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司法實踐中職務侵占罪疑難問題探析
論文摘要 職務侵占罪是財產型犯罪中較為常見的罪名,也是目前司法實踐中認定標準較為混亂的罪名。這不但是由于職務侵占行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實踐中不斷呈現(xiàn)出新的形態(tài),司法實務界尚未對其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而且職務侵占行為涉及其他專業(yè)知識的特性也增加了對其認定的困難。就目前而言,關于特殊情況下“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的理解、侵占公司股權行為的定性、離職后職務行為延續(xù)性的認定以及職務侵占中的經濟糾紛的處理是司法實踐中一直存在爭議的幾個重要問題。
論文關鍵詞 職務侵占罪 利用職務上的便利 侵占股權 經濟糾紛
職務侵占罪是1997年《刑法》新設罪名,經過多年的司法實踐和理論研討,很多先前爭議問題都已經得到了解決,在理論界和實務界都得到了統(tǒng)一的認識。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職務侵占行為人的犯罪手段更加多樣,產生了許多新的司法疑難問題。特別是隨著近些年《公司法》、《物權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修訂和制定,職務侵占罪所依托的基礎經濟事實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需要司法實踐對相關職務侵占行為進行新的界定。本文依據(jù)作者多年的職務犯罪辦案經驗,梳理出了四個目前在司法實踐中存在重大爭議的疑難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有助于對職務侵占罪的正確認定。
一、特殊情況下“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的理解
目前理論界對“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的理解比較一致,均認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一般是指公司、企業(yè)或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自己職權、職責范圍內的權力和地位所形成主管、經營或者經手財物的便利條件。這一概念的確可以解決實踐中諸多爭議,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還是會出現(xiàn)一些特殊情況,進而產生新的爭議問題。WWW.11665.Com
。ㄒ唬┬袨槿寺氊煹膩碓词欠癜▎挝宦毠ぶg的臨時委托
一般而言,行為人在某單位的職責職權通常來源于以下幾點:第一,單位對于本單位崗位具體職責、職權范圍的明確規(guī)定或授權;第二,得到單位領導認可的慣常工作;第三,來源于有權安排工作的領導的臨時授權。如果行為人是利用以上職權所形成的職務便利侵吞公司財物,則可認定是“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但是,在司法實踐中,行為人職責來源不典型情況很多,其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情形便是無隸屬同事之間的臨時委托。例如,某公司業(yè)務員乙負責與客戶洽談業(yè)務、簽訂合同并從客戶處收取業(yè)務款交回公司。某日業(yè)務員乙收回其負責的業(yè)務款后,因臨時有事兒遂將所收業(yè)務款轉交給本公司工程師甲,委托其將業(yè)務款上交公司,后業(yè)務員甲將該筆款項予以侵吞。案例中公司業(yè)務員甲侵占的是其他業(yè)務員開展業(yè)務所得貨款,并沒有公司明示或者暗示的授權,不屬于上述三種情況所涵蓋的范圍。但是,本文認為,仍然應當甲的行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具體理由如下:第一,無論是甲還是乙,作為單位的職工都有一個基本職責,即妥善保管、處理公司財物,保護公司財產不受損失,這一基本職責是由公司與職工之間的雇傭關系確立的,我們不能狹隘的認為甲沒有直接參與業(yè)務,就否認他有保管、上交貨款的職責;第二,職務便利應當包括主管、經營、經手等多種形式。其中的經手是指行為人本身并不負責對公司、企業(yè)或其他單位財務的管理、處置,只是由于工作需要而在其手中作一定時間的停留,具有臨時性,但在經手期間,行為人對于本單位財務具有控制權。 案例中,甲雖然沒有直接參與該筆業(yè)務,但將貨款交回公司也是甲的職權之一,其行為即屬于利用經手本單位財物的職務便利,侵占公司財物。
。ǘ├盟寺殑毡憷麑嵤┞殑涨终夹袨閼绾握J定
司法實踐中,職務侵占行為行為人為了順利完成犯罪行為,通常還會借助他人的職權。為此,本文提煉出司法實踐中經常發(fā)生的此類情形,并逐項予以分析:第一,行為人本人是單位主管,在其主管范圍內利用他人的職務便利侵占單位財物。如公司法定代表人、執(zhí)行董事通常總管單位所有工作、總經理負責單位所有業(yè)務工作、財務總監(jiān)負責所有財務工作。這些人員在其總管的工作范圍內,利用直接下屬的職權實施的侵占行為實際上也就是利用了其“本人的職務便利”;第二,行為人完成犯罪同時利用自己和他人職務上的便利。某些侵占行為中行為人本人的職權并不完整,單靠個人的職權并不足以完成犯罪行為,有時還會用到他人的職權。如業(yè)務經理利用職務便利,采用簽訂虛假合同的手段欺騙公司支付合同款的行為,單靠其本人的職權是無法完成,因為向外轉款必須要從公司財務走帳,沒有財務人員轉款的職務行為是無法完成犯罪的。此種情形下,本文認為,整個事件中只要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涉及到行為人的職權就可以認為行為人“利用了本人的職務便利”,進而以職務侵占罪認定。上述案例中,簽訂合同是業(yè)務經理的職權,也是完成犯罪行為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憑此即可認定業(yè)務經理具有職務便利,負責轉款的財務人員無論是否明知涉案合同為假也不影響業(yè)務經理職務侵占罪的構成;第三,行為人雖系本單位員工,但本人并無相應職權,只是純粹利用他人職權完成犯罪行為。此時,認定被利用人是否構成職務侵占罪主要在于認定其與行為人是否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如果被利用人主觀上并不明知,則只能以普通財產類犯罪來認定,構成詐騙或盜竊等罪。
二、侵占本公司股東股權行為的定性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開展,證券市場和公司企業(yè)制度日益開放,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投資股市和企業(yè)成為股民或者股東,股權也因此成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財產權利。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股權糾紛的大量涌現(xiàn),其中尤以侵占股權行為最為惡劣。而關于侵占股權行為在刑法上的定性,理論界和實務界一直存在著爭議,主要的問題集中在對侵占股權行為是否構成職務侵占罪存在不同的看法。
本文所持的觀點是,股權可以成為職務侵占罪的犯罪對象,但單純利用職務便利侵占本公司股東股權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職務侵占罪,除非行為人將股權所對應的財產據(jù)為己有,并將其脫離本單位的控制,具體理由詳述如下:第一,股權屬于“財物”,可以成為職務侵占行為對象。按照法條的表述,職務侵占罪的犯罪對象是“本單位財物”。按照學術界的通說,所謂“財物”,是指一切具有經濟價值之物,包括有形之物與無形之物,前者如現(xiàn)金、汽車等,后者如知識產權、電力等。而股權是股東因股東地位而對公司享有的一系列財產權和經營管理權的綜合體現(xiàn),但其中最根本的權利就是財產權,如果股權所有人喪失了股權,就失去了對其股權下的財產行使使用、處分和收益的權利,無異于剝奪了其對財產的所有權,因此股權也屬于刑法意義上“財物”的范疇。對此,也有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予以確認,例如刑法第九十二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是指下列財產……:(四)、依法歸個人所有的股份、股票、債券和其他財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答復最高人民檢察院,對關于公司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采取欺騙等手段非法占有股東股權的行為如何定性處理的批復的意見(2005年12月1日法工委發(fā)函[2005]105號)進一步指出:“根據(jù)刑法第九十二條的規(guī)定,股份屬于財產。采用各種非法手段侵吞、占有他人依法享有的股份,構成犯罪的,適用刑法有關非法侵犯他人財產的犯罪規(guī)定。”第二,股權具有雙重屬性,其作為法人財產權的構成部分可以成為職務侵占罪的犯罪對象。由于建立了法人制度,企業(yè)的財產關系發(fā)生了分離,形成兩個方面的財產權利,一個是財產終極所有權,一個是企業(yè)法人財產權,對應的產權主體分別是股東和企業(yè)自身。這兩個主體在法律上是相互獨立的,股東依據(jù)財產終極所有權可以得到利息和紅利,并能夠出賣股權或者在企業(yè)清算后分得企業(yè)資產,而企業(yè)則依據(jù)法人財產權能夠依法對企業(yè)所實際擁有的財產進行直接的占有、使用和處置。職務侵占罪的犯罪對象“本單位的財物”應當指的是企業(yè)法人財產權。第三,股東財產權意義上的股權不能單獨成為職務侵占罪犯罪對象。雖然企業(yè)法人所支配的財產實際就是股東的財產,但卻不能將職務侵占罪的犯罪對象界定為股東的財產權。這是因為,侵害企業(yè)法人財產權的行為必然會侵害股東的財產權,而侵害股東財產權的行為卻并不必然導致企業(yè)法人財產權受侵害,將職務侵占罪的犯罪對象界定為企業(yè)法人財產權同時保護了股東和企業(yè)兩個法律主體的財產利益,更符合職務侵占罪的本質。例如單純占有股東股權的行為,使股東喪失了向企業(yè)索要財產的權利,甚至可能因此改變企業(yè)的股權結構,但就整體而言,作為獨立法律主體的企業(yè)所支配的財產并沒有減少,企業(yè)法人財產權并沒有被侵害,因此不能認定為職務侵占罪。但是,如果行為人侵占他人股權的目的是將股權對應的企業(yè)財產據(jù)為己有,并使其脫離企業(yè)的支配,則其侵占股權的行為可以視為其侵占法人財產行為的一部分,將其定性為職務侵占。
三、離職后職務行為延續(xù)性的認定
司法實踐中,部分已經從公司離職的行為人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情況,私自“代表”公司收取款項,并據(jù)為既有,例如某公司員工甲在公司工作期間與客戶開展了一些業(yè)務,離職之后,甲仍然以公司員工的名義從以前開展業(yè)務的客戶(此時客戶并不知該員工已離職)處結回貨款并將之占為己有。本文認為,案例中甲的行為構成職務侵占罪,具體理由如下:第一,認定甲實施犯罪行為時是否利用了原有職務的關鍵就是甲離職之時原有的職責職權是否完全割裂清楚。如果沒有完全割裂,則可以認定甲仍然是利用了原有職務實施犯罪犯罪,進而認定其行為構成職務侵占罪。此時,其以原公司職員身份向客戶收取貨款的行為實際上是原有職務行為的延續(xù);第二,認定甲的職務是否完全割裂要看以下兩點:一是甲與公司就業(yè)務工作是否完全交接清楚;二是公司是否能夠及時與甲開展業(yè)務相對應的客戶交待清楚。在符合上述條件的情況下,行為人如果仍利用原公司身份從客戶處結回貨款,則可以認定其構成詐騙罪。但是,在實踐中,絕大多數(shù)的公司都不能與離職員工就職權問題完全割裂清楚,特別是不能及時對相應的客戶盡到提醒義務,導致離職員工在離職后往往還能夠利用以前的身份侵占公司應收貨款。在此種情形下,客戶單位可以依據(jù)民事上的表見代理抗辯行為人所在公司可能的繼續(xù)支付貨款請求,因此真正遭受損失的是公司。此時,我們完全可以就此認定行為人是利用其原有的、尚未完全割裂清楚的職務便利,侵占了公司財物。
四、職務侵占案件中的經濟糾紛的處理方法
職務侵占案件中行為人往往自辯其與公司之間存在經濟糾紛,稱是在個人經濟利益受到侵犯的情況下不得已才實施了侵占行為,因此要求將涉及金額在犯罪數(shù)額中予以扣除或要求認定其行為不構成犯罪。有種觀點認為,合法的債權也不能用非法手段獲取,因此認定職務侵占罪犯罪數(shù)額不應當考慮經濟糾紛因素。但是,本文認為,由于職務侵占罪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在存在經濟糾紛的情況下,難以認定行為人對這部分錢款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故對存在經濟糾紛的部分不應計入犯罪數(shù)額。當然,為避免犯罪分子以存在經濟糾紛為由逃避法律制裁,必須嚴格界定經濟糾紛,并慎重計算犯罪數(shù)額。
在職務侵占案件中,經濟糾紛的認定需要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必須是員工應得的合法收入,如工資、獎金、提成、工傷補助等,或為公司經營先行墊付的錢款,如出差費用的報銷等;二是公司未能及時支付合法收入,且經過員工合理討要仍拒絕支付。如果上述兩個條件有一項不符合,則不能認定為經濟糾紛,其涉及數(shù)額便不能從犯罪數(shù)額中拋出。例如,公司因資金周轉不開暫時拖欠了某員工的提成或工資,該員工并沒有就此向公司討要就直接實施了職務侵占的行為,此時就不能將拖欠的提成或工資在犯罪數(shù)額予以扣除。理由是該員工沒有要求公司支付而公司也沒有明示不予支付,雙方對該債務根本沒有形成糾紛,該員工也就不能以此為由要求扣減犯罪數(shù)額。此外,在確實存在經濟糾紛的情況下,應當慎重計算犯罪數(shù)額。如果公司職員侵占的公司財物價值與經濟糾紛涉及的數(shù)額基本一致,則不宜認定該職員的行為構成職務侵占罪。如果侵占的數(shù)額超出經濟糾紛的數(shù)額,且超出部分達到起刑標準,則對于超出部分可以職務侵占罪定罪量刑。但有以下兩個例外:一是公司職員在截留貨款后及時向公司明確表示要歸還超出部分時不宜認定。例如公司拖欠職員3萬工資,該職員直接侵占一筆貨款5萬元,單同時積極與公司聯(lián)系,表示要將多余2萬元歸還;二是侵占的物品不可分時不宜認定。例如公司拖欠職員3萬工資,該職員便侵占公司一件無法分割、拆卸的,價值5萬元貨物。如果該職員借此貨物與公司商討解決經濟糾紛,則不宜認構成職務侵占罪。
【淺談司法實踐中職務侵占罪疑難問題探析】相關文章:
淺談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因果關系之探析03-25
在實踐中成長作文10-25
在實踐中成長600字08-18
在點滴實踐中打造高效課堂08-24
在實踐中快樂成長作文08-24
創(chuàng)新從實踐中來作文05-15
職務晉升述職報告02-11
職務自我鑒定06-27