具有生長、發(fā)育、衰老的過程,從而顯出葉的生命軌跡。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不僅讓學生了解葉子的結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植物器官的角度去進一步體會到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
課前,我布置每位學生撿兩片落葉,每一組中的.同學盡量撿不同的落葉,以便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大多數(shù)同學都帶來了,有些班級帶的學生比較少,我就在課前請每個小組長在校園里撿了一些不同植物的落葉。總體觀察情況良好,我給同學們留了三個問題進行討論:
1、我們小組一共撿到了幾片葉子?
2、一共有幾種樹葉?
3、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很多學生將大小不同或顏色不同的同種葉片分到不同種類,大小和顏色確實屬于分類的依據(jù),但是同一種植物的葉片也會存在差異,不能光憑這兩點來判斷他們是否屬于同種植物,要多維度的判斷,比如葉片的形狀、葉片表面的光滑程度、葉片邊緣、葉片的質(zhì)地、軟硬和厚薄,等等。
對于不同的葉子具有相同的結構:葉片、葉柄。我沒有重點強調(diào)了葉脈是葉片的一部分,不要把葉脈和葉片并用。這是教學上的一個失誤。導致關于葉脈,學生竟然把它歸入到葉的結構中去了,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用比喻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就不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用手掌比喻樹葉,把小臂當作葉柄,手掌就可以是葉片,手掌上的紋路就是葉子的葉脈。)這樣學生就可以理解,手掌上的紋路并不是一個單獨的部位,而是屬于手掌皮膚的一個部分。
讓學生判斷一根枝條上不同位置的葉子的生長狀態(tài)時,如果我能引導學生從大小和顏色上進行對比觀察,就可以得出左邊的就是葉芽、小葉片、嫩葉等。對于枯葉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樣。學生就會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葉的組成和葉的生長變化過程。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5
看到的是什么?這是三年級的孩子真正意義的第一節(jié)科學課。我想處理好興趣和習慣是我第一單元的常規(guī)工作重點。既要保護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又要有利于促進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回憶所知道的植物,許多孩子曾養(yǎng)過一些植物,所以他們能具體說出植物的名稱,但是對于植物的其它知識了解的很少。在看圖中的大樹時,孩子們關注大樹的結構較少,能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了解樹的結構,并試著去描述。
在回憶曾經(jīng)看到過的大樹時,孩子們顯示出來的東西并沒有我想象的多,結合PPT他們講到了葉、樹干、藤蔓、樹的形狀等信息,聯(lián)想部分說到了鳥巢、樹干上的動物,也有少部分孩子說到低下的小草和周邊的環(huán)境。
當老師說道想不想去校園看大樹時,學生顯的非常的興奮。
教師在引導孩子們討論時,大部分孩子能說出自己想觀察的是什么,怎么觀察。但是實際觀察時,孩子最感興趣的是觀察樹上的`小動物,很容易被樹上的小動物吸引,而對于諸如樹根、果實、花、葉片長度等相關特點關注明顯不夠。顯然他們的認知和行為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觀察的過程中,我也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孩子能用放大鏡去觀察,他們這么做,有很多孩子是因為對放大鏡產(chǎn)生了好奇,急于想使用,而對真正觀察的結果并不是很注重,教師在以后的觀察活動中還要注意有效的引導學生如何使用工具。
本課還呈現(xiàn)的一個孩子的特點是大部分孩子能在老師和同伴的提醒下及時記錄,但是記錄的速度比較慢,以致影響了他們的觀察,以后的課中教師指導和調(diào)整孩子們的記錄,使觀察更有效。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8-24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2-31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5-21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精華)07-07
《科學》教學反思03-28
科學教學反思08-24
科學教學反思02-06
科學教學反思06-21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精選20篇)05-11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