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禮作文:禮之至仁,方得善焉
禮作文:禮之至仁,方得善焉
素材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禮之至仁,方得善焉
文/何金
仁越千年,以一顆似水的心,柔情萬古;悠悠千載,用禮儀,劃出一道依稀的痕。
——題記
粉桃之禮,源于對春的期盼;清荷之禮,源于對夏的敬仰;秋菊之禮,源于對秋的涵納;寒梅之禮,源于對冬的肅然。我望過四季,看花繁花落;我享過善品,思禮之至仁。
禮·心靈的折射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合上《論語》,我不禁開始思考,何為禮,何謂禮?禮難道僅僅是飯局上的造作,友人間的寒喧,舞會上的嬌柔嗎?不,這樣并非真"禮".
真正的禮是一種從內(nèi)心深處孕育出的氣質,扎根于培養(yǎng),挺立于習慣,綻放于言行。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性,不經(jīng)思索便會自然流露而出,如見面的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種言行的氣質,甚至是家常中吃飯時習慣于在長輩們動手后再進食……這些都是真正的"禮",至仁之禮,哪怕它再渺小,也不會減弱其對于人格塑造的巨大影響力。
禮·歷史的積淀
日月如梭,時光帶走了太多的不幸,也沖走了太多的美好。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仁義之禮,一直是貫穿賢德之士性情的主線,然而隨著世界萬物的變幻,這種上善之品卻隨著淡化了。
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人們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之間,都似乎缺少了一點內(nèi)在的東西,沒錯,那便是至仁之"禮".沒有禮的內(nèi)在,不厚重,不魅力。它彰顯不出華夏子孫對于孔孟儒道的信仰;它折射不出中華民族對禮儀之道的博大情懷;它體現(xiàn)不樂悠悠千古,歷史為人們積冥從而升華而出的內(nèi)質涵養(yǎng)。若似柔情,禮之至仁,回旋心房,春暖花開。
禮·內(nèi)在的修養(yǎng)
人之所以變得不厚重,不貴氣,無氣質,無涵養(yǎng),其本因定預追溯到一個"禮",一個"仁"上。品格的培養(yǎng)應以每一件事做起,像習慣性的微笑,習慣性地讓座,習慣性的謙恭,習慣性地低調(diào)……這并不難完成。往往最耀眼的東西,都需要一層暗色來遮住它,變得內(nèi)在、低調(diào),禮也一樣,至仁之禮,是一個人內(nèi)在的修養(yǎng),其本身就是"仁".修養(yǎng),是一個人一生中的必修課,有了好的修養(yǎng),人才能夠變得內(nèi)在豐富,外在智敏。人格的升華,在于修養(yǎng)的良好,修養(yǎng)的良好源于禮之至仁。
禮,若一壇沉年的美酒,品一品令人心醉,嗅一嗅令人舒暢,抿一抿令人回味無窮。
至仁之禮,方得善焉。
作者系昆明市第十中學學生
【禮作文:禮之至仁,方得善焉】相關文章:
孔子的仁禮相成思想及人性觀08-05
關于禮的作文06-20
以禮待人作文10-18
禮優(yōu)秀作文02-01
禮韻長流作文05-10
成人禮作文05-17
成人禮作文10-21
上天的禮贈作文10-26
禮高三作文08-08
成長禮的心得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